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0-2021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第1页
    2020-2021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第2页
    2020-2021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第3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2021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08米/秒,4m/s,24cm、1,【答案】D,【答案】B,【答案】BC,【答案】A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1. 下列数据最符合实际的是( )
    A. 一支完整粉笔的长度最接近1dm B. 课桌质量约为50kg
    C. 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是37℃ D. 人步行速度为5m/s
    2. “神舟十号”上天,女宇航员王亚平在太空进行讲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频率很高
    B. 地球上的学生听到王亚平的声音是靠声波传回地球的
    C. 在“天宫一号”里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0×108米/秒
    D. 王亚平说话发出声音是因为声带在振动
    3. 如图所示,小刚在艺术节上用吉他弹奏优美的乐曲。对于吉他发出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力拨动吉他弦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调
    B. 变换手指按压弦的位置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
    C. 乐曲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D. 拨动不同的吉他弦可以改变吉他的音色
    4. 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放热的是( )
    A. 天气热的时候,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 会儿就变成了水
    B. 北方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
    C. 夏天在教室地面上洒的水,过一会儿就会变干
    D. 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
    5. 2020年6月21日,全国多地都观测到如图所示的“金边日食”,能解释“日食”形成的是( )
    A. 光的反射 B. 光的折射 C. 平面镜成像 D. 光的直线传播
    6. 以下四个措施中:①马路旁的房子的窗户采用双层玻璃;②城市禁止机动车鸣喇叭;③马路两旁植树;④高架道路两侧设隔音板墙。对控制噪音污染有作用的是( )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7. 如图,这是一款人脸识别门镜一体机,通过摄像镜头捕捉人险信息,并将所拍图像与系统数据库中预先录入的人脸照片模板进行对比。下面对该装置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摄像镜头相当于凹透镜
    B. 这种镜头可用来矫正近视眼
    C. 这种镜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D. 若镜头的焦距为10cm,为了能成清晰的像,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0cm
    8. 如图所示为某物体沿直线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对该物体在0∼5s内运动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A. 物体在3s内运动的路程为2m
    B. 物体在5s内的平均速度为0.4m/s
    C. 物体在0s∼5s内通过的路程是0∼3s内通过路程的2倍
    D. 物体在1s∼3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9. 将凸透镜看作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被眼睛观察的物体。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在拿走近视眼镜后,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 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B. 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C. 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D. 将光屏和蜡烛同时远离凸透镜
    10. 甲、乙两种物质的m−V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 )
    A. 若甲、乙的质量相等,则甲的体积较大
    B. 若甲、乙的体积相等,则甲的质量较小
    C. 甲、乙两物质的密度之比为4:1
    D. 甲、乙两物质的密度之比为1:4
    11. 2020年3月20日,辽宁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137名“白衣战士”出色完成驰援任务平安归来,辽宁交警一路领航护送。当交警与医疗队乘坐的车辆以相同的速度匀速前进时,如图所示,以医疗队乘坐的车辆为参照物时,护送的交警是______(选填“静止”或“运动”)的。
    12. 如图甲所示,圆形物体的直径是______cm,如图乙所示,秒表的读数为______s。


    13. 如图是一支水银体温计,它是利用水银的______性质制成的。该体温计此时的读数是______℃。

    14. 汽车上的倒车雷达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______,外科医生利用______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______。
    15. 遇到干旱天气气象部门会实施人工降雨,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______成为气体,并从周围______大量的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空气中水蒸气______成小冰晶,这些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暖气后吸收热量而______成雨滴落到地面。
    16.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是一代伟人毛泽东有关彩虹的诗句。彩虹是光的______现象。小冬在一次郊游中看见天空出现彩虹,忙取出相机对着彩虹拍照,按下快门瞬间却发现镜头上停着一只蚂蚁,则他拍出的照片上______(填“有”或“没有”)蚂蚁的像。
    17. 水具有反常膨胀的特性,在0∼4℃范围内它是热缩冷涨的,因而水在______℃时密度最大。寒冷的冬天湖里的水总是首先从______(选填“水面”或“水底”)开始凝固。
    18. 五名同学分别用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值分别为1.24cm、1.25cm、1.23cm、1.54cm、1.25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______,为了减小误差,需要对四次正确测量的结果求平均值,则平均值是______ cm。
    19. 冻豆腐以其孔隙多、弹性好、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深受东北人喜爱。制作冻豆腐的过程经历了______的物态变化,与新鲜豆腐相比,冻豆腐的密度将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0. 把一滴水滴在玻璃板上,在玻璃板下面放置一个用眼睛看不清楚的小物体,这是水滴的相当于一个______镜,拿一个放大镜位于水滴的上方,慢慢调节这个镜子与水滴之间的距离,你就更能看清玻璃板下的微小物体,这时它们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选填“望远镜”或“显微镜”)。
    21. 已知一个空瓶子装满水后的总质量为305g。在装满水的瓶子中放入一个小石块,溢出水后其总质量为321g,取出石块后,剩余的水和瓶子的总质量为295g(不计取出石块的过程中带走的水)。则石块的质量为______。石块的密度为______g/m3。
    22. 如图所示,小明利用一块平面镜使此时的太阳光射入隧道内,请你通过作图画出平面镜,并在图中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23. 当光线从水中射向空气时,它的折射光线如图所示,请画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24. 如图所示,O为凸透镜的光心,F为凸透镜的两个焦点,请在图中画出光源S经凸透镜所成的像S′。








