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课 丁香结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课 丁香结教案第1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课 丁香结教案第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课 丁香结教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 丁香结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 丁香结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生活导入,激发兴趣,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作业,感悟主题,由“丁香结”启悟人生,读写结合,拓展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题
    2.丁香结
    课时
    2课时
    备课人
    教学总目标:
    1.会认会写“缀、幽”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宅院、幽雅”等16个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丁香的。
    3.能根据所读内容想开去,边想象画面,并学会这种表达方法。
    4.边了解雨中丁香的特点,明白作者把为什么把丁香和微雨连在一起说。
    5.感悟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结”启发人生思考,并结合实际,谈谈蕴含的道理。
    课时目标:(第一课时)
    1.会认会写“缀、幽”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宅院、幽雅”等16个词语。
    2.能从所读内容想开去,抓住描写丁香的语句展开丰富的想象。
    3.了解课文是从色彩、形状、香味等方面来写丁香,加以感悟与体会。
    教学重难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PPT
    板书设计: 2.丁香结
    形状 颜色 气味
    根据所读内容想开去
    作者的疑问、联想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1.观花谈花,联系生活及旧知
    (1)同学们,你见过丁香花吗?它是一种怎样的花(出示图片)
    预设:丁香是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因花筒细长如钉且香故名。又称丁香、洋丁香。它是著名的庭园花木。花序硕大、开花繁茂,花色淡雅、芳香,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 紫丁香花丁香花植株高2~8米,花色以白色和紫色为居多。紫的是紫丁香,白的是白丁香。它非常喜欢充足阳光,适应性较强。
    (2)二年级时我们也学过一首小诗《一株紫丁香》还记得吗?(课件出示)
    踮起脚尖儿,走进安静的小院,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老师,老师,就让它绿色的枝叶,伸进您的窗口,夜夜和您做伴。
    老师——绿叶在风里沙沙,那是我们给您唱歌,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
    老师——满树盛开的花儿,那是我们的笑脸,感谢您时时把我们挂牵。
    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老师,休息吧,让花香飘进您的梦里,那梦啊,准是又香又甜。
    2.揭题,出示单元学习要求
    今天我们要走进宗璞笔下的丁香,这是一篇散文,选自作家宗璞散文集《丁香结》。它是这个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同学们再看看单元目标提示:阅读时,根据所读内容想开去,重点的地方要更加认真地学习,还要学着作者的样子来写呢。
    3.了解作者
    走进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
    出示: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当代作家,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华、任小哲等。中共党员,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谁》。2018年,其作品《北归记》获得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出示词语,开火车检查
    缀满 幽雅 伏案 笨拙 单薄 模糊 恍然 参差 芭蕉 衣襟 妩媚 斗(dǒu)室(指小得像斗一样大得房间,形容房间很小。师随机补充)
    2.根据学情,预习的掌握情况不佳,确保每个孩子都会读会写,重点提示:
    (1)缀(zhuì)满 参差( cēncī) 笨拙(zhuō) 愁怨(chóu yuàn)
    (2)多音字(出示)
    bá(薄片 薄纸 薄酒)
    薄 bó(薄礼 薄命 浅薄 )
    bò(薄荷)
    (3)范写:“幽”是半包围结构,请注意它的笔顺,先中间两个“幺”,再写外面的“山”请同学们在生字旁边写两遍。
    “薄”是上下结构,千万不要写成左右结构,上面的“草字头”要覆盖整个字。特别要注意,它的形近字“练习簿”的“簿”是竹字头。
    三、阅读课文,厘清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教材学习要求)
    1.阅读课文,填写表格
    (1)接下来请同学们静静地默读课文,边读边划重点,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丁香的。
    (2)交流
    预设:色彩、形状、味道等方面
    (3)请你再次细读文章,读完后请你完成下列表格。(五下期末考试就是这样表格式,要在课堂上就练习、渗透)
    地点
    色彩
    形状
    味道
    感受
    评价:共得( )★计入平时口语交际、课堂发言分
    (1)表格填写认真,得1★
    (2)会提炼关键词,得1★
    (2)能在同学面前清楚地汇报自己的想法,得1★
    (3)能有自己个性化想法,再加1★
    2.四人小组交流、评价
    每个同学都感受到丁香的独特魅力,同学们先拿出自己的表格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你在说的时候,不仅要说你提炼的关键词,还要说说你为什么这么提炼,再看看和同学的有什么不一样,说完后给每个小组成员评个分。最后再选择一位同学来跟全班汇报。
    3.全班交流,感受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和独特写法
    刚才,我们每个成员都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了交流,下面我们请两个小组的代表来交流一下他们小组的想法。在交流的时候请你先说说从课文的那里看出来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补填表格。
    预设聚焦重点句子: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了,还要回头望。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梳理、呈现表格:
    你从课文的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1: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丁香花比作星星,既写出了丁香花的样子,又写出了丁香花多而繁密的特点。
    预设2:“星星般”写出丁香花的小、可爱,就如同星星一般顽皮,真惹人喜爱!
