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章_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7)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章_走进化学世界》2020年单元测试卷(7)第1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章_走进化学世界》2020年单元测试卷(7)第2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章_走进化学世界》2020年单元测试卷(7)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练习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洗净后的试管,放置晾干的正确方法是( )
    A.管口向上,直立在试管架上B.管口向下,倒扣在试管架上
    C.平放在桌面上D.以上均可

    2. 下列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是( )
    A.燃放烟花B.食物腐烂C.剪贴窗花D.钢铁生锈

    3. 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复试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
    B.认为与本次试验无关,不予理睬
    C.查找资料了解蜡烛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4. 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时,可以快速往试管里倒
    B.实验后剩余的药品放入指定容器
    C.取完药品后,应立即盖好瓶塞,放回原处
    D.没说明用量时,液体应取1∼2mL

    5. 四位同学讨论对观察的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小丽:眼睛看现象就是观察
    B.小军:感觉器官感觉现象就是观察
    C.小明:肉眼不易观察时借助仪器也观察不到
    D.小红:以上三种说法都对

    6. 下列各组变化中,均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
    A.蜡烛受热熔化、镁带燃烧、玻璃破碎
    B.铜生锈、水结冰、钢锭抽成丝
    C.木材制成桌椅、车胎放炮、木炭燃烧
    D.食物在胃里消化、煤燃烧、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7. 人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成分的要变化是( )
    A.氧气增加,二氧化碳减少
    B.氧气和二氧化碳都不变
    C.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减少
    D.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8. 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点燃酒精灯B. 滴加液体
    C. 移开蒸发皿D. 读出液体的体积

    9. 点燃蜡烛时,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先熔化后燃烧B.火焰分三层
    C.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出现水雾D.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10. 如图所示,打开“雪碧”瓶,把从饮料中溢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该实验验证了从饮料溢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

    A.氧气B.二氧化碳C.氮气D.水蒸气

    11. 下列实验操作,合理的是( )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用两手掌紧贴试管外壁,再将导管浸入水中
    B.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先固定试管,后放置酒精灯
    C.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用排水法收集,先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后加热试管
    D.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再固定在药品的下部加热

    12. “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消灭污染,是一门彻底阻止污染产生的科学。它包括“绿色化学”和“绿色销毁”等内容。下列作物收割后留下的秸秆的处理方法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
    A.就地焚烧B.发酵后作农家肥
    C.加工成精饲料D.制造沼气

    13. 人类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热量,有的热量是化学反应产生的,而有的却不是。下图所示的热量主要由物理变化产生的是( )
    A. 摩擦生热
    B. 未干的小麦堆积产热
    C.铁丝燃烧产热
    D.蜡烛燃烧产热

    14. 某学生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量筒放平稳,仰视液面,读数为10mL,则该学生实际量取的液体体积是( )
    A.10mLB.大于10mL
    C.小于10mLD.因操作错误无法判断

    15. 下列叙述中,前者属于化学性质,后者是能表现出该项性质的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
    A.酒精易燃烧,将酒精滴在手心中感到凉意
    B.汽油能燃烧,人靠近汽车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
    C.铁的熔点高达1535​∘C,熔化的铁极易在空气中变成黑色物质
    D.蜡烛有可燃性,点燃蜡烛产生黄色火焰,生成气体
    二、填空题

    1. 称量物质一般用________,称量时砝码应放在________盘上.

    2. 酒精灯的火焰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温度最高的是________部分;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________,必须用________;给酒精灯添加酒精时,不准超过酒精灯容积的________; 不准向________的酒清灯里添加酒精.

    3. 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________,也不________时,表示仪器已洗干净.

    4. 在题后横线上简要说明下列操作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1)用试管刷刷洗试管时,用力过猛________;

    (2)滴管取用试剂后平放或倒置________;

    (3)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向上倾斜________;

    (4)实验剩余的药品放回原瓶________。

    5. 下列物质中,请你正确分类(填序号)。
    ①铁水②澄清的石灰水③清新的空气④有浮冰的水⑤液氧⑥火锅底料⑦生锈的铁钉⑧稀饭
    混合物________,纯净物________。
    三、实验题

    1. 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通常采用图A的加热方法,即将试管倾斜成大约45∘角,其原因是________避免采用图B的加热方法,原因是________.

