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山东省德州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展开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计16分)
1.下列现象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敞口放置的澄清石灰水中有白色固体析出
B.敞口放置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有白色固体析出
C.浓硫酸溅到木材上,木材变黑
D.长期掩埋于地下的铁器上产生红褐色斑点
2.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A.酸能够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所以二氧化碳是酸
B.铁、铜都是金属单质,都能够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C.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但是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D.点燃的木条伸入某无色气体中会熄灭,证明该无色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3.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
①硝酸铵和水;②铁和稀硫酸;③固体氢氧化钠和水;④生石灰和水;⑤石灰石和稀盐酸.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⑤
4.恰当的安全措施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下列事故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
A.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C.高层住房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D.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
5.物质保存的方法取决其性质.下列药品不需要密封保存的是( )
A.氧化钙B.浓硫酸C.木炭D.浓盐酸
6.有CO、CO2和N2的混合气体120g,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使该混合气体与足量的灼热氧化铁完全反应,再将气体通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充分反应后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为( )
A.50 gB.100 gC.150 gD.200 g
7.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其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B.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H2SO4
C.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硫酸的烧杯中
D.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8.除去下表所列物质中含有的杂质,所选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A.AB.BC.CD.D
二、理解与应用(本大题包括4个小题,共16分)
9.在Cu(NO3)2、Al(NO3)3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上滴加稀硫酸时有气泡产生.则反应后所得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有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比原混合溶液的质量 (填“大”或“小”);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出一个即可).
10.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象分析以下问题:
(1)t1℃时,a物质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是 ;
(2)t2℃时,将50ga物质(不含结晶水)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a的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 ;
(4)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分别配制t2℃时的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11.铜质的器皿长期暴露在潮湿空气中会长出一层绿色的铜锈,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小娟同学进行了单质铜生锈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她将除锈后光亮的铜片同时分别放置在下列三种环境中,然后观察、研究.
A.密封在干燥的环境中 B.浸没在煮沸后的蒸馏水中 C.放置在潮湿的空气中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铜片在上述三种环境中放置一段时间后,最先有明显铜锈生成的是 ;(填环境序号)
(2)小娟同学通过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是:铜的锈蚀是铜与水、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这个结论你认为还应补充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
(3)取一定量的碱式碳酸铜[Cu2(OH)2CO3]放入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O3+2H2SO4=2CuSO4+CO2↑+3H2O
该反应过程中,观察到的明显反应现象是(答一条即可) .
12.A、B、C、D、E、F、G是常见物质,B是一种气体单质,E是红色的固体单质,D是浅绿色溶液,G是蓝色溶液,它们可以发生如下转化关系:
(1)推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B 、D 、G ;
(2)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E→F: ;F转化为G的反应 置换反应(填“是”、“不一定是”或“不是”).
三、实验与探究(本大题包括2个小题,共12分)
13.如图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1)用图表示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 .
(2)图②中,有一种塑料仪器,其名称是 .
(3)称量NaCl时,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图⑤所示,游码标尺示数见图,则称取的NaCl质量为 .
(4)根据计算需要量取水的体积是 (水的密度为1g/mL).量取读数时,下图视线角度正确的是 .(选填字母标号)
(5)称量NaCl质量完毕放回砝码时,发现有一个砝码缺损了一个小角,若其他操作步骤正确,则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
14.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做完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后(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对反应后反应器内的剩余溶液的溶质成分产生了兴趣,他们继续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分析推断】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可以确定剩余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钙.但其中是否含有氯化氢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若剩余溶液显酸性(含有H+),说明含有氯化氢.
【查阅资料】碳酸钙不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实验过程】将剩余的溶液倒入烧杯中,微热后冷却到室温.
【拓展提高】若要从剩余溶液中得到尽可能多的纯净的氯化钙固体,同学们认为可以向剩余溶液中加入稍过量的 (填化学式),经 、蒸发等操作后即可完成.
四、计算题(本题1个小题,共6分)
15.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的同学们为了测定某氢氧化钙样品中Ca (OH)2含量(含有的杂质为CaCO3),共做了3次实验,使一定质量的该试样分别与同一种盐酸反应,所得相关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1)在第 次实验中,反应容器内有白色固体剩余.
