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章《声现象》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将正在发声的手机、电铃或接通电源的音乐芯片悬挂在广口瓶内,如图所示,当把瓶内的空气抽出时,声音会逐渐变小,但始终能听到声音.原因是( )
A. 声源发声太强
B. 瓶内已被抽成真空,真空亦能传声
C. 声源离广口瓶太近
D. 瓶内仍有少量空气,悬挂声源的固体亦能传声
2.根据如图提供的小资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蝙蝠发出的声音都是超声波,人类听不见
B. 因为大象和狗的“发声频率”没有重叠区,所以狗的叫声大象永远也听不见
C. 家人之间悄悄说话,身边的狗狗无动于衷,因为“悄悄话”的频率狗狗是无法感知的
D. 静谧的夜晚我们身边的狗狗有时突然耳朵一竖并转动几下,这可能是狗狗听到了人类听不见的声音
3.用木槌敲击同一个音叉,第一次轻敲,第二次重敲.两次比较( )
A. 轻敲音调高
B. 轻敲响度大
C. 重敲音调高
D. 重敲响度大
4.我们曾经体验过以下一些声现象,其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 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后,铃声明显变小
B.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会在水面激起水波
C. 站在河岸上大声说话,会吓跑正在河边游动的鱼
D. 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从另一端可听到两次敲击声
5.合唱中“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 )
A. 音色
B. 响度
C. 振幅
D. 音调
6.下列事例中,没有利用超声波的是( )
A. 蝙蝠利用声波导航
B. 用声呐探测海深
C. 用B超做体检
D. 用听诊器检查身体
7.分贝是计量什么的单位( )
A. 音调的高低
B. 响度的强弱
C. 音色的好坏
D. 频率的大小
8.2011年5月10日出版的《解放军报》刊发题为《亚丁湾,记者体验护航“十八般兵器”》的报道称,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如图所示,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 )
A. 真空带
B. 塑料板
C. 木板
D. 钢板
9.“神十”上天,女宇航员王亚平在太空进行讲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球上的学生听到王亚平的声音是靠声波传回地球的
B. 王亚平进行讲课是在利用声波传递信息
C. 在“天宫一号”里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0×108米/秒
D. 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频率很高
10.甲昆虫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5~7次,乙昆虫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300~400次,假如你闭上眼睛,这两种昆虫从你头附近飞过,那么( )
A. 能听到甲昆虫飞过,但不能听到乙昆虫飞过
B. 能听到乙昆虫飞过,但不能听到甲昆虫飞过
C. 甲、乙两种昆虫飞过都能听见,但甲的声音更微弱
D. 甲、乙两种昆虫飞过都听不见
11.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同学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会听到两个敲打的声音.这个事实说明( )
A. 敲打在空气中形成了两个声音
B. 声音在空气中发生了反射
C. 声音在铁管中发生了反射
D.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12.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如图甲、乙所示,则这列声波( )
A. 音调不同
B. 响度不同
C. 音色不同
D. 音调、响度和音色均不同
13.编钟是中国传统的古老打击乐器,由青铜铸成,它由不同的钟依照大小排列,并列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编钟常与编磬组合使用,“金石之声”中的“金”就是指编钟,“石”指编磬.亦传至东亚其它地区.现有四个编钟,如图所示,它们按大到小的顺序由左至右排列,其中有一编钟上有一隐形的裂痕.为了查找出这口编钟,用锤子分别敲击它们,将所产生的声波输入示波器中,显示出对应的波形图,则下列关于敲种时用力大小和判断裂痕的有无,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敲甲编钟用力最大,乙编钟有裂痕
B. 敲丙编钟用力最大,丁编钟有裂痕
C. 敲乙编钟用力最大,丁编钟有裂痕
D. 敲丙编钟用力最大,乙编钟有裂痕
14.医生用听诊器诊病是因为( )
A. 适当改变心脏跳动频率,使音调变高
B. 缩短和病人之间的距离,增大声音的响度
C. 减小声音的分散,增大声音的响度
D. 可以增大心脏跳动振幅,使响度增大
15.为提高全体市民的防空安全意识,我市每年都要进行防空警报演练.为了使警报声传的更远,应该提高警报声的( )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频率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如图所示的编钟是我国出土的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它发出的悦耳声是由于它的_________产生的;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能发出不同的_________(响度/音调/ 音色);它发出声音的_________与其它乐器是不同的(响度/音调/音色).形如杏仁状柱体,扁如“盒瓦”的编钟,其截面如图乙所示,分别快速和慢速敲击钟的A部位,则编钟可发出_________个固有频率的音调.
