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中考专题复习之实验探究题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中考专题复习之实验探究题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340cm,230分米,1021cm,1043cm,零刻度线,0~5,不可以,胀冷缩,05V,75V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实验探究题
类型一 仪器操作类考向1刻度尺的使用【答题规则】1.认清分度值,不要忘记必须估读一位。2.当把某个“整刻度”当作零刻度线开始测量时,记录结果时,不要忘了减去该刻度值。3.当物体的末端刚好与某刻度线对齐时,要估读“0”。
【核心考题】1.(1)图中读数操作错误的是图_______,这样会导致结果_________,该铅笔的测量结果是____________。
乙
偏大
3.40 cm
(2)四个人用同一把毫米刻度尺测量一物体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分别为0.230 0米、2.30分米、23.00厘米、230.0毫米,则以上记录中错误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
2.30分米
(3)一位同学用刻度尺5次测得某物体的长度分别是:10.42 cm、10.21 cm、10.43 cm、10.44 cm、10.43 cm,这些数据中,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作_____________。
10.21 cm
10.43 cm
2.小亮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 实验探究题
(1)测圆的直径如图1所示,读数是_________ cm。 (2) 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如图2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的厚度是_____________(用D1、D2、n表示)。
1.54
考向2天平与量筒的使用【答题规则】1.不要把平衡螺母与游码混淆。测量前调节天平平衡时要移动平衡螺母;测量过程中调节天平平衡时要移动游码;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右盘内增加砝码。2.左物右码需分清,砝码要用镊子取放。
3.读取物体的质量时,不要忘记加游码所对应的刻度值。4.读取称量标尺上游码所对应的刻度值时,应该读取游码的左侧边缘所对应的刻度值。5.量筒内的液面是凹形或凸形的,读数时视线应该与“凹形”的底部或“凸形”的顶部相平。
【核心考题】1.小兰同学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调节横梁平衡时,应将游码移至标尺的_____________处,调节天平平衡后,进行如图甲所示的操作,其中操作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错误后,小兰用正确的方法称物体的质量,天平平衡时,盘中只有20 g砝码一个,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被测物体的质量为_________g。
零刻度线
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
23.2
2.如图A所示,量筒的分度值是______cm3,液体的体积为_______ cm3。在量筒中放入小石块后,液面升高至如图B所示位置,则小石块的体积为_______ cm3。若在放入小石块时,有些水花溅出筒外,则最后得出的小石块体积比真实值要_______(选填“大”或“小”)。实验探究题
2
22
12
小
考向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答题规则】1.使用之前,观察指针是否在零位置,如果不是,需先调零。2.认清量程和分度值。3.测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4.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盘垂直。
【核心考题】(1)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_________N,它的分度值为________N。从图中指针的位置可知它受到向下的拉力是______N。 (2)使用弹簧测力计前,应先检查指针是否指在_______刻度线位置。若不在此处,应先调节后再使用。
0~5
0.2
1
零
(3)弹簧测力计上最大刻度值就是弹簧测力计的__________,用弹簧测力计所测量的力的大小___________(选填“可以”或“不可以”)超过这个值。
量
程
不可以
考向4温度计的使用【答题规则】1.选:被测温度不要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不仅无法测出温度,还可能会损坏温度计。2.用:实验室用温度计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但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后再读数。
3.读:不要立即读数,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正确区分零上和零下:从有液体的一侧向无液体的一侧看去,刻度值越来越大时,为“零上”;刻度值越来越小时,为“零下”。
【核心考题】如图是人们常用的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______规律制成的。 图甲温度计的读数是_______℃。 图乙温度计示数是________℃。 图丙体温计的示数是_________℃。
热
胀冷缩
39
-14
37.8
考向5电流表与电压表【答题规则】1.使用前,不要忘记“校零”。2.读数时,首先根据所选接线柱确定量程,并认清分度值。3.正负接线柱不要接反,否则指针反向偏转。
4.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不要把电流表与用电器并联,否则将造成短路。5.电压表要并联在用电器两端,不要把电压表与用电器串联,否则将造成该用电器断路。
【核心考题】(1)图甲所示是_________表,所接量程的最小分度值是__________,此时的示数是__________;图乙所示电表所接量程的最小分度值是___________,此时的示数是___________。
电压
0.5 V
7.5 V
0.02 A
0.28 A
(2)某同学在做电学实验时,不慎将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位置对换,接成了如图丙所示的电路,此时若闭合开关S,其后果是:电流表将_________,电压表将______________。(均选填“烧坏”或“不会烧坏”)
烧坏
不会
烧坏
类型二 光 学考向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和折射规律【答题规则】1.纸板一定要与平面镜或界面保持垂直。2.要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多次实验。3.不要犯逻辑性错误。如:不能把“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核心考题】 1.(2019·佛山模拟)为了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某同学将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纸板ENF放置在平面镜上,如图甲所示。
(1)实验中使用纸板ENF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一束光贴着纸板EON沿某一角度入射到O点,尽管纸板FON与纸板EON已经是同一个平面了,但纸板FON上还是没有观察到反射光,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显示光的传播路