    (2)图C或图D向试管中加入粉末状固体时,用长柄药匙或纸槽伸到试管底部,原因是________.

    (3)给试管里德液体药品加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原因是________.

    2. 现有下列实验仪器:①量筒;②药匙;③镊子;④胶头滴管;⑤试管。

    (1)取用蔗糖并装入小试管中应选用的是( )。
    A.①②B.③④C.②⑤D.④③⑤

    (2)量取25mL稀盐酸,应选用的是( )。
    A.①B.④C.①③D.①④

    (3)如图所示10mL量筒内液体的体积为________mL。

    3. 为了研究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来自何处,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①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人缓缓吸气;
    ②关闭活塞a,打开活塞b,人缓缓呼气。

    (1)上述操作①②交替进行5次,实验过程中,观察到A瓶中现象是________B瓶中现象是________;

    (2)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你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章 走进化学世界》2020年单元测试卷(7)
    一、选择题
    1.
    【答案】
    B
    【考点】
    玻璃仪器的洗涤
    【解析】
    可从试管为清洗干净后防止试管架上晾干,防止受污染,分析即可。
    【解答】
    试管清洗干净防止试管架上晾干,防止受污染,故管口向下,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即可。
    2.
    【答案】
    C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物理变化的定义和特征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解析】
    根据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进行分析。燃放烟花的过程中能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食物腐烂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剪贴窗花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钢铁生锈的过程生成了新物质铁锈。
    【解答】
    A、燃放烟花的过程中一般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B、食物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C、剪贴窗花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纸张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正确;
    D、钢铁生锈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铁锈,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3.
    【答案】
    B
    【考点】
    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
    根据探究蜡烛燃烧,利用实验的观察和实验的结论,根据探究的学习目的来分析解答。
    【解答】
    A、利用反复实验,根据不同的现象来探究烧杯被熏黑的原因,做法正确;
    B、认为与本次试验无关,不予理睬,不符合探究的学习精神,置之不理的做法不正确;
    C、查找资料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探究学习的过程,做法正确;
    D、不懂就问,积极探讨,询问老师或同学来探究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的做法正确;
    4.
    【答案】
    A
    【考点】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解析】
    A、倾倒液体时,要缓慢倾倒;
    B、根据剩余药品的“三不”原则考虑;
    C、从防止药品被污染的角度考虑;
    D、根据液体药品取用的原则考虑。
    【解答】
    A、向试管内倾倒液体时,为防止药品过量,要缓慢倾倒,故A错误;
    B、实验后剩余的药品要放入指定容器内,故B错误;
    C、为防止药品被污染,取完药品后,应立即盖好瓶塞,放回原处,故C正确;
    D、取用液体药品时,没说明用量时,液体应取1∼2mL,故D正确。
    5.
    【答案】
    B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
    根据观察的定义分析解答.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
    【解答】
    A、眼睛看现象,不一定能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所以不一定就是观察,故错误;
    B、感觉器官感觉现象,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所以是观察,故正确;
    C、肉眼不易观察时借助仪器可以看到,如细胞的结构,故错误;
    D、说法错误。
    6.
    【答案】
    D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B、铜生锈,铜锈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水结冰、钢锭抽成丝都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1)C、木材制成桌椅、车胎放炮都属于物理变化;木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2)D、食物在胃里消化、煤燃烧、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它们都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3)故选:D。
    7.
    【答案】
    D
    【考点】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
    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含量不同;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含量不同;氮气的含量基本不变,因为人体没有吸收氮气;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
    A、人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故选项说法错误。
    B、人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故选项说法错误。
    C、人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故选项说法错误。
    D、人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8.
    【答案】
    D
    【考点】
    量筒的使用
    酒精灯的使用
    蒸发与蒸馏操作
    液体药品的取用
    实验操作规范
    【解析】
    A、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
    B、根据滴加液体的正确方法分析;
    C、取正在加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