17.如下图甲展示的曾候乙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青铜编钟依大小次序编组悬挂,形成一定的音阶.演奏者按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编钟越大,音调就越______(填“高”或“低”).形如杏仁状柱体,扁如“盒瓦”的编钟,其截面如图乙所示,分别敲击钟的A、B、C三个部位,则编钟可发出______个固有频率的音调.
18.声是由物体的 ______ 产生的.说话时 ______ 在振动,敲鼓时鼓面在 ______ ,用手按住鼓面,鼓面的 ______ 停止,鼓声就消失了.
三、实验题(共3小题)
19.同学了解了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大约是340m/s后,为探测两山峰间的距离,来到两山峰之间(非中间),手中只有一块电子手表便很快测出了两山峰间的距离大约是多少.试问:
(1)她利用的物理道理是:利用 ______ 和公式 ______ .
(2)写出她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用相应字母表示) ______ .
(3)写出最后结果表达式: ______ .
20.下图为一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实验装置图,阅读并回答.
(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 ______ .
(2)一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使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液晶显示屏的数值 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一同学想验证声速与气体温度的关系,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并使甲乙在一条直线上,然后在甲乙之间加温,发现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小,则声速随气体温度的增大而 ______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4)如图中,已知S1=20cm,S2=80cm,液晶显示屏上显示:1.875,则此时声速约为 ______ m/s.
21.小明等同学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中,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如图).
(1)当用小槌敲击音叉时,在听到声音的同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 .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______ .
四、计算题(共3小题)
22.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请计算要能区别自己的叫声和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回声,你至少要距离悬崖多少米?
23.一辆汽车向山崖匀速行驶,速度是10m/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某一位置司机鸣笛,经过2s后听到回声,则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是多少?
24.一辆汽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700m处鸣笛,汽车直线向前行驶80m后,司机刚好听到刚才鸣笛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30m/s,求汽车行驶的速度.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瓶内的空气被抽出时,里面的空气越来越少,但始终有剩余空气,所以声音仍然可以剩余的空气传声;另外,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悬挂声源的固体也可以传声.
2.【答案】D
【解析】A、蝙蝠发出的声波的频率为10000~120000Hz,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所以不完全是超声波;故A错误; B、大象的听觉范围是1Hz~20000Hz,而狗的发声范围是452Hz~1800Hz,因此大象是能够听到狗的叫声的,故B错误; C、狗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广,人说话的声音狗是能够听到的,故C错误; D、狗的听觉范围在15Hz~50000Hz,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因此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狗能感觉到,故D正确.
3.【答案】D
【解析】大小不同的力先后两次敲击同一个音叉时,音叉振幅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响度就不同.重敲响度大,与其他因素无关.
4.【答案】B
【解析】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后,铃声明显变小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此实验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会在水面激起水波,说明声音是发声体振动产生的,符合题意;C、站在河岸上大声说话,会吓跑正在河边游动的鱼说明液体可以传递声音,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不符合题意;D、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从另一端可听到两次敲击声,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5.【答案】D
【解析】合唱中“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中的“高”“低”是指声音的高低,即音调.
6.【答案】D
【解析】A,蝙蝠利用声波导航,利用了超声波传递信息,不符合题意;
B,用声呐探测海深,利用了超声波传递信息,不符合题意;
C,用B超做体检,利用了超声波传递信息,不符合题意;
D,用听诊器检查身体,是利用了声音传递信息,不是利用超声波,超声波是人耳听不到的,符合题意.
7.【答案】B.
【解析】A,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是频率,频率影响音调的高低.不符合题意.
B,分贝是用来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符合题意.
C,音色的好坏与发声体的材料有关,不符合题意.
D,频率的大小用Hz表示,不符合题意.
8.【答案】A
【解析】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半导体、磁性物质和金属物质都是固体,都能传播声音;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设置真空带,可以阻挡“金嗓子”的袭击.
9.【答案】B
【解析】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地球上的学生听到王亚平的声音是靠电磁波传回地球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我们能通过王亚平讲课获得知识,是因为声音能传递信息,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C,在“天宫一号”里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振幅大、响度大,与频率无关,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10.【答案】B
【解析】人的听觉范围是:20赫兹-20000赫兹.甲昆虫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5~7次,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故人听不到甲昆虫飞过;乙昆虫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300~400次,所以能听到乙昆虫飞过.ACD错误. 故选B.
11.【答案】D
【解析】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也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但声音在这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气体中的快,所以当一个同学敲一下铁管时,另一个人会先后听到由铁管和空气传过来的声音,则听到两个敲打声.
