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教案
展开3.7-1 地形和地形图——地形的类型、地形图
目录
TOC \ "1-3" \h \z \u \l "_Tc27623" PAGEREF _Tc27623 \h 1
\l "_Tc11964" PAGEREF _Tc11964 \h 3
\l "_Tc6114" PAGEREF _Tc6114 \h 3
\l "_Tc16429" PAGEREF _Tc16429 \h 6
\l "_Tc29190" PAGEREF _Tc29190 \h 10
一、地形
1.地形: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
2.海拔与相对高度:海拔是指地面上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而相对高度则是指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3.陆地地形的类型及特点
二、地形图
1.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
2.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用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3.等高线的特点
(1)同一等高线上各点高度相等。
(2)每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相等。
(3)不同等高线不会相交。
(4)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坡度越缓。
【重要提示】等高线都是一条条封闭的曲线,并且每一条等高线表示各点的海拔都是相等的,通过等高线地形图我们可以判断山顶、鞍部、山脊、山谷、峭壁等部位。
4.等高线地形图及其特点
【难点聚焦】在区别山脊和山谷时,可利用水的流向来判断。水总是由海拔高的地方流向海拔低的地方,但注意画流水线时要垂直于等高线画。向两侧流的是山脊,向中部汇集的是山谷。
地形也可用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该地图是一种带有高度表,并用不同颜色表示地势高低起伏的彩色地形图。在图上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起伏的状况,比等高线地形图更为直观。
【常考1】认识地形
【例1】读地形示意图(如图所示),回答。
(1)图中地形示意图甲是_______,乙是_______,丙是_______,丁是_______。
(2)图中所示的地形主要由风力、流水、冰川作用形成的,地形甲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地形丙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
(3)形成这些地形的力属于_______力,它对地形的影响是_______的,主要是削平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______________。
(4)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上述地形形成的原理相反,是受到地球_______作用的结果;
(5)火山和地震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理相似,世界上最容易发生地震的地区在______________。
【答案】(1)沙丘 蘑菇石 三角洲 角峰 (2)风力沉积作用 流水沉积作用 (3)外 缓慢而持久平坦 (4) 内力(5)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伟海区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解析】地形的形成有两方面的原因;外力和内力的作用。外力的作用主要是指风力、流水、波浪、生物等对地形的作用,它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而持久的,主要的作用是削平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流水的冲刷往往会使疏松的高原沟壑纵横,也会使石灰岩溶蚀,形成溶洞。江河携带的泥沙在河流的中下游和河口沉积会形成平原和三角洲,如图中的丙就是三角洲。而在降水较少的地区,风的吹蚀会形成蘑菇石,如图中的乙;而沙的沉积会形成沙漠,如图中的甲。在高寒地区,在冰川移动的作用下会形成角峰和冰斗谷,如图中的丁。除了外力的作用外,内力的作用往往导致地壳的变动,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世界上最容易发生地震的地区主要在环太平洋地区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点评】自然界的地表景观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许多因素作用下慢慢演化而成的。内、外力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总是在同时改变着地表形态,但它们向相反的方向改变地表形态。
【变式训练】高原和平原的主要区别是( )
A.相对高度小 B.海拔不同 C.地表起伏不同 D.相对高度大
【答案】B
【解析】高原海拔高,但高原面上平坦,起伏不大,内部相对高度小;平原地势平坦,海拔低,所以高原与平原的共同特征都是起伏不大,相对高度小,但高原海拔高,平原的海拔低。故选B。
【点评】在进行五类地形判断时,要抓住几个关键点进行比较,如海拔、相对高度、地表起伏状况等,不能拘泥于死记硬背。
【常考2】熟读等高线地形图
【例2】如图所示是我省某山地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请回答以下问题:
(1)比较A、B两地高度,较高的是________地。
(2)小明欲攀登B高地,有CB、DB两条登山路线,其中坡度较缓的是________路线。
【答案】(1)B (2)DB
【解析】这是一道有关等高线地形图的题目,A、B两山的高度分别是300~350米和350~400米;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越密表示坡度越大,反之坡度越缓。
【变式训练】读如图所示的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上能见到________个山峰,最高峰海拔是________米。
(2)张村所在的地形是________,汪村所在的地形是________,王村、气象哨所在的地形是________。
【答案】(1)3 1 150 (2)山谷 鞍部 山脊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山峰由一组封闭的等高线组成,中间比边缘高;鞍部位于两个山峰之间;山脊是等高线由高向低突出的部位;山谷是等高线由低向高突出的部位。
