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山东省东营市农垦区八年级(下)期末化学试卷(五四学制) 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山东省东营市农垦区八年级(下)期末化学试卷(五四学制) 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简答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山东省东营市农垦区八年级(下)期末化学试卷(五四学制)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共40分。1至8题每小题3分,9至12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碳足迹”(见图)标示着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一般情况下,人们消耗的能源越多,排放的二氧化碳越多,碳足迹就越大。碳足迹的计算包括一切用于电力、建设、运输等方面的能源以及我们所使用的消耗品。下列做法不能有效减小“碳足迹”的是( )
A.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
B.绿色出行,多采用自行车和步行方式
C.大量使用煤、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D.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处理
2.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如图所示的现象或工艺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原油分馏得到汽油等产品
B.遭受酸雨腐蚀的大理石雕像
C.天然水经过滤除去沉降物
D.液化空气分离各成分
3.下列有关原子、分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中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不显电性
B.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C.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D.微粒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
4.如图是某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流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格栅”相当于基本操作中的溶解
B.在一级处理中加入明矾可有效帮助沉降
C.整个流程中均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D.消毒后得到的水是纯净物
5.下列对化学基本概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微粒观:水由氢、氧原子构成
B.分类观:二氧化碳属于纯净物
C.转化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氧气
D.守恒观: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数目均不变
6.珍爱生命,关注安全。从安全角度考虑,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家用天然气泄漏,应先关闭气阀门并轻轻开窗通风
B.室内电器着火,先切断电源再灭火
C.炒菜时油锅着火后立即用水浇灭
D.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坐火车
7.下列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可能是红磷的量不足
B.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液体
C.实验充分证明了可燃物燃烧的必要条件
D.量取一定量的液体的操作会导致量取的液体体积偏大
8.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4个氢原子:H4
B.硝酸铵中﹣3 价氮元素H4NO3
C.镁原子
D.硫酸根离子:SO4﹣2
9.(4分)学习化学后,我们可以用化学思维去认识和理解世界。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模型与推理: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水中溶有氧气
B.变化与守恒:依据砂糖灼烧后变黑炭化,可推测砂糖中含有碳元素
C.宏观与微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不同,原因是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D.探究与创断:探究氧化铜是否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只需设计实验证明氧化铜能否加快反应速率即可
10.(4分)2020年5月5日,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飞成功,拉开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某新型火箭发射过程中,会发生如图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发生了改变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甲物质由2个氮原子和2个氧分子构成
D.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3:4
11.(4分)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正确的是( )
A.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硬质玻璃管内黑色固体变红
B.使用铜粉的量多或量少,都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铜粉加热后消耗空气中的氧气,冷却过程中试管内压强减小
D.气球在整个实验中都保持瘪的状态
12.(4分)在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使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18
1
2
32
反应后质量/g
x
26
2
12
A.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4g
B.乙是生成物
C.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5:4
D.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二、填空简答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39分)
13.(8分)请根据描述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和氧化钙: ;
(2)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
(3)在溶液中,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
(4)金属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 。
14.(10分)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1)目前人们利用最多的能源是煤、 、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其中天然气是较清洁的燃料。写出天然气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燃煤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其目的是 ;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等气体,这些气体中,溶于水会导致酸雨的主要是 (填化学式)。
(3)煤的气化是把煤变为清洁能源的重要手段,其中一个重要的反应C+H2O(气)CO+X,则X的化学式是 。
(4)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量给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燃烧不当也会造成极大的损失。某同学在研究灭火的原理时,进行了如下实验:
分别在两个小铁盒中倒入少量植物油并点燃,用坩埚钳把小铁盒放在冰水共存的水面上,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该实验证明了灭火的原理是 ;或将一块湿抹布盖在小铁盒上,火焰也立即熄灭,该实验的灭火原理是 。
(5)如图所示,科学家提出一种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氢气做燃料的优点是燃烧热值高,产物无污染