径;②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
面内
纸板没有与平
面镜垂直
(3)小明同学正确地完成了实验操作,并在纸板上用铅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如图乙所示。取下纸板,接下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并比较从而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纸板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而成的,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量入射角和对应反射角的大
小
反射
角等于入射角
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某小组同学在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特点”的实验中,选用了激光笔、水、水槽、可折转的光屏(带量角刻度)、记号笔等器材。 实验探究题
(1)如图甲所示,激光笔发出的光沿着AO射向水面,折射光线沿着OA′射入水中。则折射角是∠____________。 (2)使用可折转的光屏,可以探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_________________。
A′ON′
在同一平面内
(3)不断改变入射角,读出刻度盘上对应的折射角。将实验结果画在图乙中,其中1和1′、2和2′……4和4′分别表示各次入射光线和对应的折射光线。由此可得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哪些规律(至少写出三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
增大,随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
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时,传播方向不变,此时入射角等于0°,折射角等
于0°
考向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答题规则】1.要用透明的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2.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3.玻璃板要与水平桌面垂直,不能倾斜。4.应该选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进行实验,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5.确定像的位置时,应该通过玻璃板观察未点燃的蜡烛。6.要多次改变蜡烛的位置,进行多次实验。7.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时,不能通过玻璃板看光屏,而应该直接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
【核心考题】小华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
(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便于确定像
的位置和大小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___________(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如果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整装置后,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未点燃
玻璃板与桌面不
垂直
等效替代法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像的大小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虚
不变
(5)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小华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_________(选填“向右移动”“向左移动”或“不变”)。
不变
考向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答题规则】1.实验前,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2.实验中要多次慢慢地左右移动光屏,认真比较像的清晰程度,才能在光屏上准确找到清晰的实像。
3.当蜡烛位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时,必须通过“凸透镜”观察烛焰,才能在烛焰的后面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4.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越来越短,所以应该适当向下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
【核心考题】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甲,小明让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_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们在_____________(选填“同一直线”或“同一高度”)上。
10.0
同一高度
(2)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
照相机
(3)如图丙所示,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 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______(选填“A”“B”或“C”)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像是图丙中的______(选填“1”“2”“3”或“4”)。
B
4
(4)在图乙实验完成之后,小明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丁所示,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在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光屏_______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远离
类型三 热 学考向1探究固体的熔化【答题规则】1.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是晶体,即晶体有熔点。2.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的是非晶体,即非晶体没有熔点。
3.不能忽略冰和水的比热容的大小,冰的比热容小于水的比热容,所以冰的温度升高得快,而水的温度升高得慢。4.凝固是熔化的相反过程,同种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
【核心考题】 1.晓轩同学在“探究冰和蜡的熔化规律”时,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要完成该实验,除了如图所示的仪器外,还需要一种测量仪器是_________。 (2)在实验过程中,每隔1 min记下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还要观察冰和蜡的状态。
停表
