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试讲课ppt课件
展开课程标准: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重点:物种交流的主要表现;难点:农作物交流对人类命运的影响;核心素养:(1)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教学中,通过考察来食物物种交流的史实,让学生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构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2)通过提供不同展示食物物种的交流来源和产生影响,采用史料解读、史料认证的学习方法,提取有效信息,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和现实问题,据此达到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目标。
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东西方的交流,是沟通东西方的重要桥梁。物种交流主要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物种交流。
西域与中原之间的交流示意图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表现如何?
日常所食中你知道哪些食物物种来自美洲?把下图中的作物进行分类,说说它们在欧洲和中国是怎样传播的?
玉米: 16时间作为观赏植物传入--- 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广泛种植--- 17世纪传遍欧洲各国。 马铃薯:16世纪末,作为食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甘薯:传播缓慢。
阅读教材,概括粮食物种在欧洲是怎样传播的?绘制在欧洲的传播时空路线图。
玉蜀黍重出西土,种者亦罕。---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 数十年前,山内秋收以粟谷为大宗。粟利不及包谷,今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 --- [清] 《汉中府志》 又如玉蜀黍一种,于古无征,今遍种矣。 --- [清] 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P8--9,比较分析明代到清代玉米在我国的种植情况有什么变化?
由很少种植到普遍种植。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铃薯传播到欧洲和中国后都得到推广的原因是什么?
马铃薯传入后适应了当地气候和地理环境,而且马铃薯都适合人们的饮食习惯。
材料二 :“万历中, 闽人又得之外国。……盖渡闽海而南, 有吕宋国, ……以通商故, 闽人多贾吕宋焉。其国有朱薯, 被野连山而是。……中国人截取其蔓咫许,挟小盖中以来, 于是入闽十余年矣。” ---明 何乔远《闽书》 “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 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 略通闽广之境也。” ---明末徐光启则在《农政全书》 甘薯在欧洲传播缓慢,不及马铃薯普及。在中国传播快且种植普遍。原因:欧洲和中国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饮食习惯和认识上的差异。
解读史料,说明甘薯在欧洲和中国的传播状况有何不同,分析出现这种状况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1526年,甘薯被西班牙人引入,从那里传入意大利、奥地利、德国、比利时,接着传入英国。甘薯在欧洲的传播比较缓慢。一段时期内与马铃薯一样受到误解, 被认为含有催欲素。17世纪,甘薯在西班牙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但在整个欧洲,由于饮食习惯和地理条件,甘薯始终不如马铃薯那么普及。
(1)西红柿在欧亚的传播你知道“狼桃”的故事吗?说说西红柿传到欧洲以后被人们接受的过程。故事:“狼桃”变美味 西红柿原来生长在秘鲁的森林里,当时叫做“狼桃”。由于它艳丽诱人,人们都怕它有毒,只欣赏其美而不敢吃它。到了16世纪,英国有一位名叫俄罗达拉里的公爵游历来到了秘鲁,非常喜欢当地这种桃,于是,他把它带回英国皇宫,作为珍贵的礼品奉献给当时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此后,西红柿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被大量地种植,但只限于观赏。 到了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禁不住诱惑,决心冒死尝一尝这“狼桃”果的滋味。他勇敢地吃下一口之后,感到酸甜可口,但想到人们的警告,仍不免心惊肉跳。于是,他穿好衣服躺在床上等死。时间在焦虑、恐惧中慢慢过去,12小时后,这位冒险的画家仍好好地活着,反而食欲大增,从此他忍不住经常吃起来。这位画家不畏牺牲、勇敢地尝试西红柿的趣话在各地传播开来。到18世纪后期,意大利人开始尝试用西红柿做菜,并传至世界各地。
番椒,丛生,百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子种。 --- [明] 高濂《遵生八笺》
阅读史料,结合图片信息及课本知识,思考辣椒传入中国在西南和中南地区流行的原因,又是如何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1)西红柿在欧亚的传播
参考答案: 中国西南和中南地区多为山地丘陵,气候潮湿,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湿气侵人。辣椒有驱风寒、祛风湿的功效,吃辣椒可祛湿抗潮。且当地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适宜种植。 辣椒的名、形、色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辣椒的气、味、性融入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辣椒的情、性、质象征中国革命与文学艺术的巧妙联系。
材料一 有人认为中国引种玉米的时间早于发现新大陆的时间。元代贾铭的《饮食须知》中谈到玉蜀黍,且元代尚食局有御麦面,从而认为元代已有玉米。明代兰茂(1397—1476)的《滇南本草》中,就有关于玉米的记载:“玉麦须,味甜,性微温,入阳明胃经,通肠下气,治妇人乳结红肿或小儿吹着,或睡卧压着,乳汁不通。”根据兰茂生平,也认为玉米引进当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材料二 有学者考证认为元代贾铭的《饮食须知》中谈到玉蜀黍,不过是皇帝御用的上好麦面。《饮食须知》中谈到玉蜀黍的部分很可能是后人加入的,恐不可靠。玉米很早就是美洲本地人的主要粮食作物,直到十五世纪,没有一个国家记载有关玉米的任何迹象。所以玉米应是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才传到旧大陆各国的。
问题探究(一):古代玉米传入中国的时间
玉米、马铃薯、番茄传到中国后,经历了由观赏植物变成餐桌美食的过程。关于它们何时传到中国,人们还有些分歧,请以玉米为例加以探究。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自学课本10页内容,分类总结其他地区有什么作物传入美洲并推广。1.小麦和水稻小麦后来在美洲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小麦后来在美洲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传入欧洲的欧亚畜禽:牛、驴、骡、马、猪、羊和鸡。历史影响: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畜牧业、农业的发展。
