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11《诗歌鉴赏》(含答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94260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11《诗歌鉴赏》(含答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94260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11《诗歌鉴赏》(含答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94260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11《诗歌鉴赏》(含答案)
展开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11
《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初夏江村
高启①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②。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注]①高启(1336~1374),字季迪,明初著名诗人。此诗作于高启回到家乡青丘乡间隐居时。②纬车,即缲车,抽茧出丝的工具。
(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一个“步”字表现出诗人在乡间行走时轻脚细步、悠闲自得的情状;写水鸟时的“翻”字,写飞燕时的“拂”字,活现出动物的生气和自在,充满诗情画意。
B.诗的前三联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所见所闻,最后一联从听觉角度写所闻,全诗再现了黄梅时节的乡村景象。
C.本诗首联总起,奠定全诗的基调;颔联紧承上联写景;颈联则由写物转为写人,尾联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D.“渡头正见横渔艇”一句化用了韦应物《滁州西涧》中“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意。
(2)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①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①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市。“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含蓄而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堪称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B.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东风”代指春天。
C.颈联写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极言别去之难,直接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D.这是一首抒写“离愁别恨”的诗,追忆昔游、抒发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是这首诗的双重主题。
(2)有评价说本诗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试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小题。
蟹
【明】 徐子熙
瀚海潮声万泒①浑,鱼虾随势尽惊奔。
雄戈老甲瞠双眼,独立寒秋捍禹门②。
螃蟹咏(其三)
【清】曹雪芹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③空黑黄④!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⑤空余禾黍香。
【注】①泒(gū):水。②禹门:龙门。③皮里春秋:这里表示心机诡深。④空黑黄:这里指花样再多也徒劳。 ⑤月浦:有月光的水边,指螃蟹原来的生长处。
(1)这两首诗歌分别塑造了怎样的螃蟹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
(2)徐子熙的《蟹》采用了哪些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两种,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①。
【注】①谢玄晖: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著名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凉风发”暗示了季节,“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的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看似信笔挥洒,未加经营,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河湟①
杜牧
元载②相公曾借箸③,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④,忽遗弓剑⑤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注】①唐与吐蕃的边境地带,安史之乱时被吐蕃占领,②唐代宗时的宰相,主张收复河湟。③为君王谋划国事。④汉代晁错主张削藩定边,但景帝听信谗言将他杀害。⑤唐宪宗去世的委婉说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亦”字表明元载和宪宗都曾关注西北边防,渴望收复河湟失地。
B.第三句照应首联两句,引晁错典故意在说明元载虽有安边之志,但终被皇帝杀害。
C.颔联中“旋”“忽”写出了世事难料,主张收复失地的君臣都不幸作古,空留遗憾。
D.颈联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河湟地区的百姓虽戎服在身,但心依旧是汉心的气节。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以欢娱双亲。③黄牛峡:位于今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④白马江:在蜀州东北十里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苍劲中蕴藏一股郁抑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了的现实。
B.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
C.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深,景象更觉怅然。
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2)这首诗的颈联除虚实结合外,还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阴
朱'弁①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①朱弁:婺源(今属江西)人。高宗时出使金国,被扣留十六年方归。他所写的思念故国乡关的诗歌婉转缠绵。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虽然春天来了,但遥远的塞北还是黄沙弥漫,冷风阵阵。
B.颔联写没有蝴蝶给花儿做伴,乌鸦也深藏在无边的草丛之中。
C.颈联的“穷”字是说诗人境遇窘迫,哪怕在春天也无限愁苦。
D.尾联发出“竟何事”的悲怆之问,感叹东风使诗人徒增白发。
(2)“酒薄难将梦到家”借“梦”写思家,含蓄委婉,请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
(1) [答案]C.
[解析]C项,“尾联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错误,尾联还是写景,没有点明主旨。
(2) [答案]
①全诗通过描写诗人江边悠闲漫步、野鸭浮游荷叶翻滚、燕子翻飞桐花拂动、渔船靠岸、缲车鸣响、蛙声阵阵等意象,营造出乡间清幽闲适、充满生机的意境。
②作者通过再现农村的生活情景和村民的精神状态,使读者可以想见这里村民生活的无拘无束和惬意,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及其闲情逸致。(语意相近即可)
2.【参考答案】
(1) [答案]C.