B.在此循环中发生了反应:2H2O2H2↑+O2↑
C.燃料电池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光照条件下分解水,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催化剂
15.(10分)某化学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已知:Fe+CuSO4═FeSO4+Cu)
(1)图A中使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的质量的正确操作顺序为 (填字母)。
①调游码②放称量纸③称量物放左盘④调零点⑤加质量大的砝码⑥加质量小的砝码
A.①②③④⑤⑥
B.④②③⑤⑥①
C.④⑤⑥①②③
利用A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在锥形瓶底铺一层细沙的目的是 ;气球的作用是 。实验结果:白磷燃烧前后装置总质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利用B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结果生成物的质量比镁条的质量小,原因是 。
(3)利用C、D、E实验探究,能成功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实验,不能验证的实验的原因是 , 。结论:当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在 装置中进行,才能判断反应前后总质量是否相等。
16.(11分)建立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
(1)分析上表规律,可推知,表中X= 。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是 ,该元素的氧化物化学式为 。
(3)门捷列夫编制了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 ,位于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横行的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 (选填“电子层数”或“最外层电子数”)。
我国科学家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名字是 ;1991年,他和另一位科学家合作测定了铟(In)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已知铟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9,相对原子质量为115.则铟原子的中子数为 。
(4)A~E中化学性质稳定的是 (填字母序号)。B、E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 。
(5)D在化学反应中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6)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1分)
17.(11分)如图是实验室常见的制取气体的装置:
(1)仪器①、②的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时,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
(3)实验室能用C装置收集氧气的原因是 ;若用D装置收集氧气,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 (填“a”或“b”)处。
(4)实验室里若要组装一套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和收集装置,可选择图中的 (填字母序号)。写出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
(5)要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可选择 。
A.蒸馏水
B.紫色石蕊试液
C.澄清石灰水
D.燃着的小木条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18.(10分)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同时,汽车的安全性和汽车尾气的排放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根据以下内容回答:
(1)研究证明,汽车尾气系统中,可以安装催化转化器,将尾气中的CO、N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化成CO2和N2,以减少尾气对大气的污染。请写出上述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试计算NO中氮、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 ;NO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2)为增加驾乘人员的安全,驾驶室中设计了安全气囊(由碰撞传感器、气体发生器和气囊组成)。当行驶的汽车受到强烈震动时,传感器发出信号,气囊中的叠氮化钠(NaN3)发生分解,迅速产生氮气和固体金属钠,气囊的体积迅速膨胀,以达到保护驾乘人员安全的目的。试计算,在通常状况下,要产生60L氮气,需要分解多少克叠氮化钠?(已知:在通常状况下,氮气的密度约为1.25g/L)
2020-2021学年山东省东营市农垦区八年级(下)期末化学试卷(五四学制)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共40分。1至8题每小题3分,9至12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碳足迹”(见图)标示着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一般情况下,人们消耗的能源越多,排放的二氧化碳越多,碳足迹就越大。碳足迹的计算包括一切用于电力、建设、运输等方面的能源以及我们所使用的消耗品。下列做法不能有效减小“碳足迹”的是( )
A.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
B.绿色出行,多采用自行车和步行方式
C.大量使用煤、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D.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处理
【分析】A、根据一次性产品的使用既浪费资源又会带来环境污染进行分析;
B、根据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措施进行分析;
C、根据化石燃料的使用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
D、根据垃圾分类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减小污染进行分析。
【解答】解:A、一次性产品的使用既浪费资源又会带来环境污染,减少使用可有效减小“碳足迹”,A不选;
B、绿色出行,多采用自行车和步行方式,可以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B不选;
C、大量使用煤、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会对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不能有效减小“碳足迹”,选C;
D、垃圾分类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减小污染,D不选;
故选:C。
2.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如图所示的现象或工艺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原油分馏得到汽油等产品
B.遭受酸雨腐蚀的大理石雕像
C.天然水经过滤除去沉降物
D.液化空气分离各成分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原油分馏得到汽油等产品、天然水经过滤除去沉降物、液化空气分离各成分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原油分馏得到汽油等产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遭受酸雨腐蚀的大理石雕像,酸与碳酸钙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天然水经过滤除去沉降物,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液化空气分离各成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3.下列有关原子、分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中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不显电性