概括: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黄瓜、甜瓜、豌豆经济类:甘蔗牲畜家禽:牛、驴、骡、马(役畜)猪、羊、鸡(食用)记忆口诀:小麦大麦和水稻,苹果生气打葡萄,甜橙柠檬来劝架,黄瓜甜瓜哭号号,豌豆甘蔗来讲理。记忆口诀:牛驴骡马猪羊鸡,结伴旅游美洲去。
历史纵横:咖啡和咖啡馆。阅读教材P10,谈谈你对咖啡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形成特有的咖啡文化的认识。
咖啡从非洲传播到世界各地,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这项内容。不同肤色的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会的重要场所。今天的咖啡馆遍及全球,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一粒粒咖啡豆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丰富,还有“合同一家”的世界文化融合。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问题探究(二)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结合课本所学,分析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有哪些?材料一:1500年前后,亚欧人口约为4.25亿;1700年前后,达到7.2亿;1800年前后,已突破9亿。材料二:“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土豆耐寒,落地就生根,入土必出芽,饱腹感更明显。公元1679年,康熙十八年。福建松溪县发布劝农文告,点名要求当地农民大力种植“马铃薯”。在清朝,有玉米参加轮作复种的土地,比没有玉米轮作的土地增产四分之一,水稻亩产超过千斤是近几十年才实现的事,而甘薯亩产千斤在清代时就能轻松做到。 人口激增,粮食产量提高。
材料三:明嘉靖《常熟县志》(1538)和王世懋《学圃杂疏》均有明确记载。《三农记》卷12亦云:“番豆,乃落花生也。始生海外,过洋者移入百越,古因此名。初时为果,今湖田沙土遍植。”材料四:嘉庆《汉中府志》说:“数十年前,山内秋收以粟谷为大宗。粟利不及包谷,今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丰富人们的饮食种类,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材料五:在北美地区,水稻仅有3%供本地消费,其余全都用于出口。玉米、番薯的上市贸易,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起到了平抑粮价的作用。促进对外贸易和商品经济发展。
材料六: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期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漠化现象凸显。材料七: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沟洫之制,水陆失宜”。物种引进对环境产生影响:乱砍滥伐,植被破坏,过度垦荒造田,水土流失草原沙漠化严重。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积极影响:(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深刻影响了人类的日常生活。(3)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2.消极影响:对当地环境产生影响,出现乱砍滥伐,过度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
一.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1.粮食作物2.蔬菜作物二.美洲物种的外传与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传播1.小麦和水稻2.畜禽物种3.非洲物种的传播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积极影响2.消极影响
达标测验:1.对下表所示世界人口变化状况分析的选项正确的是A.各大洲的人口数量处于持续增长状态 B.世界大战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人口增长C.欧洲人和具有欧洲血统的人增长最迅速 D.美洲作物传播是促进人口增长的原因之一【答案】D【解析】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高产作物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人口数量的额增加,D正确;非洲新航路开辟后,由于黑奴贸易,一定时期内人口减少,排除A;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排除B; 美洲地区人口增长最快,尤其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及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这一时期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各大洲人口,尤其是非洲人口和欧洲人迁移至该地区,因此不能认定欧洲人和具有欧洲血统的人增长最迅速,排除C。
2.16世纪伊始,随着新航路开辟,一方面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下列物种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A.小麦、水稻、牛、马B.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C.玉米、水稻、牛、马D.马铃薯、番茄、花生、葡萄【答案】A【解析】哥伦布发现美洲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等牲畜和水稻、小麦等农作物,而美洲则为人类贡献了玉米、马铃薯、蕃茄,故A项正确;B项均为美洲传入欧洲作物,排除;玉米为美洲传向欧洲作物,排除C;马铃薯、番茄、花生为美洲本地作物,排除D。
3.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据此可知A.缓和了明清人口增长压力 B.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C.精耕细作进一步走向成熟 D.对外开放加速明清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稳定和赋税制度的改革,导致人口激增,因此明清时期的人地矛盾异常尖锐,但是由于玉米和番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极大的解决了人口饥饿问题,缓解了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压力,A选项符合题意。明清时期我国农业结构仍然以传统的农作物种植为主,B选项排除。精耕细作表现在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修建、作物品种的改善等方面,仅从高产作物的引进并不能说明精耕细作走向成熟,C选项排除。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是海禁和闭关锁国,D选项排除。
