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练习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9010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堂检测
展开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单项选择题
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构成陆地环境的各要素是( )
A. 彼此孤立存在的 B. 相互影响和相互排斥的
C.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 D. 彼此间杂乱无章的
2.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形成大面积戈壁和沙漠的原因是( )
A. 植被稀少,无水分蒸腾 B. 踞海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C. 地表水贫乏,河流不发育 D. 土壤疏松,降水渗透地下
3.人类大量开采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将使大气中增多的化学元素是( )
A. 碳 B. 氧 C. 氮 D. 氢
4.反映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制约关系的是( )
A. 沙漠地区的骆驼刺 B. 海底蕴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
C. 荷兰的围海造陆、日本的人工岛 D. 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
5.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是 ( )
A. 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B.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 生物的生长、繁殖制约着地理环境
6.滥伐森林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① 河流含沙量增大 ② 地下水位持续上升 ③ 土壤肥力下降 ④ 河流水位下降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
7.四大圈层的物质循环,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的有( )
① 大气循环 ② 水循环 ③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④ 地壳的物质循环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②③④
8.能使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是
A.大气循环 B. 水循环 C.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 地壳的物质循环
9.一般认为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 )
A.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 地球上水被分解的结果
C. 火山喷发的结果 D. 生物呼吸作用的结果
10.从有利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观点出发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将枯枝落叶就地烧掉 B. 将枯枝落叶打扫干净送到垃圾站
C. 将枯枝落叶埋在草地旁边 D. 将枯枝落叶送到食堂做燃料
二、综合题
11.读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
A ,B ,
C ______________。
(2)在图上补画出相应的箭头,图中反映陆地环境
各要素之间的关是 、 、
。
(3)写出陆地环境各要素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的几种循环: ___ 、 ___ 、 ___ 、 ___ 。
(4)假如C代表生物(植被),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 的变化并导致 的失调。相反,通过植树造林,可以调节 _,改善 ,保持 ___ ,促使生态环境的 。
(5)该图反映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试分析各要素与整体的关系?
12.根据图中提示,回答下列问题:
(1)A、B、C、D分别代表四种植物形
态,其中反映骆驼刺特点的是 ,
反映荷花特点的是 __ ,反映热带雨林特点的是 ______ 。
(2)图中可能分布在中亚地区的植物形态有 _____ 和 ______ ,判断的依据是:中亚地区气候 ,土壤多呈 ___ 性反应,植物叶子 _ ___ 而根系 ___ 。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A 4.A 5.B 6.C 7.B 8.C 9.A 10.C
二、综合题
11.(1)水文 气候 植被
(2)画图略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3)水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 生物循环 大气循环
(4)全球气候 整个生态系统 局部小气候 水文状况 水土 良性发展
(5)陆地环境的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12.(1)D A C
(2)B D 干旱 中性到碱 小 发达
高中地理第二节 地质灾害优秀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二节 地质灾害优秀同步训练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优秀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优秀课后作业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甲图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加,土壤容重越大,下列措施不能降低土壤容重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第一节 植被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节 植被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植被与环境,森林,草原与荒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