B.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C.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D.微粒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
【分析】A、根据原子呈中性分析;
B、根据分子的构成和构成物质微粒的种类分析;
C、根据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分析;
D、根据离子的形成分析。
【解答】解:A、原子中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不显电性,故A说法正确;
B、原子可以构成分子,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B说法错误;
C、分子在化学变华中可以再分,不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故C说法错误;
D、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而不是微粒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例如钠离子得到电子后还可以形成钠原子,故D说法错误。
故选:A。
4.如图是某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流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格栅”相当于基本操作中的溶解
B.在一级处理中加入明矾可有效帮助沉降
C.整个流程中均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D.消毒后得到的水是纯净物
【分析】A、根据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来分析;
B、根据明矾净化水的原理来分析;
C、根据是否生成新物质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解答】解:A、过滤是把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开的一种方法,“格栅”可除去水中大块悬浮物,相当于化学实验操作中的过滤,故A错误;
B、明矾溶于水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加速其沉降,因此在一级处理中加入明矾可有效帮助沉降,故B正确;
C、消毒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消毒后得到的水中仍含有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故D错误。
故选:B。
5.下列对化学基本概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微粒观:水由氢、氧原子构成
B.分类观:二氧化碳属于纯净物
C.转化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氧气
D.守恒观: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数目均不变
【分析】A、根据水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B、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C、根据水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水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由氢、氧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氧气,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数目均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6.珍爱生命,关注安全。从安全角度考虑,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家用天然气泄漏,应先关闭气阀门并轻轻开窗通风
B.室内电器着火,先切断电源再灭火
C.炒菜时油锅着火后立即用水浇灭
D.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坐火车
【分析】根据能源的利用以及相应的安全措施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家用天然气泄漏,不能见明火,应先关闭气阀门并轻轻开窗通风,说法正确;
B、室内电器着火,为防止触电,应先切断电源再灭火,说法正确;
C、炒菜时油锅着火后不能立即用水浇灭,会造成油滴飞溅,燃烧面扩大,油烫伤人,说法错误;
D、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坐火车,否则可能引起爆炸,说法正确;
故选:C。
7.下列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可能是红磷的量不足
B.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液体
C.实验充分证明了可燃物燃烧的必要条件
D.量取一定量的液体的操作会导致量取的液体体积偏大
【分析】A.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来分析;
B.根据过滤操作来分析;
C.根据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D.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为了将装置内的氧气完全耗尽,加入的红磷必需足量或过量,否则会造成测定结果偏小,故正确;
B.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正确;
C.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发生了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和热水中的白磷都没有燃烧,对比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温度需要达到其着火点,故正确;
D.量筒内的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读数会造成量取的液体体积偏小,故错误。
故选:D。
8.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4个氢原子:H4
B.硝酸铵中﹣3 价氮元素H4NO3
C.镁原子
D.硫酸根离子:SO4﹣2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A.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4个氢原子表示为4H,故A错误。
B.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符号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硝酸铵中﹣3 价氮元素表示为H4NO3,故B正确。
C.中质子数为13,电子数为10,质子数≠电子数,为铝离子,故C错误。
D.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硫酸根离子表示为SO42﹣,故D错误。
故选:B。
9.(4分)学习化学后,我们可以用化学思维去认识和理解世界。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模型与推理: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水中溶有氧气
B.变化与守恒:依据砂糖灼烧后变黑炭化,可推测砂糖中含有碳元素
C.宏观与微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不同,原因是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D.探究与创断:探究氧化铜是否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只需设计实验证明氧化铜能否加快反应速率即可
【分析】A、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催化剂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鱼类呼吸需要氧气,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水中溶有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B、依据砂糖灼烧后变黑炭化,生成了碳,则可推测砂糖中含有碳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不同,原因是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D、探究氧化铜是否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除了设计实验证明氧化铜能否加快反应速率,还需设计实验证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0.(4分)2020年5月5日,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飞成功,拉开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某新型火箭发射过程中,会发生如图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发生了改变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甲物质由2个氮原子和2个氧分子构成
