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版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展开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 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 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三、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归纳、补充讲解、巩固提高。
五、课前准备
橡皮筋、塑料尺、音叉、小鼓、真空玻璃罩、抽气机、闹钟、蜡烛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师: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同学们都听过哪些声音呢?
生:说话声、汽车的喇叭声、雷声、婴儿的哭声……
媒体播放:公鸡的叫声、小鸟的叫声、电话铃声、爆炸声、拍照声。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2.1声音的产生及传播。
进行新课:声音的产生
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亲身体验】
(1)先让同学用手摸桌子,感受桌子是否有什么变化,再让同学一边敲桌子一边摸桌子,感受桌子有什么变化。
(2)先让同学们保持安静,摸颈前喉头部分,感受是否有变化,再让同学们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感受有什么变化。
(3)观看视频中印象振动的场景。
教师提问:经过刚刚的小实验,同学们猜想一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
学生猜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设计实验】
师:下面我们共同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如图所示,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的变化。
师生归纳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师:音叉发声时同时音叉在振动,但是我们发现音叉的振动很难观察到,但是紧挨着音叉的乒乓球很明显的来回振动,像这种,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引导学生解决议一议:思考:物体振动发声,当物体不振动时有什么现象?
教师演示
用力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然后用手扶住敲响的音叉,进行对比,两次听到的声音为什么不同?
师生总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注意:(易错点)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是声音并不立马消失。
师:提出声源的概念,并板书。
幻灯片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思考:说出以下物体是如何发出声音的?
古筝的声音:由琴弦振动发出声音
口哨的声音:空气振动而产生声音
说话:由声带振动产生声音
青蛙:由气囊振动产生声音
练习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句话中的声源分别是?
学生:空气 水 和 声带
老师: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振动而发声
声音的传播
师:我们知道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振动,那么声音究竟是如何传播呢?我们又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观察并总结
播放视频:将牛奶倒入音响纸盆中,观察牛奶的变化。
师生总结:声音的传播与水波相似。
击鼓时,鼓面振动,当鼓面向右侧运动时,(压缩)了右侧的空气,该处空气变(密);当鼓面向左侧运动时,右侧的空气变(疏)。这样空气中形成了密疏相间的(波动 ),以鼓面为中心,向远处扩展,向四周传播。这样的振动传播的过程形成了(声波)。
师生总结:声音以声源为中心,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并板书)
【设置情境】
设问:宇航员出舱执行任务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进行对比,有什么不同?
【过渡】声音的传播需不需要借助一些物质呢?请看下面的演示实验。
实验:玻璃罩中放一个小电铃,接通电源,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注意声音的变化;然后再让空气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
【提出问题】
(1)在没有抽出玻璃罩的空气前,你能看到电铃锤的振动吗?你能听到铃声吗?
(2)在用抽气机抽气的过程中,你能看到电铃锤的振动吗?说明什么问题?但是随着抽气的不断进行,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少,你听到的铃声有什么变化?
(3)如果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尽,罩内变成真空,你还能听到铃声吗?
(4)再让空气进入玻璃罩,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5)通过真空铃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把真空铃实验的问题细化,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另一种方法即实验推理法,从正反两方面让学生明白,有空气能听到声音,没有空气听不到声音,说明空气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
【过渡】
声音可以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那固体和液体能否传播声音呢?
【学生探究】
(1)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
学生设计并动手实验,用密封盒将发声的小闹钟密封,放入水中。仍然能听到声音。
【举出实例】
引导学生举出其他利用液体传声的例子
【学生探究】
(2)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
同位合作,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捂住一只耳朵,把另一只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举出实例】
引导学生举出其他利用固体传声的例子
【知识应用】让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土电话”进行交流,比一比,看谁制作的“土电话”传声效果最好。
【知识应用】观看视频,思考视频中的现象会发生么?
声速与回声
观察图片并思考:夏天电闪雷鸣时,闪电和雷鸣是同时产生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这说明什么?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声速”部分,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并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
。
阅读表格里的数据你能获得声速的哪些信息?
小结:
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2.15℃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3.声音在固体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概括能力。)
释疑:古代行军打仗时,为了能及早探听敌情,战士们总是把耳朵贴在地上去听,能过早地听到敌人的马蹄声,这是为什么呢?
(老师评价学生回答并补充固体传声性能好,声音损失少)
【自主学习】为什么对着远处的山崖喊话能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内说话听不到回声?请同学们自学课本30页小资料上面的自然段“回声”部分,尝试回答回声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条件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
强调: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形成的一种现象。要想把原声与回声区别开,从发出声音到再返回耳朵的时间大于0.1秒。当障碍物离声源太近时,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但觉得声音更响亮。
回声的利用:回声测距
声音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变的,从声源发声到庭到回声的过程中,声音的运动经历了“声源——障碍物”和“障碍物——声源处接收器(如人耳)”两个过程,所以声音从声源到障碍物所需要的时间是整个时间的一半,
即t0=t/2,则s=v•t/2,因此,当已知声音在某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时,只要测出从发声到回声的时间,就可算出声源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5.课堂总结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发出声音的物体叫做声源。
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形成声波。
4.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
6.声速跟介质的种类 、温度有关。
7.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七、板书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可以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发声的物体我们称作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或者是气体。
注:①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为振动而发出声音;
②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要理解成“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振动停止,声音不再发出声音,但是原来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传播并存在,我们能够听到回声也是因为这个缘故;
③ 振动一定会发声,但是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听得见;而不振动的物体一定不会发出声音。
二、声音的传播
介质:声音的传播是需要物质的,物理学中将这样的物质称作介质。
声波: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声速与回声
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
影响声速的因素:
(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2)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再传到人的耳朵里,人便听到了回声。
(1) 区别回声和原声的条件。
人耳只能区别时间间隔0.1s以上的两个声音。
(2)利用回声测距:s=v•t/2。
初中物理鲁教版 (五四制)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鲁教版 (五四制)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步骤,自主学习案,课堂导学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