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辽宁省本溪五中联合体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辽宁省本溪五中联合体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简答题,计算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辽宁省本溪五中联合体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共28分。1~8题为单选题,每题2分;9~12题为多选题,每题3分,漏选得2分,错选得0分)
1.(2分)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下列对身边物理量估测的数据,符合实际的是( )
A.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5℃
B.中学生100m赛跑的成绩约14秒
C.比较适宜的洗澡水的温度是65℃
D.多数人脉搏跳动100次用时约15min
2.(2分)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属于折射现象的是( )
A.凸面镜成像 B.“折断”的铅笔
C.地上的影子 D.水中的倒影
3.(2分)妈妈用电动自行车送小明上学。途中妈妈提醒小明“坐好,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 )
A.电动自行车上的座位 B.路旁的树木
C.迎面走来的行人 D.从身旁超越的汽车
4.(2分)下列有关声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声音从水中传到空气中,声速变小
D.在空气中超声波比次声波传播速度大
5.(2分)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出汗时吹风扇感觉凉快,是因为风降低了室温
B.石蜡和冰的熔化一样,都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C.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和露珠的形成原理相同
D.因为雪的形成过程中吸收热量,所以下雪时天气变冷
6.(2分)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甲液体,试管内盛有乙液体。在l标准大气压下,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内的乙液体沸腾。已知l标准大气压下,酒精沸点是78℃,水沸点是100℃,煤油沸点是150℃,下列判断中符合题意的是( )
A.甲液体为水,乙液体为水
B.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水
C.甲液体为酒精,乙液体为水
D.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煤油
7.(2分)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且温度保持不变的是( )
A.蜡熔化成蜡油
B.水凝固成冰
C.冰熔化成水
D.白霜的形成
8.(2分)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垂直射到平面镜上时,其反射角为90度
B.发生漫反射时,每条光线的反射角都等于入射角
C.从远处逐渐向穿衣镜靠近时,穿衣镜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大
D.岸边的人看水的深度比实际深度浅,是光由空气射入水中发生的折射现象
9.(3分)小柱同学四次测量一本书的宽度记录为:12.37cm,12.36cm,12.38cm,12.34c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错误的数据是12.34cm
B.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C.这本书的宽度约为12.36cm
D.这本书的宽度约为12.3625cm
10.(3分)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看到天空中的流星划过夜空落向地面,流星不是光源
B.电视机遥控器是通过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
C.打开紫外线灭菌灯时,可以看到紫外线灯发出淡蓝色的光不是紫外线
D.路边建筑物的玻璃幕靠墙造成光污染,这是由于光的镜面反射引起的
11.(3分)下列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摩托车的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乙图实验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C.丙图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也可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D.丁图中的倒车雷达,利用了超声波进行回声定位
12.(3分)一只兔子和一条小狗从同一地点出发,同时向东运动,兔子运动的距离与时间关系图象如图中实线部分ABCD所示,小狗运动的距离与时间关系图象如图中虚线部分AD所示。则关于该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狗的速度始终比兔子快
B.整个过程中小狗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同
C.BC段表示兔子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在前3秒内,小狗相对于兔子向西运动
二、填空题(本题共9小题,每空1分,共24分)
13.(3分)如图所示,体温计的读数是 ℃;物体的长度是 dm;秒表的读数是 s。
14.(3分)如图所示是鸟妈妈在飞行中给鸟宝宝喂食的情景。鸟妈妈要把食物喂到鸟宝宝的嘴中,与鸟宝宝必须保持 ;人们能区分出是不同鸟叫声,是因为它们发声的 不同;悦耳的鸟鸣声是通过 传到人耳中的。
15.(3分)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同质量的100℃的水烫伤厉害,是因为水蒸气 的缘故。炎热的夏天吃冰棒时,常会看到冰棒周围冒“冷气”,“冷气”实际上是 (选填“水蒸气”或“小水滴”),泡方便面时时碗里冒“热气”,“冷气”和“热气”成因是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
16.(3分)小明站在岸边看到水中的“鱼”是由于光的 (选填“折射”或“反射”)形成的 (选填“虚”或“实”)像。根据光路可逆原理,在鱼的视觉中,看到岸边的人的身高比人的实际身高要 (选填“高”或“矮”)。
17.(3分)如图所示,8个完全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用同样大的力敲击它们时可以发出“1、2、3、4、5、6、7、i”的声音来。这些声音是由 (选填“水和瓶子”或“空气”)振动发出的,它们发出声音的响度 (选填“相同”或“不同”),若用同样大小的力依次吹瓶口,则最右边发出声的音调最 (选填“高”或“低”)。
18.(3分)人们把红、绿、 三种色光叫做光的三原色,如图所示,三种色光按相同比例混合(阴影部分),可以形成 光。雨过天晴,远处的天空出现美丽的彩虹是光的 现象。
19.(2分)如图所示为超声波杀螨仪,杀螨仪产生的超声波能杀死家居中的螨虫,螨虫能被杀是因为超声波能 ,超声波是指频率 Hz的声波。
20.(2分)如图所示,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行驶,当汽车在AB路段行驶时,由于 ,司机看不到BC路段的情况,为了看到BC路段的情况,人们利用 规律,在公路急拐弯B处装上 镜,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21.(2分)一列火车长120m,匀速通过长380m的山洞,火车全部通过山洞共用了10s,则火车行驶的速度是 km/h。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路程们之比是3:5,通过的时间之比是3:1,则通过这段路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是 。
三、作图题(每小题3分,共9分)
22.(3分)图甲是小宇的妈妈在镜子前面试穿刚买的新鞋,请在图乙中画出妈妈看见鞋的光路,A点表示人的眼睛,B点表示鞋的位置。
23.(3分)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中,请在图中画出该光线在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大致光路。
24.(3分)如图是小丽在参观海洋馆时,在展箱中的S点有一条鱼,图中A点是小丽眼睛的位置,请画出人看到鱼的光路,并大致确定像的位置。
四、简答题(3分)
25.(3分)(1)图甲为感冒发烧时贴在额头上的“退热贴”,其内部是一种固态的胶状物,使用过程中胶状物会逐渐消失,此过程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
