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必修2期末综合模拟测试卷I(含word答案解析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604536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鲁科版必修2期末综合模拟测试卷I(含word答案解析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604536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鲁科版必修2期末综合模拟测试卷I(含word答案解析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604536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鲁科版必修2期末综合模拟测试卷I(含word答案解析版)
展开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是化学反应过程的本质
B. 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C. 从能量的角度看,断开化学键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要放出能量
D. 若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时,其断键吸收的能量小于成键放出的能量
2.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从氟到碘,其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B. 氧与硫为同主族元素,氧比硫的原子半径小,氧比硫的非金属性强
C. 第三周期从钠到氯,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
D. 因为铝原子比钠原子失去电子数目多,所以铝比钠的还原性强
3.关于锂的结构和性质判断错误的是( )
①与水反应比钠剧烈;②原子半径小于钠; ③它的氧化物在空气中易吸收二氧化碳;④它的阳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与钠的阳离子相同; ⑤它是还原剂。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⑤
D. 只有①
4.乙烷和丙烷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后,先将产物通过浓硫酸,浓硫酸增重30.6 g ,然后通过碱石灰,碱石灰增重52.8 g,混合气体中乙烷和丙烷的体积比为( )
A. 1∶1
B. 2∶3
C. 3∶2
D. 3∶5
5.酯化反应是酸与醇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如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催化作用下生成乙酸乙酯和水的反应就是酯化反应。下列关于酯化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属于中和反应
B. 属于取代反应
C. 酸分子中去氢原子
D. 醇分子中去羟基
6.夏天用食醋调凉拌菜时,醋酸的作用:①使凉拌菜味美可口;②增进食欲、帮助消化;③抑菌杀菌、预防肠道疾病;④增加糖类等营养成分的吸收。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有①
B. ①和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7.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收集、测量所得气体的体积,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H2O2溶液与MnO2制O2
B. 浓硫酸与NaCl固体制HCl
C. 浓氨水与NaOH固体制NH3
D. 浓盐酸与KMnO4固体制Cl2
8.下列关于实验室制取气体所用试剂的组合合理的是( )
A. 制Cl2:MnO2、盐酸(稀)
B. 制H2:硝酸(稀)、Zn
C. 制O2:MnO2、H2O2
D. 制CO2:硫酸(稀)、CaCO3
9.元素R的最高价含氧酸的化学式为HnRO2n-2,则在气态氢化物中R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12-3n
B. 3n-12
C. 3n-10
D. 6-3n
10.相对分子质量为198的烷烃分子式是( )
A. C12H22O2
B. C15H18
C. C16H34
D. C14H30
11.已知苯分子为平面正六边形的结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苯分子中碳原子间形成的碳碳键完全相同
B. 苯分子中形成共价键的夹角都是120°
C. 苯分子中6个碳原子位于同一平面内
D. 苯分子中的碳原子与氢原子不在同一平面内
12.PHB塑料是一种可在微生物作用下降解的环保型塑料,其结构简式为,下面有关PHB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PHB通过加聚反应制得
B. PHB的单体是CH3CH2CH(OH)COOH
C. PHB在微生物作用下的降解产物可能有CO2和H2O
D. PHB是一种聚酯
13.下列分子中的所有原子都处于同一平面的是( )
A. 甲烷
B. 乙烯
C. 丙烯(CH2==CH—CH3)
D. 正丁烷
14.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方法与下列哪种气体的制取方法相同( )
A. 制取氢气
B. 制取氧气
C. 制取氯化氢
D. 制取二氧化碳
15.某学生进行蔗糖的水解实验,并检验水解产物中是否含有葡萄糖。他的操作如下:取少量纯蔗糖加水配成溶液;在蔗糖溶液中加入3~5滴稀硫酸;将混合液煮沸几分钟、冷却;在冷却后的溶液中加入银氨,在水浴中加热。实验结果没有银镜产生。其原因是( )
A. 蔗糖尚未水解
B. 蔗糖水解的产物中没有葡萄糖
C. 加热时间不够
