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优秀同步训练题
展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建议用时:40分钟)[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题组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
B.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
C.物质循环沿着食物链进行[来源:zzst^ep%.c~om@&]
D.不同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范围内独立地进行
A [消费者体内的碳能通过呼吸作用进入无机环境,但无机环境中的碳不能直接进入消费者体内。]
2.生态系统中C.N等元素流动的特点是( )[中&%国教*^育出版~网]
①单向的 ②循环的 ③逐级递减 ④反复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D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是指元素的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循环的,反复出现的,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3.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生物群落大气中的CO2化石燃料
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增强②减少大气中的CO2
C.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形式是含碳的有机物
D.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B [生物群落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它们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CO2进入无机环境。生活中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草)等途径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CO2,减少生物群落排放到大气中的CO2量。碳在生物体内(生物群落内)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目前,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导致大气中CO2含量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缓解温室效应。]
4.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圈的含碳量明显高于海洋
B.生物圈需不断地从外界获得碳的补充
C.人类对能源的过度消费会导致大气中CO2含量增加
D.大气圈通过碳循环时刻保持着CO2含量稳定不变
C [海洋是地球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海洋的含碳量明显高于大气圈的含碳量,A错误;碳循环是指在生物圈中的循环,因此也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碳循环中的物质可以被反复利用,所以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碳的补充,B错误;由于人类对能源的过度消费使CO2释放量大于植物的吸收量,导致大气中CO2含量增加,C正确;冬季气温低,植物光合作用弱,吸收CO2减少,气温低,中高纬度的人们需要燃烧化石燃料取暖,使CO2排放增多,故大气中CO2含量会随季节变化,而不是CO2含量稳定不变,D错误。]
5.如图所示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的模式图,该图不可以说明( )
A.该图主要体现的是碳元素的循环
B.A与B两种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来*#源:zz~s&tep.c^om]
C.图中生理过程②③进行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D.该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
B [从物质循环的过程可以判断,A是生产者,B.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M是CO2,N是O2。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A.D,B错误。过程①主要是指光合作用,过程②③是呼吸作用,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6.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绿色植物属于________,细菌、真菌大多数属于__________。
(2)图中的e表示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B.C.d表示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f所表示的动物与绿色植物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
解析:(1)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属于生产者;细菌和真菌大多数是营腐生生活的,属于分解者。
(2)e是绿色植物固定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B.C.d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f表示动物以绿色植物为食,二者是捕食关系。
答案:(1)生产者 分解者 (2)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捕食
7.下图甲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乙表示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积累在植物和土壤中的有机物的比例,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甲
乙[中国#&教育^出版~*网]
(1)甲图中的a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指的是________。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________形式存在。
(2)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的是________过程,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硝化细菌等生物的____________过程。过程②表示________。
(3)现今全世界都倡导的“低碳生活”措施是为了减缓主要由图甲中________(填数字)产生的温室效应现象。
(4)乙图中表示热带雨林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ww.%@z&zste^#p.com]
解析:(1)甲图中a表示分解者,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2)①表示无机环境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为光合作用。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也能固定碳,②表示呼吸作用。[来源:zzs@^te*&p.c~om]
(3)“低碳生活”是为了减缓化石燃料的燃烧。
(4)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旺盛,土壤中有机物少。
答案:(1)分解者 有机物 (2)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 (3)⑤ (4)B 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旺盛
题组二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来源:%zzste&p.co~m*@]
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二者是密切联系的两个过程
B.在能量流动过程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C.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D.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角度来看,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
D [对于一个生态系统而言,物质是循环的,而能量沿食物链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不是自给自足的,D错误。]
9.下图为生物圈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表示过程。下列叙述正确是( )
A.①⑤⑥表示细胞呼吸,乙代表分解者
B.③④⑦过程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C.甲→丙→丁构成捕食食物链
D.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食物网上流动时不断循环利用
B [②⑤⑥表示各种生物的细胞呼吸,乙代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A错误;③④⑦过程中碳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B正确;丁是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的成分,甲→丙构成捕食食物链,C错误;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10.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的碳流动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D代表4种动物。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教育~出版网]