(2)图乙是一新型水杯,称为“55℃杯”,杯夹层中封有特殊固态物质,可实现快速变温。使用时,将水上下晃动几分钟,就可以将100℃的开水降温至55℃左右的温水,而且能使杯中的水长时间保持这一温度,此过程是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杯夹层中的固态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五、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共10分。要求与出必安的义丁优明、公式、计算过程、数值、单位和答)
26.(5分)高速公路已广泛应用的ETC收费系统,对过往车辆无需停车即能实现收费,现有一辆汽车在高速路上以如图甲所示的速度匀速行驶25min后到达某收费站(如图乙),在进入距收费站s1=50m的ETC通道口开始减速,经t1=4s后运动至收费站左边界,然后再以6m/s的速度匀速通过长s2=36m的收费站,不计车长,求:
(1)汽车到达收费站前匀速行驶的路程。
(2)汽车通过收费站所用的时间t2。
(3)汽车从开始减速到离开收费站全过程平均速度大小。
27.(5分)2017年6﹣9月,中俄两国“海上联合﹣2017”军事演习组织实弹演练。如图是某舰发射火箭弹,发射后经过2s击中目标,同时看到爆炸的火光,而在发射后经过了5s才听到爆炸声,试求:
(1)该舰距爆炸目标有多远?
(2)火箭弹的飞行速度是多少?(声速340m/s,不计光的传播时间)
六、实验题(共5题,28题8分,29题5分,30题5分,31题8分,共27分)
28.(8分)小明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装置来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并作出了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小明某一时刻观察到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该温度值为 ℃;
(2)该实验应选用 (“大冰块”或“碎冰块”)来进行实验,效果更好些;
(3)由图丁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冰的熔化过程共持续 min;加热至第7min时物质处于 态。
(4)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 (选填“A”或“B”)。
A.寻找普遍规律
B.减小实验误差
(5)有同学认为乙图并未用酒精灯加热,冰也熔化了,于是他认为冰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他的想法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29.(5分)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中,设计了如下实验,平面镜M平放在桌面上,E、F是粘在一起的硬纸板,F可绕ON转动。
(1)如图甲,当E、F在同一平面上,让光线A0沿E射向镜面,若此时入射角为70°,则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与镜面的夹角为 °,若将AO向ON靠近,OB ON(选填“靠近”或“远离”)。
(2)如图乙,把F向后折叠时,反射光线 (选填“存在”或“不存在”);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 。
(3)若光线沿BO入射,则光线经镜面后沿OA射出,这说明了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
30.(5分)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实验探究的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
A.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B、B′;C、C′。
B.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
C.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D.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像时,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A。
(2)刚开始完成步骤C时,无论怎么移动蜡烛,都无法使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3)如果在蜡烛B的位置上竖直放置一张光屏,透过玻璃板看光屏, 在光屏上看到蜡烛A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4)随着蜡烛A的燃烧蜡烛B无法与A的像重合,此时蜡烛A与像大小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此实验如果用平面镜来做,会遇到的困难是 。
31.(8分)小明在探空“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读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
(1)小明某次数据沿有记录,当时温度计示数如甲图所示,此温度时水中气泡的上升应该丙图所示,图中 (选填“a”或“b”)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水的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
(2)图甲中所示的器材中烧杯上方的纸板作用是 。
(3)请你根据上表的数据在图乙的坐标系中描点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4)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由水的沸点,可判断出当时的大气压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标准大气压。
(5)小明得出水沸腾条件后,但他发现撤掉酒精灯时,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你认为可能的原因 。
(6)另一组的小军根据实验记录描出图象如图丁中实线所示,小明通过减少水量重新进行实验并描出了图象如图B中虚线所示,正确的是 (选填“a”“b”“c”或“d”)
(7)在实验中,有小组把烧杯换成了纸锅,如图丁所示,发现水烧开了可纸锅没有烧着,对此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纸的着火点高于火焰温度
B.水的沸点高于火焰温度
C.纸的着火点低于水的沸点
D.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
2020-2021学年辽宁省本溪五中联合体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共28分。1~8题为单选题,每题2分;9~12题为多选题,每题3分,漏选得2分,错选得0分)
1.(2分)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下列对身边物理量估测的数据,符合实际的是( )
A.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5℃
B.中学生100m赛跑的成绩约14秒
C.比较适宜的洗澡水的温度是65℃
D.多数人脉搏跳动100次用时约15min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水的凝固点在0℃左右,冰箱冷冻室的温度低于0℃.故A不符合实际;
B、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中学生百米成绩不可能小于10s,一般在14s左右。故B符合实际;
C、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在40℃左右,不可能达到65℃。故C不符合实际;
D、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跳动100次在90s=1.5min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点评】物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量的值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学好物理,同时也能让物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2.(2分)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属于折射现象的是( )
A.凸面镜成像 B.“折断”的铅笔
C.地上的影子 D.水中的倒影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A、凸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A不合题意;
