所属成套资源:高考数学考前回归课本知识技法精细过
高考数学考前回归课本知识技法精细过(七):不等式 (3)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数学考前回归课本知识技法精细过(七):不等式 (3)教案,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必记4个知识点,必明2个易误点,技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节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一、必记4个知识点
1.实数的大小顺序与运算性质的关系
(1)a>b⇔①________.
(2)a=b⇔a-b=0.
(3)ab⇔③________.(双向性)
(2)传递性:a>b,b>c⇒④________.(单向性)
(3)可加性:a>b⇔a+c>b+c.(双向性)
(4)同向可加性:a>b,c>d⇔⑤________.(单向性)
(5)可乘性:a>b,c>0⇒ac>bc;a>b,c0,c>d>0⇒⑥________.(单向性)
(7)乘方法则:a>b>0⇒an>bn(n∈N,n≥1).(单向性)
(8)开方法则:a>b>0⇒eq \r(n,a)>eq \r(n,b)(n∈N,n≥2).(单向性)
3.倒数性质
(1)ab>0,则aeq \f(1,b).(双向性)
(2)a0)的解集为R还是∅.
三、技法
1.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4个步骤
2. 含参数一元二次不等式求解步骤
(1)讨论二次项系数的符号,即相应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
(2)讨论判别式的符号,即相应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
(3)当Δ>0时,讨论相应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大小.
(4)最后按照系数中的参数取值范围,写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3. 一元二次不等式在R上恒成立的条件
4. 形如f(x)≥0(f(x)≤0)(x∈R)恒成立问题的求解思路
(1)根据函数的单调性,求其最值,让最值大于等于或小于等于0,从而求出参数的范围;
(2)数形结合,利用二次函数在端点a,b处的取值特点确定不等式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5. 已知参数范围求函数自变量的范围的一般思路是更换主元法.把参数当作函数的自变量,得到一个新的函数,然后利用新函数求解.
参考答案
①{x|x<x1或x>x2} ②{x|x≠x1} ③R ④{x|x1<x<x2} ⑤∅ ⑥∅
第三节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一、必记6个知识点
1.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面内所有的点被直线Ax+By+C=0分成三类:
(1)满足Ax+By+C=0的点.
(2)满足Ax+By+C>0的点.
(3)满足Ax+By+C0或Ax+By+C0时,区域为直线Ax+By+C=0的上方.
(2)当B(Ax+By+C)0(a>0).
2.线性规划问题中的最优解不一定是唯一的,即可行域内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值的点不一定只有一个,也可能有无数多个,也可能没有.
三、技法
1. 平面区域面积问题的解题思路
(1)求平面区域的面积:
①首先画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若不能直接画出,应利用题目的已知条件转化为不等式组问题,从而再作出平面区域;
②对平面区域进行分析,若为三角形应确定底与高,若为规则的四边形(如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可利用面积公式直接求解.若为不规则四边形,可分割成几个三角形分别求解再求和即可.
(2)利用几何意义求解的平面区域问题,也应作出平面图形,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去求解.
2. 求目标函数的最值3步骤
(1)作图——画出约束条件所确定的平面区域和目标函数所表示的平行直线系中过原点的那一条直线;
(2)平移——将l平行移动,以确定最优解的对应点的位置;
(3)求值——解方程组求出对应点坐标(即最优解),代入目标函数,即可求出最值.
3.常见的3类目标函数
(1)截距型:形如z=ax+by.
求这类目标函数的最值常将函数z=ax+by转化为直线的斜截式:y=-eq \f(a,b)x+eq \f(z,b),通过求直线的截距eq \f(z,b)的最值间接求出z的最值.
(2)距离型:形如z=(x-a)2+(y-b)2.
(3)斜率型:形如z=eq \f(y-b,x-a).
[提醒] 注意转化的等价性及几何意义.
4. 解线性规划应用题3步骤
(1)转化——设元,写出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从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
(2)求解——解这个纯数学的线性规划问题.
(3)作答——将数学问题的答案还原为实际问题的答案.
5.求解线性规划应用题的3个注意点
(1)明确问题中的所有约束条件,并根据题意判断约束条件是否能够取到等号.
(2)注意结合实际问题的实际意义,判断所设未知数x,y的取值范围,特别注意分析x,y是否是整数、是否是非负数等.
(3)正确地写出目标函数,一般地,目标函数是等式的形式.
