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学设计
展开1.会认“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结合注释及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6.让学生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能结合注释及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难点
1.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2.让学生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从学前班开始就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集》《吴船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一)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二)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三)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学生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一)自由读诗,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二)小组讨论
(三)全班交流探究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间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从事。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荫下。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诗歌三、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3.诗歌的写法
(1)正面描写劳动景象
(2)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四)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五)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六)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乡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的美好生活。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七、板书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耘田 辛勤劳动
夜绩麻(赞美)
学种瓜 天真可爱
(喜爱)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情况,我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直面经典,反复诵读
朱熹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或多或少地接触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诗,因此我设计了问题:你学过哪些描写农村的诗?引导孩子说农村,领略农村生活的多姿多彩。过渡到范成大看到的农村是个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指导学生读诗,围绕读正确了、读通顺了,完成对诗的初步感知。引导学生通过看注解、看插图的方式读懂诗的意思,从而再读诗,读出层次,读出感情。
二、品出诗味,想象诗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范成大这首诗只是截取了农村生活的几个画面,犹如刚刚揭开农村画卷的一个小角,我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展卷看去,那仿佛是一个活生生的农村田园连环画,甚至是连续剧。
三、学以致用,多元表达
我们学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用语文。教学中,我关注学生个性的表达和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通过“耘田”的亲身体会,充分的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并能够创造性地改写诗句。达到快乐语文,快乐成长。正如诗人所看到了“也傍桑阴学种瓜”。学中有玩耍愉悦,玩中又有学长进。
希望这些诗的语言能够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扎根、发芽、成长,就如同这季节绵绵的春雨,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能腻得流出水来。
第二课时 《稚子弄冰》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稚子弄冰》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本课,让学生提前想象一千多年前的儿童生活的场景。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了解作者
杨万里(公元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当时人称“诚斋先生”。
2.字词理解
①稚子:指幼小的孩子。
②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把冰取出来。
③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④磬(qìng):古代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⑤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3.划分节奏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了解本文的作者,学会尝试的给本诗分段,有感情地朗读本诗。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把冰从盆里取出来,用彩线穿起来当锣来敲。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冰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玻璃一样的破裂声。
3.“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脱”字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取冰)的样子。
【设计意图】通过翻译本诗,了解诗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
四、诗歌小结
写一个孩子在冬天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锣来敲打,声音也清脆明亮。忽然冰锣被敲碎落地,发出像玻璃碎裂的声音,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五、拓展阅读
1.交流已经背诵积累下来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背诵下来。
六、课后作业
1.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2.以《散落在古诗词里的童年》为主题做张手抄报。
七、板书设计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教学反思
《稚子弄冰》写冬天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锣来敲打,声音也清脆明亮。忽然冰锣被敲碎落地,发出打破玉石的声音。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情感体验同样对认识过程起着很大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资料的补充、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走近诗人,走进诗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以学生的自我学习探究为主,没有像往常的教学时一样进行烦琐的分析,而是采用新的模板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探究。
首先我给学生营造了独立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感受文章的思想内容。因为阅读是理解的前提,所以我切实地抓住了阅读这一环节。既有听课文录音朗读,又有指名学生朗读,还有自由读、齐读、跳读等,要求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过多遍后,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就了然于胸了,对文章的思想感情也有了体会。随着朗读的深入,体会就越深刻,而朗读就越有感情。
其次我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交流的舞台,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没有再像以前那样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谈对古诗的理解,我则认真倾听,所以学生发言踊跃。古诗丰富的意蕴和深邃的思想全是学生们发掘出来的。
这种授课方式的改变显然很适合高年级学生的学习。高年级的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能力已有一定的提高,我只需要对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上的字词稍加指点即可。接着就是对一些重点字词的赏析,学生们已在自主朗读、自主探究的环节赏析了古诗中的重点词语,掌握了古诗的基本情调。
总体而言,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
第三课时 《村晚》
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
1.我们先玩个游戏。
举个例子,我这儿有个词:树,我给它前面加个词:高大的树。
大家懂了吗?好,现在开始,准备,想到了就站起来说。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绿的池塘
水——清澈的水
山——巍峨的山
落日——红红的落日
放牛娃——快乐的放牛娃
牛——悠闲的牛
……
2.很好,现在换一种方式,把要加的词放在后面,比如:树——树长得根深叶茂
学生说。
3.我们再加大难度,现在把所给出的词语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饰性词语,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学生说。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
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
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写乡村傍晚景色的。)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
学生上黑板板书古诗: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课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学生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
(指名读)
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情况。
3.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
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
问题假设:
(1)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明白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相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这一行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勃勃。
(2)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为什么要用“叼”字呢?找出图画上和诗句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凉的水面波纹。)“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为什么?你能想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着短笛不成腔调地在吹。)听一支牧童短笛。
师:好,还有问题吗?(估计已经没有学生再有问题了)如果没有,那我们就要开始运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
1.同学们,研究问题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运筹帷幄,最终方能决胜千里。让我们想一想,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谁有好的建议?
让学生讲讲解决的办法。
比如:查字典、同桌讨论、查找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插图。其实,还有很多办法,荀子曾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今天我们周围有许多老师,我们也可以问问他们,更要告诉大家的是,李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一个网络社区,上面有一些资料和动画,可供大家学习时参考,你们可以把自己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解决的问题答案回复到社区里,这样,我们大家就可以资源共享了。
学生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
3.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
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诵读,表达感悟
1.诗歌讲究音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指名说)
2.提出要求:应该把这首诗的韵脚“陂、漪、吹”读得清晰、响亮。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
教师根据评议在社区中划分出这首诗的节奏: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5.教师分行领读,学生跟读。
草满池塘——
山衔落日——
牧童——
短笛——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善加积累
《村晚》这首古诗描写了夏末初秋傍晚时乡村的景色,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课前,老师曾让大家搜集了一些像《村晚》一样描写乡村景色的古诗,并发到了网络社区中,现在派上用场了,让我们一起来瞧一下吧。(打开相关网页浏览)
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交流:
A.选取你们组喜欢的一首诗,并讨论: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美景?再完成表格。
B.尝试着吟诵好这首诗。
(如果学生来不及做,就将它留作课外作业)
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对我来说还处于一种探索、学习的阶段。
诗题
季节
描写的景物
感想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村晚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村晚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初读课文,解决字词,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品读欣赏,深入探究,感情朗读,背诵古诗,总结课文主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第2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默写古诗《绝句》,导入新课,初读古诗,体会诗意,深入探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难点探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枫桥夜泊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四行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