B、铅笔好像在水面出折断了,是因为光从水射向空气在水与空气接触面上发生折射形成的,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B符合题意;
C、地上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不合题意;
D、花瓶在平面镜中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不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2分)妈妈用电动自行车送小明上学。途中妈妈提醒小明“坐好,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 )
A.电动自行车上的座位 B.路旁的树木
C.迎面走来的行人 D.从身旁超越的汽车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参照物,即事先被选定的假定不动的物体。“别动”的意思是小明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
【解答】解:小明坐在座位上,妈妈的意思是让她相对于座位没有位置的变化,即相对静止。
小明相对于树木、迎面的行人、超越的汽车都有位置的变化,即都是运动的,B、C、D都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情况也不同。
4.(2分)下列有关声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声音从水中传到空气中,声速变小
D.在空气中超声波比次声波传播速度大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充当声音传播的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种类、温度有关,不同的介质、不同的温度,声音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解答】解:A、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则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0,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种类、温度有关,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故B错误;
C、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因此声音从水传入空气中时,声速减小,故C正确;
D、超声波与次声波只是振动频率不同,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及影响声音的传播速度的因素,是一道声学基础题。
5.(2分)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出汗时吹风扇感觉凉快,是因为风降低了室温
B.石蜡和冰的熔化一样,都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C.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和露珠的形成原理相同
D.因为雪的形成过程中吸收热量,所以下雪时天气变冷
【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吸热;
(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没有熔点,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
(3)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
(4)下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现象,凝华是放出热量的。
【解答】解:
A、出汗时吹风扇感觉凉快,是因为风加快了汗液的蒸发,蒸发从人体吸热,使人体的温度降低,但风不能降低室温,故A错误;
B、冰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石蜡是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过程中温度升高,故B错误;
C、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所以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和露珠的形成原理相同,故C正确;
D、下雪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雪,凝华是放出热量的,气温不是很低,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态变化,主要分清变化前后的物质状态,从而做出判断。
6.(2分)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甲液体,试管内盛有乙液体。在l标准大气压下,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内的乙液体沸腾。已知l标准大气压下,酒精沸点是78℃,水沸点是100℃,煤油沸点是150℃,下列判断中符合题意的是( )
A.甲液体为水,乙液体为水
B.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水
C.甲液体为酒精,乙液体为水
D.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煤油
【分析】液体沸腾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
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再升高,一直保持在沸点温度;
热传递的条件是两个物体间必须存在温度差;
根据以上三个知识点结合三种液体的沸点可以判断甲、乙液体的种类。
【解答】解:
液体沸腾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
由图及题意可知,甲中液体的沸点如果低于乙中液体的沸点,乙中液体不能达到沸点,也不能继续吸热,乙中液体不能沸腾;甲中液体如果与乙中液体种类相同,乙中液体只能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乙中液体不能沸腾;所以只有甲中液体的沸点高于乙中液体的沸点,乙中液体才能达到沸点,并能继续吸热,乙中液体才能沸腾;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该题考查了液体沸腾的特点及条件,还有热传递的条件等知识,是易错题。
7.(2分)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且温度保持不变的是( )
A.蜡熔化成蜡油
B.水凝固成冰
C.冰熔化成水
D.白霜的形成
【分析】六种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的。凝固、液化、凝华是放热的,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不变。
【解答】解:A、蜡是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升高,故A不符合题意;
B、水凝固成冰,冰是晶体,晶体凝固时放热温度不变,故B不符合题意;
C、冰熔化成水是晶体的熔化,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故C符合题意;
D、空气中的水蒸气骤然遇冷直接变成小冰晶形成轻柔的雪,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状态变化,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以及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一道基础题。
8.(2分)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垂直射到平面镜上时,其反射角为90度
B.发生漫反射时,每条光线的反射角都等于入射角
C.从远处逐渐向穿衣镜靠近时,穿衣镜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大
D.岸边的人看水的深度比实际深度浅,是光由空气射入水中发生的折射现象
【分析】(1)光垂直入射时,反射角为0;
(2)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3)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等大;
(4)光从水中斜射到水面上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解:A、光垂直射到平面镜上时,其反射角为0度,故A错误;
B、因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所以发生漫反射时,每条光线的反射角都等于入射角,故B正确;