12.【答案】C
【解析】甲、乙的波形特点是:相同时间内出现的次数相同,说明振动的频率相同,则音调相同;波偏离平衡位置幅度也相同,则响度也相同;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因为两列波的形状不同反映了波的音色不同,故图中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13.【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振幅最大的是丙图,因此敲丙编钟用力最大,故AC错误;
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丁的质量最小,故丁的振动频率最快,音调最高,而图中丁的音调不是最高,因此丁编钟有裂痕,故B正确,D错误.
14.【答案】C
【解析】听诊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固体传声带动气体传声,而且橡胶管可以减少声音的散失,使用听诊器能够增大声音的响度.
15.【答案】B
【解析】因为相同响度的声音,距离越远,听到的声音的响度越小,说明响度与离声源的距离有关.例如:当我们听不清某个人说话的声音时,总是强调对方要“大点声”,就是要求对方说话时响度大.同理,为了使警报声传的更远,应该提高警报声的响度.故ACD不符合题意.
16.【答案】振动;音调;音色;1
【解析】敲击编钟,编钟振动发出声音;用相同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由于编钟的质量不同,体积不同振动的难易不同,频率不同,因而音调不同;音色反应了声音的品质,编钟和其他乐器是不同的物体 ,所以音色是不一样的;分别快速和慢速敲击钟的A部位,编钟的振动快慢不变,可发出一个固有频率的音调.
17.【答案】低;2
【解析】同一个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质量越大,其固有频率就越小,音调越低.故第一空应填“低”;同一个物体,敲击的部分不同,其振动发声部分不一样,振动的频率也可能不 一样.敲击A、B、C三处,A、C两处是完整对称关系,振动的部位完全一样,故音调相同,敲击B处跟A、C则不同,其音调也不一样.这里涉及一个问题:同一物体,敲击部位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也可以不同.
18.【答案】振动;声带;振动;振动
【解析】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人在说话时声带振动发出声音,敲鼓时是因为鼓面在振动,用手按住鼓面,鼓面振动停止了,发声停止,鼓声也就消失了.
19.【答案】(1)回声;S=Vt;(2)大喊一声后测出两山回声时间即第一次听到回声的时间t1和第二次听到的回声时间t2;(3)S=170(t1+t2)
【解析】(1)该实验利用的物理道理是回声,测出时间后用S=Vt计算出距离;(2)测量方法:人大喊一声,声音同时向两座山峰传播,声音到达左边山峰反射回来的时间是t1,声音到达右边山峰反射回来的时间是t2;(3)则两山峰之间的距离是S=Vt=340m/s×=170(t1+t2).
20.【答案】(1)0;(2)不变;(3)A;(4)320
【解析】(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声音同时到达甲乙位置,所以时间间隔为0,液晶显示屏示数为0;(2)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与乙在一条直线上,改变铜铃距离甲的位置,但是甲乙的距离没有发生改变,声音到达乙和甲的时间间隔不会发生改变,所以液晶显示屏的数值不变;(3)甲乙之间距离一定时,然后加热甲乙之间的空气,由于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所以声音传播到甲乙的时间都会减小,则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将变小.(4)设声速为v,则声音从铜铃传到甲的时间为:,声音从铜铃传到乙的时间为:,由题意得:,所以,即
21.【答案】(1)乒乓球被弹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把微小的振动放大
【解析】本实验通过转换法,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为乒乓球的振动,从而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
22.【答案】解:声音从发出到障碍物需要的时间
人至少距离障碍物的距离为
【解析】要想从听觉上区分自己的叫声和回声,声音来回传播的时间至少0.1秒,则声音从发出到障碍物需要的时间人至少距离障碍物的距离为
23.【答案】解:∵,∴在t=2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声音传播的距离:
,设司机鸣笛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则:,
;司机听到回声汽车距高山的距离:
.答: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是330m.
【解析】司机鸣笛后,声音传到高山返回汽车时,汽车以10m/s的速度已经前行了2s,根据速度公式可求汽车行驶的距离;
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司机鸣笛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司机鸣笛时汽车与高山距离;
司机听到回声汽车距高山的距离等于司机鸣笛时汽车到高山距离减去汽车行驶的距离.
24.【答案】解:设鸣笛时汽车到山崖距离为s, 则,声音传播的距离:
,
,∴声音传播的时间(即车行驶的时间):
,所以汽车行驶速度为:
.答:汽车行驶的速度是20m/s.
【解析】声音传播的距离等于鸣笛时汽车到山崖距离的2倍减去汽车行驶的距离,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声音传播的时间;声音传播的时间与汽车行驶80m所用时间相同,最后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汽车行驶速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综合与测试课时练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综合与测试综合训练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课时练习,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有关声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