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43540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43540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43540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0——2021学年全国部分地区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0dm和0,02厘米,26,5×103kg/m3,【答案】C,【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1. 两位同学同时去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其结果分别为5.30dm和0.528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两个测量值中必有一个是错的
B. 后面的测量结果比前面的测量结果精确
C. 这两把尺子的分度值相同
D. 这两把尺子的分度值分别是1dm和1m
2. 有6位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本《科学》课本的长度,测得数据分别为26.02厘米,26.09厘米、26.10厘米、26.00厘米和26.08厘米、31.38厘米。下列测量结果最接近真实值的是( )
A. 26.058厘米 B. 26.06厘米
C. 26.95厘米 D. 无法确定,因为真实值未知
3. 下列现象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 柳絮漫天 B. 黄沙扑面 C. 雪花纷飞 D. 花香四溢
4. 南朝诗人萧绎在《早发龙巢》有诗句“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其中“唯看远树来”的参照物可能的是( )
A. 河岸 B. 行船 C. 岸边的房屋 D. 远处的树
5. 某同学坐在匀速行驶的小汽车内,发现前方路旁有一排长约100m的建筑物,他观测到自己经过这排建筑物的时间约为10s。则小汽车的速度最接近于( )
A. 10km/h B. 40km/h C. 90km/h D. 120km/h
6.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根据音调的高低辨别不同的乐器
C. 戴耳罩是为了在声源处消声 D. 声波能传递信息,不能传递能量
7. 英国科学家切断番茄植株的茎,用人耳倾听没有引起任何听觉。但在靠近茎的切口处放置录音机录音,然后用超大音量、超低速度播放,居然能清晰地听到“尖叫”声。这说明,番茄植株遭受伤害后,会发出( )
A. 响度很大的超声 B. 响度很小的超声
C. 响度很大的次声 D. 响度很小的次声
8. 在对环境声音的监测中,监测器测出的甲、乙两种声音的特性如下表,经对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声音
声音强弱的等级/dB
频率/Hz
甲
50
2000
乙
100
500
A. 甲的响度大于乙的响度
B. 声音甲每秒的振动次数大于声音乙每秒的振动次数
C. 甲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于乙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D. 甲、乙两种声音都属于噪声
9. 2020年6月21日下午,包括郴州在内的很多地区都能观察到罕见的天文现象--日食。下列关于日食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日食现象是由于地球运动到了太阳和月球之间而发生的
B. 日食的形成原理与镜中花、水中月的原理相同
C. 日食的形成原理与小孔成像的原理相同
D. 日食的形成原理与照相机的工作原理相同
10. 一平面镜与水平地面成45∘夹角,如图所示,一只小球顺着水平面向A点滚去,则平面镜中小球的像的运动方向是( )
A. 水平向左 B. 水平向右 C. 竖直向上 D. 竖直向下
11. 岸上的人看到水中小鱼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12. 小明在房间里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情景如图所示。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只移动透镜,小明发现透镜在A、B两处时,墙壁上都能得到清晰的像,则两次所成的像( )
A. 都是正立的 B. 都是虚像
C. 透镜在B处时墙上成的像较大 D. 透镜在A处时墙上成的像较大
13. 湿毛巾晾晒后会变干,这是因为湿毛巾上的水发生了( )
A. 熔化 B. 蒸发 C. 沸腾 D. 升华
14. 苏轼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现代有了快捷的物流,即便远在千里之外也能吃到新鲜的荔枝。邮寄时会把冰袋和荔枝一起装入泡沫箱。加入冰袋是为了( )
A. 利用冰块熔化吸热 B. 通过热传递方式增加荔枝的内能
C. 加快荔枝水分蒸发 D. 通过做功的方式减少荔枝的内能
15. 在抗击“新冠肺炎”工作中,医护人员常会遇到护目镜“起雾”的现象,如图所示,护目镜内侧产生“雾气”的现象属于( )
A. 汽化 B. 液化 C. 熔化 D. 凝华
16. 做好医疗器械消毒,可避免交叉感染。现要给体温计消毒,应采用的方法是( )
A. 用自来水冲 B. 用沸水煮
C. 用酒精擦 D. 用酒精灯火焰烤
17. 一艘船将一箱质量为100kg的科研器材从赤道运送到南极,在运送的过程中物体没有损失。则物体的质量将( )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18. 甲,乙两个质地均匀的实心正方体边长分别为10cm和5cm。用同一台电子秤分别测量它们的质量,结果如图,则甲、乙两正方体的密度之比为( )
A. 1:4 B. 1:2 C. 1:1 D. 4:1
19. 一般来说物质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当物体发生“热胀”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体积变小 B. 物体密度变小
C. 物体质量变大 D. 物体没有任何变化
20. 不同材料组成的a、b、c三个实心物体,它们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如图,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者的密度关系ρa>ρb>ρc
B. a的密度是b的两倍
C. 若将b的质量减半,它的密度变为0.5×103kg/m3
D. 若将c的体积增大到4×103m3,它的密度不变
21. 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位同学测量铅笔的长度时读数的视线位置,由图可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 cm;观察时视线角度正确的是______ 同学。
22. 2020年12月3日,嫦娥五号上升器顺利从滞留在月球的着陆器上点火起飞,以正在向上飞行的上升器为参照物,月球上的着陆器是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1731 ______(填适当的单位)月球土壤,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截至2021年1月3日6时,“天问一号”探测器已经在轨飞行163天,飞行里程约3.912亿公里,则“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此过程中飞行的平均速度为______km/h(计算结果用科学记数法表达)。
23. 口技是民间的一种声音艺术,高超的口技艺人,可以模仿各种语音,从声音的特性来看,他主要模仿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现场观众能欣赏到,是因为声音能在______中传播,口技艺人往往通过重拍醒木结束表演,醒木拍得越重,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越大。