C、由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等大,可知,从远处逐渐向穿衣镜靠近时,穿衣镜中所成的像大小不变,故C错误;
D、从水底反射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水的深度比实际的浅了。故是由光的折射引起的,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涉及到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特点、漫反射等,注意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反射的光线都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3分)小柱同学四次测量一本书的宽度记录为:12.37cm,12.36cm,12.38cm,12.34c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错误的数据是12.34cm
B.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C.这本书的宽度约为12.36cm
D.这本书的宽度约为12.3625cm
【分析】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测量误差;
多次测量时,每次的测量值相差不大,如果所测某一数据与其它数据偏差较大,则该数据是错误的,应舍去;
然后求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所测物体的长度,与平均值相差最小的测量值误差最小。
【解答】解:
A、比较四个测量结果可以看出:12.37cm,12.36cm,12.38cm,12.34cm,四个数据的准确值相同,所以此结果都是正确的,故A错误;
B、由题中测量数据知:数据单位是cm,小数点后有两位数,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故B正确;
CD、书本的宽度为L=≈12.36cm,故C正确,D错误。
故选:BC。
【点评】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去掉出现错误的测量数值,求剩余正确数值的平均值作为测量值,这样测量值更接近物体长度的真实值。
10.(3分)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看到天空中的流星划过夜空落向地面,流星不是光源
B.电视机遥控器是通过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
C.打开紫外线灭菌灯时,可以看到紫外线灯发出淡蓝色的光不是紫外线
D.路边建筑物的玻璃幕靠墙造成光污染,这是由于光的镜面反射引起的
【分析】①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②电视机遥控器利用红外线工作;
③紫外线和红外线不属于可见光;
④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平而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
【解答】解:A、流星由于与大气层摩擦温度极高,达到着火点而发光放热,属于光源。故A错误;
B、电视机遥控器是通过发出不同的红外线实现对电视机遥控的。故B正确;
C、紫外线和红外线不属于可见光,打开紫外线灭菌灯时,可以看到紫外线灯发出淡蓝色的光不是紫外线。故C正确;
D、路边建筑物的玻璃幕靠墙造成光污染,这是由于光的镜面反射引起的。故D正确。
故选:BCD。
【点评】此题考查了光源、知道光的折射和反射规律,明确紫外线和红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11.(3分)下列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摩托车的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乙图实验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C.丙图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也可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D.丁图中的倒车雷达,利用了超声波进行回声定位
【分析】A、减小噪音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入耳处减弱。
B、由于玻璃罩内的空气不可能完全抽净,因此不能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C、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D、回声定位是根据回声到来的时间和方位,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即利用声音获得信息。
【解答】解:A、摩托车的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正确;
B、乙图实验不能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而是通过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故B错误;
C、改变伸出桌边的钢尺的长度,改变钢尺的振动频率,改变音调高低。所以实验探究音调跟频率的关系;改变力的大小,可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C正确。
D、倒车雷达应用了回声定位的原理,获得一些信息。故D正确。
故选:ACD。
【点评】此题涉及到了声音的传播,减弱噪声的途径,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以及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并且能用实验探究音调、响度的影响因素。
12.(3分)一只兔子和一条小狗从同一地点出发,同时向东运动,兔子运动的距离与时间关系图象如图中实线部分ABCD所示,小狗运动的距离与时间关系图象如图中虚线部分AD所示。则关于该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狗的速度始终比兔子快
B.整个过程中小狗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同
C.BC段表示兔子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在前3秒内,小狗相对于兔子向西运动
【分析】(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路程比时间,相同时间比路程;
(2)s﹣t图象中的横线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3)在前3s 内,小兔和小狗同时开始向东运动,由图象可以看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比较出小兔和小狗的速度,根据速度大小得出小狗相对于兔子将向哪运动。
【解答】解:
A、由图知,在AB段,相同的时间内小兔跑的路程大于小狗跑的路程,小兔的速度大于小狗的速度,故A错误;
B、整个过程中,小狗和兔子运动路程相同,运动时间相同,所以它们的平均速度相同,故B正确;
C、BC段表明兔子处于静止状态,故C错误;
D、由图可知,在前3s 内,小兔和小狗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兔子的路程大于小狗的路程,所以兔子运动速度大于小狗的运动速度,小狗和小兔同时开始向东运动,所以兔子在前、小狗在后,小狗相对于兔子将向西运动,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比较运动快慢方法的应用和对图象的分析处理的理解和掌握,从图中得出相关信息比较出小狗和小兔的速度大小是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本题共9小题,每空1分,共24分)
13.(3分)如图所示,体温计的读数是 37.6 ℃;物体的长度是 2.10 dm;秒表的读数是 396.5 s。
【分析】(1)明确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多少,然后从小数字向大数字读数。
(2)明确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多少,读出物体首尾对应的数据,计算物体的长度。
(3)明确分针表盘和秒针表盘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代表多少,当分针未超过半个大格,秒针按照0~30s读数,当分针超过半个大格,秒针按照30~60s读数,时间等于分针和秒针对应时间之和。
【解答】解:(1)每一个大格代表1℃,每一个小格代表0.1℃,体温计示数是37.6℃。
(2)每一个大格代表1dm,每一个小格代表1cm,物体A首端对应数据是3.00dm,物体A尾端对应数据是5.10dm,物体长度为5.10dm﹣3.00dm=2.10dm。