(2)求原试样中Ca (OH)2的质量分数?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德州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计16分)
1.下列现象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敞口放置的澄清石灰水中有白色固体析出
B.敞口放置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有白色固体析出
C.浓硫酸溅到木材上,木材变黑
D.长期掩埋于地下的铁器上产生红褐色斑点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敞口放置的澄清石灰水中有白色固体析出,是因为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敞口放置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有白色固体析出,是因为水份蒸发,溶剂减少,食盐结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符合题意;
C、浓硫酸溅到木材上,木材变黑,是因为浓硫酸具有脱水作用,吸收了木材中的水份,使其碳化,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长期掩埋于地下的铁器上产生红褐色斑点是有铁锈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A.酸能够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所以二氧化碳是酸
B.铁、铜都是金属单质,都能够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C.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但是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D.点燃的木条伸入某无色气体中会熄灭,证明该无色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考点】氧化物、酸、碱和盐的概念;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A、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B、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要求判定金属与酸的反应.C、根据氧化物的定义判断;D、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很多,不止二氧化碳.
【解答】解;A、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而不是二氧化碳.故A不正确;
B、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氢;故B不正确;
C、由氧化物的定义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KClO3.故C正确;
D、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很多,不止二氧化碳如:氮气等也能使点燃的木条熄灭.故D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酸、氧气的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氧化物的概念理解等方面的知识,考查面广,知识性好.
3.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
①硝酸铵和水;②铁和稀硫酸;③固体氢氧化钠和水;④生石灰和水;⑤石灰石和稀盐酸.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⑤
【考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型;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小气球鼓起来,则是装置内的压强变大,可以是产生气体,也可以是温度升高,据此解答.
【解答】解:①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瓶内压强变小,错误;
②铁和稀硫酸能反应生成气体,瓶内压强变大,正确;
③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温度升高,压强变大,正确;
④生石灰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热温度升高,压强变大,正确;
⑤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压强变大,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物质间的化学反应与物理压强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4.恰当的安全措施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下列事故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
A.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C.高层住房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D.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
【考点】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专题】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A、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可以灭火;
B、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会使人触电;
C、高层住房着火,立即卡开所有门窗,会使火势更猛;
D、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会引起爆炸.
【解答】解:A、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可以隔绝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故A正确;
B、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会使人触电,造成伤亡事故,故B错误;
C、高层住房着火,立即大开所有门窗,因为有了充足的氧气会使火势更猛,故C错误;
D、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会引起爆炸,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灭火的方法,解答时要结合燃烧的条件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找出正确的灭火方法.
5.物质保存的方法取决其性质.下列药品不需要密封保存的是( )
A.氧化钙B.浓硫酸C.木炭D.浓盐酸
【考点】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
【分析】依据易变质、易吸水和易挥发的物质需要密封保存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氧化钙易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需要密封保存,故错误;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需要密封保存,故错误;
C、木炭粉在空气中不易发生变化,不需密封保存,故正确.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需要密封保存,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保存方法,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
6.有CO、CO2和N2的混合气体120g,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使该混合气体与足量的灼热氧化铁完全反应,再将气体通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充分反应后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为( )
A.50 gB.100 gC.150 gD.200 g
【考点】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专题】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碳元素的质量,而这些质量的碳元素转化为二氧化碳后又与氢氧化钙反应转化为碳酸钙中的碳元素,所以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混合物中的碳元素质量与碳酸钙中碳元素的质量相等.
【解答】解:CO、CO2和N2的混合气体120g,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故碳元素的质量为120g×20%=24g,24g的碳元素转化为二氧化碳后又与氢氧化钙反应转化为碳酸钙中的碳元素,所以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混合物中的碳元素质量与碳酸钙中碳元素的质量相等.
设碳酸钙的质量是x,则x×=24g,解得x=200g.
故选:D.
【点评】此题不用分别计算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只需知道不管是原来的二氧化碳,还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的二氧化碳,其中含有的碳元素都来自原混合物中的碳.
7.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其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B.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H2SO4
C.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硫酸的烧杯中
D.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A、根据c点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a点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小于7,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由a到b点的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等于7,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c点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故错误;
B、a点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钠和氢氧化钠,故错误;
C、由图象可知,pH值是开始时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故错误;
D、由a到b点的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等于7,可以说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故正确.
答案: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除去下表所列物质中含有的杂质,所选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A.AB.BC.C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金属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通氧气点燃,这是因为除去气体中的气体杂质不能使用气体,否则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碳酸钾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再进行蒸发,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锌和铁均能与稀硫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氧化钙和碳酸钙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B.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二、理解与应用(本大题包括4个小题,共16分)
9.在Cu(NO3)2、Al(NO3)3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上滴加稀硫酸时有气泡产生.则反应后所得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有 Al3+ 和Fe2+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比原混合溶液的质量 小 (填“大”或“小”);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十2AgNO3=Fe(NO3) 2+2Ag[Fe+Cu(NO3) 2=Fe(NO3) 2+Cu] (写出一个即可).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压轴实验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依据活动性强的金属可以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所以铁可以置换出铜与银但不能置换出铝,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硫酸,有气泡产生,此现象说明Fe过量没有反应完,所以原混合溶液中的Cu(NO3)2、AgNO3全部被置换生成Cu、Ag和Fe(NO3)2溶液,A1(NO3)3不反应,再利用反应时金属的原子量可对溶液质量的改变进行分析,确定溶液质量的变化.