(3)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和加热时间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第一分钟的温度如图乙所示,请将正确的温度填在表的空格中,由此可知蜡是_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非晶体
44
(4)向试管中放入碎冰,根据加热过程中记录的数据画出如图丙所示的温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冰熔化过程共用______min,在熔化过程中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___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3
吸收
不变
2.如图甲所示为探究某液态物质凝固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记录了多次不同时刻物质的温度值,并依据实验数据描绘出了该液态物质在凝固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在组装图甲的实验装置时,应让温度计的玻璃泡_________(选填“部分”或“全部”)浸入液体中。 (2)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__。
全部
69 ℃
(3)在实验探究中,描绘的液态物质在凝固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由此可知,该物质是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第6 min是_____________(选填“液”“固”或“固液共存”)态。 (4)实验中记录了多次物质在不同时刻的温度值,其目的是______。 A.减小误差 B.寻找普遍规律
晶体
固液共存
B
考向2实验探究:水的沸腾特点【答题规则】1.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到容器的底部或侧壁。2.水沸腾前后气泡的区别:沸腾前,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减小,且气泡的总量较少;沸腾后,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增大,且气泡总量较多。
3.水在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水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4.影响水加热至沸腾所需时间的三个因素:水质量的多少、水的初温、酒精灯火焰的大小。5.水的沸点随水面上方气压的增大而升高,随水面上方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核心考题】(2019·盘锦一模)如图甲是小胜同学设计的探究“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
(1)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此时温度是_____℃;由此可知当时的气压_________(选填“低于”“高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 (2)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乙(a),由此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吸热,温度__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98
低于
不
变
(3)实验结束后,小胜将烧杯中的水换成另一种液体,其他器材不变,继续探究液体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成了另一种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b),小胜发现水和这种液体的升温快慢相同,已知水的比热容大于这种液体,则实验时所用水的质量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液体的质量,由图象可知,沸点较高的是_______(选填“水”或“液体”)。
小于
水
考向3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答题规则】1.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应该控制两种物质的质量和初温都相同。2.转换法的应用: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器给两种物质加热,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
3.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多的比热容大。
【核心考题】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情况”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探究题(1)要完成该探究实验,除了图中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天平和_________。
停表
(2)实验中应将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烧杯中,用___________(选填“相同的”或“不同的”)电加热器加热。 (3)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无法用测量工具测出来,本实验是通过_____________来反映的,所用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____。
相同的
加热时间
转换法
(4)小明设计的记录数据的表格如表所示,分析表格可知:他是用_______________相同的甲、乙液体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判断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的,此种实验探究方法叫________________。
质量和初温
升高的温度
控制变量
法
(5)分析数据,从开始加热到42 ℃,甲、乙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关系为Q甲______(选填“>”“
甲
1.4×103
(6)以下四个图象中哪一个能反映该实验情况______。
C
(7)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比热容知识来解释的是_______A.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循环系统用水作冷却剂B.春天的夜晚,农民往稻田里灌水以防秧苗冻坏C.炎热的夏天常常在教室的地面上洒水D.城区建造人工湖以降低“热岛效应”造成的夏季高温
C
类型四 力 学考向1密度的测量【答题规则】1.测量原理:ρ= 。2.注意事项:(1)测量固体密度:先测固体质量再测体积,以免固体因沾水造成质量测量不准确。
(2)测液体密度(取部分液体):①先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再测剩余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②将部分液体倒入量筒时,避免液体溅在量筒壁上,导致所测体积偏小。
3.特殊方法测密度(物质密度大于水的密度):(1)利用弹簧测力计:应用二力平衡条件,测量物体的重力,进而算出物体的质量。(2)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已知液体密度):利用称量法测出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G物-F拉,利用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V排=V物,算出固体密度。