(3)分针表盘每一个大格代表1min,每一个小格代表0.5min,分针对应时间为6min=360s,
秒针表盘每一个大格代表1s,每一个小格代表0.5s,由于分针超过大格的一半,秒针在30s~60s之间读数,所以秒针对应时间为36.5s,
故秒表读数为360s+36.5s=396.5s。
故答案为:37.6;2.10(合理即可);396.5。
【点评】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秒表和体温计的读数,这是学习物理最基本的能力,一定要掌握。
14.(3分)如图所示是鸟妈妈在飞行中给鸟宝宝喂食的情景。鸟妈妈要把食物喂到鸟宝宝的嘴中,与鸟宝宝必须保持 相对静止 ;人们能区分出是不同鸟叫声,是因为它们发声的 音色 不同;悦耳的鸟鸣声是通过 空气 传到人耳中的。
【分析】(1)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若不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2)声音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
鸟妈妈要把食物喂到鸟宝宝的嘴中,必须与鸟宝宝之间的位置保持不变,所以鸟妈妈必须与鸟宝宝保持相对静止。
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人们能区分出是不同鸟叫声,是因为它们发声的音色不同。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悦耳的鸟鸣声是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到人耳中的。
故答案为:相对静止;音色;空气。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声音的特征、声音传播的条件,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关键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15.(3分)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同质量的100℃的水烫伤厉害,是因为水蒸气 液化放热 的缘故。炎热的夏天吃冰棒时,常会看到冰棒周围冒“冷气”,“冷气”实际上是 小水滴 (选填“水蒸气”或“小水滴”),泡方便面时时碗里冒“热气”,“冷气”和“热气”成因是 相同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
【分析】(1)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液化放热。
(2)生活中看到的“白气”大多数都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只是水蒸气的来源不同。
【解答】解:(1)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水是液化现象,液化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同质量的100℃的水烫伤厉害。
(2)夏天吃冰棒时,常会看到冰棒周围冒“冷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棒变成小水滴,是液化现象;
泡方便面时时碗里冒“热气”,是碗里冒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变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
所以“冷气”和“热气”都是液化形成的,即二者的成因相同。
故答案为:液化放热;小水滴;相同。
【点评】生活中看到的白气很多,如做饭时锅上冒的白气、吃冰棒冒的白气、火箭发射时看到的白气、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打开冰箱看到的白气等,这些都是水蒸气液化的结果。
16.(3分)小明站在岸边看到水中的“鱼”是由于光的 折射 (选填“折射”或“反射”)形成的 虚 (选填“虚”或“实”)像。根据光路可逆原理,在鱼的视觉中,看到岸边的人的身高比人的实际身高要 高 (选填“高”或“矮”)。
【分析】我们看到的鱼在水中,光是从水中折射入空气中进入了我们的眼睛,当光从水、玻璃等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感觉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逆着光看去,好像是从光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处来的,比实际位置偏高。
【解答】解:由光路图可以看出,鱼在A点发出的光,经水面折射进入空气中,人看到的虚像在A'点,看到的鱼比实际位置要高一些。
故答案为:折射;虚;高。
【点评】本题考查光的折射定律及应用,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等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玻璃等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在眼睛看来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7.(3分)如图所示,8个完全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用同样大的力敲击它们时可以发出“1、2、3、4、5、6、7、i”的声音来。这些声音是由 水和瓶子 (选填“水和瓶子”或“空气”)振动发出的,它们发出声音的响度 相同 (选填“相同”或“不同”),若用同样大小的力依次吹瓶口,则最右边发出声的音调最 高 (选填“高”或“低”)。
【分析】解答此题应掌握:①质量大的物体较难振动,频率较低;
②首先应该判断出是瓶子和水在振动还是瓶内的空气柱在振动,然后根据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来进行解答。
③响度的大小和振幅有关,振幅大的响度大,振幅小的响度小。
【解答】解:用同样大的力敲击水瓶,振动的物体是水和瓶子;
因为是用同样大的力敲击它们,它们的振幅相同,则响度相同。
用嘴在瓶口吹气时,振动的物体是瓶内的空气柱,瓶中盛水越多,空气柱越短,越容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因此最右边的瓶子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
故答案为:水和瓶子;相同; 高。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明确在敲击瓶子时,发声的物体是瓶子和水柱;吹时,发声的物体是空气柱。
18.(3分)人们把红、绿、 蓝 三种色光叫做光的三原色,如图所示,三种色光按相同比例混合(阴影部分),可以形成 白 光。雨过天晴,远处的天空出现美丽的彩虹是光的 色散 现象。
【分析】(1)光的三原色指的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指的是红、黄、蓝;
(2)光的三原色合成白色光。
(3)彩虹是光的色散。
【解答】解:光的三原色是指红、绿、蓝;
光的三原色合成白色光,故图中阴影部分应标白色;
天空出现美丽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故答案为:蓝;白;色散。
【点评】此题综合考查物体的颜色、光三原色和光的色散等知识点,是一道基础题目。
19.(2分)如图所示为超声波杀螨仪,杀螨仪产生的超声波能杀死家居中的螨虫,螨虫能被杀是因为超声波能 传递能量 ,超声波是指频率 大于20000 Hz的声波。
【分析】(1)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声音也能够传递能量。
(2)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其中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是超声波。
【解答】解:(1)超声波杀螨仪发出的超声波能杀死家居中的螨虫,说明了声具有能量。
(2)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超声波是指频率大于20000Hz的声波。
故答案为:传递能量;大于20000。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声与能量、超声波定义的掌握情况,要知道人耳的听觉范围。
20.(2分)如图所示,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行驶,当汽车在AB路段行驶时,由于 光沿直线传播 ,司机看不到BC路段的情况,为了看到BC路段的情况,人们利用 光的反射 规律,在公路急拐弯B处装上 凸面 镜,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分析】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凸面镜上发生光的反射,可以扩大视野,可以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解答】解:当汽车在AB路段行驶时,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司机看不到BC路段的情况;为了看到BC路段的情况,人们利用光的反射规律,在公路急拐弯B处装上凸面镜,可以扩大视野,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故答案为: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凸面。
