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沪教版高中一年级 第二学期5.2任意角的三角比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沪教版高中一年级 第二学期5.2任意角的三角比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流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5.4 (3)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一、教学内容分析 推导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它是余弦和正弦公式的重要应用.推导的难度并不大,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对公式的推导过程要求熟悉,这有利于梳理两角和与差公式间的相互联系,也有利于对公式特征的理解和形式的记忆,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熟练、较灵活的使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在例题的设计中要覆盖对公式的正用、逆用以及变形使用,逆用和变形使用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但由此可提高学生的观察以及发散思维能力.二、教学目标设计(1)熟悉两角和与差正切公式的推导,知道公式成立的条件,理解公式的形式特征.(2)初步了解公式的作用,能够正确运用公式及其常用变形进行计算、化简、证明. (3)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进一步形成转化的思想方法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三、教学重点及难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四、教学流程设计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讲授新课1、复习引入(1)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① ②其中,①式可在②式中用替换而得.(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正弦公式可以通过诱导公式,将转化为,继而应用余弦公式推得.问题:如何用以及表示?2、公式推导学生思考、独立完成.分子、分母分别除以(),并化简得 ③思考1、两角差的正切公式具有怎样的形式?思考2、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对任意角成立,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也如此吗?提出你的理由.学生回答1、同理可得 ④;或由变量替换的思想,用替换两角和公式中的即可.2、不是,使用③式前需要先保证、都有意义,且.即、、都不能取().同理,④式中的、、也不能取().这是使用两角和与差正切公式的条件.如果、中有取到()的角,又如何求或呢?学生回答[说明] 明确公式成立的条件,使学生的认识完整化.3、强调特征(1)等号的左边是复角的正切.右边为分式,分子是两单角的正切之和或差,分母是1减去两单角的正切之积.(2)分子中和或差与等号左边相同,分母则与等号左边相异.[说明]学生掌握公式的特征,不仅从简单的对比而得,更要从推导过程中去理解.4、例题解析例1、 已知,,求下列三角比的值:(1);(2)解答:(1);(2)[说明]教材中没有继续推导两角和与差的余切公式.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常常通过三角比的倒数关系将余切转化为正切,或通过商数关系转化为正余弦来计算.例2、运用两角和的正切公式,求的值.解答:[说明]方法一、可先计算.方法二、将表达式中的1看作为,逆用两角和的正切公式先化简后求值.方法二突现了“1”在三角问题中的重要地位.例3、化简解答:[说明]两角和与差正切公式的常用变式;.例4、已知、是方程的两个根,求及.解答:;或.[说明]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其结构特征提供了使用韦达定理的条件,从而与二次方程产生联系.三、巩固练习例5、不查表计算解答:例6、已知,,求的值.解答:例7、证明下列三角恒等式:(1) (2)四、课堂小结(1)应用已学知识推导了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知道了公式使用的条件以及特征.(2)能够对所学的公式作正、逆双向使用,进行化简与求值.熟悉公式的常用变式以及知识拓展,从而对公式有进一步的理解.五、课后作业课本第59 练习5.4(3)1、2习题5.4 A组:2/(5)、(6)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5.2任意角的三角比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流程设计,教学设计说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一年级 第二学期5.2任意角的三角比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流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设计说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沪教版高中一年级 第二学期5.2任意角的三角比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流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设计说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