D.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3:4
【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的微观构成,写出化学式及反应的方程式,在此基础上进行有关的分析、计算。
【解答】解: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甲是N2O4、乙是N2H4、丙是N2、丁是H2O,该化学方程式为:N2O4+2N2H43N2+4H2O;
A、由物质的变化可知,该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反应,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故A错误;
B、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不符合分解反应的特点,故B错误;
C、由分子的模型图可知,甲物质的一个分子是由2个氮原子和4个氧原子构成的,故C错误;
D、由方程式的意义可知,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3:4,故D正确。
故选:D。
11.(4分)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正确的是( )
A.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硬质玻璃管内黑色固体变红
B.使用铜粉的量多或量少,都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铜粉加热后消耗空气中的氧气,冷却过程中试管内压强减小
D.气球在整个实验中都保持瘪的状态
【分析】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欲用燃烧法或加热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该实验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装置的气密性好;②所用药品必须是足量;③读数时一定要冷却到原温度;④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或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铜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氧化铜,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硬质玻璃管内红色固体变黑,故选项说法错误。
B、使用铜粉的量多,不会影响实验结果;量少,不能完全消耗装置中的氧气,测定结果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铜粉加热后消耗空气中的氧气,冷却过程中试管内压强减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D、加热玻璃管,玻璃管内温度升高,空气受热膨胀,气球先膨胀,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2.(4分)在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使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18
1
2
32
反应后质量/g
x
26
2
12
A.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4g
B.乙是生成物
C.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5:4
D.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分析】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属于催化剂,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乙的质量增加了26g﹣1g=25g,故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25g;同理可以确定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丁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32g﹣12g=20g;由质量守恒定律,甲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质量为25g﹣20g=5g,故x的数值为18﹣5=13。
A、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g,故选项说法错误。
B、反应前后乙的质量增加了26g﹣1g=25g,故是生成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C、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25g:20g=5:4,故选项说法正确。
D、物质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二、填空简答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39分)
13.(8分)请根据描述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和氧化钙: CaCO3CaO+CO2↑ ;
(2)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Fe2O3+3CO2Fe+3CO2 ;
(3)在溶液中,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2NaOH+CuSO4═Na2SO4+Cu(OH)2↓ ;
(4)金属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 2Mg+CO22MgO+C 。
【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写、配、注、等)进行书写即可。
【解答】解:(1)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和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CaO+CO2↑。
(2)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2Fe+3CO2。
(3)在溶液中,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SO4═Na2SO4+Cu(OH)2↓。
(4)金属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CO22MgO+C。
故答案为:
(1)CaCO3CaO+CO2↑;
(2)Fe2O3+3CO2Fe+3CO2;
(3)2NaOH+CuSO4═Na2SO4+Cu(OH)2↓;
(4)2Mg+CO22MgO+C。
14.(10分)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1)目前人们利用最多的能源是煤、 石油 、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其中天然气是较清洁的燃料。写出天然气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H4+2O2CO2+2H2O 。
(2)燃煤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其目的是 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煤燃烧更充分 ;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等气体,这些气体中,溶于水会导致酸雨的主要是 SO2 (填化学式)。
(3)煤的气化是把煤变为清洁能源的重要手段,其中一个重要的反应C+H2O(气)CO+X,则X的化学式是 H2 。
(4)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量给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燃烧不当也会造成极大的损失。某同学在研究灭火的原理时,进行了如下实验:
分别在两个小铁盒中倒入少量植物油并点燃,用坩埚钳把小铁盒放在冰水共存的水面上,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该实验证明了灭火的原理是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高着火点以下 ;或将一块湿抹布盖在小铁盒上,火焰也立即熄灭,该实验的灭火原理是 隔绝氧气 。