    预设3:“缀满”说明了丁香花的数量多,生机勃勃,充满了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预设4:“探”“窥”这两个动词太生动传神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的体态娇小,惹人喜爱的特点。
    (2)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梳理、呈现表格:
    你从课文的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1:“月光下的潇洒”、“紫的朦胧”总是朦朦胧胧的,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你能现象一下这是怎样的画面吗?(课后习题融入教学)
    预设2:在这朦朦胧胧的仙境中,我想到了嫦娥与玉兔,想到了蓬莱岛……
    预设3:不是桂花香的那般浓烈,又不是迎春花的那般淡薄,它香得比较特别,只要用鼻子一嗅,那香味就飘出来了。更妙的是,香味中还伴有甜甜的感觉,真美!这是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主要原因,写出了丁香花独特的香味。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梳理、呈现表格。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梳理、呈现表格:
    地点
    色彩
    形状
    味道
    感受
    城里街旁宅院
    雪白
    星星般缀满
    花多、娇小、惹人喜爱(比喻、拟人)
    校园
    白的潇洒
    紫的朦胧
    非桂非兰
    淡淡的
    优雅的
    甜香
    有白有紫,潇潇洒洒、朦朦胧胧,给人梦幻般的感觉(根据所看的内容想开去)
    斗室外
    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
    十字小花
    不显得单薄
    香气直
    透纸背
    微小却繁多,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香气非常浓郁。(花对人的影响)
    你从课文的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檐前积雪”指的是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香气非常浓郁。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预设: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同学们请看课本中的小泡泡:作者还写了花对人的影响(书中小泡泡)你觉得丁香花对我有什么影响。
    预设:创作是一点点积累的,自己力量小,多写几篇,力量就越变越大,让我有持续创作的动力。
    4.小结学法:我们在读散文的时候,不妨像刚才这样也列个表格,让我们清楚的知道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的。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了解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写出丁香的特点,下次我们写的时候也可以学习。
    5.提炼1-3自然作者笔下丁香的特点
    刚才我们认真课文的1-3自然,你觉得在作者笔下,丁香花是怎样的?
    预设: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下节课,我们再去看看作者在观赏丁香时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悟呢?
    四、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相关题目。
    2.随堂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银装 缀(zuì)满 窥(kuì)着
    B.轻灵 浑浊(zhuō) 笨拙(zhuō)
    C.莹白 参差(cēn cī) 惹(rǒu人喜爱
    D.花苞 衣襟(jīn) 愁怨(chóu yuà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二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
    B.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株丁香联系在一起的。
    C.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辩出,这是丁香。
    D.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或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那十字小丁香,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少而薄)。
    B.月光下白的潇洒(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紫的朦胧(不清楚;模糊)。
    C.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不整齐,不一致)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D.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姿态美好可爱)。
    (4)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去年我国的石油输出量是世界上石油输出最多的国家之一。
    B、我们搞四化建设,需要继承和发挥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C、下半夜,突然雷声隆隆,接着电光闪闪。
    D、浙江、江苏两省是稻米的重要产区。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要看满城丁香,须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B.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C.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D.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6)下列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B.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
    C.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D.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混浊笨拙了。
    参考答案:1、A 2、C 3、A 4、D 5、D 6、D
    教学反思:
    课题
    2.丁香结
    课时
    第二课时
    备课人
    周园
    匡艳(修改)
    课时目标:
    1.边了解雨中丁香的特点,明白作者把为什么把丁香和微雨连在一起说。
    2.感悟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结”启发人生思考,并结合实际,谈谈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
    板书设计: 2.丁香结
    雨中丁香:格外妩媚
    古人的仇怨,我的豁达
    人生充满挑战、乐趣
    正视问题、乐对人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欣赏了城里街旁宅院、校园、斗室外丁香的色彩、形状、味道,还看到了作者根据眼前所见之境想开去的画面,真美。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雨中的丁香。
    二、走进雨中丁香
    1.出示段落: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2.提示默读要求:请同学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描写雨中丁香的部分,边读边批注边想象画面: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3.交流
    预设1: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
    预设2:雨中的丁香线条模糊,格外妩媚。作者觉得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就像下着微雨的天,朦朦胧胧,视线模糊,雨水和自然万物自然交融,格外妩媚。
