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二 乐音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2021学年二 乐音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声音有哪三个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3.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
4.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和总结出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
难点: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动脑,学会自我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钢尺、铁架台、音叉、乒乓球、细绳。
【新课引入】
从学生做广播操时手臂振动的幅度引入振幅概念(以第七套广播操的体侧运动为例:学生懒洋洋的,没有把动作做到位,手振动的幅度小;标准动作,振幅大,演示。)从其动作的节拍引入频率的概念(有些学生的节拍比广播的还快,广播一个节拍过去,他的手已经振动了好几次,有一些比较慢,广播两个节拍过去了,他一个节拍还没有完),自然导入。
【教学内容】
(一)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1. 什么是振幅?什么是频率?
2. 乐音的三要素是什么?什么是音调?什么是响度?什么是音色?
3. 什么因素决定音调高低?它们间的具体关系如何?
4. 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多少?
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
5. 什么因素决定响度大小?它们间的具体关系如何?
6. 什么因素决定音色的不同?
(二)合作探究:小组交流与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视。
(三)知识梳理:
1.概念
(1)振幅:物体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距离。
(2)频率:物体1s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 单位符号:Hz
物理意义: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
如:20Hz表示这个物体一秒内振动20次。
如果一个物体2秒内振动100次,频率就是50Hz.
2.乐音的三要素:
(1)音调:声音的高低。
有的声音听起来又尖又细,比较刺耳,有些声音听起来比较低沉、厚重。有些声音听起来比较清脆,有些声音听起来比较驽钝。这些都是音调的特点。比如男同学和女同学的声音,男同学的声音比较低沉、厚重,男同学的音调低;女同学的声音听起来比较尖细、比较清脆悦耳,音调比较高。老牛的声音虽然比较大但是比较低沉,音调低;蚊子的声音比较小,但是比较尖细,音调高。
如何辨音调的高低:
音调高的声音具有的特点:尖细或刺耳。(蚊子、女同学)
音调低的声音具有的特点:低沉、厚重。(老牛、男同学)
(2)响度:声音的强弱。
声音有大有小(有强有弱)。比如,老师大声讲课的声音和同学们在下面讲悄悄话的声音相比,老师的声音比较强,就是响度比较大;同学们的声音比较弱,就是响度比较小。电视的音量,可以调大调小,这里调的就是声音的响度。
(3)音色: 声音的品质也叫音品和音质。
我们能区分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声音特点。
不同的个体和物品,发出的声音的特点是不同的。如,小明和小刚,只要我们熟悉他们,不用看,听到他们的声音也能分辨出是谁在说话。不同的乐器,如笛子和钢琴,不用看,我们听听就能分辨出是哪一种乐器在发声。
3.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实验:
(1)提出问题:音调的高低和频率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合理猜想。
(3)实验验证:(30厘米的钢尺)
①把一把钢尺紧紧按在桌面上,使钢尺的一端伸出桌边(3/4),用手拨动钢尺听振动发出的声音:比较低沉;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明显的振动能数出大概8下(不明显的数不出来,不是没有)。
②使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改变(如减小至1/2).用相同力度再次拨动钢尺,且保持振动幅度与上面相同,观察钢尺振动快慢(能数出大概14下),同时倾听声音的音调变化(较刚才要清脆些)。
(4)分析归纳:
(5)得出结论
音调的高低与频率的大小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延伸:①用纸片划过同轴旋转的齿轮,上面的频率最小,音调最低。
②用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频率先大后小,音调先高后低。
③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频率增大,音调变高。
4. 人能感受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
次声波:小于20Hz的声音。
超声波:大于20000Hz的声音。
能发出超声波的动物:蝙蝠、海豚。
能听到超声波的动物:狗、蝙蝠、海豚。
能发出次声波的动物:大象。
能听到次声波的动物:狗、大象。
延伸:为什么能听到密封飞翔的声音却听不到蝴蝶飞翔的声音?
蝴蝶飞翔是翅膀振动的频率小于20Hz,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蜜蜂飞翔时翅膀振动频率大于20Hz,小于20000Hz,在人的听觉范围内。
5.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1)提出问题:响度的大小和振幅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合理猜想。
(3)实验验证:(击鼓也行)
①如图,用较小的力敲击音叉,将音叉轻触乒乓球。
现象:乒乓球被弹起,幅度较小。
②如图,用较大的力敲击音叉,将音叉轻触乒乓球.
现象:乒乓球被弹起,幅度较大。
(4)分析归纳:
(5)得出结论
响度的大小和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6.响度和距离的关系
响度的大小和距离的远近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
7.音调(频率)、响度(振幅)、音色在波形图上的特点
上图音调(频率)相同、响度(振幅)、音色不同。
甲和乙比:甲的振幅小,响度小,两者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
乙和甲比:甲的频率小,音调低,两者的振幅相同,响度相同。
甲和丙比:甲的频率小,音调低,振幅小,响度小;
乙的频率大,音调高,振幅大,响度大。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2.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等等。这些设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尺子伸出桌沿的长度
3/4
2/4
振动的快慢
慢
快
频率的大小
小
大
音调的高低
低
高
敲击音叉的力度
小
大
乒乓球弹起的幅度
小
大
音叉的振幅
小
大
响度的大小(强弱)
小(弱)
大(强)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二 乐音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认识音调,课堂,认识响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声现象二 乐音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成果展示与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上册二 乐音教学设计,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