【解答】解:混合溶液中的Cu(NO3)2、AgNO3与铁发生置换反应,得到Cu、Ag,铁粉过量,所以滤出固体中含Fe;反应后的溶液中即滤液不再含的Cu(NO3)2、AgNO3,而是含有生成的Fe(NO3)2;由于Al(NO3)3不与Fe发生反应,所以滤液中还含有Al(NO3)3;
依据该置换反应的过程是Fe十2AgNO3=Fe(NO3) 2+2Ag;Fe+Cu(NO3) 2=Fe(NO3) 2+Cu反应的铁与铜银的原子量关系可知:该两个反应发生时铁置换银与铜时反应的铁都小于生成的铜和银,故溶液质量减小;该过程中共发现两个反应:铁和硝酸铜的置换反应,铁和硝酸银的置换反应;
故答:Al3+ 和Fe2+;小;Fe+Cu(NO3)2=Fe(NO3)2+Cu(或Fe+2AgNO3=Fe(NO3)2+2Ag).
【点评】此题是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10.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象分析以下问题:
(1)t1℃时,a物质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是 16.7% ;
(2)t2℃时,将50ga物质(不含结晶水)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a的 饱和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 b>a>c ;
(4)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分别配制t2℃时的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c>b>a .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1)据饱和时质量分数的计算式×100%解答;
(2)据该温度下a的溶解度分析解答;
(3)据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及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方法分析解答;
(4)据该温度下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分析解答.
【解答】解:(1)据饱和时质量分数的计算式×100%可知:t1℃时,a物质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是×100%≈16.7%;
(2)t2℃时a的溶解度是5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50g的a,所以将50ga物质(不含结晶水)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恰好得到a的饱和 溶液;
(3)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ab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溶质,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不变,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c的溶解度增大,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不变,故溶质的质量分数与降温前相等;而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大于t2℃时c的溶解度,据饱和溶液中溶解度大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可知:降温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 b>a>c;
(4)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a>b>c,即等质量的水中溶解的a最多,c最少,所以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分别配制t2℃时的饱和溶液,需要的水最多的是c,最少的a,故所得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b>a;
故答案为:(1)16.7%;(2)饱和;(3)b>a>c;(4)c>b>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只有准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才能进行有关问题的分析、判断.
11.铜质的器皿长期暴露在潮湿空气中会长出一层绿色的铜锈,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小娟同学进行了单质铜生锈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她将除锈后光亮的铜片同时分别放置在下列三种环境中,然后观察、研究.
A.密封在干燥的环境中 B.浸没在煮沸后的蒸馏水中 C.放置在潮湿的空气中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铜片在上述三种环境中放置一段时间后,最先有明显铜锈生成的是 C ;(填环境序号)
(2)小娟同学通过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是:铜的锈蚀是铜与水、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这个结论你认为还应补充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 二氧化碳的参与
(3)取一定量的碱式碳酸铜[Cu2(OH)2CO3]放入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O3+2H2SO4=2CuSO4+CO2↑+3H2O
该反应过程中,观察到的明显反应现象是(答一条即可) 冒出气泡(或溶液变为蓝色) .
【考点】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酸的化学性质.
【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科学探究.
【分析】(1)根据题中信息可以知道铜质的器皿长期暴露在潮湿空气中会长出一层绿色的铜锈,可以据此作出判断和选择;
(2)根据铜锈的成分结合质量守恒定律来进行解答;
(3)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结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来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解:(1)根据题中信息可以知道铜质的器皿长期暴露在潮湿空气中会长出一层绿色的铜锈,分析所给的选项可以知道选项C是正确的;故选C.
(2)根据铜锈的成分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在铜锈中含有碳元素,所以在反应物质中应该含有碳元素,结合铜所处的环境可以判断反应物中还应该含有二氧化碳;
(3)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结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知道产生了二氧化碳,所以会冒出气泡,生成了硫酸铜,所以溶液会变成蓝色;
故答案为:(1)C;
(2)二氧化碳的参与;
(3)冒出气泡(或溶液变为蓝色);
【点评】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铁生锈的条件,并学会将其迁移应用到其它金属锈蚀的条件探究中;按照控制变量法,细致地进行对照实验探究之.或者按照科学探究的方法和环节,精心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科学地实验探究,以图得出金属锈蚀的条件.
