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教学ppt课件,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北宋王安石,学习目标,关于作者,写作背景,诗歌朗读,理解诗意,品读诗句,写作手法,拓展延伸,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峰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登飞来峰
1、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2、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3、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宋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
王安石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 。后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 遭到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但王安石敢做敢为,以“天变不足畏、祖宗 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推动改革变法。《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1、听范读,要求学生正音正字;2、生齐读;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4、再范读;5、理解诗意。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转句用典: “不畏”二字气势夺人。 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结句拔高诗境,展现高瞻远瞩的气概。
你还学过哪些哲理诗,从诗中你悟出怎样的哲理?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备课ppt课件,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资料助读,关于作者,关于作品,关于背景,整体感知,理解内容,赏析内容,感悟哲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1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文内容课件ppt,共17页。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第五单元21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背景图课件ppt,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飞来峰资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字词解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