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二江苏专用练习:第二单元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课后检测能力提升
展开读我国中部地区某城市发展过程图,回答1~2题。
1.该地城市化过程的主要表现有(双选)( )
A.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B.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C.城市人口文化水平提高
D.劳动力从第二、三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
2.促进图示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双选)( )
A.政策 B.科技
C.交通 D.工业
解析:第1题,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交通运输网络化不断加强,呈综合化趋向;交通和工业的发展带动城市规模的扩大,相应地,原来城郊的部分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
答案:1.AB 2.CD
3.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采取的相应改革措施是( )
A.城乡教育体制改革
B.城乡户籍制度改革
C.乡村环境卫生改革
D.土地利用制度改革
解析:选B。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促使与之相关的城乡户籍制度改革。
“就地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在原有的居住地,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完善基础设施,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这是城市化的一种新趋势。据此完成4~5题。
4.就地城市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B.中心城市人口压力加大
C.劳务输出数量减少
D.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
5.关于推进就地城市化的措施,最可行的是( )
A.压缩耕地面积 B.加强教育培训
C.严格户籍制度 D.住房城镇化
解析:第4题,由题干可知,就地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种新趋势,它将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减轻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减少当地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也会减少当地的劳动力向外输出。选C正确。第5题,加强教育培训,利于促进当地剩余劳动力就地转行,发展生产,促进当地就业,利于推进就地城市化。
答案:4.C 5.B
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6~7题。
6.我国各地在城市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作用是( )
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
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
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7.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双选)( )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B.底栖生物生存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C.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水位下降
D.河道取直,水质恶化
解析:第6题,城市渠化能加快城市地表径流和城市污水的排放,但它对城市供水、内河航运和休憩娱乐影响不大。第7题,城市渠化会使河流流速加快,泥沙淤积减轻;会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使地下水水位下降;会使底栖生物生存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6.D 7.BC
8.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回答问题。
(1)A、B两条曲线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是______曲线,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是______曲线。
(2)从图中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和小城镇__________的逐步完善,出现了__________ 现象。
(3)简述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
(4)请就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
解析:(1)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征:起步晚、水平低、发展速度快;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起步早、水平高;故代表发达国家的为A曲线,代表发展中国家的为B曲线。(2)发达国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城市问题,同时,中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导致城市人口从城市中心区向中小城镇回流的现象,为逆城市化现象。(3)发展中国家随着城市的不断推进,由于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导致人口密集,就业困难;由于规划不合理,导致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出现环境质量下降,社会不太安定等问题。(4)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措施主要从城市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交通条件的改善及合理规划等方面考虑。
答案:(1)A B
(2)基础设施 逆城市化
(3)人口密集,就业困难,交通拥挤,地价房租昂贵,住房紧张,环境质量下降,社会不太安定。
(4)适度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开发新区,建立卫星城市;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改善交通、居住条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合理规划城市,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整治城市环境,提高绿化面积。
读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回答1~2题。
1.阶段Ⅰ所表示的城市化阶段是( )
A.缓慢发展阶段 B.加速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 D.再城市化阶段
2.引起阶段Ⅱ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
B.乡村和小城镇发展超过城市
C.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D.轨道交通的发展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阶段Ⅰ该地城市化由市区向郊区拓展,属于城市化加速阶段。第2题,由图可知,阶段Ⅱ出现市区人口向乡村与小城镇迁移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市中心区地价上涨,环境恶化。
答案:1.B 2.C
下图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 3~5题。
3.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处于(双选)( )
A.大城市化 B.郊区城市化
C.逆城市化 D.再城市化
4.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双选)( )
A.交通通达性差 B.地价昂贵
C.污染严重 D.远离商业中心
5.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
A.城市的人口规模
B.城市的用地规模
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D.特大城市的数量
解析:第3题,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较低,但城市化速度较快,目前我国正处于努力推进城市化的过程,即大城市化和郊区城市化过程。据图可知,阶段Ⅰ城区人口密度大,表示大城市化过程;阶段Ⅱ城区人口密度减小,郊区人口密度增大,表示郊区城市化过程,A、B正确;而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是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发展阶段,C、D错误。第4题,据图可知,随着阶段Ⅰ大城市化的过程,大量人口迁入城市中心,导致城市污染加重,加上交通条件的改善,许多人开始往环境好的郊区迁移,出现郊区城市化。同时城市中心地价昂贵,郊区地价便宜,致使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B、C正确;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高,且接近商业中心,A、D错误。第5题,城市人口数量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等都是城市化的表现,但通常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答案:3.AB 4.BC 5.C
TOD模式是为了解决城市无限制蔓延而采取的一种以公共交通为导向,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 m(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的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城市社区开发模式。下图为TOD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城市无限制蔓延”主要是指( )
A.“滞后城市化” B.城市化发展快
C.城市郊区化 D.“虚假城市化”
7.TOD模式主要协调了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
A.治安混乱问题 B.环境恶化问题
C.就业困难问题 D.交通拥堵问题
解析:第6题,根据材料,TOD模式是一种为解决“城市无限制蔓延”而实行的城市社区开发模式,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充分利用城市土地,减少了城市面积向郊区的扩展、延伸。所以“城市无限制蔓延”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指城市郊区化,C对。第7题,根据材料,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以公交站点为中心,说明该模式主要协调了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交通拥堵问题,D对。
答案:6.C 7.D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下图为我国城市化“纳瑟姆”曲线图。
材料二 下表为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16时的气温差表。
时间 | 1月 | 2月 | 7月 | 10月 | 全年平均 |
气温差(℃) | 5.2 | 6.0 | 5.4 | 6.0 | 5.5 |
(1)从1990年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处在哪一阶段?该阶段有何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
(3)据材料二表中数据,分析该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方向与原因,并提出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阶段处于加速发展阶段。(2)城乡一体化的地理意义需要从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方面回答,其最终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3)城市中心区与郊区存在着热力环流,所以要合理规划城市,避免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环境受到热力环流的影响。
答案:(1)加速发展阶段。 特点: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聚集,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增加,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
(2)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3)方向:高空污染物由城市向郊区扩散,近地面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城市。
原因:城、郊气温差产生了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或城市热岛效应)。
措施:在郊区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时,应该选择在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