12.A、B、C、D、E、F、G是常见物质,B是一种气体单质,E是红色的固体单质,D是浅绿色溶液,G是蓝色溶液,它们可以发生如下转化关系:
(1)推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Fe3O4 、B H2 、D FeSO4 、G CuSO4 ;
(2)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E→F: 2Cu+O22CuO ;F转化为G的反应 不是 置换反应(填“是”、“不一定是”或“不是”).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置换反应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框图型推断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分析】根据“D为浅绿色溶液”可以知道D为亚铁盐的溶液,根据图框可以判断B为氢气,进而判断C为铁单质或是酸,但是酸不能燃烧,所C为铁单质,而A为四氧化三铁;根据“E是红色的固体单质”可知E为铜,可以知道F为氧化铜;根据“G是蓝色溶液”可以知道G为铜盐的溶液,G和C反应生成了亚铁盐,与刚才的推断吻合,至此分析完毕,可以据此答题.
【解答】解:根据“D为浅绿色溶液”可以知道D为亚铁盐的溶液,根据图框可以判断B为氢气,进而判断C为铁单质或是酸,但是酸不能燃烧,所C为铁单质,而A为四氧化三铁;根据“E是红色的固体单质”可知E为铜,可以知道F为氧化铜;根据“G是蓝色溶液”可以知道G为铜盐的溶液,G和C反应生成了亚铁盐,代入检验.
(1)根据分析,由A为四氧化三铁;B为氢气,D是FeSO4,G是CuSO4;
(2)E→F的化学方程式为:2Cu+O22CuO,故F为CuO;
F→G就是CuO转化为CuSO4,此反应一定不是置换反应.
故答案为:
(1)Fe3O4,H2,FeSO4,CuSO4;
(2)2Cu+O22CuO,不是.
【点评】推断题是中考化学题中的一种常见题型,它涉及的知识面广,题型多样,变化复杂,条件隐蔽,容易出错,是一种既考查知识,又考查能力的题型.学生要在审题的基础上找准解题的突破口,经过分析,归纳,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
三、实验与探究(本大题包括2个小题,共12分)
13.如图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1)用图表示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 ②⑤①④③ .
(2)图②中,有一种塑料仪器,其名称是 药匙 .
(3)称量NaCl时,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图⑤所示,游码标尺示数见图,则称取的NaCl质量为 18.2g .
(4)根据计算需要量取水的体积是 163.8 mL (水的密度为1g/mL).量取读数时,下图视线角度正确的是 D .(选填字母标号)
(5)称量NaCl质量完毕放回砝码时,发现有一个砝码缺损了一个小角,若其他操作步骤正确,则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小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
【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测量容器-量筒;称量器-托盘天平.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1)图①操作为把称取的氯化钠倒入烧杯,图②的操作为用药匙取氯化钠,图③操作为用玻璃棒搅拌溶解氯化钠,图④操作为把量取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图⑤操作为称取氯化钠;根据利用固体溶质氯化钠配制溶液的步骤,对操作进行排序;
(2)图②的操作为用药匙取用固体粉末状氯化钠,需要使用的仪器为药匙;
(3)砝码与游码的质量和为所称氯化钠的质量,游码读数时应以游码左侧数值为准;
(4)利用所称取溶质氯化钠的质量和抽要配制溶液的溶洞质质量分数,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求出所要配制溶液的质量,溶液质量与溶质质量差即为溶剂水的质量,水的质量g即为水的体积mL;使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
(5)砝码缺损了一个小角,则砝码质量变小,而使所称取的氯化钠质量小于18.2g.
【解答】解:(1)根据用固体溶质氯化钠配制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溶解,先取氯化钠进行称取,倒入烧杯;然后量取水,倒入盛氯化钠的烧杯中;最后进行溶解;故答案为:②⑤①④③;
(2)其中塑料仪器为取用粉末状药品的药匙;故答案为:药匙;
(3)砝码的质量为10g+5g=15g,游码的质量为3.2g,所称取氯化钠的质量=15g+3.2g=18.2g;故答案为:18.2g(漏写单位不得分);
(4)所配制溶液的质量==182g,则需要水的质量=182g﹣18.2g=163.8g合163.8mL;使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平视,视线与凹液面最低点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故答案为:163.8mL(漏写单位不得分);D;
(5)砝码质量因码缺损了一个小角而变小,故称得的氯化钠质量小于实际所需的质量,导致所配制溶液质量分数小于10%;故答案为:小于.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在操作时对于天平的使用及实验步骤要求熟记.
