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03《诗歌鉴赏》(含答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94303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03《诗歌鉴赏》(含答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94303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03《诗歌鉴赏》(含答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94303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03《诗歌鉴赏》(含答案)
展开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03
《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郡斋即事①
范仲淹
三出专城②鬓似丝,斋中潇洒胜禅师。
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
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
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注]①此诗作于宋仁宗景祐三年,范仲淹知饶州时,当时范仲淹已48岁。②范仲淹因直言敢谏,先后被贬谪睦、苏、饶三州。专城,指出任州郡地方长官。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即事”点明了诗歌的题材,该类诗歌重在写人叙事,很少用到描写和议论,这在该诗中得到了体现。
B.首联次句拿“禅师”来正面衬托自己,突出了诗人的“潇洒”;同时,该句又领起下文,中间两联是对“潇洒”的具体描述。
C.颔联“近疏歌酒缘多病”一句与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前者是直陈其事写自己因病疏远了歌舞美酒,心态淡然,后者是想借酒消愁,却因病断酒,更见愁苦。
D.颈联写诗人赏菊、对月。“健”“迟”两字用得极为精妙,“健”字写出诗人在雨中赏菊时兴致之高,“迟”字写出诗人观赏江月的流连忘返。
(2)诗歌尾联“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①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 ①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清河等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第一句有总摄全篇、点明题旨、直抒赞美之情的作用,也表明全词是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用舟动景换的方法来展现西湖美景的。
B.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短棹”写词人的船桨不趁手,所以舟只能缓慢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也才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C.“绿水逶迤,芳草长堤”描写了由湖心到堤岸、由近到远的画面,“隐隐”句从听觉的角度刻画了西湖欢乐的情调。
D.全词描绘了春日西湖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游人笙歌声不断、水面光滑如琉璃、小船在春波上缓慢移动的清丽活泼之景。
(2)词的下阕主要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描写西湖春色?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
河渎神
张泌(晚唐)
古树噪寒鸦,满庭枫叶芦花。
昼灯当午隔轻纱,画阁朱帘影斜。
门外往来祈赛客,翩翩帆落天涯。
回首隔江烟火,渡头三两人家。
(1)词下半阙描写的景物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简要阐述。
(2)美学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结合全词内容加以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题。
月①
杜甫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②。
【注】①该诗写于安史之乱中,此时诗人身陷贼中,与家人远隔。②国西营:长安西部的兵营,是抗击安史叛军的军队。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1)-(2)题。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黄钟】人月圆
倪瓒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①。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注]①越王台:在今浙江绍兴卧龙山东南麓,系后人为缅怀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雪耻而建。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王台”是后人为缅怀越王勾践所筑的台榭,开头两句记作者登临吊古和因之而引发的“伤心”情感。