D. 煮沸后的溶液中没有加碱中和作催化剂的酸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元素周期表的发展简史如下图所示,请填写下列空白:
17.糖类、油脂、蛋白质为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的基本营养物质。
(1)蛋白质、淀粉、脂肪三种营养物质都能水解,其水解最终产物能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产生红色沉淀的是________,制造肥皂的主要原料是________。
(2)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________。
(3)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
A.蛋白质中只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B.油脂在人体中发生水解的产物是氨基酸
C.糖类并不都有甜味
D.糖类、油脂、蛋白质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4)淀粉溶液和蛋白质溶液都是胶体,用一束光通过其溶液,都产生________,若检验它们可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
18.已知乳酸的结构简式为,试回答下列问题:
(1)乳酸分子中含有________和________(填写官能团名称)。
(2)乳酸与金属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乳酸与Na2C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乳酸与浓硫酸共热时,能产生多种酯类化合物,任意写出两种酯类产物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共3小题)
19.如图所示,U形管的右端被水和胶塞封闭,左端充有甲烷和氯气(体积比为1w4)的混合气体,假定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可以忽略不计。将封闭有甲烷和氯气的混合气体的装置放置在有光亮的地方,让混合气体缓慢地反应一段时间。
(1)假设甲烷与氯气充分反应,且只生成一种有机物,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过几个小时的反应后,U形管右端的水面变化是________。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无法确定
(3)U形管左端的气柱变化是________。
A.体积增大 B.体积减小 C.消失 D.不变
(4)U形管右端的水面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已知非金属单质硫(S)是淡黄色固体粉末,难溶于水。为了验证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某化学实验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的分液漏斗中盛装的试剂是____________,烧瓶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出虚线框内的实验装置图,所加试剂为____________,该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B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____(填序号),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__反应。
A.Na2S溶液 B.Na2SO3溶液
C.Na2SO4溶液
(4)已知:①硫酸比次氯酸稳定;②高氯酸的酸性比硫酸强;③S2-比Cl-易被氧化;④HCl比H2S稳定;⑤铜与盐酸不反应,但能与浓硫酸反应;⑥铁与氯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三氯化铁,铁与硫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硫化亚铁;⑦硫原子与氯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氯的原子半径小于硫原子。能说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硫强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全部 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⑤⑥⑦
(5)装置C中盛放烧碱溶液,目地是吸收反应后剩余的气体,防止污染空气,写出该装置中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为探究同主族非金属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A装置内可生成Cl2。
(1)甲同学的部分实验记录如下:B处棉花变成蓝色;C处棉花变成橙红色。甲同学由此现象得出的结论是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减弱。
①B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甲同学的结论是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认为应将甲同学实验中B、C两处的棉花调换位置,用氯气先置换出溴,然后溴再与KI接触,以判断Br2与KI能否发生反应。该设想是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同学在甲同学的实验结束后,取出C处的棉花,将其与另一个沾有淀粉KI溶液的棉花(E)接触,发现E慢慢出现蓝色,结合甲的实验现象,他认为可以确定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你同意此种观点吗?______(填“同意”或“不同意”),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丁同学综合分析了前面几位同学的实验,认为若将沾有Na2S溶液的棉花置于玻璃管中适当的位置,此实验还可以同时探究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他提出此观点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的现象与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共3小题)
