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1年语文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

    2021年语文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第1页
    2021年语文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第2页
    2021年语文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第3页
    2021年语文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第4页
    2021年语文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第5页
    2021年语文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第6页
    2021年语文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第7页
    2021年语文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第8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配套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配套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新课导入,走近作者,背景资料,字词梳理,整体感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312,第三部分1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学习目标 2 新课导入3 走近作者 4 背景资料5 字词梳理 6 整体感知 7 精读细研 8 疑难探究7 疑难探究 8 主旨归纳
    1.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重点)2.了解演讲者的观点,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难点)3.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培养自身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重点)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相信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4年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种新粒子并用英文字母“J”命名该粒子,因此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0年写了一篇自传性文章《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
    本文选自《瞭望》1991年第44期。有改动。这是作者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致使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而影响到了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鉴于此,作者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联系传统文化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 瞭望( ) 缅怀( )朱熹( ) 论语( ) 儒家( ) 袖手旁观( ) 测量( ) 埋没( )彷徨( ) 探索( )
    瞭望:登高远望或特指从高处或远处监视敌情。缅怀:怀念或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提出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分析传统教育的弊病(一是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二是作者的亲身经历),阐述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总结全文,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并对中国的新一代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1.第1段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第1段是此次演讲的开场白,作者首先表达了对被授予特别荣誉奖的感谢,说明了自己写《怀念》这篇文章的初衷,并由此引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其含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阅读第二部分,划分层次。
    第一层(3—5):阐述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不重视格物致知,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
    第二层(6—10):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分析当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并现身说法,深刻揭露传统教育的弊病,也表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1.文中举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
    举王阳明“格”竹苦思最终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误将“探察外界”和“探讨自己”两种完全不同的活动等同,这是由儒家传统的看法决定的,从而证明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一观点。
    2.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
    通过实地实验得到知识,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积极探测客观世界。
    3.“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中的“眼光”“勇气”“毅力”三个词语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这三个词语按逻辑顺序排列,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眼光,能选择正确的目标;选择目标后,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必须有勇气,同时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4.第11段中“大都”“往往”“常常”这几个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这几个词是指在一般情况下,不包括特殊情况,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谨性。“大都”指大部分,强调了中国学生轻视实验、不愿动手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往往”“都得近一百分”突出了中国学生考试成绩好;“常常”“不知所措”突出了中国学生在研究工作中的能力低,从反面论证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5.文中第12段,作者举自己的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①本文并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而是一篇演讲。演讲注重沟通交流,在演讲中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效果。 ②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从反面深刻地揭露了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论述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更具说服力。 ③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作者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有重要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1.演讲者发表这样的演讲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曾经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基础教育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演讲者作为接受过中西方教育并获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非常敏锐、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缺点有久远的文化背景,而且形成了较大的危害,会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所以演讲者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中主要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与本文的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主要列举的事例为:一是第④段举了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物”以失败而告终的事例。二是第⑫段中举了“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的事例。王阳明的事例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淹没了的观点。“我”的亲身经历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观点。两个事例都作为事实论据来证明论点。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文章一开始紧扣文题,先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扼要说明“格物致知”的意思;然后从大处落笔向中心靠拢,先说明传统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淹没了其真正意义;接着以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总结全文。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论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的现状,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学生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1.思路清晰。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进行论证。本文开头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然后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以及具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最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表达美好的愿望。
    2.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有机结合。 本文充分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如,列举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至头痛而失败的事例,阐述了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再如,通过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时发现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阐述了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的道理。在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一观点时,作者又引用《大学》中的话进行了道理论证。
    3.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相结合。 文章先从正面解释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再从反面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样正反结合对比论证,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又如,从正面解释什么是真正的实验精神,然后从反面论述缺少实验精神给人们带来的困难,从而说明了真正的科学实验精神在学习和科研中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代以《孟子》升经,又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淳熙间(1174—1189),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此后,长期成为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四书五经” 【五经】五部儒家经典。始称于汉武帝时(公元前141—前87)。即《诗》《书》《礼》《易》《春秋》。其中保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长期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教科书,还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根据。

    相关课件

    初中人教部编版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课课件ppt,文件包含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x、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doc、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朗读男MP3、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微课mp4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教学ppt课件,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梳理结构,合作探究,论证过程,课文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2021学年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示范课ppt课件,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整体感知,学习目标,掌握字词,研讨课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