第四节 基本不等式
一、必记3个知识点
1.基本不等式eq \r(ab)≤eq \f(a+b,2)
(1)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①________.
(2)等号成立的条件:当且仅当②________时取等号.
(3)两个平均数:eq \f(a+b,2)称为正数a,b的③________,eq \r(ab)称为正数a,b的④________.
2.几个重要不等式
(1)a2+b2≥⑤________(a,b∈R).
(2)ab≤⑥________(a,b∈R).
(3)eq \b\lc\(\rc\)(\a\vs4\al\c1(\f(a+b,2)))2≤⑦________(a,b∈R).
(4)eq \f(b,a)+eq \f(a,b)≥⑧________(a·b>0).
(5)eq \f(2,\f(1,a)+\f(1,b))≤eq \r(ab)≤eq \f(a+b,2)≤eq \r(\f(a2+b2,2))(a>0,b>0).
3.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
已知x>0,y>0,则
(1)如果积xy是定值p,那么当且仅当⑨________时,x+y有最小值是⑩________(简记:“积定和最小”).
(2)如果和x+y是定值s,那么当且仅当⑪________时,xy有最大值是⑫________(简记:“和定积最大”).
二、必明2个易误点
1.求最值时要注意三点:一是各项为正;二是寻求定值;三是考虑等号成立的条件.
2.多次使用基本不等式时,易忽视取等号的条件的一致性.
三、技法
1. 配凑法的技巧,以整式为基础,注意利用系数的变化以及等式中常数的调整,做到等价变形;变形的目的是配凑出和或积为定值.
2. 常值代换法:根据已知条件或其变形确定定值(常数),再把其变形为1,再把“1”的表达式与所求最值的表达式相乘或相除,进而构造和或积的形式.
3. 消元法:根据条件建立两个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代入代数式转化为函数的最值求解.
4. 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不等式时,要先观察题中要证明的不等式的结构特征,若不能直接使用基本不等式证明,则考虑对代数式进行拆项、变形、配凑等,使之转化为能使用基本不等式的形式;若题目中还有已知条件,则先观察已知条件和所证不等式之间的联系,当已知条件中含有“1”时,要注意“1”的代换,另外,解题时要时刻注意等号能否取到.
5.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含参数的不等式的策略
(1)观察题目特点,利用基本不等式确定相关成立条件,从而得参数的值或取值范围.
(2)在处理含参数的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时,往往将已知不等式看作关于参数的不等式,体现了主元与次元的转化.
参考答案
①a>0,b>0 ②a=b ③算术平均数 ④几何平均数 ⑤2ab ⑥eq \b\lc\(\rc\)(\a\vs4\al\c1(\f(a+b,2)))2 ⑦eq \f(a2+b2,2) ⑧2 ⑨x=y ⑩2eq \r(p) ⑪x=y ⑫eq \f(s2,4)
第五节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必记知识点
二、必明1个易误点
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证明,它常用来证明和推理数学问题,注意推理过程的严密性,书写格式的规范性.
技法
在进行类比推理时,不仅要注意形式的类比,还要注意方法的类比,且要注意以下两点:①找两类对象的对应元素,如:三角形对应三棱锥,圆对应球,面积对应体积等等;②找对应元素的对应关系,如:两条边(直线)垂直对应线面垂直或面面垂直,边相等对应面积相等.
归纳推理问题的常见类型及解题策略
运用三段论时的注意事项
用三段论写演绎推理的过程,关键是明确大前提、小前提,大前提提供了一个一般性的原理,在演绎推理的过程中往往省略,而小前提指出了大前提下的一个特殊情况,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得到完整的三段论.一般地,在寻找大前提时,可找一个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作为大前提.
参考答案
= 1 \* GB3 ①归纳推理 ②全部对象 ③部分 ④个别 ⑤类比推理 ⑥这些特征 ⑦由特殊到特殊
⑧一般原理 ⑨对象 ⑩特殊问题 ⑪一般 ⑫特殊
第六节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一、必记3个知识点
1.综合法
一般地,利用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一系列的②________,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
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公理、定理等,Q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可用框图表示为:
eq \x(P⇒Q1)―→eq \x(Q1⇒Q2)―→eq \x(Q2⇒Q3)―→…―→eq \x(Qn⇒Q)
2.分析法
一般地,从要③________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④________,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这种证明的方法叫做分析法.