22.在100 ℃时,将0.100 ml的N2O4气体充入1 L 抽空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N2O42NO2,隔一定时间对该容器内的物质进行分析,得到下表:
(1)达到平衡时,N2O4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__,表中c2________c3,a________b(填“>”、“<”或“=”)。
(2)20 s时N2O4的浓度c1=________ ml·L-1,在0~20 s内N2O4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 ml·L-1·s-1。
(3)若在相同情况下最初向该容器充入的是二氧化氮气体,则要达到上述同样的平衡状态,二氧化氮的起始浓度是________ ml·L-1。
23.把0.4 ml X气体和0.6 ml Y 气体混合于2 L密闭容器中,使它们发生如下反应:4X(g)+5Y(g)nZ(g)+6W(g)。2 min末已生成0.3 ml W,若测知以Z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5 ml·L-1·min-1,试计算:
(1)前2 min内用W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
(2)2 min末时Y的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化学反应方程式中n=________________。
(4)2 min末,恢复到反应前温度,体系内压强是反应前压强的________倍。
24.将气体A、B置于固定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2C(g)+2D(g),反应进行到10 s末,达到平衡,测得A的物质的量为1.8 ml,B的物质的量为0.6 ml,C的物质的量为0.8 ml。
(1)用C表示10 s内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
(2)反应前A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
(3)10 s末,生成物D的浓度为________。
(4)A与B的平衡转化率之比为________。
(5)反应过程中容器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变化是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气体的密度变化是________。
(6)平衡后,若改变下列条件,生成D的速率如何变化(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①降低温度____________;②增大A的浓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恒容下充入氖气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取决于断开化学键吸收的能量与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的相对大小。
2.【答案】D
【解析】卤素从氟到碘,原子序数依次增大,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其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氧(2个电子层)和硫(3个电子层)位于同一主族,氧的原子半径比小,氧的非金属性比硫强;第三周期元素从钠到氯,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钠原子比铝原子容易失去电子,钠的还原性比铝强。
3.【答案】A
【解析】锂的金属活泼性比钠弱,锂与水反应不如钠剧烈;氧化锂是碱性氧化物,能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盐;锂离子只有一个电子层,其电子数为2。
4.【答案】C
【解析】设混合气体中乙烷和丙烷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
浓硫酸增重30.6 g为水的质量,可求出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3.4 ml,
碱石灰增重52.8 g为二氧化碳的质量,可求出碳原子的物质的量为1.2 ml,
根据氢原子守恒得6x+8y=3.4 ml,
根据碳原子守恒得2x+3y=1.2 ml,
解得x=0.3 ml,y=0.2 ml,二者的体积比为3∶2。
5.【答案】B
【解析】酯化反应酸分子脱去羟基,醇分子脱去羟基上的氢原子,属于取代反应。
6.【答案】C
【解析】在炎热的夏季食欲减退时,用加醋调凉拌菜,不但味美可口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还有很好的抑菌和杀菌作用,起到预防肠道疾病的功效。
7.【答案】A
【解析】该装置的气体发生装置为“固、液不加热制气”类型,收集气体的方法为排水法,B、C、D项中的HCl、NH3、Cl2均能溶于水,不能用该装置收集。A项制O2时不需要加热,O2不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而且能测定其体积。
8.【答案】C
【解析】实验室制备氯气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稀盐酸不与二氧化锰反应;实验室制备氢气用稀硫酸和锌反应,可以是粗锌,硝酸与锌不生成氢气;实验室制备氧气可用MnO2、H2O2或加热二氧化锰和氯酸钾或者高锰酸钾等制备;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用盐酸和碳酸钙,不能用稀硫酸,因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而致反应不能进行。
