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节 风成地貌教课课件ppt
展开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成地貌
(1)风力侵蚀地貌(2)风力堆积地貌
地面物质在 风力 作用下脱离原地,称为风蚀作用。风蚀作用形成地表形态,叫作风蚀地貌。
地表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及生物等作用下发生的机械崩解及化学变化过程。岩石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风化现象分布普遍,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
影响风化的因素: 温度变化(热胀冷缩) 水(冻融) 生物作用(植物根劈)
风吹过地面时,带走细颗粒物,造成地面的破坏; 对象主要为粘土-粉沙级的松散物质。
挟带沙粒的风吹过地面物体时,风中运动的沙粒对经过的物体进行磨蚀,造成地面物体的破坏。
突起的孤立岩石,尤其是裂隙比较发育的不太坚实的岩石,遭受风蚀后呈现出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蘑菇状的形态。
A.接近地表部分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强烈。B.岩性的差异,下部岩性较软,上部岩性较硬。
A.风蚀蘑菇是由风蚀柱变成的。风蚀柱主要发育在垂直节理发育的基岩地区,经过长期的风蚀,形成孤立的柱状岩石,故称风蚀柱。
B.接近地表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力强;距离地面越高,风中含有的沙子越少,磨蚀作用弱,风蚀柱常被蚀成顶部大,基部小,形似蘑菇的岩石,称风蚀蘑菇。
陡峭的崖壁遭受风蚀后,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呈现出蜂窝状形态。
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体,在长期的风蚀作用下,形成形态各异的石柱或土柱。
在干旱地区,经风化、流水冲刷和风蚀等作用形成的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
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沟槽和垄脊相间排列的地貌。
盆地边缘的雪山,积雪融化后河水带来的沙石在盆地边缘堆积;该区域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风侵蚀地表带走细颗粒物, 留下粗大的砾石覆盖着地面,形成戈壁滩。
当风速降低时,风挟带的沙粒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
沙丘上生长植物,对环境危害较小。
没有植被,随风向移动,容易埋没房屋,侵吞农田,如新月形沙丘。
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而成的丘状或垄状地貌。受风力大小、地表形态变化,及植被、沙源等条件影响,沙丘形态多样。
A.地面起伏:山岭是风沙流运行的障碍,起伏大,易在其迎风侧大量堆积沙子,形成巨大的沙丘。 B.地表物质(沙源供应):沙子供应量的多少关系着沙丘发育的规模。如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沙丘都较低矮,原因是地表细沙、中沙较少;沙漠内部的沙丘都较高大,这与地表细沙、中沙较丰富有关。 C.水分、植被条件愈好,愈不利于沙丘的发育。
风力决定着沙丘的移动速度,风向决定着沙丘移动方向。一般沙丘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3)流动沙丘的特征和移动规律
A.运动:迎风坡的沙粒在风力吹动下,不断地越过沙丘顶部并向下滑落,这样沙子源源不断地移动,沙丘向前缓慢推移,成为流动沙丘。 B.特征:流动丘体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凸出而平缓,背风坡凹入而较陡,斜坡之间有一明显的弧形脊梁。新月形沙丘高度一般为数米,很少超过15 m。下图示意流动沙丘运动机制。
三、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破坏建筑物,降低土壤肥力,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通过设置障蔽或植树种草来增大地面的粗糙度,以降低风速,削弱风沙的破坏作用,从而达到阻沙和固沙的目的。防治风沙灾害,可采取采取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带等措施。
作用:1、可以增大地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 2、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 沙植物存活。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风成地貌完美版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风成地貌完美版课件ppt,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新课探究,风蚀作用,风积地貌,探究活动,迎风坡,背风坡,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公路两厢的防护林带,石方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风成地貌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风成地貌课文配套课件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风蚀作用,风积地貌,探究活动,迎风坡,背风坡,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公路两厢的防护林带,石方格,高立式沙障,植树种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2 风成地貌 课件-湘教版(2019)必修一地理: 这是一份2.2 风成地貌 课件-湘教版(2019)必修一地理,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风蚀地貌,风蚀类型,风蚀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