    D、读出液体的体积,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平行.
    【解答】
    A.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故A错误;
    B.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要垂直悬空滴加,不可伸入试管内部,故B错误;
    C.取正在加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不能直接用手,故C错误;
    D.读取量筒中的液体体积时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D正确;
    故选D。
    9.
    【答案】
    D
    【考点】
    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
    A、固体蜡烛受热能熔化成液体;
    B、蜡烛燃烧有水生成;
    C、蜡烛的火焰可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
    D、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实验的结论,不是现象.
    【解答】
    A、固体蜡烛受热能熔化成液体,所以蜡烛受热时从顶部开始逐渐开始熔化成液态。故A说法正确;
    B、蜡烛的火焰可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这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故B说法正确;
    C、点燃蜡烛时,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故C说法正确;
    D、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实验的结论,不是现象,故D说法错误。
    10.
    【答案】
    B
    【考点】
    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
    根据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物质是二氧化碳考虑。
    【解答】
    打开“雪碧”瓶,把从饮料中溢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溢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
    11.
    【答案】
    D
    【考点】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实验步骤的探究
    【解析】
    A、导管放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判断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
    B、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根据酒精灯的位置,固定试管.
    C、收集氧气时,等到“快速均匀连续的冒出气泡”时,再收集气体.
    D、固体加热时,一定先均匀,后集中加热.防止受热不均,引起试管炸裂.
    【解答】
    A、装置气密性的检查,要形成一个密封体系,手握试管的方法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注意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以判断气密性好坏;先用两手掌紧贴试管外壁,再将导管浸入水中,则不会有气泡。操作错误。
    B、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先固定试管,后放置酒精灯,加热要用酒精灯的外焰。此操作错误。
    C、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用排水法收集,先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后加热试管,此操作错误。
    D、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再固定在药品的下部加热,此操作正确。
    12.
    【答案】
    A
    【考点】
    绿色化学
    【解析】
    绿色化学就是环境友好型化学,它包括绿色生产、绿色销毁等内容,要求学生在具体情境下用科学的观念进行合理选择。
    【解答】
    A、秸秆在焚烧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有害的气体,会对空气造成极大的污染,不符合“绿色化学”;
    B、发酵后作农家肥,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而且有利于作物的生长,符合“绿色化学”;
    C、加工成精饲料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而且能被再次被利用,符合“绿色化学”;
    D、制造沼气,能保护环境,符合“绿色化学”。
    13.
    【答案】
    A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A、摩擦生热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未干的小麦堆积产热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铁丝燃烧产热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蜡烛燃烧产热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14.
    【答案】
    B
    【考点】
    量筒的使用
    【解析】
    根据量筒读数时的要求,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仰视读量筒内液体体积,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俯视读数液体体积比实际偏大.
    【解答】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某学生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量筒放平稳,仰视液面,读数为10mL,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小,那么则该学生实际量取的液体应大于10mL。
    15.
    【答案】
    D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
    A.酒精易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酒精的化学性质,将酒精滴在手心中感到凉意是因为酒精蒸发时吸收热量,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项错误;
    B.汽油能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汽油的化学性质,人靠近汽车闻到刺激性气味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项错误;
    C.铁的熔点高达1535​∘C,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铁的物理性质,熔化的铁在空气中变成黑色物质,说明铁发生了化学变化,故C项错误;
    D.蜡烛有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蜡烛的化学性质,点燃蜡烛产生黄色火焰,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D项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