B.“鹧鸪啼处”写鹧鸪的悲啼,与李白诗句“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东风草绿”“青山故国”“乔木苍苔”每一句都是一个画面,画面一一展现,意在以哀景写哀情。
D.这是一首吊古抒情之作,写作者重登越王台所引发的怀念故国、思念亲人的惆怅之情。
(2)简析“明月”这一意象在全曲中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种柳戏题①
柳宗元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②,惭无惠化传。
[注]①该诗是诗人任柳州刺史时所作。②思人树:《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载,召公有惠于民,他死后人们自觉地爱护他生前所栽的甘棠树,还作诗以表达对他的怀念。在后世的诗词中,常用“思人树”赞美官员有惠政。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题”即以题诗为消遣。本诗诗人借种柳为题,寄托心志。
B.前两联诗人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展开描写,使诗题中的“戏”字落到了实处。
C.颈联诗人以坚定的口吻提出自己美好的希冀,他坚信今天的举动将利国利民。
D.尾联用典,表达了诗人努力造福于民的强烈愿望和对功业不能久传的遗憾。
(2)本诗首联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风格。
答: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满庭芳
徐君宝妻
汉上①繁华,江南人物②,尚遗宣政③风流。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④。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长驱入,歌楼舞榭,风卷落花⑤愁。
清平三百载,典章文物,扫地俱休。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从今后,断魂千里,夜夜岳阳楼。
【注】①汉上:泛指汉水至长江一带。②江南人物:指南宋的许多人才。③宣政:宣和、政和都是北宋徽宗的年号。④烂银钩:光亮的银制帘钩,代表华美的房屋。⑤风卷落花:指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以虚笔起笔,极写南宋文明的繁盛,都会繁华富庶,富丽堂皇,与后文形成对比,暗含着作者对南宋统治者苟安逸乐的不满。
B.“貔貅”运用借代手法,代指侵略者,表现元军南犯之势,充分表现了词人对敌兵的痛恨之情。
C.这首词笔调悲壮,用典贴切,感情深沉悲凉,深刻细腻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哀痛之情。
D.本词具有“运思凌空超越”之特点,词人记录自身被掳、历尽艰危的具体情状,又以无穷之追怀、反思与想象对祖国沦亡、亲人永别深致哀悼。
(2)有人评价这首词,称其“意境崇高”,你认同这种评价吗?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参考答案
1.答案为:
(1)A
解析:
A.“该类诗歌重在写人叙事”错,即事诗常是借某事发表议论,抒发感慨;“很少用到描写和议论,这在该诗中得到了体现”错,本诗中“半雨黄花”“一江明月”均为描写,尾联既是抒情,同时也是议论。
(2)第一问:前一句直抒胸臆,后一句借典抒情,使用塞翁失马的典故,以塞翁自比。
第二问:共同抒发了诗人不以荣辱沉浮萦怀的旷达胸襟和虽遭贬谪却乐享山水并陶醉其中的愉悦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情感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情感表达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即事抒情、用典抒情等)。“世间荣辱何须道”,直接表达情感,“何须道”显示诗人不把荣辱名利放在心上的豁达胸襟;“塞上衰翁也自知”,“塞上衰翁”运用塞翁失马的典故显示自己不把贬谪放在心上的旷达。
白话诗歌
在我鬓发如丝的时候,第三次外放出任郡守,我却在自己的书斋中潇洒生活胜过禅师。虽然近来因为身体多病慢慢疏远了歌舞美酒,但还有诗词不负这云山大好美景。我兴致高昂地在雨中赏菊,在月下秋江边流连忘返。这世间的荣辱有什么值得言说的呢?这个道理,连塞翁都知道,我岂会把进退放在心上?
2.答案为:
(1)B
解析: B.“‘短棹’写词人的船桨不趁手”错误,“短棹”意指船小,体现的是词人悠闲的状态。
(2)下阕主要使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西湖春色的秀丽。下阕一、二句写西湖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光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动静结合,使画面富有美感。抒发了词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和游玩西湖的愉悦之情。(若分析比喻亦可)
解析:
通读该词,大致翻译下阕内容,然后分析手法,再结合内容谈该手法对景物特点、抒发人物心情的作用即可。