    25. 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得到全面控制,各行各业开始了复工复产,学校也陆续开始了复课。学校每个班级门口都放置了免洗酒精洗手液,学生们每次用的时候手掌都有凉凉的感觉,老师和学生们必须佩戴口罩上课,佩戴眼镜的学生眼镜上有时会有“雾气”产生。
    (1)用免洗酒精洗手液洗手为什么会有凉凉的感觉?、
    (2)佩戴眼镜的学生眼镜上有时会有“雾气”产生,此时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







    26. 现代社会汽车大量增加,发生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车不能立即停止。若汽车以108km/h的速度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面有紧急情况。前方不远处有车停在行车道上,司机经过0.5s(反应时间)后开始制动剩车,又经过4.5s滑行54m后车停稳。求:
    (1)为避免与前车相撞,在正常行驶时驾驶员必须使自己驾驶的汽车与前面车辆保持一定的距离,这距离至少要大于多少米?
    (2)从发现紧急情况到车停稳,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7. 1.8cm3的水凝固成冰后,质量是多少?体积变化了多少?(已知







    28. 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安装图甲所示的器材时,先确定______(选填“铁棒A”或“铁圈B”)的位置。
    (2)观察图乙,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
    (3)某同学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由图象可知:冰属于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4)另一同学把冰放入如图于所示的烧杯中,并未用酒精灯加热,冰也熔化了。于是他认为冰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他的想法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5)当如图丁所示的烧杯中碎冰完全熔化后,用酒精灯继续给其加热,当看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______(选填“大”或“小”),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就表明水沸腾了。
    29. 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明和小刚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把一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1)移动激光笔,使入射角为45∘,测得反射角也为45∘,由此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你认为有何不妥之处?______。
    (2)如图a所示,继续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绕入射点0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束沿______(选填“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转动,这个过程中,反射角会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如图b所示,以法线ON为轴线,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______(选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
    (4)若把纸板EOF向后倾倒(如图c),而入射光线仍然紧贴纸板照射到平面镜上,这时在纸板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30. 如图是小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实验探究的步骤正确的顺序是______。
    A.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B、B′;C、C′。
    B.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
    C.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D.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像时,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A。
    (2)在实验中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这是为了______。
    (3)步骤D中点燃蜡烛A的好处是______。
    (4)同桌的右座位的同学说看不到蜡烛的像,为了让同桌也能够看到蜡烛的像,小明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______(选填“向右移动”、“向左移动”或“不变”),同桌______(选填“可能”或“不可能”)看到蜡烛的像。

    31. 晓东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不动。
    (1)移动蜡烛和光屏至如图所示位置时,光屏上承接到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
    (2)晓东把点燃的蜡烛向左移到10cm刻度线处,他又向______(选填“左”或“右”)
    移动光屏到适当的位置,再次在光屏上观察到了一个清晰的______、______的实像:若不移动光屏,可在烛焰和透镜之间放置一个适当的______(选填“近视镜”或“远视镜”),也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3)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燃烧得越来越短,光屏上成的像将向上移动。为方便实验继续进行,应将蜡烛适当______(选填“向上”或“向下”)移动。

    32. 小明所在的课外兴趣小组需要密度为1.15g/cm3的盐水,为检验配制的盐水是否合格。
    (1)小明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上,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侧,要使天平平衡,他应该______;
    A.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
    D.向右移动游码
    ②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盐水,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______g(如图甲所示);
    ③将烧杯中的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读出盐水的体积(如图乙所示);
    ④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______g(如图丙所示);
    ⑤计算出盐水的密度为______g/cm3。
    (2)为配制合格的盐水,需要继续向盐水中______(选填“加盐”或“加水”)。
    (3)同组的小泉又想到了另一种方法测盐水的密度,利用一个记号笔和水做了如下实验,请你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②用记号笔在烧杯上标记处液面的位置,倒出盐水擦干烧杯,用天平测出烧杯的质量为m2;
    ③______,用天平测出______质量为m3;
    ④盐水密度的表达式ρ=______(水的密度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一支完整粉笔的长度最接近1dm,符合实际,故A正确;
    B、课桌质量约为5kg,故B错误;
    C、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是20℃,故C错误;
    D、人步行速度为1.1m/s,故D错误;
    故选:A。
    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2.【答案】D

