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1课时分层作业18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练习
展开课时分层作业(十八)
(建议用时:40分钟)
地球表面四个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图,回答1~3题。
1.在水循环的过程中,①圈层物质进入②圈层所经过的主要环节是( )
A.降水 B.水汽输送
C.蒸发 D.径流
2.④圈层的矿物质进入①圈层所经历的主要过程是( )
A.搬运、沉积过程 B.侵蚀、搬运过程
C.风化、侵蚀过程 D.变质、沉积过程
3.关于图示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 B.各圈层相互渗透
C.③圈层单独占有空间 D.都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
1.C 2.B 3.B [第1题,由图分析可知,①圈层是水圈,②圈层是大气圈,在水循环的各环节中,水圈中的水体进入大气圈所经过的主要环节是蒸发,故C项正确。第2题,由图分析可知,④圈层是岩石圈,岩石圈的矿物质通过流水侵蚀、搬运作用进入河流或其他水域,故B项正确;矿物质进入水圈首先经过岩石的风化和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无关,故A项错误;风化、侵蚀的产物需经过搬运才能进入水圈,故C项错误;变质作用与岩石圈中的矿物质进入水圈无关,故D项错误。第3题,地球四大圈层中,岩石圈分布于最底部,大气圈分布于最上层,水圈分布于两者之间,生物圈包括岩石圈的上部、大气圈的底部和水圈的全部,四大圈层相互渗透,故B项正确,A项错误;③圈层是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故C项错误;岩石圈不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故D项错误。]
4.生物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其他要素,下列关于生物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正确的是( )
A.森林使昼夜温差大
B.植被加快了海陆间水循环的速度
C.陆地上生物的出现加快了岩石的风化
D.森林加大径流的季节变化
C [生物的根系发育在岩石中,必然对岩石有一定的破坏作用,这就是生物风化作用,故C正确;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作用,故森林使昼夜温差变小、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小、减缓径流速度。]
下图为因热带雨林破坏而引起的自然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序号与代表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温室效应加剧
B.②——海平面上升
C.③——两极冰川融化
D.④——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
6.图示系列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持续性
5.C 6.C [过度砍伐森林会导致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造成①——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会使②——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会使③——两极冰川融化,引起④——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低地濒临淹没;这一系列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7.(教师独具)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起。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今天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5 000米,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其要素如图所示。阅读并分析框图,回答(1)~(3)题。
(1)按照相关关系将下列序号填在框图内相应的位置上。
①太阳辐射强 ②气温低 ③空气稀薄
(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在青藏高原地区,“牵一发”指的是什么?
(3)据图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
[解析] 第(1)题,由于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②),多冰川、冻土;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③),晴天多,太阳辐射强(①),保温作用弱。第(2)题,由框图可知,“牵一发”指的是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地势不断升高。第(3)题,结合板块运动归纳,海拔升高,气候寒冷,对植被、水文、土壤、生物、地貌等都有影响。
[答案] (1)自上而下分别是:②③①。
(2)地壳隆起,海拔不断升高。
(3)随着印度洋板块北移,青藏高原地壳不断隆起,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步寒冷、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如牦牛。
(教师独具)下图示意伏尔加河三角洲位置变化及里海水平面变化,结合相关知识,完成8~10题。
8.1900~1978年伏尔加河三角洲变化的特点有 ( )
①面积不断增大 ②坡度逐渐减缓 ③向东南方向扩展 ④增速先慢后快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2000年该三角洲的前缘位置可能位于(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0.若在该河中上游修建大型水库,将导致河口及附近水域( )
A.三角洲面积缩小 B.河口盐碱化加剧
C.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D.生物多样性增加
8.C 9.B 10.B [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00~1978年伏尔加河三角洲面积不断扩大,主要是向东南方向扩展;从里海水平面的变化情况看,水平面1900~1978呈下降趋势,所以三角洲坡度总体趋向陡峭;三角洲面积增速先快后慢。第9题,从里海水平面图可以看出,2000年水平面高度在1920~1940年达到过,所以2000年该三角洲的前沿位置可能位于乙处。第10题,若在该河中上游修建大型水库,河口泥沙来源变少,但是入湖水量减少,湖面下降,三角洲面积总体变大,A错;入湖水量减少,河口盐碱化加剧,B对;水库具有调节作用,水位季节变化变小,C错;湖水的盐度增大,生物多样性减少,D错。]
(教师独具)下图示意近年来黄河源区中小湖泊面积与气候、水文要素关系。读图,回答11~13题。
11.气温升高导致湖泊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湖面蒸发增强 B.径流量增大
C.冰雪融水增加 D.降水量增加
12.导致该区域湖泊面积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面温度上升 B.湖面蒸发作用加强
C.降水强度增大 D.地表径流量增大
13.该区域湖泊补给的主要来源是( )
A.大气降水 B.冰雪融水
C.冻土融水 D.地下水
11.A 12.D 13.B [第11题,结合图示信息,气温升高导致蒸发量增大,湖泊面积明显缩小,据此判断该题结论。第12题,黄河源地处青藏高原,气温升高导致冰川融水增加,河流径流量增大,使湖泊面积增加。第13题,结合上题分析知,该区域湖泊补给的主要来源是冰雪融水。]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达加斯加岛(下图),距离非洲大陆最近为 386千米,南北长达1 700千米,东西宽约600千米,为世界第四大岛屿。2 000多年前,人类首次从亚洲和非洲移居于此,目前该岛人口已超过2 000万,年增长率为3%;经济以农业为主,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岛上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80%为特有物种。如珍稀动物狐猴,已完成长达5 500万年的进化历程。狐猴以树叶、花、果实以及昆虫等为食,近年数量剧减,处于濒危状态。
(1)指出狐猴集中分布区自然景观的类型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分析马达加斯加岛生物物种丰富且极为独特的原因。
(3)推测马达加斯加岛狐猴数量剧减的原因。
[解析] 第(1)题,图示狐猴分布区为热带雨林区,该处热带雨林成因是“地形+迎风坡+暖流”。第(2)题,注意两个问题:丰富和独特 。丰富可从环境多样角度分析,独特可从地域孤立而进化慢、人为干扰少角度分析。第(3)题,可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角度分析。
[答案] (1)热带雨林;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再加上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从而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景观。
(2)岛屿长期与大陆远离,地域相对孤立,形成独立的生物进化环境;受人类影响时间短,干扰少;岛屿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区域差异显著,生存环境多样。
(3)人类活动使森林、草原面积减少,狐猴生存空间(栖息地)、食物减少;(生产、生活造成)环境污染,狐猴生存环境受到破坏;非法捕杀狐猴获利;全球气候变化,狐猴生存环境改变;(狐猴为特有物种)生存进化能力较弱 。(任答其中3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