24. 用大小相同的力分别敲击频率256Hz和440Hz的音叉得到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其中图______(选填“甲”或“乙”)是敲击频率256Hz的音叉得到的波形。
25. 如图是张老师利用手机直播网课的情景。手机的镜头相当于______,当手机取景框内只看到电子白板时,为了让同学们同时看到两边黑板上板书的文字,手机应该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黑板,黑板上文字所成的像是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
26. 梅雨季节空气特别潮湿时,墙壁瓷砖上有一层小水珠,小水珠是水蒸气______形成的,开启电风扇,经过段时间小水珠消失了,这是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27. 做“纸杯烧水”实验时,小科用蜡烛火焰加热盛有适量冷水的纸杯,一段时间后水沸腾了。沸腾过程中,他多次测得水温为97.5℃,这说明当地水的沸点为______;他把蜡烛移开,水停止沸腾,这说明水沸腾需要______热量。
28. 在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应根据估计所用的砝码,按质量______(选填“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向右盘中增减砝码;在调换砝码时,如果发现添加最小的砝码嫌多,而取出最小的砝码又嫌少,这时应采取______的方法使天平平衡。
29. 某温度下,A、B两种金属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如下图所示。则:
(1)由图可知,______(填“A”或“B”)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2)体积均为2cm3的A、B两种物质的总质量为______g,若将它们混合成合金,则合金的密度是______kg/m3(设混合后总体积不变)。
30. 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上,请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31. 如图所示,平面镜垂直于凸透镜主光轴且在凸透镜左侧焦点上,请完成光路图。
32. 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1)如图,让小球从A处沿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滚下,B为斜面的中点。实验数据如表,则小球经BC段的时间tBC=______s,平均速度vBC=______m/s。
路程(m)
时间(s)
平均速度(m/s)
sAB=0.6
tAB=1.5
vAB=0.4
sAC=1.2
tAC=2.0
vAC=0.6
sBC=0.6
tBC=______
vBC=______
(2)选择坡度较小的斜面,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______,小球从A处沿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运动1s时的速度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从A处沿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运动到B点时的速度。
33. 如图所示,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某同学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个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表:
编号
长度/cm
直径/cm
频率/Hz
声强级/dB
1
20.5
1.50
2131
80
2
31.00
2.00
1284
100
3
48.5
2.50
656
60
(1)从表格数据可知,编号为______的风铃管发出声音的响度最大,编号为______的风铃管发出声音的音调最低。
(2)根据表中数据,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的增大而减小”的结论。在物理学中,探究多因素问题,需要用到控制变量法。在此实验中,探究风铃管发声频率与风铃管长度的关系,需要控制风铃管的______保持不变。
34.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如图所示,若不移动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移到标尺刻度的______范围内(选填标号)。
A.40∼50cm
B.50∼60cm
C.60∼70cm
D.70∼80cm
(2)若将图中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的过程中,所成的像将逐渐变______(“大”或“小”)。利用这个规律可知:我们在照毕业合影时,如果最边缘的两个同学未进入取景框,则此时摄像师应______(“靠近”或“远离”)我们。
(3)若将蜡烛放在图中离凸透镜8cm处,此时______(“能”或“不能”)在光屏上找到像。
35. 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50℃左右开始,每隔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固体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根据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以纵轴表示温度,横轴表示时间,描点连线,得到如图乙所示的该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该物质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熔化过程持续了______min;
(2)图中C点物体处于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3)图中B点物体的内能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图中D点物体的内能;
(4)某同学把试管中的物质换成水,发现无论怎么加热,试管中的水都不会沸腾。原因是试管和烧杯中的水的温度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试管中的水温度虽然达到了沸点,但却不能继续吸收热量。
36. 假期期间,小刚到省城兰州参观了黄河奇石博物馆,参观后他在黄河边捡了一小块石头带回去研究,测量它的密度进行了如下操作。
(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到零刻线处,这时他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如图甲所示,他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橫梁平衡;
(2)小刚在用天平测量黄河石质量的过程中操作方法如图乙所示,他的操作错误是______;
(3)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的游码如图丙所示,则石头的质量为______g;
(4)之后他将石头投入到量筒中,根据图丁中量筒中的刻度值,石头的体积是______cm3;
(5)由以上操作可计算出这块石头的密度为______kg/m3。
37. 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09时30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时00分。求:
(1)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2)轿车若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的时间。
38. 已知铝的密度为2.7×103kg/m3,小明的父亲外出时买了一个用铝材料制造的球形艺术品,用天平测得此球的质量是594g,体积为300cm3.(g取10N/kg)求:
(1)请通过计算说明此球是实心还是空心的?