【核心考题】1.(1)小王同学在汉丰湖边捡到了一块漂亮的小石块,她想测量这块小石块的密度,实验操作是按以下步骤进行的: 实验探究题
①用已经调节平衡的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测量时_________(选填“小石块”或“砝码”)应放在天平的右盘内。 ②若加减砝码都不能使天平平衡,则应该______________。 ③天平平衡后,盘内砝码情况及游码位置如图1中甲所示,则该小石块的质量为_______g。
砝码
移动游
码
58
④然后用量筒和水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小石块放入量筒前后,量筒内水面高度变化情况如图1中乙所示,则该小石块的密度为________g/cm3。本实验中系着小石块的线会使测量的密度结果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真实值。
2.9
小于
(2)小李同学也想测这块小石块的密度,却不小心把量筒损坏了。但身边有天平、大烧杯、小烧杯、细线和水,其操作步骤如下,请完成其中的空格。①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______________处,调节天平平衡,测出小石块的质量为m1; ②测出空小烧杯的质量为m2;
零刻
度线
③将装有水的大烧杯和空的小烧杯如图2所示放置(水至杯子口);④用细线悬挂小石块缓缓浸没于大烧杯中,有部分水溢出进入小烧杯;⑤用天平测出小烧杯和溢出的水的总质量m3。
通过上述测量的数据求出小石块的体积V=_______(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小石块的密度ρ=_______(本小题两空用本大题中测出的物理量的字母表示)。
2.小明妈妈从超市买回一些牛奶,小明想知道牛奶的密度,于是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们一起利用天平、量筒进行测量,他们的操作如下: 实验探究题(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拨至标尺左端______________处。
零刻
度线
(2)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小明发现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右
(3)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空烧杯的质量,如图乙是小明测量过程中的情景,他操作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纠正错误后,测得空烧杯的质量是38.8 g。 (4)取适量的牛奶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牛奶和烧杯的总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其总质量为_________g。
在测量过程中
调节平衡螺母
81.6
(5)将烧杯中的牛奶全部倒入量筒中,如图丁所示,可知量筒中牛奶的体积是_______mL。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牛奶的密度是_________g/cm3。
40
1.07
(6)小华分析上述方法,测出牛奶的密度值会偏_____ (选填“大”或“小”)。于是她找来了量程为50 mL的一支注射器如图戊所示,利用天平就完成了测量,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排尽了空气的注射器,先吸入体积V1的牛奶,用天平测量出注射器和牛奶的质量为m1;
大
②再吸入适量牛奶,读出此时牛奶的体积为V2,用天平测量出此时注射器和牛奶的质量为m2。请写出牛奶密度的表达式ρ=_______(用步骤中的字母表示)。
考向2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答题规则】1.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要根据所“猜想的物理量”确定需要控制的变量。2.转换法的应用:必须保证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才等于拉力(即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3.注意木块的重力与木块对接触面的压力的区别。4.叙述结论时,不要忘记结论成立的条件。
【核心考题】1.(2019·镇江一模)甲同学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关系实验”时,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图中跨过定滑轮的细线分别与木块和弹簧测力计相连,桌面水平且不计绳重和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
(1)本实验是通过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来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则应该在弹簧测力计示数_________时读数,为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并重新实验。
静止
在
木块上加钩码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______。 A.应该保持与木块相连的细线水平B.实验时,必须向右匀速拉动木板C.实验时,拉动木板的速度越大越好(3)图1是正确实验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放大图,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________N。
A
2.6
(4)图2中的图线①是甲同学通过多次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f-F压力关系图线,则图线①表示的滑动摩擦力f和F压力的关系为f=___________。乙同学用上述装置进行了新的实验探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了图线②,你认为图线②与图线①不一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F压力
所用
木块的粗糙程度不同
2.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选用同一正方体木块在水平面上做了如图所示的三次实验。 实验探究题
(1)为了使拉力与摩擦力相等,他使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做_____________运动。 (2)图甲、乙两次实验表明:当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_______(选填“大”或“小”),滑动摩擦力越大。
匀速直线
大
(3)图___________两次实验表明:当压力大小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_______(选填“大”或“小”)。
甲、丙
大
(4)随后,小明在原有数据及结论的基础上对实验做出进一步探究:①在图甲所示实验中,从静止开始拉动木块直到木块匀速滑动,水平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如图丁所示。若用2.9 N的拉力使木块保持静止时,木块所受摩擦力大
小为________N;若用2.9 N的拉力拉木块做变速运动时,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N。
2.9
2.8
②在图乙所示实验中,若用4.5 N的力拉着木块和砝码一起向右做加速运动,则木板对木块的滑动摩擦力为________N。
3.4