【点评】等高线分布特点可以反映出地形的特点,在具体运用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做出准确判断。
【例3】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王村和李庄所在位置,山体部位的名称分别是( )
A.山顶、山谷 B.山脊、鞍部 C.陡崖、山脊 D.山谷、鞍部
2.A所在地区的地形是( )
A.丘陵 B.高原 C.盆地 D.平原
3.若要在图示地区修建水库,水库大坝坝址最好选择在( )
A.C地 B.E地 C.A地 D.B地
【答案】1.B 2.C 3.A
【解析】王村在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的地方,所以在山脊,李庄在两条等高线的凸出部位相对应的部位,所以为鞍部。A所在的地区等高线中间低,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所以为盆地。从地形上考虑,水库大坝的选址应该在盆地边缘,河流流出盆地出口处的峡谷段。
【点评】本题前两个小题就是利用基本概念作答,第三个小题属于综合应用的题型。
【变式训练】“定向运动”是一项时尚而且风靡世界的户外运动,它是在一张详细的地图和指北针的帮助下,参与者以最短的时间,按顺序到访地图上所标示的各检查点,在每个点之间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路线直到终点。某班级组织“定向运动”比赛,如图是进行“定向运动”的地图。请回答。
(1)检查点①~⑤中,地势最高的是________;位于山谷的是________。
(2)从检查点①到②有A、B、C三条路线可供选择,从地形来看你认为最合理的是________路线。
【答案】(1)③ ④ (2)A
【解析】
1.下列关于地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平原与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大
B.山地与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
C.盆地四周多被山地和高原环绕,中部一定是平原
D.相对高度大,且海拔较高的地形一定是高原
【答案】B
【解析】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点是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峭,盆地四周多被山地和高原环绕,中部不一定是平原。
2.下列关于等高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条等高线的凸出部分相对应时为峭壁 B.同一条等高线,海拔可以不同
C.等高线不能重合 D.坡陡的地方等高线较密集
【答案】D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除陡崖外,等高线不会重合
3.读等高线地形图,某观光旅游团从山脚登到山顶,选择坡度最缓的路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四条路线中,①线等高线最稀疏,表示坡度最缓。
4.如图等高线地形图所对应的地形景观素描图是( )
【答案】D
【解析】从等高线地形图看出,等高线重合相交,应是陡崖地形,从A、B、C、D四幅地形景观素描图看出,D是陡崖。
5.如图四幅等高线图中,表示山脊的是( )
【答案】C
【解析】读图可得,A图表示的是山顶,B图表示的是山谷,C图表示的是山脊,D图表示的是盆地。
6.小科制作的等高线地形图中有可能形成小河的地点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答案】B
【解析】山谷可能发育成河流。
7.如图是四幅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能体现“深山藏古寺”意境的是( )
【答案】D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从等高线地形图可以看出,a中寺庙所在的位置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b中寺庙所在的位置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c中寺庙所在的位置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为陡崖;d中寺庙所在的位置周围海拔较高,这种等高线地形图才能体现“深山藏古寺”的意境。根据题意。
8.如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由图判断正确的说法是( )
A.从甲处攀登山峰比从乙处攀登省力 B.丁处的坡度比丙处陡
C.甲、乙、丙、丁四处的海拔都是280米 D.甲处海拔最高,丁处海拔最低
【答案】C
【解析】甲处等高线密集坡陡,乙处等高线稀疏坡缓,因此从甲处攀登山峰比从乙处攀登费力,故A不符合题意;丙丁两处比较,丁处的等高线稀疏坡缓,丙处的等高线密集坡陡,故B不符合题意;在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点的海拔相同,甲、乙、丙、丁四处的海拔都是280米,故C符合题意;甲处和丁处海拔相等,都是280米,故D不符合题意。
9.地球的陆地地形主要有盆地、平原、________、高原和________。海拔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起伏很小的地形类型是________;相对高度超过200米坡陡顶尖,连绵起伏的地形是________。
【答案】山地;丘陵;平原;山地
【解析】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纵横交织.纵横分布的山脉,构成了中国地形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丘陵镶嵌其中.中国东部多平原、丘陵,西部多高原、山地和盆地.复杂多样的地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又使祖国各地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
10.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较________;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________。
【答案】陡;缓
【解析】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11.读某地等高线(米)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山峰A的海拔应为________米以上。山峰B位于山峰A的________方向。