(2)若是空心的,则空心部分的体积为多少?
(3)若在空心部分注满水,则注入水后球的总重是多少?(水的密度为1g/cm3)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一个同学测得的结果是5.30dm,最后的一个0是估计值,倒数第二位是3,表示3cm,所以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
另一同学测得的结果是0.528m,最后是8也是估计值,倒数第二位是2,表示2cm,所以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也是1cm;
A、两人的测量结果可能都是正确的,测量结果的不同是由刻度尺的不同或测量的人的估读不同造成的,故A错误;
BCD、两人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都是1cm,所以两个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相同,故BD错误,C正确。
故选:C。
长度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测量结果我们就可以看出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度值小的说明精确程度高。
此题考查的有关长度测量的知识,这是中考时必考的一个知识点,难度不大。
2.【答案】B
【解析】解:
分析六次测量数据可以发现,31.38cm这个数据与其他五个相差太大,应该是一个错误数据;
所以其它五次测量的平均值为:26.02cm+26.09cm+26.10cm+26.00cm+26.08cm5=26.058cm≈26.06cm。
故选:B。
在实验中,减小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在求平均值时,要先对所有数据进行判断,把错误数据删除,然后进行平均,并且平均值的有效数字与原始数据保持一致。
此题考查学生对数据的处理、减小误差的方法等知识点,比较简单。但要注意求平均值时一定要先把错误数据筛选出来,然后用正确的数据进行计算。
3.【答案】D
【解析】解:A、柳絮漫天飞舞,柳絮相对于地面位置不停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黄沙扑面,黄沙相对于脸位置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雪花纷飞,雪花相对于地面位置不停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D、花香四溢是花的芳香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属于扩散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物体位置的变化属于机械运动。
(2)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是扩散。
本题考查对机械运动和扩散的理解,并且能在生活中进行分辨。
4.【答案】B
【解析】解:诗句“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其中“唯看远树来”是说树是运动的,则所选的参照物可能是行船或船上的人。
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会正确判断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运动情况,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5.【答案】B
【解析】解:小汽车速度约为v=st=100m10s=10m/s=36km/h,则小汽车的速度最接近于40km/h。
故选:B。
根据v=st得出小汽车的速度。
本题考查速度的计算,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较小。
6.【答案】A
【解析】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时,发声也停止,故A正确;
B、我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是根据发声体的音色不同进行判断的,故B错误;
C、戴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A。
(1)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时,发声也停止;
(2)声音有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和音色,我们一般利用音色来区分和辨别物体;
(3)减弱噪声的方法有: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
(4)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
本题考查学生对防治噪声的途径、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征、声音的利用等多个知识点的理解,此题属于中考中常见的综合性题目,属于识记性内容,比较简单。
7.【答案】B
【解析】解:根据题目中描述:“用超大音量、超低速度播放,居然能清晰地听到“尖叫”声”,可以看出,用超大音量播放表示原来的响度小,超低速度播放表示原来的声音音调高,所以番茄植株遭受伤害后,会发出响度很小的超声。
故选:B。
用超大音量,增加声音的响度;超低速度播放,减少声音的振动频率,改变音调。
本题考查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的特性,属于基础题目。
8.【答案】B
【解析】解:
AB、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甲声音的响度要小于乙的响度,甲的频率大于乙的频率,即声音甲每秒的振动次数大于声音乙每秒的振动次数,故A错误,B正确;
C、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即甲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等于乙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故C错误;
D、因不能确定甲、乙两种发声体是无规则振动产生,所以不能确定甲、乙两种声音都属于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1)响度表示声音的大小,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频率越高的声音的音调越高。
(2)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
(3)噪声是发声体无规则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凡是不利于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此题涉及到声速、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等,基础性题目,难度不大。
9.【答案】C
【解析】解:
A、日食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球遮挡了太阳光射向地球,地球上的人不能看到太阳的部分或全部,称为日食,故A错误。
B、日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镜中花和水中月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
C、日食和小孔成像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正确。