4.旧大陆禽畜的传入和繁衍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业、农业的发展。但也有人认为旧大陆禽畜的传入破坏了美洲的植被,损害了生态环境。这些看法反映了A.物种交流的影响的复杂性 B.不同阶级的看法不同C.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艰难性 D.人们看待问题的片面性【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看法反映了旧大陆禽畜传入美洲后的多元影响,体现了物种交流的影响的复杂性,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5.地理大发现之后,新旧大陆间粮食作物的互相传播,为全球范围内的交流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作物的种植与贸易,则促进了各地商业的发展和白银的跨洲际流动,各大洲纷纷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材料反映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B.资本成为全球化的主要动力C.农业变革推动了早期的全球化D.新航路开辟改变了经济结构【答案】C【解析】“地理大发现”和“各大洲纷纷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早期的全球化,而材料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部分原因是“新旧大陆间粮食作物的互相传播”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与贸易”,故选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是在工业革命后,A错误;B项“资本”不是材料主旨,且资本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主次地位没有体现,排除;D项中“新航路开辟”不是材料主旨,且“经济结构”的相关内容也没有直接涉及,排除。
6.来自异域的糖和咖啡、荼、巧克力一起,不仅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和欧洲社会,糖从贵族生活象征,逐渐变为城市劳工的生活元素。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传播到欧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糖A.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 B.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C.促进了世界的文化交流 D.促进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传播到欧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体现的是蔗糖的传播发展对人口流动、经济形态和殖民扩张的影响,说明蔗糖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推动发展,D选项符合题意;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仅是材料的一部分,A选项排除;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仅是材料的一部分,B选项排除;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无法体现对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的影响,C选项排除。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甜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骡、马、猪、羊、鸡等畜禽传入了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经济与社会生活》材料二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说明16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简析其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
【解析】(1)特点:依据材料一“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等信息从种类多、范围广、以食物为主以及双向交流等归纳回答。(2)原因:依据材料二“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以及早期殖民扩张;依据材料二“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可知中国人地矛盾突出;依据材料二“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可知高产且不拘土壤与地形。影响:依据材料从积极和消极的角度分析回答,积极的角度依据材料二“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等信息和所学从扩大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矛盾、丰富了食品资源、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提高了抗饥荒能力以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等回答。消极视角依据材料二“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的信息可知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
高中历史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学演示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学演示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大豆太难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完美版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完美版课件ppt,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土豆在中国的传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优秀ppt课件: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优秀ppt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一颗辣椒的奇妙漂流,美洲物种的外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