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07《诗歌鉴赏》(含答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94300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07《诗歌鉴赏》(含答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94300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07《诗歌鉴赏》(含答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94300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07《诗歌鉴赏》(含答案)
展开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①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①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
B.“冰容”二字运用得绝妙,绘出了梅花玉洁冰清的形象和孤傲超群的品格,从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不愿趋时的情感。
C.“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它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2)诗人是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梅花的?就其中两点做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①
陈与义
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
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
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
白竹篱前湖海阔,茫茫身世两堪悲。
【注】①本诗作于建炎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作者避乱于岳阳。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起句平缓,叙述了写诗的地点、时间以及诗人对环境的感受;次句“恨醉迟”则是以饮酒难醉言内心愁绪之深。
B.颔联紧承首联,写燕子不耐阴雨,而海棠却能在寒冷中,经雨不谢。这里的“燕子”“海棠”既是眼前之景,又别有寓意。
C.“天翻地覆伤春色”一句,写巴陵气候变化无常,虽已是春日却犹有冬日之寒,诗人因而不免生出天翻地覆之感,为眼前凄迷的春景而感伤。
D.尾联两句为全诗作结。“白竹篱”是眼前所见实景,“湖海阔”则既指跟前景物,也指由眼前之景所联想到的广阔世界。
(2)《简斋诗笺又叙》中评说陈与义诗“其忧国爱民之意,又与少陵无间”。请结合全诗赏析这一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
夜过鉴湖 夜泛西湖
戴昺 苏轼
推蓬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1)李白《蜀道难》中有“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诗句,戴昺诗中有“子规声在白云中”的诗句,这两处诗句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请联系两首诗歌,简要分析。
(1)戴诗与苏诗在内容上有什么异同?请简要概述。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过融上人兰若①
綦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 ① 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1)诗的前两句的细节描写耐人寻味,请分析其妙处。
(2)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小题。
月夕
陆游
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
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
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
村深无漏鼓,鹤唳报三更。
(1)诗的前两联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景物,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诗的颈联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太常引·送商参政西行
杨果
一杯聊为送征鞍。落叶满长安。谁料一儒冠,直推上,淮阴将坛.
西风旌旄,斜阳草树,雁影入高寒。且放酒肠宽,道蜀道,而今更难。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杯”句直陈其事,写与朋友举杯相别,表现出二人深厚真挚的情感。
B.“落叶”点明了送行是在秋季,这句体现出萧瑟的氛围,表现了离别之情。
C.“谁料”句,“谁料”有调侃意味,表现作者对朋友的赞美和自己淡淡的失落。
D.“直推”两句,运用韩信的典故,表达了祝贺之情以及对朋友建功立业的期望等。
(2)“西风旌旄,斜阳草树,雁影入高寒”三句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子规
吴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1)这首诗的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荆卿里
[清]袁枚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吾头入虎狼。
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
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
匕首无灵公莫恨,乱山终古刺咸阳。
荆轲山(其二)
[明]尹礼
豪气无论剑不疏,祗缘生劫一筹迂。
图穷即断秦王首,千载应传好丈夫。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诗首联的“水边”是指燕太子丹与众宾客送荆轲入秦行刺至易水而别。
B.袁诗的颈联写诗人思贤生情,为荆轲着素默哀,表达自己的情感。
C.袁诗末句中的“刺”字形象地写出“乱山”山势的陡峭、高耸,且赋予“乱山”以人性。
D.尹诗第三句写荆轲动作敏捷,办事果敢,高度赞扬了他是一个英雄人物。
(2)两首诗对荆轲的评价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
\s 0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 [答案]A.
[解析]A项,只是表达了对红梅的赞美。
(2) [答案]
①拟人。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
②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两句诗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
