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新一线指导同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练习: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5357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2020学年新一线指导同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练习: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5357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2020学年新一线指导同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练习: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5357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2020学年新一线指导同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练习: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展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地球表面四个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图,完成第1~3题。1.在水循环的过程中,①圈层物质进入②圈层所经过的主要环节是( )A.降水 B.水汽输送C.蒸发 D.径流2.④圈层的矿物质进入①圈层所经历的主要过程是 ( )A.搬运、沉积过程 B.侵蚀、搬运过程C.风化、侵蚀过程 D.变质、沉积过程3.关于图示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B.各圈层相互渗透C.③圈层单独占有空间D.都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解析第1题,由图分析可知,①圈层是水圈,②圈层是大气圈,在水循环的各环节中,水圈中的水体进入大气圈所经过的主要环节是蒸发。第2题,由图分析可知,④圈层是岩石圈,岩石圈的矿物质通过流水侵蚀、搬运作用进入河流或其他水域;矿物质进入水圈首先经过岩石的风化和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无关;风化、侵蚀的产物需经过搬运才能进入水圈;变质作用与岩石圈中的矿物质进入水圈无关。第3题,地球四大圈层中,岩石圈分布于最底部,大气圈分布于最上层,水圈分布于两者之间,生物圈包括岩石圈的上部、大气圈的底部和水圈的全部,四大圈层相互渗透;③圈层是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岩石圈不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答案1.C 2.B 3.B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灭绝。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剧变所致。据此完成第4~5题。4.下列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的是( )A.气候变化B.植物变化C.分解作用D.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都发生了变化5.恐龙灭绝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在起作用?( )A.光合作用 B.生产功能C.分解功能 D.平衡功能解析第4题,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恐龙生存环境的变化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都发生了变化。第5题,恐龙灭绝后,通过平衡功能,其他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使得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答案4.D 5.D6.某校探究性学习小组对附近滨海地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并绘制了该地区自然环境剖面图(图1)和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示意图(图2)。读图,完成下列各题。图1 图2 (1)研究发现滨海地区是四大圈层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图1中A为 圈,B为 圈,C为 圈,D为 圈,E为土壤。 (2)图2中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性,其中⑥和⑦的交换是通过 作用进行的。 (3)近几年来,沿海地区抽取的地下水盐分含量越来越高,目前已不能饮用,原因是 ,控制措施有 、 等。 解析第(1)题,读图1可知,A处于陆地上空,属于大气圈;B处于森林带,属于生物圈;C处于海洋中,属于水圈;D处于沉积岩中,属于岩石圈。第(2)题,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⑥和⑦反映植物与A(大气)圈之间的物质联系,具体表现为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第(3)题,沿海地区过度抽取地下水,从而形成地下水漏斗区,严重的可导致地面下沉,地面建筑塌陷以及海水入侵,地下水质变坏。控制措施应从原因入手分析。答案(1)大气 生物 水 岩石(2)整体 光合(3)过量抽取地下水引起的海水倒灌 合理开采地下水 雨季人工回灌能力提升古代诗歌或名言中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地理知识。据此完成第1~2题。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反映了生态系统的( )A.物质循环关系 B.能量流动关系C.生态金字塔关系 D.食物链关系2.“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反映的主要物质循环是( )A.大气环流 B.水循环C.生物循环 D.岩石圈物质循环解析第1题,诗句反映的是植物(花)通过微生物的分解回到土壤中,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的过程,体现了物质循环关系。第2题,诗句反映了河水东流入海,再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回到陆地上的水循环过程。答案1.A 2.B下图为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示意。读图,完成第3~4题。3.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是( )A.①动物 ②绿色植物 ③CO2 ④O2B.①动物 ②绿色植物 ③O2 ④CO2C.①绿色植物 ②动物 ③CO2 ④N2D.①绿色植物 ②动物 ③O2 ④CO24.此图可以说明( )①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②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 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差异性”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各气体转化以及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和分解作用的原理可知,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①是动物,②是绿色植物,③是O2,④是CO2。第4题,此图反映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相互联系,可以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性”。答案3.B 4.A净光合作用量=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下图是某地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与气温关系统计曲线。据此完成第5~6题。5.绿色植物净光合作用量会受太阳辐射、气温、降水量、土壤养分等因素的影响,这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 )A.整体性 B.差异性C.可塑性 D.临界性6.气温25 ℃以上,该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量不再随气温升高而增加,其主要制约因素最有可能是( )A.光照 B.水分C.热量 D.CO2解析第5题,绿色植物净光合作用量会受太阳辐射、气温、降水量、土壤养分等因素的影响,说明太阳辐射、气温、降水量、土壤等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6题,从图中信息看,气温在25 ℃以上时,植物的呼吸作用量明显增大,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却增长缓慢,是由于气温越高,土壤蒸发越强,土壤水分呈现不足,植物吸收水分少而影响光合作用量增长。故其主要制约因素最有可能是水分。答案5.A 6.B我国传统民居以砖、木建筑为主,而在我国东南沿海某海岛上流传着“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谚,这里有一种奇特的传统民居,以岛上特有的花岗岩、火山岩为主体材料,屋顶石块压瓦片,窗户一律开小窗。当地人称之为石厝(如下图)。读图,完成第7~8题。7.该海岛( )A.原始森林茂密 B.属珊瑚岛C.河流短小 D.土壤肥沃8.石厝“屋顶石块压瓦片,窗户一律开小窗”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泥石流 B.防大风C.防沙尘暴 D.防地震解析第7题,因我国传统民居以“砖、木”建筑为主,所以该海岛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森林多为次生林;该海岛多花岗岩和火山岩,因此不属于珊瑚岛;该海岛位于东南沿海,降水较多,有短小河流发育。第8题,由材料“风沙满地跑”可知,该海岛多大风,“屋顶石块压瓦片,窗户一律开小窗”可以有效抵御大风天气。答案7.C 8.B9.(研究性学习)下面是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搜集的青藏高原地质演化的相关材料以及合作绘制的青藏高原地理环境整体性框图。阅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升。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现在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已高达4 500多米,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材料二 (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序号填在框图相应的位置上。①太阳辐射强 ②气温低 ③空气稀薄(2)据图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统一的演化过程。解析第(1)题,联系序号所代表的内容并根据框图所提供的其他条件(主要考虑其因果关系)来分析。第(2)题,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变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变化,自然地理环境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答案(1)自上而下分别是:②③①(2)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地势高),气候逐渐变冷、干燥;气候寒冷,终年气温低,多冰川;气候寒冷,土壤贫瘠,多冻土;气候寒冷干燥,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言之有理即可)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