(2)有C、D两条登山线路,从________处爬山比较容易,因为坡度较小。
(3)E处所代表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易形成河流或小溪。
(4)F处代表的部位是________。
【答案】(1)500;正东 (2)C (3)山谷 (4)鞍部
【解析】(1)山峰A处附近的等高线是500米,等高距是100米,则山峰海拔为500~600米。地图上的方向有不同的表示方式。本题地图用指向标指示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为北向,可以判定山峰B位于山峰A的东方。(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C、D两条登山线路,C处等高线稀疏,说明坡度缓和,爬山比较容易。(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E),山谷是孕育河流的地方。(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两山峰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F)。
1.下列对五种陆地地形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面广阔平坦的只有平原
B.地面连绵起伏的只有山地
C.高原和丘陵相对高度都比较小,但海拔差异大
D.盆地是周围高、中间低的地形
【答案】D
【解析】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丘陵海拔较低,地面有起伏,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辽阔。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陡峻,沟谷较深。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荡,边缘比较陡峻。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地面广阔平坦的有平原和高原,A错误;地面连绵起伏的有山地和丘陵,B错误;山地的海拔和相对高度都较大,丘陵和山地比,海拔和相对高度都较小,C错误;盆地是周围高、中间低的地形,D正确。故选:D。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地形类型是( )
A.平原 B.高原 C.盆地 D.山地
【答案】D
【解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地形类型是山地,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陡峻,沟谷较深。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荡,边缘比较陡峻。
3.在陆地5种地形中,地面起伏小、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峻的是( )
A.平原 B.山地 C.高原 D.盆地
【答案】C
【解析】在陆地5种地形中,地面起伏小、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峻的是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
4.读图,四幅等高线地形图中,A、B、C、D所在部位的地形名称为山谷的是( )
【答案】C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从等高线地形图可以看出:A处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故A不符合题意;B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故B不符合题意;C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故C符合题意;D处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故D不符合题意。
5.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指的是( )
A.绝对高度 B.相对高度 C.海拔 D.平均高度
【答案】B
【解析】地球表面某一地点到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也叫绝对高度;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所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指的是相对高度。故选项B符合题意。
6.读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缓 ②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
③图中的等高距为20米 ④图中最高山顶的海拔在130米至140米之间。
A.①④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B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越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越平缓;选项①错误,选项②正确。图中的等高距为10米,选项③错误。图中最高山顶的海拔在130米至140米之间,选项④正确。根据题意。
7. “高峻挺拔”和“一望无际”分别形容的地形是( )
①山地 ②平原 ③丘陵 ④盆地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高峻挺拔”、“一望无际”分别描写的地形是山地和平原,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辽阔。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陡峻,沟谷较深。
8.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的陆地地形是( )
A.平原 B.高原 C.山地 D.丘陵
【答案】C
【解析】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的陆地地形是山地。
