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导学案:第6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导学案:第6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导学案:第6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学案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学案及答案,共5页。

    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2.关注温室效应并注意环保的有关知识。
    3.通过对温室效应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氧化碳的性质
    阅读课本第117—119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观察瓶中的CO2,可得出二氧化碳 无 色 无 味。
    2.学生演示实验6-3,提示学生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大部分,沿烧杯内壁缓慢倒入,观察到的现象是 燃着的蜡烛从下往上依次熄灭 ,下面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了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蜡烛熄灭说明了CO2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
    3.学生演示实验6-4,看到的现象是 塑料瓶变瘪 ,说明CO2 能溶 于水。在通常状况下, 1体积 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 压强 ,还会溶解得更多。
    4.填写书本第117页的表。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石蕊溶液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性物质变红色;遇碱性物质变蓝色。
    2.学生做演示实验,取两支试管A、B,分别加入石蕊溶液,在B试管中通入CO2(A作对照),观察现象。
    现象: A试管无变化,B试管中的石蕊溶液变为红色 。
    提出问题:什么物质使石蕊试剂变色了呢?
    猜想:① CO2 ,② 水 ,③ CO2和水反应的生成物 。
    向染有紫色石蕊试液的小花喷稀醋酸。
    现象: 紫色石蕊试液的小花变为红色 。
    结论: 紫色石蕊试液的小花遇酸变为红色 。为后面的探究做准备。
    (1)向染有紫色石蕊试液的小花喷水:
    现象: 紫色石蕊试液小花不变色 。
    结论: 水不能使小花变色 。
    (2)把染有紫色石蕊试液的小花直接放入CO2瓶中:
    现象: 紫色的石蕊小花不变色 。
    结论: CO2不能使小花变色 。
    (3)把染有紫色石蕊试液的小花喷水后放入CO2瓶中观察现象并分析:
    现象: 石蕊小花变为红色 。
    结论: CO2和水反应生成了酸 。
    3.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H2O====H2CO3 。
    4.对变红的石蕊试液加热,看到的现象: 红色石蕊试液又变成了紫色 。原因是 碳酸分解,二氧化碳从溶液里逸出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H2CO3CO2↑+H2O 。
    5.教师与一学生合作进行实验:将可口可乐瓶盖打开,再将放出的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 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最后变澄清 。大家从产生了白色沉淀的现象推测: CO2和澄清的石灰水反应 ;从白色沉淀消失的现象推测 碳酸钙、水、二氧化碳反应,所以变澄清了 。请同学们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H2O+CO2====Ca(HCO3)2 。
    一般情况下,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但是Mg在CO2中能燃烧。CO2不能使石蕊试纸变为红色。
    按下图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检验它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用装置A来制取二氧化碳,所用药品为 石灰石 和 稀盐酸 。
    (2)若用装置B检验二氧化碳,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H2O 。
    (3)若用装置C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装置C中盛放的试剂是 紫色的石蕊溶液 。
    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阅读课本第119—121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应该注意 通风换气 。
    2.二氧化碳的用途: 光合作用 、 灭火 、 化工产品的原料 、 气体肥料 。灭火利用了 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和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的性质。
    3.空气中CO2含量增大的主要原因: 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 。CO2会造成 温室效应 。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CO2外,还有 臭氧 、 甲烷 、 氟利昂 等。
    4.防止温室效应的措施有哪些?
    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使用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温室里施用二氧化碳可提高农作物产量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和制冷剂,是利用它的化学性质
    C.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也属于化合物和纯净物
    D.将二氧化碳加压溶解在含适当调味品的水里可制成汽水
    2.所谓“温室效应”是指( B )
    A.频频发生的森林大火,使地球的温度升高
    B.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臭氧、甲烷等气体含量增大,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使地表温度升高