[解析]C项,“直接表现”错误,应该是委婉含蓄地表现。
(2) [答案]
颔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锦江江畔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将楼台层层遮掩。诗人借此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
3.【参考答案】
(1)徐诗中的螃蟹是不随波逐流,镇定自若,坚毅雄壮的老英雄形象。 “他”身披铁甲,圆睁双目,在寒秋的惊涛骇浪之中屹立不倒,独自捍卫龙门。曹诗中的螃蟹是个反面形象,“他”不辨是非曲直,横行霸道,居心叵测,机关算尽却徒劳无益,最终也难以逃脱被人食用的灭亡命运。
(2)①托物言志(象征),借吟咏螃蟹来表达对老当益壮、正气凛 然的“中流砥柱”们的赞美。
②反衬(对比),用随波逐流、惊慌奔逃的鱼虾与老蟹做对比,反衬出老蟹的镇定自若,凛然无畏。
4.【参考答案】
(1) [答案] BD.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B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D项,“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这两项都是从苏轼要求弟弟苏辙谦虚处世的角度分析的。结合诗歌内容及注释可知,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出于对弟弟的安全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他平安归来。
(2)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首联“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苏轼兄弟虽然情谊很深,但大丈夫应放眼天下,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这两句诗主要表现了苏轼旷达豪迈的性格,分析的文字不宜太多,要简约到位。
[读懂诗歌]
我们隔着云海遥遥相望,见不到面已经多年了,哪会因这次远行而添悲伤呢?你应该不辞远道骑马的辛劳,冒着风雪到那里去,让骄傲的胡人见识见识不可多得的人才。你置身沙漠要时常回头望望自己的国家,思恋湖山时做梦也要梦到杭州的湖光山色。要是单于问起你的家世来,你可别把自己说成是中原的第一流人物呀!
5.【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错,应该是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
(2)答案:
诗眼分别是“摇”“滴”。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此二字化静为动,赋予画面动感,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情态逼真;又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异趣横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一联,把秋月下临江古城特殊的夜景描绘得非常逼真传神。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仿佛城也摇动起来;月亮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皎洁如洗,好像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似的。“摇”与“滴”,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诸多景物一下子变得浪漫又奇特,故“摇”“滴”是本诗的诗眼。
6.【参考答案】
(1)C C项中“暗示了生命的短暂”理解有误。
(2)①首联直接用一“小”字引出全诗。小雨滴在窗外树叶上,发出微小声音。
②颔联转写雨的动态,凸显晨雨的细腻微小。晨雨只有和着雾气变得湿重时才能落到地上。经风一吹晨雨便飘向天空,又化作云雾。
③颈联写雨润物消暑的功用。一“暂”一“轻”仍然是着力刻画雨“小”。
④尾联写蒙蒙细雨中的麝香山隐隐约约,还是从小上着笔。
7.答案为:
(1)C
解析: C项,应为“虚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实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
(2)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诗人将因友人离去而顿生的孤寂伤感寄寓其中。
③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诗人从听觉角度描绘友人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描写当时的离别之景。
解析:
除虚实结合外,还运用了视听结合、以静衬动、寓情于景等手法。“滩声转”为听觉,“树影稀”为视觉,手法为视听结合。上联有“静”字、“声”字,故手法为以静衬动。上下联均为写景句,故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再结合内容谈表现手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即可。
白话诗歌
烽火四起,干戈遍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隐士老莱子那种彩衣娱亲的人了,不由感叹人世沧桑、世事多变。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他们了;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的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只怕是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了。
8.【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穷”修饰的是“诗”,是指写诗技穷,诗人说自己的诗作难以表达无边愁怀,而非指处境。
(2)答案:
诗人因为被拘异国,只能在梦中归家,尽管希望梦回故国,却因日思夜想而辗转难寐。在夜不能寐时,只能寄希望于喝酒沉睡,可是酒力薄弱,梦中还未到家就醒了。这样曲折写来,深情婉约,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题干问题很具体,是“借‘梦’写思家”,围绕这一点联系全诗进行分析即可。“酒薄难将梦到家”一句,写诗人只有在梦中才能回乡,要做美梦只好喝酒,可酒薄无力,一场梦尚未到家,人却已经醒了。以此种手法并未直接抒发情感,却含蓄地表现出故国之思的深重。答题时,要写清楚借梦思家的原因、结果和表达效果。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七律,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共36页。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05《诗歌鉴赏》(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05《诗歌鉴赏》(含答案),共7页。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