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练习
展开学业分层测评(四)
(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有一位思想家,具有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大胆地挑战正统思想。在其著作《藏书》中,赞扬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对历史人物做出了不与传统见解苟合的评价。这位思想家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解析】 由材料中的关键语句“离经叛道”“大胆地挑战正统思想”“《藏书》”等信息可知这位思想家是李贽。
【答案】 A
2.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这一观点的社会根源是( )
A.专制统治的腐朽 B.西学东渐的影响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言论自由的推动
【解析】 专制统治的腐朽是政治方面的原因,故A项错误;西学东渐为思想方面的原因,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属于社会根源,故C项正确;言论自由并未出现在明清之际,故D项错误。
【答案】 C
3.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来限制君权的思想主张出现于( )
【导学号:71640007】
A.秦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时期 D.明末清初
【解析】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答案】 D
4.顾炎武主张:“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将其概括为(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解析】 梁启超将材料中“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答案】 A
5.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
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
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
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
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
【解析】 题干反映了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能够从明朝灭亡、汉族亡国中反思君主专制之害,并进一步提出限制君权的各种设想。
【答案】 A
6.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B.深入地批判了封建制度
C.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 虽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中有对君主专制的批判,但他们仍然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不可能会深入地批判封建制度。
【答案】 B
[能力提升]
7.戴震主张“理存于欲”“人生而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与戴震主张相似的思想家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解析】 由材料可知,戴震主张理与欲是共存的,与宋明理学中的“存天理,灭人欲”是截然对立的,其与李贽对“存天理,灭人欲”进行批判,故A项正确;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故B项错误;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故C项错误;王夫之的主要思想是唯物主义,故D项错误。
【答案】 A
8.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解析】 顾炎武的意思是要安定百姓,改变其行为,必须先使人民“甘其食”(吃饱)、“美其服”(穿好),然后进行教化以改善习俗,故C项正确。
【答案】 C
9.李贽是晚明中国“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具有强烈的反正统意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贽的思想语录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仁者”以天下之失所也而忧之,而汲汲焉欲贻之以得所之域。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
——李贽《焚书》
材料二 他是中国社会刚刚开始其内发原生的近代化转型初期所出现的一位思想巨人,一位走在时代最前列的有着最为孤绝的理性的先知先觉者,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运动的思想旗帜。在中国,他的后继者们赋予了他如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的文化象征意义。在世界上,他被中西文化交流的伟大先行者利玛窦称为“中国人中罕见的典例”。
——许苏民《李贽评传》
材料三 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李贽
——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主要观点。据此分析其思想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贽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运动的思想旗帜”这句话的理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李贽悲剧”这一现象的社会因素。
(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思想发展的态势。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可得出反对迷信孔子,根据材料“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可得出李贽反对以儒家思想束缚人的自由;第二小问结合李贽所处的时代背景可知,李贽思想主张特点是反传统、反权威(反封建)。第(2)问解读材料二,可将问题转换为李贽思想的历史影响,结合史实论述即可。第(3)问解读材料三可知,李贽的悲剧是由社会环境造成的,故结合当时明清时代特征即可回答造成“李贽悲剧”这一现象的社会因素。第(4)问从三则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开始出现新思想,但理学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 (1)观点:反对迷信孔子(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追求个人自由(抨击儒家仁义道德束缚个人自由)。
特点:反传统、反权威(反封建)。
(2)李贽的反正统思想,冲击了迂腐的纲常名教,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3)君主专制强化,人性遭到压抑;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缺乏新思想发育传播的土壤;理学日益僵化,束缚思想自由。
(4)理学占据主导地位,新思想开始滋生。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成于康熙二年的《明夷待访录》,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弊端,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卓越见解……
材料二 自二十七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开始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三 他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以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己任。……反对“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
材料四 反对豪强兼并土地,提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主张。他还提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的唯物思想。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
(1)阅读上述材料,判断材料中讲的分别是哪几位思想家。
(2)简要概括材料中所体现的主要思想。
【答案】 (1)黄宗羲、顾炎武、李贽、王夫之。
(2)材料一中黄宗羲的主张是反对君主专制;材料二中顾炎武的主张是学术研究要经世致用;材料三中李贽的主张是反对把孔子吹捧为圣人,要求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材料四中王夫之主张天下土地不能为帝王所私有,应当耕者有其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变化是有规律的。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测试题,共6页。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12课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12课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练习,共6页。
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第7课 启蒙运动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第7课 启蒙运动复习练习题,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