(5)如图所示,科学家提出一种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氢气做燃料的优点是燃烧热值高,产物无污染
B.在此循环中发生了反应:2H2O2H2↑+O2↑
C.燃料电池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光照条件下分解水,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催化剂
【分析】(1)根据目前人们利用最多的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等,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2)根据燃煤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进行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进行分析;
(4)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
(5)根据氢能源具有来源广、放热多、燃烧产物为水无污染的优点。该循环体系中水通过光分解催化剂和光照的条件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又生成水同时转化成电能。现在氢能源作为人类理想中的能源大量使用还需解决合适的光照条件下分解水的催化剂、运输和储存问题进行分析。
【解答】解:(1)目前人们利用最多的能源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天然气主要成分燃烧的反应是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2)燃煤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其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煤燃烧更充分;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等气体,这些气体中,溶于水会导致酸雨的主要是SO2;
(3)由C+H2O(气)CO+X可知,反应物中有1个碳原子、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生成物中有1个碳原子、1个氧原子,所以X的化学式是H2;
(4)分别在两个小铁盒中倒入少量植物油并点燃,用坩埚钳把小铁盒放在冰水共存的水面上,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该实验证明了灭火的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高着火点以下;或将一块湿抹布盖在小铁盒上,火焰也立即熄灭,该实验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
(5)A、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是燃烧热值高,产物只有水,无污染,故A正确;
B、该循环体系中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中反应条件为光分解催化剂和光照,不是通电分解,故B错误;
C、化学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故C正确;
D、现在氢能源作为人类理想中的能源大量使用还需解决合适的光照条件下分解水的催化剂、运输和储存问题,故D正确。
故选:B。
故答案为:(1)石油;CH4+2O2CO2+2H2O;
(2)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煤燃烧更充分;SO2;
(3)H2;
(4)降低可燃物的温度高着火点以下;隔绝氧气;
(5)B。
15.(10分)某化学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已知:Fe+CuSO4═FeSO4+Cu)
(1)图A中使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的质量的正确操作顺序为 (填字母)。
①调游码②放称量纸③称量物放左盘④调零点⑤加质量大的砝码⑥加质量小的砝码
A.①②③④⑤⑥
B.④②③⑤⑥①
C.④⑤⑥①②③
利用A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在锥形瓶底铺一层细沙的目的是 防止锥形瓶底部受热不均匀而炸裂 ;气球的作用是 缓冲作用,防止橡皮塞被冲开 。实验结果:白磷燃烧前后装置总质量 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利用B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结果生成物的质量比镁条的质量小,原因是 部分氧化镁扩散到空气中 。
(3)利用C、D、E实验探究,能成功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D 实验,不能验证的实验的原因是 B中物质不能反应 , E中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装置 。结论:当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在 密闭 装置中进行,才能判断反应前后总质量是否相等。
【分析】(1)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装置A的特点及磷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
【解答】解:(1)正确操作顺序为:调零点,放称量纸,加质量大的砝码,加质量小的砝码,调游码;磷燃烧放出热量,因此需要在锥形瓶底部铺一层稀少,防止锥形瓶底部受热不均匀而炸裂;装置A中气球的作用是起到缓冲作用,防止装置内气压过大,橡皮塞冲开;由于质量守恒,因此白磷燃烧前后装置内总质量不变;故填:B;防止锥形瓶底部受热不均匀而炸裂;缓冲作用,防止橡皮塞被冲开;不变;
(2)用B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结果生成物的质量比镁条的质量小,原因是部分氧化镁扩散到空气中,故填:部分氧化镁扩散到空气中;
(3)能成功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D实验,这是因为铁能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不能验证原因是B中物质不能反应,E中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装置;当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才能判断反应前后总质量是否相等;故填:D;B中物质不能反应;E中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装置;密闭。
16.(11分)建立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
(1)分析上表规律,可推知,表中X= 17 。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是 13 ,该元素的氧化物化学式为 AL2O3 。
(3)门捷列夫编制了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 周期 ,位于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横行的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 电子层数 (选填“电子层数”或“最外层电子数”)。
我国科学家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名字是 张青莲 ;1991年,他和另一位科学家合作测定了铟(In)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已知铟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9,相对原子质量为115.则铟原子的中子数为 66 。
(4)A~E中化学性质稳定的是 AC (填字母序号)。B、E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 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
(5)D在化学反应中易 失去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6)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20.18 。
【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来分析;
(2)根据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及其氧化物的化学式写法来分析;
