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3讲 动力学图像问题及动力学方法的综合应用(讲)(解析版)2022年高考一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江苏)

    第3讲 动力学图像问题及动力学方法的综合应用(讲)(解析版)2022年高考一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江苏)第1页
    第3讲 动力学图像问题及动力学方法的综合应用(讲)(解析版)2022年高考一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江苏)第2页
    第3讲 动力学图像问题及动力学方法的综合应用(讲)(解析版)2022年高考一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江苏)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3讲 动力学图像问题及动力学方法的综合应用(讲)(解析版)2022年高考一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江苏)

    展开

    这是一份第3讲 动力学图像问题及动力学方法的综合应用(讲)(解析版)2022年高考一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江苏),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动力学中的图象问题,动力学中的连接体问题,动力学中的临界和极值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趋势分析:重点考查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及灵活应用。涉及临界、极值并与图像相结合等的综合应用、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应用数学方法解题的能力等要求较高。
    物理观念:理解和掌握牛顿运动定律
    科学思维:整体法与隔离法、数形结合解决动力学问题、控制变量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物理学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与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动力学中的图象问题
    1.常见的动力学图象及问题类型
    2.解题策略——数形结合解决动力学图象问题
    (1)在图象问题中,无论是读图还是作图,都应尽量先建立函数关系,进而明确“图象与公式”“图象与规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函数关系读取图象信息或描点作图。
    (2)读图时,要注意图线的起点、斜率、截距、折点以及图线与横坐标轴包围的“面积”等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尽可能多地提取有效信息。
    二、动力学中的连接体问题
    1.两个或多个物体相连组成的物体系统叫做连接体,连接体问题是高考中的常考点。命题特点如下:
    (1)通过轻绳、轻杆、轻弹簧关联:一般考查两物体或多物体的平衡或共同运动,要结合绳、杆、弹簧特点分析。
    (2)两物块叠放:叠放问题一般通过摩擦力的相互作用关联,考查共点力平衡或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3)通过滑轮关联:通过滑轮关联的两个或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一般是物体加速度大小相同、方向不同,可分别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建立方程,联立求解。
    2.解决连接体问题的两种方法
    三、动力学中的临界和极值问题
    1.临界或极值问题的关键词
    (1)“刚好”“恰好”“正好”“取值范围”等,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临界点。
    (2)“最大”“最小”“至多”“至少”等,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极值。
    2.产生临界值和极值的条件
    (1)两物体脱离的临界条件:相互作用的弹力为零,加速度相等。
    (2)绳子松弛(断裂)的临界条件:绳中张力为零(最大)。
    (3)两物体发生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
    (4)加速度最大的条件:合外力最大。
    (5)速度最大的条件:应通过运动过程分析,很多情况下当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大。
    3.临界或极值问题的分析方法
    (1)假设分析法。
    (2)数学极值法。
    命题点1 动力学中的图象问题
    考法1 动力学中的v-t图象
    【例1】(2021·江苏南通市·高三期末)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做家用汽车刹车性能测试,估测汽车刹车时的速度。某次测得汽车从刹车到停下来所用的时间为t,在平直路面上通过的距离为s。已知汽车的速度越大,所受的阻力越大,则该汽车刹车时的速度v( )
    A.B.C.D.
    【答案】C
    【解析】
    汽车刹车后做减速运动,速度变小,汽车所受阻力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加速度变小,所以汽车刹车后做加速度减小的减速运动,其速度图像大体如图所示,速度图像与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所以汽车刹车后汽车运动的位移小于三角形的面积,所以有
    解得
    故选C。
    【变式1】(2020·江苏淮安市·淮海中学高三月考)如图(a)所示,质量相等的a、b两物体,分别从斜面上的同一位置A由静止下滑,经B点的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停下.不计经过B点时的能量损失,用传感器采集到它们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b)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在斜面上滑行的加速度比b的大
    B.a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比b的短
    C.a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比b的小
    D.a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比b的大
    【答案】AC
    【解析】
    A.由乙图图象斜率可知a做加速运动时的加速度比b做加速时的加速度大,故A正确;
    B.物体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是匀减速运动,a从t1时刻开始,b从t2时刻开始.由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a在水平面上做匀减速运动的位移比b在水平面上做匀减速运动的位移大,故B错误;
    C.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为
    a=gsinθ−μgcsθ
    因为a的加速度大于b的加速度,所以a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比b的小,故C正确;
    D.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为a′=μg,因为a的加速度小于b的加速度,所以a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比b的小,故D错误;
    故选AC。
    考法2 动力学中的F-t图象
    【例2】(2020·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三月考)如图甲所示,倾角为30°的足够长的光滑斜面上,有一质量m=0.8kg的物体受到平行斜面向上的力F作用,其大小F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t = 0时刻物体速度为零,重力加速度,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0~1s时间内物体的加速度最大
    B.第2s末物体的速度不为零
    C.2~3s时间内物体做向下匀加速直线运动
    D.第3s末物体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
    【答案】C
    【解析】
    对物体受力分析,可知其受重力、支持力和拉力,将重力沿垂直斜面方向和平行与斜面方向正交分解,平行与斜面方向分力为,分阶段讨论物体的运动情况:
    ①0到1s内,合力为
    沿斜面向上,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加速度为