白话诗歌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船儿前进,湖面上的水鸟被惊起,正掠过湖岸飞去。
3.【参考答案】
(1)时间上的变化:前两句描绘了白日的江景,后两句则勾勒了夜幕下的江渚;基调上的变化:前两句尚有有一些热闹,后两句则显得清冷、萧疏。
(2)这首词借景抒情。全词描绘祠庙祈祀的情景上片开头两句是典型的祠庙外围景物,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下片是从这位画阁主人观景的角度来写的,是一种倚楼眺望的景致,最后两句勾勒了夜幕下的江渚,是一幅秋江晚景的画图。全词句句写景却又句句抒情,借萧疏的秋景表现了词中人物孤寂惆怅的情绪,充满了淡淡的忧愁。
4.【参考答案】
(1)首联写秋天将至,月影清朗,引出月光,呼应标题。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了静谧清朗的氛围,又为望月生情、借月抒怀做了很好的铺垫。
(2)①抒发了思家念亲之情,对国家战事与人民疾苦的忧心。
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前两联描写秋期将至时的清朗月光,渲染了空寂、清冷的氛围,表达了家国之思和动乱之痛。直抒胸臆:后两联写月光只能增添内心的痛苦和头上的白发,劝告月亮不要去照“国西营”,以免将士们因睹月而思家念亲。
5.【参考答案】
(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6.【参考答案】
(1)D
(2)“当时明月”表明“明月”是当时的,寄寓作者对故国往事的追怀以及对故国山河的拳拳深情。作者用明月的亘古不变反衬世事的变迁、朝代的更迭,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
[解析]
(1)D项,没有“思念亲人”的情感。由“青山故国”“当时明月”可知,全曲表现的应是作者对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
(2)“当时明月”等三句借助了唐诗的意境。刘禹锡《石头城》中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李白《苏台览古》中也有“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明月是历史的见证,如今“依依素影”又高悬在越王台的上空。作者独发一问:“何处飞来?”问得似乎突兀,但意图十分明显。“当时”的江山已换主,那么“当时”的明月怎么又会飞来呢?这一笔同《石头城》《苏台览古》中的诗句一样,是借助嗔怪明月的多事、无情来抒发怀古的幽思。作者起笔“伤心莫问前朝事”,至此还是问了,并问得那样直接、那样悲哀。“依依”是依依不舍的模样,说明明月在夜空中徘徊已久,而作者从“残照”时分一直待到月夜,表现了作者对故国山河的拳拳深情。
7.答案为:
(1)D
解析:D.“对功业不能久传的遗憾”错,尾联是诗人因自己任地方官未能为百姓更好地谋福利而惭愧。
(2)本诗首联“别具一格”,体现在以下方面:①首联两句十个字,连用四个“柳”字,照应了诗题中的“戏题”二字;②诙谐有趣,富有节奏感,能使读者感到非常新颖、别致,自然而然地调动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诗句风格应从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方向入手。首联用了四个“柳”,照应诗题,此为结构上的妙处。语言方面自然诙谐风趣,节奏上富有韵律美,令读者产生阅读兴趣。
白话诗歌
柳州刺史柳宗元,今日种柳柳江边。想象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会成为人们谈笑的内容,当地的掌故又添一件;随着时间流逝,也许会变成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浓绿的柳阴当会覆盖大地,耸立的树干将要耸入蓝天。到那时,人们见到树也许会引起对我的怀念,惭愧的是我没有什么良好政绩可以流传。
8.【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借代”错,应为比喻,将侵略者比喻为貔貅这种猛兽。C项,“笔调悲壮”不妥,本词悲愤激烈,凄恻低回,并无“壮”意。D项,“记录自身被掳、历尽艰危的具体情状”错,词中对“自身被掳、历尽艰危”着墨不多,没有写“具体情状”。
(2)答案:
认同。①女词人以包容博大的气魄和卓越的见识来写宋代历史文化的悲剧,哀悼宋朝的灭亡。②这首词表达的不仅是对丈夫的思念和对个人命运的哀悼,还有自己的死节之心,对故国沦亡的悲哀。③词人将祖国和个人的双重悲剧融汇在一起,意境极为崇高。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必须先明确观点,说明是否同意这种评价,然后结合词句进行分析。上阕写南宋灭亡,元军直上,词人流落他乡,表达自己的痛心及无奈。下阕写徐郎何在与断魂千里,运用悬望与想象,表现了女词人运思之凌空超越。本词从历史文化悲剧写起,哀悼宋文明的衰亡,词境极为阔大。词中表明自己死节之心,将祖国和个人的双重悲剧融汇,意境极为崇高。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七律,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共36页。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05《诗歌鉴赏》(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05《诗歌鉴赏》(含答案),共7页。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