(3)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位于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横行的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4)最外层电子数是8的是一种稳定结构,第一层也是最外层时,达到2个电子也是一种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5)一般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大于4的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等于4的,既不容易得到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
(6)元素周期表中,每种元素占据的空格中,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右上角是元素符号,中间是元素名称,下面是相对原子质量
【解答】解:(1)在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原子序数依次递增,所以X=17;
(2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它的原子核内质子数是13,铝元素在化合物中显+3价,氧元素显﹣2价,所以该元素的氧化物化学式为Al2O3;
(3)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位于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横行的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已知铟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9,相对原子质量为115.则铟原子的中子数为:115﹣49=66。
(4)A只有1个电子层,排2个电子,是稳定结构,C最外层有8个电子,是稳定结构。B、E最外层电子数都是6,化学性质相似。
(5)D最外层电子数为2,小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6)元素周期表中,每种元素占据的空格中,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右上角是元素符号,中间是元素名称,下面是相对原子质量。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0.18。
故答案为:(1)17;
(2)13;Al2O3;
(3)周期;电子层数;张青莲;66;
(4)AC;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5)失去;
(6)20.18。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1分)
17.(11分)如图是实验室常见的制取气体的装置:
(1)仪器①、②的名称①: 酒精灯 ,②: 锥形瓶 。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时,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A 。
(3)实验室能用C装置收集氧气的原因是 氧气不易溶于水 ;若用D装置收集氧气,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 a (填“a”或“b”)处。
(4)实验室里若要组装一套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和收集装置,可选择图中的 BD (填字母序号)。写出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
(5)要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可选择 BCD 。
A.蒸馏水
B.紫色石蕊试液
C.澄清石灰水
D.燃着的小木条
【分析】(1)仪器的名称和用途;
(2)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
(3)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氧气的验满;
(4)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5)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解答】解:(1)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锥形瓶是常用的反应容器,故答案为:酒精灯;锥形瓶;
(2)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故答案为:B;A;
(3)实验室能用C装置收集氧气的原因是:氧气不易溶于水;若用D装置收集氧气,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处;故答案为:氧气不易溶于水;a;
(4)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答案为:BD;CaCO3+2HCl=CaCl2+H2O+CO2↑;
(5)要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可选择:B.紫色石蕊试液,紫色变红色的是二氧化碳,不变色的是氧气;
C.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不变浑浊的是氧气;
D.燃着的小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BCD。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18.(10分)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同时,汽车的安全性和汽车尾气的排放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根据以下内容回答:
(1)研究证明,汽车尾气系统中,可以安装催化转化器,将尾气中的CO、N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化成CO2和N2,以减少尾气对大气的污染。请写出上述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2CO+2NO2CO2+N2 ,试计算NO中氮、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 7:8 ;NO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6.7% 。
(2)为增加驾乘人员的安全,驾驶室中设计了安全气囊(由碰撞传感器、气体发生器和气囊组成)。当行驶的汽车受到强烈震动时,传感器发出信号,气囊中的叠氮化钠(NaN3)发生分解,迅速产生氮气和固体金属钠,气囊的体积迅速膨胀,以达到保护驾乘人员安全的目的。试计算,在通常状况下,要产生60L氮气,需要分解多少克叠氮化钠?(已知:在通常状况下,氮气的密度约为1.25g/L)
【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写出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解答NO中氮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根据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解答NO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2)写出化学方程式并代入氮气的质量计算出氮化钠的质量。
【解答】解:(1)CO、N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化成CO2和N2,化学方程式是2CO+2NO 2CO2+N2。
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因此NO中氮、氧的质量比为14:16=7:8;
NO的相对分子质量:14+16=30,所以,NO中氮元素质量分数=×100%=46.7%;
(2)设需要分解叠氮化钠的质量为X
2NaN3=2Na+3N2↑
130 84
X 60L×1.25g/L
130:84=X:60L×1.25g/L
X=60L×1.25g/L×130÷84
=116g
答:要产生60L氮气,需要分解116g叠氮化钠。
故答案为:
(1)2CO+2NO 2CO2+N2; 7:8;46.7%。
(2)要产生60L氮气,需要分解116g叠氮化钠。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人教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简答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山东省威海市经济开发区八年级(下)期末化学试卷(五四学制) 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与简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八年级(下)期末化学试卷(五四学制) 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理解与应用,实验与探究,分析与计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