用Q表示要证明的结论,则分析法可用框图表示为:
eq \x(Q⇐P1)―→eq \x(P1⇐P2)―→eq \x(P2⇐P3)―→…―→eq \x(得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
3.反证法
一般地,假设⑤____________,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⑥________,因此说明⑦________,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二、必明2个易误点
1.用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时,要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性,常常用“要证(欲证)……”“即要证……”“就要证……”等分析到一个明显成立的结论P,再说明所要证明的数学问题成立.
2.利用反证法证明数学问题时,没有用假设命题推理而推出矛盾结果,其推理过程是错误的.
三、技法
1. 利用分析法证明问题的思路
分析法的证明思路:先从结论入手,由此逐步推出保证此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而当这些判断恰恰都是已证的命题(定义、公理、定理、法则、公式等)或要证命题的已知条件时命题得证.
2.分析法证明问题的适用范围
当已知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够明显、直接,或证明过程中所需用的知识不太明确、具体时,往往采用分析法,特别是含有根号、绝对值的等式或不等式,常考虑用分析法.
4. 反证法证明问题的一般步骤
(1)反设:假定所要证的结论不成立,而设结论的反面(否定命题)成立.(否定结论)
(2)归谬:将“反设”作为条件,由此出发经过正确的推理,导出矛盾——与已知条件、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及明显的事实矛盾或自相矛盾.(推导矛盾)
(3)立论:因为推理正确,所以产生矛盾的原因在于“反设”的谬误.既然原命题结论的反面不成立,从而肯定了原命题成立.(命题成立)
参考答案
= 1 \* GB3 ①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 ②推理论证 ③证明的结论 ④充分条件
⑤原命题不成立 ⑥矛盾 ⑦假设错误
第七节 数学归纳法
一、必记3个知识点
1.归纳法
由一系列有限的特殊事例得出①________的推理方法叫归纳法.根据推理过程中考查的对象是涉及事物的全体或部分可分为②________归纳法和③________归纳法.
2.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一个与自然数相关的命题,如果:(1)当n取第1个值n0时命题成立;(2)假设当n=k,(k∈N+,且k≥n0)时,命题成立的前提下,推出当n=k+1时命题也成立,那么可以断定这个命题对于n取第1个值后面的所有正整数成立.
3.数学归纳法证题的步骤
(1)(归纳奠基)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④________时,命题成立.
(2)(归纳递推)假设⑤________(k≥n0,k∈N*)时命题成立,证明当⑥________时命题也成立.
只要完成这两个步骤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n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都成立.
二、必明2个易误点
应用数学归纳法时应注意两点:
1.数学归纳法证题时,误把第一个值n0认为是1,如证明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2)π时,初始值n0=3.
2.数学归纳法证题的关键是第二步,证题时应注意:①必须利用归纳假设作基础;②证明中可利用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等方法;③解题时要搞清从n=k到n=k+1增加了哪些项或减少了哪些项.
三、技法
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恒等式应注意
(1)明确初始值n0的取值并验证n=n0时等式成立.
(2)由n=k证明n=k+1时,弄清左边增加的项,且必须用上假设.
2. 数学归纳法证明与n有关的不等式两种常见形式
一是直接给出不等式,按要求进行证明;二是给出两个式子,按要求比较它们的大小.对第二类形式往往要先对n取前几个值的情况分别验证比较,以免出现判断失误,最后猜出从某个n值开始都成立的结论,常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注意]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的关键是由n=k时成立得n=k+1时成立,主要方法有:(1)放缩法;(2)利用基本不等式;(3)作差比较法等.
3.“归纳—猜想—证明”的一般环节
参考答案
①一般结论 ②完全 ③不完全 ④n=n0 ⑤n=k ⑥n=k+1
判别式
Δ=b2-4ac
Δ>0
Δ=0
Δ<0
二次函数
y=ax2+bx+c
(a>0)的图象
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
(a>0)的根
有两不等实根
x1,x2,(x1<x2)
有两相等实根
x1=x2=-eq \f(b,2a)
没有实根
ax2+bx+c
>0(a>0)
的解集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ax2+bx+c<0
(a>0)的解集
④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
不等式类型
恒成立条件
ax2+bx+c>0
a>0,Δ0,Δ≤0
ax2+bx+c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考数学考前回归课本知识技法精细过(十三):概率与统计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必记4个知识点,必明3个易误点,技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数学考前回归课本知识技法精细过(三):导数与积分 (1)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必记5个知识点,必明3个易误点,技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数学考前回归课本知识技法精细过(六):数列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必记5个知识点,必明2个易误点,技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