    预设3: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4.学习作者引用古诗词写法好处
    (1)同学们,你们一定发现了,第四然段的开头非常独特,作者是……(引用古诗词来引出雨中的丁香。)
    (2)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两句诗吗?(个别学生可能知道丁香在古代的寓意是愁思。但绝大部分同学可能不知道两句古诗的意思。)
    预设1: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出自唐·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其一》
    出示: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蕉心紧裹未展,丁香开花后其子缄结于厚壳之中郁结未解,它们同时向着春风各自忧愁。
    预设2: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出自南唐·李璟的《摊破浣溪纱》
    出示: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
    (3)发现共同之处,听了解释你一定有了发现。
    预设:“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三、研读丁香结的象征意义,明白作者对“丁香结”的看法
    1.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想一想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1)出示: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2)师生交流,发现盘口和丁香花的相似之处
    盘花扣:又叫“盘钮”、“花扣”是传统服装中使用的一种纽扣,用来固定衣襟或装饰。盘花扣是古老中国结的一种,是旗袍及中式服装上不可忽视的装饰元素。(课件出示盘花扣图片)
    出示丁香花,对比,发现外型的相似。
    预设:弯弯折折,不顺。
    (3)明白“丁香结”的含义
    看到这样的盘扣,再结合前面的诗句和作者的描写,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这样比喻。
    预设: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主要指人生中不顺心的事。
    (4)作者多年赏花,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 雨后赏花的触动。
    补充背景:宗璞在病中苦耕,历时7年,《南渡记》的第二部《东藏记》终于面世,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她说:“读小说是件乐事,写小说可是件苦事。不过苦乐也难截然分开。没有人写,读什么呢?”她的人生充满了病痛折磨和坎坷。
    2.默读第6自然段,明白作者态度
    请你默读第6自然段,思考:作者对丁香结什么态度?你从哪里能看出来?
    出示: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预设: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是从容、豁达、积极的。古人寄托在丁香结的情感是愁思,是忧怨,这从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就可以体会到。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阔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五、感悟主题,由“丁香结”启悟人生
    1.读到课文最后这个自然段,你明白作者想要借“丁香花”、“丁香结”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了吗?
    预设: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也解不完的,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
    2.小结: 丁香的脉脉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多少年了,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要正视问题,乐对人生。这正是我们要找到的答案。
    六、读写结合,拓展训练
    1.课文写法回顾
    课文寥寥数百个字,丁香的魅力跃然纸上,作者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表达自己对丁香的喜爱赞美之情,由物及情,最后写到丁香结是每个人一辈子中都有的不顺心的事,而我们能做的是采取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自然能够解开这个结,由物及人,结构清晰精致。这就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2.拓展感悟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7年7月的散文名篇。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作者在文章中描述了一幅清幽美妙的图画——
    课件出示: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 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写法点评:这“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荷叶,星星点点的荷花,淡淡的月色,脉 脉的荷香”,都交融着作者那隐隐的、却又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绪,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表现出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3.写法提炼
    运用借景抒情法,首先,必须对所写的景物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要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为抒情打好基础,做好依托。其次,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蕴涵,做到情景交融。再次,要把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因为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次,抒情是主;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要为抒情而写景。
    4.老师下水文展示,老师也忍不住写了一篇
    校园桂花
    在飘飘忽忽的秋雨中,校园的那株桂花开了!(首句点题。)它亭亭玉立于花坛之上,宛若披着轻柔薄纱的新娘。(从远处写桂花树静止的形态。) 走近一瞧,银灰色的树干托起一团绿云般的树冠,密密肥实的叶片中点缀着一簇簇星星点点的米黄色的小花,好像秋天田野沉甸甸的稻穗,又似节日之夜金灿灿的焰火,煞是好看!(从近处写树干、树冠、叶片、花朵的形状、色彩。) 清风徐来,桂枝瑟瑟,芳香四溢,把整个校园都熏醉了!(从视觉、嗅觉、味觉写桂花的动态。)吸一口,甜津津的;掬一把,清爽爽的。(从味觉、肤觉写花的香味。) 只要你从这儿经过,准会给你染上一身浓浓的馨香。古诗赞桂花:“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可见,桂花的芳香在花的王国里是出了名的。(在嗅觉基础上结 合诗句写出总的感受。)
    5.学生练写
    6.反馈交流
    7.完成课作
    教学反思:

    相关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丁香结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丁香结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教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六年级上册丁香结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六年级上册丁香结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交流预学,初赏丁香,整体感知,再赏丁香,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丁香结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丁香结教案及反思,共11页。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