9.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组织登山活动,目标是图中惠山某地区的山峰,计划分四个小组沿图中的①②③④虚线方向进行攀登,其中一组想沿坡度较陡的山谷攀登,其路线应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读图可得,①、③、④路线的等高线都是向海拔低处凸出,是山脊,②路线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是山谷,且该路线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陡。
10.图为一局部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分布示意图,a至d点为河流主干.图所示支流中,实际不存在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解析】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山谷容易形成小河.所示支流中,实际不存在的是③④,因为③④两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山脊不能形成小河。
11.某中学组织夏令营活动,在当地某个山区(如图所示)考察,按预定计划需搭帐篷宿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安全的角度最适合宿营的地点是D点
B.测得图中海拔最高处的气温为20 ℃,那么C处气温为18.8 ℃
C.图中①②两处坡度较陡的是②处
D.图中①②两处都为山脊
【答案】C
【解析】图中所示D是陡崖,该部位不适宜宿营;图中海拔最高是280米,其气温为20 ℃,C处海拔是80米,其相对高度是200米,根据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那么C处气温为20+2×0.6=21.2 ℃;图中①处等高线稀疏,坡度缓,②处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图中①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是山脊,②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是山谷。
12.“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如图1(八达岭长城的景观照片)。图2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图。若图2所示地区有古长城经过,你认为最可能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解析】分析图1可知修筑长城大多位于海拔较高的山脊,图2中①线地面起伏大,②③线位于山谷,都不符合修筑长城的条件,④属于海拔较高的山脊,与图1中修筑长城的位置特征相同。
13.如图为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山区的地形图,在开发本地的过程中,不合理的做法是( )
A.拟修建一座水库,水坝位置应选在a、b两地中的b地
B.修建水库前,甲、乙两村都必须搬迁
C.丙、丁两度假村间拟修一条公路,应选在线路④
D.乙村欲从河流中引水,两条引水线⑥更合理
【答案】B
【解析】从等高线地形图看出,拟修建一座水库,水坝位置应选在a、b两地中的b地,因为该地位于盆地的最狭窄出口处,施工工程量小;修建水库前,甲、乙两村中甲村位于水库中,是水库淹没区,甲村必须搬迁;丙、丁两度假村之间拟修一条公路,应选在线路④,因为该线路坡度和缓;乙村欲从河流中引水,两条引水线中,⑥线路是从海拔高处流向海拔低处,能实现自流,更合理。
14.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处的地形属于( )
A.山顶 B.鞍部 C.山脊 D.山谷
(2)若短时间内出现强降水,从地形角度分析,________(填“AC”或者“AD”)处更易发生泥石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 (2)AC;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类型
海拔及特点
相对高度
丘陵
200米——500米,地表起伏小,无明显脉络的隆起地形,一般相对高度100米以下
小,坡度较缓
平原
小于200米,地面宽广,一般相对高度50米以下
小,平坦
山地
500米以上,相对高度超过200米有明显起伏
大,坡度较陡
高原
海拔较高,500米以上,顶面较大且起伏较小
小,坡度较陡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
小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
鞍部
两条等高线的凸出部位相对应时的部位
峭壁
等高线重叠处,常用“”符号表示
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的地方
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的地方
陡坡
等高线较密处
缓坡
等高线较疏处
山峰
等高线呈很小的封闭曲线,且中间高,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减小
洼地(盆地)
等高线呈很小的封闭曲线,且中间低,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增大
3.7 地形和地形图-解答题常考题(浙教版)-浙江省七上学期科学期末试题选编: 这是一份3.7 地形和地形图-解答题常考题(浙教版)-浙江省七上学期科学期末试题选编,文件包含B1U2LT课件ppt、1Listentothephonecallandanswerthequestionsmp3、2Listenagainandcompletethetablewiththewordsyouhearmp3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3.7 地形和地形图-填空题常考题(浙教版)-浙江省七上学期科学期末试题选编: 这是一份3.7 地形和地形图-填空题常考题(浙教版)-浙江省七上学期科学期末试题选编,文件包含B1U2LT课件ppt、1Listentothephonecallandanswerthequestionsmp3、2Listenagainandcompletethetablewiththewordsyouhearmp3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3.7 地形和地形图-选择题常考题(浙教版)-浙江省七上学期科学期末试题选编: 这是一份3.7 地形和地形图-选择题常考题(浙教版)-浙江省七上学期科学期末试题选编,文件包含B1U2LT课件ppt、1Listentothephonecallandanswerthequestionsmp3、2Listenagainandcompletethetablewiththewordsyouhearmp3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