    1s末速度为
    ②1s到2s内,合力为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加速度为
    2s末速度为
    ③2s到3s内,合力为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加速度为
    3s末速度为
    故2s到3s加速度最大,第2s末物体的速度为零,2~3s时间内物体做向下匀加速直线运动,故选C。
    【变式2】某位同学在电梯中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物体的重力,在0至t3时间段内,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随时间t变化如图所示,以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下列关于物体运动的a-t图、v-t图及P-t图(P为物体重力的功率大小)可能正确的是( )
    A.B.
    C.D.
    【答案】C
    【解析】
    由于该题没有告诉弹簧的拉力与重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可以依题意,分三种情况讨论:
    (1)若F1=mg,则0~t1时间内电梯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即速度等于0,或速度保持不变,加速度等于0。ABCD四个图线没有是可能的;
    (2)若F2=mg,则F1<mg,在0~t1时间内电梯受到的合外力的方向向下,加速度的方向向下,为负值,所以D是不可能的;加速度的方向向下,则物体0~t1时间内可能向下做加速运动,速度为负,故A、B是不可能的;而t1~t2时间内受到的合外力等于0,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不变,故B是不可能的;又由:P=mgv,可知t1~t2时间内重力的功率不变,故C是不可能的;
    (3)若F3=mg,则F1<mg,F2<mg,在0~t2时间内电梯受到的合外力的方向都是向下,加速度的方向向下,故A、B、D是不可能的;F3=mg,可知在0~t1时间内向下的加速度大于t1~t2时间内向下的加速度,而t2~t3时间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v-t图象如图
    速度的方向向下,重力的方向也向下,由P=mgv可知,图C是重力的功率随时间变化的图线,故C是可能的.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只有C选项是可能的,A、B、D都是不可能的。
    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考法3 动力学中的F-x图象
    【例3】(2021·全国高三一模)如图,轻弹簧的下端与连接,上端与连接。已知质量相等,静止时弹簧压缩量为,现用一竖直向上的力作用在上,使其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以表示离开静止位置的位移,至恰好离开地面。下列表示和之间关系的图像,可能正确的是( )
    A.B.
    C.D.
    【答案】B
    【解析】
    设物块P的质量为m,加速度为a,静止时弹簧的压缩量为,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由力的平衡条件得
    木块的位移为x,当时,弹簧对P的弹力为
    对物块P,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当后,弹簧拉伸
    仍可得
    F与x是线性关系,且F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Q对地面压力为零时弹簧被拉伸,拉力等于Q的重力,因此形变量也为,所以P上升的距离为
    所以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变式3】如图所示,光滑斜面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物块与物块并排放在斜面上,斜面底端固定着与斜面垂直的挡板,轻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挡板上,另一端与连接,开始时、处于静止状态,现对物块施加一平行于斜面向上的力,使沿斜面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分离,、间的弹力大小记为,、可看成质点,则从施加力到、分离时,能正确表示力、随时间或随、沿斜面向上运动的位移的变化图线的是( )
    A.B.C.D.
    【答案】B
    【解析】
    A.两物体在运动前静止,设质量分别为、,斜面倾角为,弹簧的压缩量为,对整体有
    施加力F后,两者一起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到分离前,由系统的牛顿第二定律有
    解得
    则拉力F关于位移x为一次函数,与纵轴正半轴有交点,故A错误;
    B.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为
    可得拉力F为
    即图像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与纵轴正半轴有交点,是二次函数,故B正确;
    C.对A物体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整理得
    可知为一次函数图像,且为减函数,故C错误;
    D.将代入到的表达式,可得
    可得为二次函数图像,开口向下,故D错误。
    故选B。
    考法4 动力学中的F-a图象
    【例4】(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如图甲所示,用一水平外力F拉着一个静止在倾角为的光滑斜面上的物体,F逐渐增大,物体做变加速运动,其加速度a随外力F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若重力加速度g取10m/s2。根据图乙中所提供的信息可以计算出( )
    A.物体的重力为2N
    B.斜面的倾角为37°
    C.加速度为6m/s2时物体的速度
    D.物体能静止在斜面上所施加的最小外力为12N
    【答案】B
    【解析】
    AB.对物体受力分析,受拉力、重力、支持力,如图所示,
    在x轴方向满足
    Fcsθ-mgsinθ=ma
    在y轴方向满足
    N-Fsinθ-mgcsθ=0
    从图象中取两个点(20N,2m/s2),(30N,6m/s2),代入方程可解得m=2kg,θ=37°,所以物体的重力G=20N,斜面的倾角为θ=37°,A错误,B正确;
    CD.当a=0时,可解得F=15N,即最小拉力为15N,题中并未说明力F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故无法求出加速度为6m/s2时物体的速度大小,CD错误。
    故选B。
    【变式4】物体A、B都静止在同一水平面上,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A、mB,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A、μB,用水平拉力F拉物体A、B,所得加速度a与拉力F关系图线如图,则( )
    A.μA>μB mA>mBB.μA>μB mAμB ,mA

    相关试卷

    第3讲 运动学图像、追及相遇问题及相关实验(讲)(解析版)-2022年高考一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江苏):

    这是一份第3讲 运动学图像、追及相遇问题及相关实验(讲)(解析版)-2022年高考一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江苏),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 s,结合牛顿第二定律求动摩擦因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4讲 动力学中三种典型物理模型(讲)(解析版)2022年高考一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江苏):

    这是一份第4讲 动力学中三种典型物理模型(讲)(解析版)2022年高考一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江苏),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倾斜传送带模型,模型动力学分析, 计算滑块和木板的相对位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4讲 动力学中三种典型物理模型(练)(解析版)2022年高考一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江苏):

    这是一份第4讲 动力学中三种典型物理模型(练)(解析版)2022年高考一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江苏),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