    【答案】
    托盘天平,右
    【考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
    【解析】
    根据天平的用途和使用的注意事项回答.
    【解答】
    天平是粗略称量药品质量的仪器,使用时药品要放在天平的左盘上,砝码要放在天平的右盘上.
    2.
    【答案】
    外焰,内焰,焰心,外焰,嘴吹灭,灯帽盖灭,23,燃着
    【考点】
    酒精灯的使用
    常用加热仪器、夹持仪器、辅助仪器
    【解析】
    根据酒精灯的火焰结构和酒精灯的正确操作方法即可作答有关酒精灯的问题.
    【解答】
    酒精灯的火焰由内向外分为三层,依次为焰心、内焰、外焰;由于外焰处的酒精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酒精燃烧充分,放出的热量多,温度最高;酒精灯内有酒精蒸气,并且可能混有空气,熄灭时如用嘴吹,可能造成回火,引燃灯内的混合气体,造成燃烧或爆炸,所以必须用灯帽盖灭;
    给酒精灯添加酒精时,不准超过酒精灯容积23;不准向燃着的酒清灯里添加酒精.
    3.
    【答案】
    不聚成水滴,不成股流下
    【考点】
    玻璃仪器的洗涤
    【解析】
    根据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志填空.
    【解答】
    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明仪器已洗干净.
    4.
    【答案】
    捣碎试管
    腐蚀橡胶帽
    试管炸裂
    污染药品
    【考点】
    液体药品的取用
    玻璃仪器的洗涤
    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
    【解析】
    (1)用试管刷刷洗试管时,应上下旋转地刷。
    (2)胶头滴管取用的液体:可能为酸性,也可能为碱性。试剂会腐蚀橡胶帽。
    (3)加热固体时,防止冷凝液倒流回试管,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4)实验室做实验剩余的药品,也要“三不”:不拿出实验室,不拿随意丢弃,不能放回原瓶。
    【解答】
    刷洗试管时,用力过猛,可能会捣碎试管底部。
    滴管取用试剂后平放或倒置,液体流入橡胶帽,会腐蚀橡胶帽。
    加热固体时,防止冷凝液倒流回试管,引起试管的炸裂,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否则会污染药品。
    5.
    【答案】
    ②③⑥⑦⑧,①④⑤
    【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判别
    【解析】
    本题考查利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微观上只有一种分子,否则属于混合物。
    【解答】
    ①铁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②澄清的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和水,属于混合物;③清新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④有浮冰的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⑤液氧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⑥火锅底料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⑦生锈的铁钉中含有铁锈、铁等物质,属于混合物;⑧稀饭中含有水、糖类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三、实验题
    1.
    【答案】
    增大液体的受热面积,加快液体的回流,避免液体沸腾喷溅造成的酒精灯熄灭
    避免粘在试管壁上
    液体太多,会沸腾溅出
    【考点】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固体药品的取用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解析】
    (1)给液体加热时,注意试管内液体的量,试管的倾斜度等;
    (2)向试管中加入粉末状固体时,用长柄药匙或纸槽伸到试管底部;
    (3)给试管里的液体药品加热时,注意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
    【解答】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通常采用图A的加热方法,即将试管倾斜成大约45∘角,其原因是受热面积最合适,而且加热均匀,防止试管炸裂;对准无人方向,防止液滴飞溅伤人;避免采用图B的加热方法,原因是避免液体沸腾喷溅造成的酒精灯熄灭;
    向试管中加入粉末状固体时,用长柄药匙或纸槽伸到试管底部,原因为避免粘在试管壁上,从而便于集中加热或者反应;
    给试管里的液体药品加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原因是液体太多,会沸腾溅出;
    2.
    【答案】
    C
    D
    6.5
    【考点】
    量筒的使用
    固体药品的取用
    【解析】
    (1)根据蔗糖是粉末状药品分析;
    (2)根据量取液体的正确方法分析;
    (3)根据读取液体的正确方法分析。
    【解答】
    取用蔗糖并装入小试管中应选用的是药匙和试管;
    量取25mL稀盐酸,应选用的是量筒和胶头滴管;
    读取液体时,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平衡,所以如图所示10mL量筒内液体的体积为6.5mL。
    3.
    【答案】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
    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一种产物
    【考点】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
    吸气时A中通过的是空气,其内含有的二氧化碳量较小,不会使石灰水变浑浊,呼气时由于呼出了较多的二氧化碳,故B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解答】
    吸气时A中通过的是空气,其内含有的二氧化碳量较小,不会使石灰水变浑浊,但能除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呼气时由于呼出了较多的二氧化碳,故B中的石灰水变浑故答案为: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
    由过程可以看出吸气时二氧化碳被除掉,从而能够证明呼气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是由人体产生的,而不是来自于空气。
    故答案为: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一种产物。

    相关试卷

    初中化学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测试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测试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课时训练,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化学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复习练习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与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