③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表达自己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解析]
逐句分析这首诗运用的表达技巧,可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来考虑。作答时,先指明技巧,再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天翻地覆之感”实指靖康之变。
(2)答案: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深沉而强烈的忧国爱民之情。本诗先叙事,写自己流寓他乡之愁;接下来描摹凄迷春景,寓情于景,抒国破家亡之悲,感慨悲壮。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理解“其忧国爱民之意,又与少陵无间”的意思,是说陈与义的诗和杜甫的一样忧国爱民,然后抓住“忧国爱民”这一点结合全诗进行分析。诗歌首联叙写诗人客居巴陵,愁恨满怀。颔联写景,运用比喻、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像燕子类的朝廷小人的憎恶和谴责,凸显了对像海棠类的气节高尚者的崇敬和称颂。颈联抒情,悲国家“天翻地覆”,悲自己“齿豁头童”不能为主前驱,无法挽救时局,只能遥祝圣明。尾联写景,借景抒情。在这首诗中,陈与义处境愁苦,但仍心系国家,确有“忧国爱民之意”。
【参考答案】
(1)①都运用了写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②子规的啼声,在古典诗歌中寓有“思归”“早归”之意。
③李白在《蜀道难》中,写“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并借“又闻子规啼夜月”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不如早还家”的思想感情。
④而戴昺则在《夜过鉴湖》中,写“一片蒲帆正饱风”,并借“子规声在白云中”的景物描写,抒发了“归家心切”之情。
(2)①戴诗和苏诗都抒写了月下湖光之美。
②戴诗不仅写湖光,还写了山色;苏诗则只写湖光。
③戴诗写的是“过鉴湖”,归家途中路过鉴湖;苏诗写的是“泛舟西湖”,专程到西湖乘船游玩。
④戴诗既写视觉所见,也写听觉所闻;苏诗既写视觉所见,也写嗅觉所感。
⑤戴诗写风正帆饱,船速很快,抒发了“归家心切”之情;苏诗则写轻舟慢桨,抒发优游自得之情。
【参考答案】
(1)①“挂僧衣”的细节,一是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二是巧妙暗示了友人不在禅室里;“溪鸟飞”的细节,只听见溪水潺潺,溪上的各种鸟儿飞来飞去。
②诗人以溪声、鸟飞的声响,反衬出山寺的环境的清静。
(2)①以景作结,读来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②以动衬静。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
③从色彩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
【参考答案】
(1)以动衬静、比喻、想象、视觉听觉相结合,把月光洒满庭院、微风吹拂丛竹的情景,想象(比喻)成下雪的声音和情境,共同渲染月明风清的宁谧、安闲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颈联体现出的是月夜中内心澄澈、正直忠贞的精神境界。 前两联中的明月、风入竹子等景象描写出空灵环境 ,颈联用“肝肺清”直抒胸臆,尾联用“鹤唳”来写环境的幽寂以衬托内心的明净 。
【参考答案】
(1)C
(2)三句词使用了由近及远、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深秋萧瑟的万里送别图。西风萧瑟,旗帜在风中飘舞;夕阳西下,斜晖照射野草和树木;空中的大雁,朝着天际飞去。词人借景抒情,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
(1)C项,“淡淡的失落”错误,这里表现的主要是词人对朋友的一种赞美和戏谑,表现二人的关系密切。
(2)解答此题,考生要注重把握词句描写的具体景物,分析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等。这三句,描写了西风、旌旄、斜阳、草树、雁影等。这些景物中,“西风”展现了季节特征;“旌旄”是离别的特殊景物;“斜阳”“草树”“雁影”是离别时的环境景物等。这些景物营造了悲凉的氛围,描绘了一幅深秋萧瑟的万里送别图。从描写的角度来分析,描写这些景物使用了由近及远、动静结合的手法。
【参考答案】
(1)反衬(对比)。杜鹃口中的鲜血已把原野上的花染成红色,这样悲鸣又有什么结果呢?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这里借春草繁盛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的悲惨命运。
(2)表达了诗人远离故乡,漂泊在外的痛苦心情。“羽毛飘荡一年年”写子规的漂泊,“他山叫处花成血”“月斜长吊欲明天”写子规叫声的凄切,“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写子规的凄苦。
答案为:
(1)D
解析: D.尹诗第三句是诗人假设荆轲在地图全部展开的时候能出其不意举匕刺杀秦王,也许会改写历史。
(2)相同:两首诗都赞美了荆轲的精神和壮举。
不同:袁诗赞美中重同情,将荆轲刺秦失败归因为“匕首无灵”;尹诗赞美中重批评,认为荆轲“生劫”秦王的想法是“迂腐”的。
解析:
通读诗歌发现,袁诗说“生戴吾头入虎狼”,突出荆轲的视死如归;尹诗说“豪气无论剑不疏”,突出荆轲的英雄气概和剑术高妙,可见二诗均赞美荆轲。尹诗尾联用假设关系的诗句,隐含着对荆轲失败的反思,袁诗尾联则把荆轲失败归为“匕首无灵”,充满惋惜与同情。据此可总结答案为:。
诗歌鉴赏
《荆卿里》前四句写诗人行至荆卿故里,睹景生情,慨叹壮士的英雄气概。“水边”是指燕太子丹与众宾客送荆轲入秦行刺至易水而别。“生戴吾头”写荆轲抱着决死之心入秦。随后两句写荆轲为报太子厚恩和田光对自己的信任,竭尽全力完成任务的决心。后四句写诗人思贤生情,抒发自己的仰慕之情。英雄的壮举不仅感动了当年送行的人,也让今天的“我”为荆轲着素默哀。“过客”是指诗人自己,“衣冠此日霜”指诗人像当年太子丹着白衣一样,今日也穿着素衣凭吊荆轲。最后两句,写匕首无灵人有情,虽然事败人殁,但荆轲的伟大精神却与日月同辉,永耀后人。作者论人不论事,主张精神至上的性格跃然纸上。
《荆轲山(其二)》从另一个角度评价了荆轲的壮举。前两句,诗人认为英雄荆轲有这等豪迈气概,剑术之高妙就更不用说了。他刺杀秦王失败,只因为他要生劫秦王,以迫使秦王答应不再发动战争攻打燕国,这个计划太迂腐天真了。后两句,进一步假设,如果荆轲当时动作迅速而果断,以当即刺杀秦王为目的,而不是生劫之的话,那么历史就会改写,而荆轲也会成为千载称道的真正的英雄。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看法,有很强的洞察力。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七律,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共36页。
专题07:诗歌鉴赏(7)-2022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限时专题训练宝鉴: 这是一份专题07:诗歌鉴赏(7)-2022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限时专题训练宝鉴,文件包含专题07诗歌鉴赏7-2022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限时专题训练宝鉴教师版docx、专题07诗歌鉴赏7-2022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限时专题训练宝鉴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