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7*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和关键词语,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
2.能力目标: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对沦丧的故园的眷恋以及誓死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文中呼告、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独白式的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通过展示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学生跟着唱
学生听、唱完谈感受。
教师:是的,歌曲再现了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占东北,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国土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骑蹂躏了十年。1941年,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基础梳理
1.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曹雪芹》,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
2.字词清单
生字注音
誓言(shì) 胸膛(táng) 山涧(jiàn)
高粱(liáng) 缠绕(chán) 埋葬(zàng)
蚱蜢(zhà měnɡ) 挚痛(zhì) 嗥鸣(háo)
斑斓(lán) 谰语(lán) 亘古(gèn) 默契(qì)
镐头(gǎo) 辘辘(lù) 污秽(huì)
理解词义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仰望:抬着头向上看;敬仰而有所期望。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幽远:深远;远而幽静。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亘古:远古。
喷涌:(液体)迅速地往外冒。
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秘密的条约或口头协定。
族系: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同类。
田垄:田埂,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
辘辘:形容车轮等的声音。
三、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标记易读错的字。
2.读一读。
3.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爱国之情、思乡之情和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满腔仇恨。
4.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最能感动自己的句子,深情地、大声地朗读出来,并找学生谈一谈为什么会感动自己。
5.理解文章标题含义。
这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而是作者面对土地所发出的誓言。
6.文章一共写了两个自然段的内容,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其大致内容。
第1自然段主要写“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2自然段主要写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萦,“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战斗至牺牲!
四、文本探究
1.你怎样理解文中的“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这里用“泛滥”表达了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用“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2.认真阅读“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
如白桦林、马群、蒙古狗、红高粱、豆粒、黑土地、山雕、鹿群、煤块、足金、车铃、谰语、狂风等等。抓住这些特点,能充分体会到东北的地域特征。
(2)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
(3)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作者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4)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等语句?
“红熟的浆液”,从表层看,这是写实,指大地的深层涌动着的沸腾的岩浆,深层的含义指作者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
(5)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请举例说明。
①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②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③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6)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原野”用“她”来称呼,而到后面却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改用第二人称来称呼呢?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的情绪变化、感情逐渐变得激昂,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人称,而是用第二人称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7)课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异同点。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土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内容之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内容之异: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大了信息容量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强烈。它也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人教部编版7*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7*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7*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7*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走近作者,了解背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预习检测,扫清障碍,再读课文,自主探究,品味上联,印象东北,合作交流,把握重点,走出课文,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梳理要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7*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7*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深情导入,营造气氛, 听读课文,述说感受, 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细读课文,体味情感, 再读誓言,深化主旨, 走出课文,延伸情感,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