    【解析】解:A、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响度大,而不是频率高,故A错误;
    B、地球上的学生听到王亚平的声音是靠电磁波传回地球的,而声波无法在太空中传播,故B错误;
    C、在“天宫一号”里是有空气的,声音传播的速度为约340米/秒,而不是3.0×108米/秒,故C错误;
    D、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王亚平说话发出声音是因为声带在振动,故D正确。
    故选:D。
    A、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据此做出判断;
    B、地球上的学生听到王亚平的声音是靠电磁波传回地球的;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D、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本题考查了声音几个特性的区分、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以及声音的产生条件等,有一定综合性,但难度不大。

    3.【答案】C

    【解析】解:A、用力拨动吉他弦可以提高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
    B、变换手指按压弦的位置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乐曲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正确;
    D、拨动不同的吉他弦可以改变吉他的音调,故D错误。
    故选:C。
    (1)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以及声与能量的掌握,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4.【答案】B

    【解析】解:A、天气热的时候,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儿就变成了水,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A不符合题意;
    B、北方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液化放热,故B符合题意;
    C、夏天在教室地面上洒的水,过一会儿就会变干,属于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C不符合题意;
    D、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是樟脑片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属于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2)吸收热量的物态变化过程有:熔化、汽化和升华;放出热量的物体变化过程有:凝固、液化和凝华。
    本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根据物态变化的特点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5.【答案】D

    【解析】解:当太阳、月球、地球位于同一直线上,月球处于太阳与地球之间时,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光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在月球的后面阳光照不到的地球上,形成影,在地球上看不到太阳,便形成日食。
    故选:D。
    根据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分析解答;日食是光的直线传播的一个实例。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现象的应用,知道日食的成因是本题的解题关键,我们要能够根据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6.【答案】D

    【解析】解:①双层玻璃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②禁止机动车鸣喇叭是在声音的产生处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③马路两旁植树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④高架道路两侧设隔音板墙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故选:D。
    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解决此题要解决此类题目要根据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进行解答。

    7.【答案】D

    【解析】解:
    ABC、该摄像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是利用“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成像的;矫正近视眼应该用凹透镜,而不是凸透镜;故ABC错误;
    D、若该镜头的焦距为10cm,为了能成清晰的像(即缩小的实像),物距应大于二倍焦距,则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0cm,故D正确。
    故选:D。
    摄像头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工作的,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可以矫正远视眼。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以及近视眼的矫正,是一道凸透镜成像的综合题。

    8.【答案】BC

    【解析】解:
    A、由物体的s−t图象可知,当t=3s时,物体运动的路程为1m,故A错误;
    B、由物体的s−t图象可知,当t=5s时,物体运动的路程为2m,平均速度v=st=2m5s=0.4m/s;故B正确;
    C、物体在0s∼5s内通过的路程为2m,物体在0∼3s内通过路程为1m,则物体在0s∼5s内通过的路程是0∼3s内通过路程的2倍,故C正确;
    D、由s−t图象可知,在1s∼3s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其速度为0,处于静止状态;故D错误。
    故选:BC。
    (1)由物体的s=t图象得出物体在3s内物体运动的路程;
    (2)由物体的s=t图象得出物体在5s内物体运动的路程,再计算出平均速度;
    (3)由物体的s=t图象得出物体在0∼3s内和0s∼5s内的路程,比较得出结论;
    (4)根据图象可知物体在1∼3s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其速度为0。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能从图象上找出有用的信息,属于典型的图象问题,虽有一定的综合性,但难度不大。

    9.【答案】AC

    【解析】解:
    近视镜片属于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有近视镜片时,凸透镜所成的像会后移;
    拿走近视镜片后,蜡烛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前面,即凸透镜所成的清晰的像应该在光屏和透镜之间,所以应将光屏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或将蜡烛靠近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烛焰的像。故AC正确,BD错误。
    故选:AC。
    近视眼镜是凹透镜,首要的问题是知道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蜡烛烛焰的像实际上在光屏前;
    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原因是烛焰清晰的像在光屏的前面,可以用缩小像距和调节物距的方法使烛焰清晰的像承接在光屏上。
    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f

    相关试卷

    辽宁省兴城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兴城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试卷,共8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期末物理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期末物理试卷,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八年级(下)期末物理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八年级(下)期末物理试卷(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