9.【答案】B
【解析】由元素R的最高价含氧酸的化学式HnRO2n-2,可计算出R的最高正价,n+最高正价+[-(4n-4)]=0,最高正价=3n-4,R在氢化物中显负价,再根据同种元素: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则|最低负价|=8-最高正价=8-(3n-4)=12-3n,故气态氢化物中R的化合价为3n-12。
10.【答案】D
【解析】根据烷烃的通式CnH2n+2(相对分子质量为14n+2),计算求出相对分子质量为198烷烃分子中碳原子数为14,分子式为C14H30。
11.【答案】D
【解析】苯分子具有平面正六边形结构,说明苯分子中碳原子间形成的碳碳键完全相同,分子中形成共价键的夹角都是120°,苯分子中的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内。
12.【答案】A
【解析】因为链节上不都是碳原子,不是通过加聚反应生成的,是缩聚反应得到的产物;把链节中两个半键相连得到酯,然后在链节的羰基上增加羟基,在链节的氧原子上增加氢原子,这样就可得到PHB的单体,所以PHB塑料的单体是CH3CH2CH(OH)COOH;PHB塑料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所以其降解产物可能有CO2和H2O;把链节中两个半键相连后得到的物质是酯,所以PHB塑料是一种聚酯;故选A。
13.【答案】B
【解析】甲烷是正四面体形分子,所有原子不可能都在同一平面上,A项错误;乙烯是平面形分子,所有原子处于同一平面,B项正确;丙烯(CH3—CH==CH2)中含有甲基,甲基碳上所连的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面内,C项错误;正丁烷中含有甲基,甲基具有甲烷的结构特点,因此所有原子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D项错误。
14.【答案】C
【解析】制取氢气用盐酸与锌反应,不需要加热,选择固体与液体不加热装置;实验室制取氧气用加热分解氯酸钾或者高锰酸钾的方法,选择固体与固体加热装置;实验室用浓硫酸与氯化钠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氯化氢,选择固液体加热制取气体的装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碳酸钙和稀盐酸不加热条件下制取,选择固体与液体不加热的装置。
15.【答案】D
【解析】葡萄糖的检验应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在酸性条件下不能产生银镜。
16.【答案】门捷列夫 化学性质 核电荷数
【解析】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并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编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成为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17.【答案】(1)淀粉 脂肪 (2)氨基酸 (3)C (4)丁达尔效应 碘水
【解析】淀粉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可与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是氨基酸;脂肪是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的高级脂肪酸钠是肥皂的主要成分。淀粉和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其溶液为胶体,都能产生丁达尔效应,但淀粉溶液遇碘水变蓝。
18.【答案】(1)羟基 羧基
(2)+2Na―→+H2↑
(3)+Na2CO3―→+H2O+CO2↑
(4)(合理即可)
【解析】由乳酸的结构简式可知,分子中含有羟基和羧基,羟基能与钠反应,而羧基能与Na、NaOH和Na2CO3反应。
19.【答案】(1)CH4+4Cl2CCl4+4HCl
(2)B
(3)BC
(4)由反应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的四氯化碳是液体,反应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少,且生成的氯化氢易溶于水,所以左端压强减小直至为零,气柱消失,右端的水面降低
【解析】甲烷与氯气可能发生的反应有
①CH4+Cl2CH3Cl+HCl;
②CH3Cl+Cl2CH2Cl2+HCl;
③CH2Cl2+Cl2CHCl3+HCl;
④CHCl3+Cl2CCl4+HCl。
由反应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的四氯化碳是液体,反应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少,且生成的氯化氢易溶于水,所以左端压强减小直至为零,气柱消失,右端的水面降低。
20.【答案】(1)浓盐酸 MnO2+4HCl(浓)MnCl2+O2↑+2H2O (2) 饱和食盐水 除去Cl2中的HCl气体 (3)A 有淡黄色沉淀生成 S2-+Cl22Cl-+S↓ 置换 (4)B (5)Cl2+2OH-Cl-+ClO-+H2O
【解析】该实验装置验证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的原理是氯气可以将硫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1)装置A的作用是制取氯气、分液漏斗中盛装的试剂是浓盐酸,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2)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制得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杂质。可以用盛有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将其除去,虚线框内的实验装置图为。