D、日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工作的,两者工作原理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光包括三部分内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要掌握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平面镜、潜望镜等工作原理。
10.【答案】D
【解析】解:球沿水平方向向左运动,像关于物相对于镜面对称,像的运动轨迹与物的运动轨迹也相对于镜面对称,由于物的运动方向与镜面成45∘角,像的运动方向也应与镜面成45∘角,则平面镜中小球的像的运动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如图所示:
故选:D。
依据平面镜成像特点思考可知,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像的运动路线与物的运动路线也应该对称,据此判断像的运动方向。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灵活动用,大小相同、连线垂直、距离相等,就可以理解为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11.【答案】B
【解析】解:鱼反射的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向水面偏折,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鱼”的位置升高了,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根据光线的传播方向及入射角与折射角间的关系分析各光路图,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本题考查了光折射的光路图,知道看水中鱼时,光的传播方向,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2.【答案】D
【解析】解:
墙相当于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的光屏,墙上都能接到像,则像是实像,实像都是倒立的;故AB错误。
当凸透镜在A处时,物距小,像距大,像较大,其成像原理和投影机原理相同;当凸透镜在B处时,物距大,像距小,像较小,其成像原理和照相机原理相同,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1)凸透镜成像时,光屏上能呈现的像都是实像,实像都是倒立的。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本题主要考查了两个问题:(1)实像和虚像的区别;(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要掌握。
13.【答案】B
【解析】解:
湿毛巾不久后会变干,这个过程中,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蒸发)现象;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逐一分析: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状态变化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4.【答案】A
【解析】解:AC、将冰块和荔枝一起放在泡沫箱中,冰吸收热量,熔化成水,使得荔枝温度降低,不易变质,故A正确,C错误;
BD、冰熔化时从荔枝上吸收热量,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减小荔枝的内能,故BD错误。
故选:A。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熔化吸热;
(2)改变内能有两种方式:热传递与做功。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态变化的判断和内能改变的方式,是一道基础题。
15.【答案】B
【解析】解:医护人员常会遇到护目镜“起雾”的现象,是水蒸气发生的液化现象。
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明确液化概念,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6.【答案】C
【解析】解:A、用自来水冲洗,体温计上的病毒、细菌不会被冲掉,起不到消毒作用,故A错误;
B、沸水温度高达100℃,而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用沸水对体温计消毒,会损坏体温计,故B错误;
C、用酒精棉球擦拭体温计,既可以消毒,又不会损坏体温计,故C正确;
D、用酒精灯火焰烤体温计,虽可消毒,但同样会损坏体温计,故D错误。
故选:C。
对体温计消毒方法很多,消毒时要保证不损坏体温计,逐个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要学会对体温计进行正确消毒,这既是学习的需要,又是生活的需要。
17.【答案】C
【解析】解:质量是指所含物质的多少,不随空间位置、状态、环境温度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无关。
此题考查了质量的特点,知道质量的决定因素--物质多少和无关因素--形状、状态、位置、温度,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18.【答案】A
【解析】解:由题意知,,,,
甲乙密度之比为::4,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知道甲乙两个实心正方体质量和体积关系,利用ρ=mV求密度关系;
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应用,难度不大。
19.【答案】B
【解析】解:A、当物体发生“热胀”时,物体的体积变大,故A错误;
B、物体的体积变大,物体的质量不变,由ρ=mV知,物体的密度变小,故B正确;
C、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当物体发生“热胀”时,物体的质量不变,故C错误;
D、由分析知,物体的体积、密度发生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1)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温度、所处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
(2)一定质量的物质,体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密度相应改变。
本题考查密度与质量的知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的物体一般是不同的,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20.【答案】D
【解析】解:由图象可知,横轴是质量,纵轴是体积。
AB、由图象可知,当Va=Vb=Vc=2×10−3m3时,ma=1kg,mb=2kg,mc=4kg,则a、b、c的密度分别为:
ρa=maVa=1kg2×10−3m3=0.5×103kg/m3,
ρb=mbVb=2kg2×10−3m3=1×103kg/m3,
ρc=mcVc=4kg2×10−3m3=2×103kg/m3,
所以三者的密度关系ρa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共11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第二中学物理八上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物理试题,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