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一3.2《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第二课时PPT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
展开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
第3章 第2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分离各种细胞器的科学方法,了解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
2.让学生通过类比认识细胞内各细胞器及其分工。通过资料的阅读和实际的问题的引导,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进而发展综合的能力。
3.利用课本插图、教学挂图和课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分析、类比归纳的学习方法。
4.通过细胞内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的学习,进一步明确结构与功能相同意的观点以及事物之间纯在普遍联系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3.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难点
1.如何掌握集中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如何将这些细胞器的功能和生物体的相关生命现象联系起来并灵活运用。
3.各种生物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新课讲授]
教学内容 |
教师行为 |
学生行为 |
教学说明 |
教学内容的引入(创设问题情景) | [展示]牛奶的图片 [提问]我们每天喝的牛奶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在工厂生产加工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哪些生产车间? 讲解:至少需要一个养料制造车间来提炼牛奶,一个车间来对牛奶进行消毒。还要有一个废物回收车间以及动力车间来提供电力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一件优质产品的产生需要工厂里面各个车间以及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够顺利进行。大家知道吗?在我们的微观世界里,细胞的内部其实也像是一个繁忙的工厂一样。 讲解:细胞里面也时时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细胞里面也存在着类似车间一样的结构,这些结构我们给它们一个名称"细胞器"。这些细胞器各施其能,对于细胞"货物"的生产都有自己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参观细胞这个工厂里面的车间。认识这些细胞器的结构以及功能。 |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在讲解时学生倾听,并参与交流。
| ①创问题情境,引出新课题。 ②通过类比,学生能更形象地认识细胞内的各个“车间”——细胞器。
|
线
粒
体
| [画图]线粒体的结构图,并标上外膜,内膜,嵴,基粒,基质这些结构。让学生跟着画。 [讲解]线粒体是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线粒体是呈棒状或粒状。线粒体有内外两层膜,外膜是平滑的,内膜向内折叠形成一个个像山一样的脊梁的结构就称为“嵴”。在内膜上面附着着许多颗粒状的物体称为“基粒”,在线粒体的腔内还充满着也的基质。 [思考]给同学几个实例,让同学猜测线粒体的功能?(给予一定的提示) ①生长旺盛的细胞或生理功能活跃的细胞中线粒体居多。 ②鸟翼的肌原纤维、精子的尾部基端线粒体数目较多。 ③运动员肌细胞线粒体的数量比缺乏锻炼的人多。 ④在体外培养细胞时,新生的细胞比衰老的细胞或病变的细胞的线粒体多。
[提问]为什么内膜要向里面折叠形成嵴的结构,有什么作用呢? [讲解]结构是与功能相适应的。我们先来看看线粒体有什么样的功能。线粒体被称为动力车间是因为它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可以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约95%是来自有氧呼吸。 [提问]内膜向内折叠可以发现表面积怎样啊? [讲解]可以使表面积增加。由于线粒体的内膜和基质中有许多和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增大表面积可以增加这些酶的附着,有利于有氧呼吸的顺利进行。除了酶之外,线粒体里面还有一些特殊的成分就是少量的DNA和RNA | 画图
思考
答:表面积增大
| ①多数细胞器肉眼看不见,这样给教学带来难度。可充分发挥模型、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的作用,从而深入了解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②通过具体典型的生物现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会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深入理解生命科学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 |
叶
绿
体 | [过渡]接着我们来参观养料制造车间——叶绿体 [画图] 叶绿体的结构图,并标上外膜,内膜,基粒,类囊体、基质这些结构。让学生跟着画。 [讲解]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叶绿体是呈椭圆状或球状。和线粒体一样,叶绿体是含有内外两层膜的,不同的是叶绿体的内膜也是光滑的。在叶绿体的内部有几个或几十个基粒,每个基粒就像是有硬币堆叠成的结构。而每个硬币状的结构就称为是类囊体。 [强调]哪部分是基粒,哪部分是类囊体?叶绿体的内部除了基粒之外还充满着液态的基质。 [提问]叶绿体是存在于哪种生物体的? [反问]是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含有叶绿体? [讲解]植物的根尖细胞不含有叶绿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根尖细胞不需要进行光合作用,也就没有叶绿体,所以它的颜色也不是绿色的。 [提问]为什么叶绿体是养料制造车间? 因为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是淀粉。所以称为是养料制造车间,可以产生淀粉。 [提问]为什么又称为是能量转换站?到底是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为什么形式的能量? [讲解]光合作用的结果是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所以就称为是能量的转换站。 [强调]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内仅有的两种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它们都与能量的转换有关。 |