(1)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__________。大气中CO2的来源除图中所示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图中存在的食物链(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ww.~z*zstep.c@#om^]
(3)群落中4种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__________有关。
(4)人为因素导致图中__________的大量减少,是导致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
解析:(1)据图可知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除了来自生物群落中的呼吸作用之外,还可以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
(2)根据乙中各生物的能量值,可以判断出营养级从低到高的顺序为A.B和C.D,其中B和C能量相等,应处于同一营养级。[来*源%:zzs#tep&@.com]
(3)在群落的垂直方向上普遍存在分层现象,动物的分层主要与食物和栖息环境有关。
(4)温室效应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造成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和植物(甲)的大量减少。
答案:(1)丙 化石燃料的燃烧
[中国教&育#出^*版~网]
题组三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1.为探究落叶是否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下列实验设计中,错误的是( )
A.可选择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
B.将落叶平均分成两份,置于网兜中
C.把土壤分成两组,对照组土壤进行接种微生物处理,实验组土壤不做处理[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D.将落叶连同网兜分别埋入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土壤中,观察落叶的腐烂情况
C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中是否有微生物,因此实验组土壤要进行灭菌处理,对照组土壤保持自然状态。][来%^~&源#:中教网]
12.如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的分解情况,则分解者分解作用的强弱依次是( )[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A.a>b>c B.c>b>a
C.c=b>a D.a>c=b
A [森林中土壤有机物是植物落叶经风吹日晒形成的颗粒或碎屑,分解者再将其分解成无机物,所以根据落叶供给量与土壤有机物量的差值可判断分解者分解作用的强弱,即a地区森林中分解者分解作用最强,c地区森林中分解者分解作用最弱。]
13.图中A.B.C.d表示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箭头表示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来#源:中^%教&网@]
A.a和c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来源:zzst^ep%.c~om@&]
B.c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c2的能量就越少
C.d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D.b的含量增加将减缓温室效应[中%&国教*^育出版~网]
C [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错误;c1的同化量越大,则流向c2的能量就越多,B错误;分解者一般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细菌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属于真核生物,C正确;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会加剧温室效应,D错误。]
14.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证明某细菌对树叶的分解作用,分别提出三种实验方案。其共同之处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等份,实验过程保持树叶湿润,其他实验条件和步骤如下表所示。哪种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 )
序号 | 实验处理 | |
甲 | 乙 | |
方案一 | 无菌条件 | 自然条件 |
方案二 | 先灭菌,再放于适宜条件下 | 自然条件 |
方法三 | 先灭菌,再放于适宜条件下 | 先灭菌,然后接种某种细菌,最后置于适宜条件下 |
A.方案一 B.方案二[来~源*^:中教网@&]
C.方案三 D.三个方案都不能达到
C [欲证明树叶的分解是由“某种细菌”所引起的,应先将树叶灭菌,排除其他微生物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同时应将灭菌后的树叶分成两组,一组接种该细菌,另一组不接种,两组均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以便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15.某课外实验小组欲探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下面是该小组制定的实验方案,请你帮助加以完善。
(1)实验目的:探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2)实验原理:将一种动物和一种植物放在一个密闭的系统中,用pH试纸测定此系统所发生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来探究碳的转化情况。[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3)实验材料和用具:试管架、4支试管、铝箔4张、光源、若干只大小差不多的田螺、若干基本相同的金鱼藻、50 mL量筒、去氯的自来水、pH试纸。
(4)实验步骤:[来@源:中教^%#网~]
第一步:取4支相同的试管,加入等量的去氯的自来水,并编号1.2.3.4。
第二步:1号试管什么都不加,作为对照。2号试管加入适量的田螺,3号试管加入适量的金鱼藻,4号试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测定每支试管中的pH后用双层铝箔将试管口封住。[来源:zz@st%ep~.c*&om]
第四步:将试管放在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果:1号试管pH无变化,2号试管的pH__________________,
3号试管的pH上升,4号试管的pH__________。
(6)实验结论:碳在无机环境、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转化。
解析: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两者均可引起溶液pH的变化。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1~3号试管的设置可判断4号试管应同时加入田螺和金鱼藻。2号试管中田螺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引起溶液的pH降低;3号试管内金鱼藻消耗二氧化碳引起溶液的pH升高;4号试管中同时加入等量的田螺和等量的金鱼藻,因此试管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可能不发生变化,或基本不变。
答案:(4)加入等量的田螺和等量的金鱼藻 较强的光源下照射 (5)下降 无变化(或基本不变)
误以为植物可利用热能
16.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d表示大气中的CO2,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其含量夏季低于冬季
B.通过a的吸收,A.b的呼吸作用,c的分解作用及e的燃烧,实现碳循环
C.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CO2量
D.只需将d的含义改为热能,题图即可表示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
D [d表示大气中的CO2,由于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强于冬季等因素的影响,其含量夏季低于冬季,A正确;碳循环是指以CO2的形式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往返运动,即通过a的吸收,A.b的呼吸作用,c的分解作用及e的燃烧,可实现碳循环,B正确;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朝复杂化演替的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C正确;由于能量只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植物不能利用热能,所以将d的含义改为热能,题图也不可表示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D错误。]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同步达标检测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精品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精品课后测评,共8页。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第3节 其他植物激素优秀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第3节 其他植物激素优秀当堂达标检测题,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