    C.控制塑料大棚内的温度,使之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D.地球上臭氧层遭到破坏,使阳光中的紫外线易穿透大气层照射到地球
    3.在温室大棚内生产蔬菜或花卉的过程中,常向棚内施放适量的二氧化碳,其主要目的是( B )
    A.使害虫窒息死亡,防止植物的病虫害
    B.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蔬菜等的产量和质量
    C.产生温室效应,提高棚内温度
    D.避免棚内发生火灾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第2课时 一氧化碳
    1.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2.认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使人中毒的原因。
    3.学会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阅读课本第121-122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是一种 没有 颜色、 没有 气味的气体, 难 溶于水,相对分子质量是 28 ,密度比空气 略小 。收集时采用 排水 集气法。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一氧化碳燃烧火焰呈蓝色,放出大量的热,因而可作 燃料 。CO是可燃气体,当里面混有 空气或氧气 ,点燃时有可能发生 爆炸 ,所以点燃前一定要先 验纯 。CO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CO+O22CO2 。煤炉里常发生的反应:下层 C+O2CO2 ;中层 CO2+C2CO ;上层 2CO+O22CO2 ,所以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CO在燃烧。
    (2)毒性:CO极易与血液中的 血红蛋白 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 氧 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 氧 ,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因此冬天用煤取暖时,一定要装 烟囱 ,并且注意室内 通风 ,防止 一氧化碳中毒 。
    (3)还原性:用CO还原CuO时,试管中的CuO由 黑 色逐渐变为 红 色;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可以看到澄清的石灰水 变浑浊 。前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CuOCu+CO2 。还原剂是 CO ;氧化剂是 CuO ; CuO 被还原;被氧化的是 CO 。CuO发生了 还原 反应;CO发生了 氧化 反应。这个反应 不是 (填“是”或“不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CO具有还原性,所以可以用来 冶铁 。
    1.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
    2.如何除掉CO2中的CO?如何除掉CO中的CO2?
    1.便于我们及时发现煤气泄漏。煤气泄漏应当及时关闭阀门,开窗通风,而不能打开排气扇,防止点燃煤气发生爆炸。
    2.除掉CO2中的CO要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除掉CO中的CO2要通过浓的NaOH溶液。CO还原CuO时,先通入CO,目的是排尽玻璃管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出现爆炸,实验完毕后,先撤酒精灯,继续通入CO,直到玻璃管冷却为止,防止灼热的铜被氧化。做这个实验时,一定要有尾气处理装置,防止CO污染空气。
    1.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室内放置一盆水,就可以防止煤气中毒 B.室内着火,应立即开窗通风
    C.夜间室内有煤气泄漏,可立即开灯检查 D.久未开启的地窖,不可贸然进入
    2.不能用来鉴别CO和CO2两种气体的方法是( B )
    A.通入澄清石灰水 B.观察颜色 C.通入紫色石蕊溶液 D.点燃
    3.下列物质中,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化合物是( C );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单质是( AB )
    A.碳 B.氢气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
    4.等质量的碳和一氧化碳分别与足量的氧气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一氧化碳需要的氧气多 B.碳需要的氧气多
    C.一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多 D.生成的二氧化碳一样多
    5.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正确的操作是( C )
    A.先加热后通气,反应完毕先停止通气后撤灯
    B.先通气后加热,反应完毕先停止通气后撤灯
    C.先通气后加热,反应完毕先撤灯,冷却后再停止通气
    D.先加热后通气,反应完毕先撤灯,冷却后再停止通气
    6.甲、乙、丙、丁都是含碳的物质,它们有如下转化关系:甲+丙乙;乙+O2丙;常温下丁能分解生成丙。则甲、乙、丙、丁分别是( B )
    A.C、CO、CO2、CaCO3 B.C、CO、CO2、H2CO3
    C.C、CO2、CO、CaCO3 D.C、CO2、CO、H2CO3
    7.一氧化碳的主要化学性质是 可燃 性、 还原 性和 有毒 性,它的主要用途是做 燃料 和在冶金工业中做 还原 剂。
    8.燃着的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生成黑色的炭和白色的氧化镁,写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Mg+CO22MgO+C ,反应中被还原的是 CO2 ,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是 CO2 。

    相关学案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学案设计,共7页。

    化学人教版课题3 水的组成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化学人教版课题3 水的组成导学案及答案,共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制取氧气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制取氧气学案,共4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