【点评】本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以及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
21.(2分)一列火车长120m,匀速通过长380m的山洞,火车全部通过山洞共用了10s,则火车行驶的速度是 180 km/h。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路程们之比是3:5,通过的时间之比是3:1,则通过这段路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是 1:5 。
【分析】火车通过的路程等于车长加上山洞长,本题已知路程(长度)、时间求速度,可用速度的计算公式:v=代入数值计算即可;已知两物体的路程关系与时间关系,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求出通过这段路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
【解答】解:已知:车长s车=120m,山洞长s洞=380m,时间t=10s,
从火车车头进洞到车尾离洞所走路程s=s车+s洞=120m+380m=500m,
火车行驶的速度:
=180km/h;
根据v=得,通过这段路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
===。
即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是1:5。
故答案为:180;1:5。
【点评】首先第一空要注意:火车行进的路程应是火车长+山洞长,要对时间进行单位换算,其次,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在解比例关系的习题时要注意各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作图题(每小题3分,共9分)
22.(3分)图甲是小宇的妈妈在镜子前面试穿刚买的新鞋,请在图乙中画出妈妈看见鞋的光路,A点表示人的眼睛,B点表示鞋的位置。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物体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先做出鞋子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鞋子的像)B′,连接像点和人的眼睛,与平面镜交于点O,连接BO、AO即可。
【解答】解:先作出鞋子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B′,即鞋子在平面镜中成的像,连接像点B′和人的眼睛A,与平面镜交于O(O为入射点),连接BO就是入射光线,OA为反射光线,即为看到自己的鞋子的光路图。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及其应用。利用好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像点是作图的关键。
23.(3分)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中,请在图中画出该光线在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大致光路。
【分析】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
根据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由空气进入玻璃,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出折射光线。
【解答】解:过入射点作垂直于界面的法线,根据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根据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应用情况,注意真实光线为实线,法线为虚线,是一道中档题。
24.(3分)如图是小丽在参观海洋馆时,在展箱中的S点有一条鱼,图中A点是小丽眼睛的位置,请画出人看到鱼的光路,并大致确定像的位置。
【分析】水中鱼反射的光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认为光沿直线传播,人看到的鱼是折射光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虚像,比鱼的实际位置高,所以人看到的是变浅了的鱼的虚像。
【解答】解:
观察水中鱼时,鱼反射的光线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眼睛逆着折射光线看上去,人看到的“鱼”在S′点,比鱼的实际位置偏高,即鱼的实际位置S应在S′的下方。
由此连接SA,与玻璃壁的交点为入射点,入射点与A的连线为进入人眼的折射光线,再画出入射光线,从而确定鱼的大致位置,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光的折射规律的作图,记住: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四、简答题(3分)
25.(3分)(1)图甲为感冒发烧时贴在额头上的“退热贴”,其内部是一种固态的胶状物,使用过程中胶状物会逐渐消失,此过程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
(2)图乙是一新型水杯,称为“55℃杯”,杯夹层中封有特殊固态物质,可实现快速变温。使用时,将水上下晃动几分钟,就可以将100℃的开水降温至55℃左右的温水,而且能使杯中的水长时间保持这一温度,此过程是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杯夹层中的固态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分析】(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
(2)杯子夹层内是固态物质,吸收热量变成液态,并且能保持55℃不变,说明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说明这种物质是晶体。
【解答】解:(1)“退热贴”,其内部是一种固态的胶状物,使用过程中胶状物会逐渐消失,这是胶状物从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升华吸收热量,达到降温的目的。
(2)杯子夹层内是固态物质,将100℃的开水倒入杯内,固态物质吸收热量变成液态,物质发生熔化,并且保持55℃不变,说明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说明这种物质是晶体。
故答案为:(1)升华;(2)熔化; 晶体。
【点评】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五、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共10分。要求与出必安的义丁优明、公式、计算过程、数值、单位和答)
26.(5分)高速公路已广泛应用的ETC收费系统,对过往车辆无需停车即能实现收费,现有一辆汽车在高速路上以如图甲所示的速度匀速行驶25min后到达某收费站(如图乙),在进入距收费站s1=50m的ETC通道口开始减速,经t1=4s后运动至收费站左边界,然后再以6m/s的速度匀速通过长s2=36m的收费站,不计车长,求:
(1)汽车到达收费站前匀速行驶的路程。
(2)汽车通过收费站所用的时间t2。
(3)汽车从开始减速到离开收费站全过程平均速度大小。
【分析】(1)根据图甲读出汽车行驶的速度,然后根据速度的变形公式求出汽车达到收费站前匀速行驶的路程;
(2)根据速度的变形公式求出汽车通过收费站所用的时间;
(3)根据汽车从开始减速到离开收费站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即可求出全过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汽车行驶的速度:v=90km/h,
由v=可得,汽车到达收费站前匀速行驶的路程:
s=vt=90km/h×h=37.5km;
(2)由v=可得,汽车通过收费站所用的时间:
t2===6s;
(3)由v=可得,汽车从开始减速到离开收费站全过程平均速度:
v===8.6m/s。
答:(1)汽车到达收费站前匀速行驶的路程为37.5km。
(2)汽车通过收费站所用的时间为6s。
(3)汽车从开始减速到离开收费站全过程平均速度大小为8.6m/s。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计算公式的应用,关键能根据题中信息得出对应的路程和时间。
27.(5分)2017年6﹣9月,中俄两国“海上联合﹣2017”军事演习组织实弹演练。如图是某舰发射火箭弹,发射后经过2s击中目标,同时看到爆炸的火光,而在发射后经过了5s才听到爆炸声,试求:
(1)该舰距爆炸目标有多远?