14.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做完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后(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对反应后反应器内的剩余溶液的溶质成分产生了兴趣,他们继续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分析推断】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可以确定剩余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钙.但其中是否含有氯化氢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若剩余溶液显酸性(含有H+),说明含有氯化氢.
【查阅资料】碳酸钙不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实验过程】将剩余的溶液倒入烧杯中,微热后冷却到室温.
【拓展提高】若要从剩余溶液中得到尽可能多的纯净的氯化钙固体,同学们认为可以向剩余溶液中加入稍过量的 CaCO3 (填化学式),经 过滤 、蒸发等操作后即可完成.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混合物的分离方法;酸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测定.
【专题】压轴实验题;科学探究.
【分析】【实验过程】:根据酸遇石蕊变红进行解答;
根据盐酸和锌粒反应放出氢气进行解答;
根据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进行解答;
【解答】解:【实验过程】:甲同学:酸遇石蕊变红,所以取烧杯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现象:溶液变为红色;
乙同学:盐酸和锌粒反应放出氢气,取烧杯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锌粒,现象:锌粒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Zn+2HCl=ZnCl2+H2↑;
丙同学: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取烧杯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石灰石,现象:石灰石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
【拓展提高】:因为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气体;所以若要从剩余溶液中得到尽可能多的纯净的氯化钙固体,同学们认为可以向剩余溶液中加入稍过量的石灰石,经过滤、蒸发等操作后即可完成.
故答案为:紫色石蕊试液;锌粒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Zn+2HCl=ZnCl2+H2↑;石灰石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CaCO3;过滤.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考查的问题,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和题中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四、计算题(本题1个小题,共6分)
15.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的同学们为了测定某氢氧化钙样品中Ca (OH)2含量(含有的杂质为CaCO3),共做了3次实验,使一定质量的该试样分别与同一种盐酸反应,所得相关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1)在第 1 次实验中,反应容器内有白色固体剩余.
(2)求原试样中Ca (OH)2的质量分数?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综合计算(图像型、表格型、情景型计算题).
【分析】(1)根据第一次和第二次数据分析,样品质量一样加入的酸增多了,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增大了,说明了第一次反应完后碳酸钙有剩余;(2)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出碳酸钙的质量,再用样品质量减去碳酸钙的质量算出氢氧化钙的质量,再除以样品的质量即可.
【解答】解:(1)第一次和第二次中加入样品质量相同,第二次加入的酸增多了,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增大了,说明第一次反应完后碳酸钙有剩余,根据第三次加入的酸又增多了,但生成二氧化碳质量没变,说明第二次反应完,碳酸钙没有剩余.
(2)解:设固体样品中含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4.4g
根据:,解得X=10g
Ca(OH)2的质量分数×100%≈42.5%
答:原试样中Ca (OH)2的质量分数约是42.5%
故答案为:(1)1;(2)42.5%.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学会根据样品质量相同,加入酸质量不同,生成二氧化碳不同的分析问题方法.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去杂质所选试剂
操作方法
A
CO2
CO
氧气
点燃
B
氯化钾
碳酸钾
稀盐酸
蒸发
C
锌
铁
稀硫酸
过滤
D
氧化钙
碳酸钙
稀盐酸
蒸发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同学
取烧杯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
现象:溶液变为红色
溶液显酸性(含有H+);溶质中有氯化氢.
乙同学
取烧杯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锌粒
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丙同学
取烧杯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石灰石
现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所取样品的质量
17.4g
17.4g
17.4g
所取稀盐酸的质量
80g
100g
120g
生成CO2的质量
2.64g
4.4g
4.4g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去杂质所选试剂
操作方法
A
CO2
CO
氧气
点燃
B
氯化钾
碳酸钾
稀盐酸
蒸发
C
锌
铁
稀硫酸
过滤
D
氧化钙
碳酸钙
稀盐酸
蒸发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同学
取烧杯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 紫色石蕊试液
现象:溶液变为红色
溶液显酸性(含有H+);溶质中有氯化氢.
乙同学
取烧杯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锌粒
现象: 锌粒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Zn+2HCl=ZnCl2+H2↑
丙同学
取烧杯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石灰石
现象: 石灰石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所取样品的质量
17.4g
17.4g
17.4g
所取稀盐酸的质量
80g
100g
120g
生成CO2的质量
2.64g
4.4g
4.4g
2015-2016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15-2016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理解与应用,实验与探究,分析与计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6g,【答案】C,【答案】B,【答案】A,【答案】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15-2016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沙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2015-2016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沙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与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