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 教研组备课教学设计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91666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第五单元21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展开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七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部编版)
课题名称
《登幽州台歌》
难点名称
体味《登幽州台歌》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登临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抽象的情感。登临诗往往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式寄寓着一个个的“登临”主题。陈子昂登临幽州台,用短短的二十二字,却字字珠玑,透出了自己人生的许多感悟。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在不了解诗人写作背景的情况下,仅仅看到了诗中的“天”、“地”、“人”,难于理解抽象的情感。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受诗人独立于天地之间的孤独感。
2.结合写作背景,体悟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怀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同学们,诗歌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中独放异彩。而在众多诗人当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却屡受排挤,报国无门。他难寻知音,独上高楼;百感交集,悲从中来,于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听音频,把握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注意读音:怆(chuàng) 涕(tì)
3.了解【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涕:古时指眼泪。
4.作者介绍
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听音频,创设情境,了解诗歌大意
前两句: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后两句: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问题探究: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呢?
(结合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诗人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前不见古人”一句五个字,但却包括了燕昭王在内的许多古代贤王,他们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大约怎么也不会任用像武攸宜这样的无能之人;至于作者自己,如有像燕昭王这样的统治者,才能一定会得到施展,抱负终会实现。但这一切不过是感慨而已,因为前代的贤王已成过去,是见不着的。
“后不见来者”,后代的贤君也将会有的,但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暂,自己又怎么能见得着呢!前代的贤王见不着,后代的贤君等不到,空有治国安民的理想,终一生不得实现,这该是多么令人忧郁的事情啊!
天 地 人——孤独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配乐朗读
齐声背诵
小结
9.诗歌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齐声背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 邓稼先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 邓稼先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语引入,总结,沙漠创业,热情赞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教案,共2页。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