(2)火箭弹的飞行速度是多少?(声速340m/s,不计光的传播时间)
【分析】(1)已知火箭从发射到弹击中目标和从发射到听到爆炸声的时间,知道声音的传播速度,利用速度公式计算该舰到目标之间的距离;
(2)知道该舰与目标的距离、从发射到火箭弹击中目标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火箭弹飞行的速度。
【解答】解:
(1)由题知,火箭弹到击中目标的时间为2s,发射到听到爆炸声的时间为5s,
所以火箭弹爆炸发出到声音传到该舰的时间:t1=5s﹣2s=3s,
由v=可得该舰与目标的距离:
s=v声t1=340m/s×3s=1020m;
(2)火箭弹的速度:
v弹===510m/s。
答:(1)该舰距爆炸目标有1020m;
(2)火箭弹的飞行速度是510m/s。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认真审题,确定从发射到听到爆炸声的时间、从发射到火箭弹击中目标的时间,从而得到爆炸声传到该舰的时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六、实验题(共5题,28题8分,29题5分,30题5分,31题8分,共27分)
28.(8分)小明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装置来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并作出了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 热胀冷缩 的性质制成的,小明某一时刻观察到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该温度值为 ﹣3 ℃;
(2)该实验应选用 碎冰 (“大冰块”或“碎冰块”)来进行实验,效果更好些;
(3)由图丁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 不变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冰的熔化过程共持续 4 min;加热至第7min时物质处于 固液共存 态。
(4)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 A (选填“A”或“B”)。
A.寻找普遍规律
B.减小实验误差
(5)有同学认为乙图并未用酒精灯加热,冰也熔化了,于是他认为冰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他的想法 不正确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分析】(1)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
(2)实验过程中,要让冰受热均匀且与温度计充分接触,应该选用碎冰;
(3)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所处状态为固液共存状态;
(4)实验中需要多次实验,是为了得到更普遍性熔化规律;
(5)物质由固体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熔化吸收热量。
【解答】解:(1)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由图丙知: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最末端在0℃下方,所以显示的温度低于0℃,为﹣3℃;
(2)要让冰受热均匀且与温度计充分接触,应选用碎冰块来进行实验,效果更好些;
(3)根据丁图可知,第4~8分钟是冰的熔化过程,需要继续吸热,温度保持0℃不变,即冰的熔点为0℃,第7min时处于熔化过程中,为固液共存状态;
(4)在此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得到可靠的结论;
(5)图乙中用水浴法给试管内的冰块加热,冰块熔化时,从热水中吸收热量,故他的想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1)热胀冷缩;﹣3;(2)碎冰块;(3)不变;4;固液共存;(4)A;(5)不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探究“冰熔化过程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难度不大;要明确:为使冰能够均匀受热,应选用碎冰。
29.(5分)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中,设计了如下实验,平面镜M平放在桌面上,E、F是粘在一起的硬纸板,F可绕ON转动。
(1)如图甲,当E、F在同一平面上,让光线A0沿E射向镜面,若此时入射角为70°,则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与镜面的夹角为 20 °,若将AO向ON靠近,OB 靠近 ON(选填“靠近”或“远离”)。
(2)如图乙,把F向后折叠时,反射光线 存在 (选填“存在”或“不存在”);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 在同一平面内 。
(3)若光线沿BO入射,则光线经镜面后沿OA射出,这说明了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可逆 的。
【分析】(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相等,且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在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2)根据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进行分析,使光屏不在一个平面内,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3)根据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互换进行实验,观察反射光线与原来入射光线的关系得出光路的可逆性。
【解答】解: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相等,入射角70°,反射角也为70°,反射光线OB与镜面的夹角为20°,反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由图可知,∠BON为反射角,∠AON为入射角,二者的大小相等;若将AO向ON靠近,则OB向ON靠近;
(2)在乙图中,把纸板向前或向后转折,反射光线亦存在,但在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由让光线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可知,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故答案为:(1)20;靠近;(2)存在;在同一平面内;(3)可逆。
【点评】本题考查了探究光的反射的实验。光的反射遵循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还要注意光路具有可逆性。
30.(5分)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实验探究的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CDBA 。
A.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B、B′;C、C′。
B.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
C.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D.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像时,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A。
(2)刚开始完成步骤C时,无论怎么移动蜡烛,都无法使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玻璃板没有垂直于水平桌面 。
(3)如果在蜡烛B的位置上竖直放置一张光屏,透过玻璃板看光屏, 能 在光屏上看到蜡烛A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4)随着蜡烛A的燃烧蜡烛B无法与A的像重合,此时蜡烛A与像大小 相等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此实验如果用平面镜来做,会遇到的困难是 不能确定像的位置 。
【分析】(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实验步骤应该是先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再点燃蜡烛做实验,为得到普遍规律,应改变玻璃板前蜡烛的位置,多做几次实验;