画图
答:植物
答: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 |
内 质 网 | [过渡]接着我们来参观另外一个车间——蛋白质合成加工的车间以及脂质合成车间。这个就是内质网了。 [学生看图] [讲解]内质网是由单层膜所折叠形成的网状结构。这些膜围成一个个运输的通道。书里面的这种内质网上面附着着一些红色的颗粒状的小体。这些是核糖体,我们把这种有核糖体附着表面看起来比较粗糙的内质网就称为是“粗在细胞中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内质网,这种内质网表面没有核糖体的附着,看起来比较光滑,称为是光面内质网。内质网是呈网状的。内质网的作用就是合成加工蛋白质,这些形成的通道就是来运输蛋白质的。另外它也是脂质的合成车间。这里特别注意,内质网只具有单层膜结构。它也是存在于动植物细胞。 |
看图
| |
高
尔
基
体 | [过渡]我们再来参观另外一个与蛋白质加工运输有关的车间:高尔基体。 [讲述]高尔基体是意大利的医生高尔基在100多年前发现的一种细胞器。 [画图讲解]高尔基体是呈囊状的,中间扁平的部分是扁平囊,两端会膨大冒出像泡泡一样的结构称为是囊泡,其中大的囊泡称为大囊泡,小的就称为是小囊泡。和内质网一样,高尔基体也是只有单层膜,而且存在于动植物细胞里面。高尔基体的作用在不同的生物体细胞有不同的作用。在动物细胞,高尔基体是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而在植物细胞,高尔基体与植物新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 请同学描述高尔基体的结构。 | |
核 糖 体 | [过渡]大家还记得我们刚刚提过附着在内质网上面的呈颗粒状的小体吗?这些就是核糖体了。核糖体也是一种细胞器,它是细胞中生产蛋白质的机器。核糖体是椭球状的。大家要注意,核糖体是没有膜的。 [提问]仔细观察动物细胞以及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描述细胞中核糖体主要分布在哪里? [讲解]细胞中的核糖体有些是附着在内质网上,一部分是游离在细胞质中。核糖体也是存在于动植物细胞里面的,因为它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而对于蛋白质来说,无论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都是必须的。另外,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共有的细胞器只有一种就是核糖体。 | 仔细看图找出核糖体
答:一些附在内质网上、一些游离在细胞质上。 | |
中 心 体 | [播放]中心体结构视频。 [讲解]从这个视频可以看到中心体是由两个互相垂直的柱状物体所构成的。这些柱状物体就是中心粒。所以中心体是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所构成的。中心体是也是没有膜结构的。中心体只分布在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中。它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
| |
液 泡 | [提问]液泡存在于哪种生物体里面? [讲解]液泡存在于植物细胞里面,是呈泡状的。其结构可分为液泡膜和细胞液两部分。液泡膜为单层膜。细胞液里面含有很多化学物质,例如糖类、色素、有机酸、生物碱还有一些无机盐。 [举例]西瓜汁的甜味是由于细胞液里面含有糖类、柠檬的酸味是由于含有有机酸、茶叶的苦涩是由于含有生物碱;万紫千红的颜色,除了绿色之外,其他颜色一般是由细胞液里面的色素所产生的。 | 答:植物
观看 图片 | |
溶 酶 体 | [过渡]一个工厂里面还要有一个废物回收的车间,细胞里面回收废物的车间是“溶酶体”,我们把它称之为“消化车间”。溶酶体里面含有一些水解酶。这些酶被一层膜包住。只有当膜破了之后才能够使到水解酶起作用。溶解酶可以消化细胞里面的一些废物,比如一些细胞代谢产物,一些破损的细胞器等等。 [举例]蝌蚪在变成青蛙的过程中尾巴会消失就是由于溶酶体起的作用,将细胞内的一些化合物水解,从而使细胞被消化掉。 |
| |
小 结 | 1.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2.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 3.无膜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4. 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 5.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液泡、叶绿体(根尖细胞没有) 6.动物及低等植物特有的细胞器:中心体 |
个别学生总结回答,教师作补充。 | 强调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的复杂性、整体性、有序性和重要性。 |
反 馈 练 习 | [提问]:科学家在豚鼠的胰脏腺泡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3min后,被标记的亮氨酸出现在附着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 17min后,出现在高尔基体,117min后,出现在细胞膜内的小泡及细胞外的分泌物中。 a 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b 蛋白质的合成有关的细胞器
最后 完成八种细胞器的比较.
| ①结合所学的细胞器的知识,回答问题。 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描述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结构和功能,完成达标表格。 | ①师生共同讨论,进一步掌握知识要点。了解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