③在图丙所示实验中,他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容易稳定,可能的原因是______(选填字母) A.毛巾的长度太长B.毛巾表面的粗糙程度不均匀C.木块相对于毛巾的速度太大
B
考向3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答题规则】1.让滑块或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的目的:控制滑块或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等。2.根据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判断滑块或小车所受摩擦阻力的大小,进一步明确摩擦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注意理想实验法(科学推理法)的运用,要敢于大胆猜想和推理。
【核心考题】小明在观看冰壶比赛时猜想:如果水平冰面足够光滑,冰壶会永远运动下去吗?他用如图所示装置来探究他的猜想:
(1)在实验过程中,小明让同一小车从斜面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的速度大小_________。 (2)小车到达水平面后会继续向前运动是因为小车具有_________。小车在毛巾上运动时受到了______个力。
相等
惯性
3
(3)小车在不同水平面上最后静止的位置,如图中虚线所示。从实验中可以看到:在同样条件下,水平面对小车的阻力越小,它的速度减小得越_______(选填“快”或“慢”),前进得越_______(选填“远”或“近”)。进一步推理可得:如果水平冰面绝对光滑,冰壶将做_________________。冰壶受到的重力和水平
慢
远
匀速直线运动
冰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______(选填“A”或“B”)。 A.平衡力 B.相互作用力
A
(4)本实验中主要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有_____________ (写出一种即可)。
科学推理法
考向4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答题规则】1.实验中要尽量减小摩擦力的影响,如选用小车或卡片,而不用木块。2.实验中要选择静止状态作为研究状态,因为静止状态比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好控制。
3.通过作图判断:当把卡片扭转一定角度时,两个力“平行”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4.不要忽略:“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也是二力平衡的一个条件。
【核心考题】如图甲所示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 实验探究题
(1)小华将系于小卡片(重力忽略不计)两端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分别挂上钩码。当左右两端同时挂上相同的钩码个数时小卡片保持静止,此时小卡片两端的拉力F1和F2的方向_________(选填“相反”或“相同”),大小___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相反
相等
(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探究二力平衡的两个力是否需要作用在_______________。
不能
同一直线上
(3)小华用剪刀将小卡片从中间剪开,发现分开后的两半张小卡片向相反方向运动,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探究二力平衡的两个力是否需要作用在________________。
同一物体
上
(4)小红同学也对二力平衡条件进行了探究,但她在左右支架上装配两个滑轮时没有安装成相同高度(如图乙所示),你认为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小红的装置进行本次实验。
能
(5)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同学们认为小华的实验优于小明的实验。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A.使用小卡片能减少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小卡片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材料C.容易让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D.小卡片比较容易扭转
A
考向5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答题规则】1.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关系时,控制受力面积不变;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关系时,控制压力不变。2.用转换法判断压力作用效果的明显程度:被研究物体的形变程度越大,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实验中,物体对泡沫塑料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但不能把压力等同于重力。
【核心考题】利用小桌子、海绵、砝码等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如图甲至图丙所示。完成下列填空:
(1)图中压力的作用效果是通过海绵发生_________(选填“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来体现的。我们__________(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用沙子代替海绵来完成实验。
形变
可
以
(2)通过比较图甲和图乙,说明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_________(选填“越大”或“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通过比较图_______(选填“甲”或“乙”)和图丙,说明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实验中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理想实验法”)。
越大
乙
控制变量法
(4)若将该小桌子和砝码放在如图丁所示的木板上,比较图丙中海绵受到的压强p3和图丁中木板受到的压强p4,则p3______(选填“>”“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中考专题复习之电与磁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思维导图构建,奥斯特,条形磁体,电磁铁,高压工作,弱电流,强电流,法拉第,力的作用,应电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中考专题复习之压强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思维导图构建,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各个方向,pρgh,不流动,水位计,托里拆利,013×105,管内外水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中考专题复习之浮力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思维导图构建,竖直向上,F2-F1,G-F,F浮G排,自身重力,热空气,8×105,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