(2)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蜡烛的像重合,可能玻璃板和水平桌面不垂直;
(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但是透过玻璃板可以看到蜡烛的像;
(4)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等大;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关键点是确定像的位置,反射效果好的镜子不透光,只能看到清晰的像,不能确定像的位置,而反射效果不好的玻璃板能透光,通过看到玻璃板背面的物体与前面的物体的像重合,可以确定像的位置。
【解答】解: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实验步骤A、B、C、D的合理顺序是:
C.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后面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D.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像时,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A;
B.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
A.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B、B′;C、C′。
(2)无论如何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像重合,说明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不垂直时,像也不和桌面垂直,所以不会重合;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透过玻璃板在光屏上能看到蜡烛A的像;
(4)随着蜡烛A的燃烧蜡烛B无法与A的像重合,此时蜡烛A与像大小相等;此实验如果用平面镜来做,会遇到的困难是不能确定像的位置。
故答案为:(1)CDBA;(2)玻璃板没有垂直于水平桌面;(3)能;(4)相等;不能确定像的位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操作相关问题,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31.(8分)小明在探空“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读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
(1)小明某次数据沿有记录,当时温度计示数如甲图所示,此温度时水中气泡的上升应该丙图所示,图中 (选填“a”或“b”)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水的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
(2)图甲中所示的器材中烧杯上方的纸板作用是 减少热量散失 。
(3)请你根据上表的数据在图乙的坐标系中描点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4)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98 ℃;由水的沸点,可判断出当时的大气压 低于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标准大气压。
(5)小明得出水沸腾条件后,但他发现撤掉酒精灯时,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你认为可能的原因 烧杯和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温度,水能吸热 。
(6)另一组的小军根据实验记录描出图象如图丁中实线所示,小明通过减少水量重新进行实验并描出了图象如图B中虚线所示,正确的是 a (选填“a”“b”“c”或“d”)
(7)在实验中,有小组把烧杯换成了纸锅,如图丁所示,发现水烧开了可纸锅没有烧着,对此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D 。
A.纸的着火点高于火焰温度
B.水的沸点高于火焰温度
C.纸的着火点低于水的沸点
D.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
【分析】(1)温度计的读数:首先确定零上还是零下,确定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的示数,从小数字读向大数字;
掌握沸腾时和沸腾前的现象: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到水面消失;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最后破裂;
(2)加盖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热量的散失;
(3)描点法作图,先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连起来;
(4)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保持不变的温度即为水的沸点;
水的沸点随大气压的降低而降低;
(5)酒精灯加热时,铁圈和石棉网的温度升高,高于水的温度,移开酒精灯时,水还会从铁圈和石棉网吸收热量,继续沸腾;
(6)水的沸点跟气压有关,跟初温、质量多少都没有关系;
(7)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点是100℃,而纸的燃点大约是183℃,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变化。
【解答】解:
(1)温度计每一个大格代表10℃,每一个小格代表1℃,示数是96℃;由表格可知水的沸点为98℃,此时的温度低于水的沸点,所以为沸腾前,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到水面消失,所以为图b;
(2)加盖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热量的散失;
(3)描点法作图,先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连起来,作出图象如图所示;
(4)由表格可知额温度保持在98℃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98℃;此时的温度低于标准大气压下的100℃,所以此时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5)酒精灯加热时,铁圈和石棉网的温度升高,高于水的温度,当移开酒精灯时,水还会从石棉网吸收热量,继续沸腾;
(6)无论减小水的质量,还是提高水的初温,减少了加热时间,但是此时的气压不变,水的沸点不变,故a正确;
(7)因为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并且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所以纸锅没有燃烧,故选D。
故答案为:(1)b;(2)减少热损失;(3)如上图所示;(4)98;低于;(5)烧杯和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温度,水能吸热;(6)a;(7)D。
【点评】水的沸腾实验是初中热学中重要的实验,一般考查水沸腾前后气泡的变化、沸点、沸点和气压的关系、沸腾的条件、沸腾的特点、加热时间比较长的原因、器材、水沸腾的图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和读数等等。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1/8/15 17:11:13;用户:莲花;邮箱:1191569390@qq.com;学号:2971595
菁优网APP 菁优网公众号 菁优网小程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辽宁省本溪实验中学八年级(下)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辽宁省本溪市八年级(下)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辽宁省本溪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4×103kg/m3,9km,海底隧道长6,9×103kg/m3),【答案】D,【答案】A,【答案】C,【答案】AB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