(3)氯气将硫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可以证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反应的原理是S2-+Cl22Cl-+S↓,装置中有淡黄色沉淀生成,所发生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4)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则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故②正确;S2-比Cl-易被氧化,说明单质氯气的氧化性强于单质硫,故③正确;元素的氢化物越稳定,则其非金属性越强,故④正确;非金属单质氧化相同的金属,得到化合物中金属元素的价态越高,说明非金属单质的氧化物越强,则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故⑥正确,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小,得电子能力越强,则其非金属性越强,⑦正确。(5)实验时,用氯氧化钠溶液进行尾气处理,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
21.【答案】(1)Cl2+2KII2+2KCl 不正确 该实验没有验证Br2能否与KI反应,无法确定溴与碘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2)不合理 氯气不可能被NaBr消耗完,它会与溴一起到达C处
(3)同意 甲、丙的实验分别证明了氯的非金属性比溴、碘强,溴的非金属性比碘强
(4)氯、硫同周期 棉花变成黄色,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强 S2-+Cl22Cl-+S↓
【解析】(1)由B、C处产生的现象可知B处有单质碘生成,C处有单质溴生成,结合由强生弱的反应规律可判断出氯的非金属性比溴、碘强,但因没有比较出来溴单质与碘单质氧化性的强弱,也就无法得出溴、碘两种元素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因此无法得出相应的结论。
(2)乙同学的设计不合理,因为氯气与NaBr溶液反应时氯气无法反应完,即仍有Cl2与KI溶液接触而发生反应。
(3)丙同学证明了溴与碘的非金属性强弱关系,结合甲同学的实验可以得出氯、溴、碘三种元素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
(4)氧元素与硫元素位于同周期,氯气有氧化性而Na2S有还原性,氯能置换出硫,使棉花变成黄色。
22.【答案】(1)60% > = (2)0.070 0.001 5 (3)0.200
【解析】(1)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c(NO2)在60 s后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由N2O42NO2可知,生成0.120 ml NO2消耗0.060 ml N2O4,达到平衡时N2O4的转化率=0.060 ml·L-1÷0.100 ml·L-1×100%=60%;c3=0.040 ml·L-1,c2=0.100 ml·L-1,c3>c2,a=b=0.040 ml·L-1。
(2)c1=0.100 ml·L-1-0.060 ml·L-1÷2=0.070 ml·L-1,
在0~20 s内N2O4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30 ml·L-1÷20 s=0.001 5 ml·L-1·s-1。
(3)在相同的情况下最初向该容器内充入的是二氧化氮气体,要达到上述同样的平衡状态,二氧化氮的起始浓度为2×0.100 ml·L-1=0.200 ml·L-1。
23.【答案】(1)0.075 ml·L-1·min-1
(2)0.175 ml·L-1 (3)4 (4)1.05
【解析】根据题给信息:v(Z)=0.05 ml·L-1·min-1,c(Z)=0.05×2 ml·L-1=0.1 ml·L-1,起始时,c(X)=0.2 ml·L-1,c(Y)=0.3 ml·L-1,2 min末,c(W)=0.15 ml·L-1;
4X(g) + 5Y(g)nZ(g)+6W(g)
起始量/ml·L-10.2 0.3 0 0
变化量/ ml·L-10.1 0.125 0.1 0.15
剩余量/ml·L-10.1 0.175 0.1 0.15
(1)v(W)=0.15ml·L−12min=0.075 ml·L-1·min-1;(2)c(Y)=0.3 ml·L-1-0.125 ml·L-1=0.175 ml·L-1;(3)根据方程式比例关系:n∶6=0.1∶0.15,n=4;(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反应前后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之比,p(后)∶p(前)=(0.1×2+0.175×2+0.1×2+0.15×2)∶(0.4+0.6)=1.05∶1。
24.【答案】(1)0.04 ml·L-1·s-1 (2)1.5 ml·L-1
(3)0.4 ml·L-1 (4)1∶1 (5)不变 不变
(6)①减小 ②增大 ③不变
【解析】
(1)v(C)==0.04 ml·L-1·s-1。
(2)反应前,c(A)==1.5 ml·L-1。
(3)10 s末,c(D)==0.4 ml·L-1。
(4)起始和平衡时n(A)∶n(B)=3∶1,故α(A)=α(B)。
(5)混合气体的质量和物质的量、容器的体积均不变化,故r不变,ρ不变。
(6)恒容条件下充入稀有气体,反应速率不变。
鲁科版必修2期末综合模拟测试卷II(含word答案解析版): 这是一份鲁科版必修2期末综合模拟测试卷II(含word答案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期末综合测试卷I(含答案解析版):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期末综合测试卷I(含答案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期末模拟测试卷I(含word解析版):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期末模拟测试卷I(含word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