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一单元 人口和地理环境综合与测试达标测试
展开(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某地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状况图(A图)、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坐标图(B图),回答1~2题。
1.A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四阶段中,人口总数最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B图中①②③④四点所示人口增长特点与A图人口增长的四个阶段基本对应的是( )
A.①—甲 B.②—乙
C.③—丁 D.④—丙
解析:第1题,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只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就会增加。第2题,根据B图中①②③④四点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特点和数值判断其人口增长模式;根据A图判断,甲为原始型,乙、丙为传统型,丁为现代型。
答案:1.D 2.A
性别比是指人口中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比值(通常指100个女性对应的男性人数)。下图为我国近30年来出生人口(活产婴儿)和总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图。据此完成3~5题。
3.我国1980-2010年期间( )
A.出生人口中女婴比重高于男婴
B.人口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
C.妇女生育率明显升高
D.人口性别结构明显优化
4.我国目前的这种出生人口性别比特点对未来造成的影响包括( )
①“剩男”现象明显增加
②女性择偶标准降低
③“老夫少妻”现象增加
④不会引发社会问题
⑤跨国婚姻有所增多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
5.能缓解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措施有( )
①实行胎儿性别鉴定
②提倡养儿防老
③尊重妇女权益,实现男女平等
④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3题,据图中曲线变化,我国1980-2010年期间出生人口性别比波动上升,总人口性别比总体上变化不大,说明出生人口中男婴比重高于女婴,人口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人口性别结构没有优化,故A、D项错误,B项正确;妇女生育率无法从图中读出,故C项错误。第4题,由于近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波动上升,“剩男”现象明显增加,①正确;女性择偶标准升高,②错误;“老夫少妻”现象增加,③正确;男女比例不协调将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④错误;会增加跨国婚姻现象,⑤正确,故B项正确。第5题,实行胎儿性别鉴定,进行选择性的生育,可能会加重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①错误;应提倡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改变传统的生育观念,故②错误;尊重妇女权益,实现男女平等,③正确;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人民老有所依,改变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④正确,故C项正确。
答案:3.B 4.B 5.C
读甲城市人口增长率曲线图和乙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回答6~7题。
6.甲城市人口呈现正增长的开始时期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7.如果只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关于乙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时人口数量比③时多
B.④时人口数量达最小值
C.②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D.③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解析:第6题,由甲城市人口增长率曲线图可以看出,当处于①位置时,人口迁移率为负值,说明人口迁出多于迁入,此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增长,因而此时人口总量减少,故选项A错误;②位置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说明此时人口自然增长量为负值,人口迁移率为0,所以人口总数依然呈现减少状态,故选项B错误;④位置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说明此时人口自然增长量为0,但是人口迁移率大于0,即人口迁入多于迁出,所以人口总数已经呈现持续增多状态,故选项D错误;因而③应该是人口呈现正增长的开始时期,故选项C正确。第7题,由乙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可以看出,从①到③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大于0,因而①到③阶段,人口是在不断增多的,到③位置时,自然增长率由正值转变为0,人口数量不再增加,此时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由③到⑤之间自然增长率是负值,说明人口数量在减少,所以⑤时人口数量最少,故选项D正确。
答案:6.C 7.D
读我国某地1998年和2011年数据变化表,回答8~9题。
年份 | 1998年 | 2011年 |
人口数量(人) | 4 951 | 2 964 |
人口合理容量(人) | 5 160 | 4 030 |
年人均产值(元/人·年) | 2 027 | 3 460 |
河流含沙量(kg/m3) | 0.023 | 2.252 |
8.该地人口合理容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环境承载力上升 B.生态环境恶化
C.社会财富大幅度上升 D.生活消费总量增加
9.能提高该区域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有( )
①扩大耕地面积 ②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林牧业比重 ③拓展交通 ④迁入人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8题,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地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减少,环境承载力减小,A错误;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河流含沙量增大,可能是该地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还可能导致人口合理容量减小,B正确;社会财富大幅度上升与人口合理容量没有必然联系,C错误;表中没有提供生活消费总量变化的相关信息,D错误。第9题,扩大耕地面积会加剧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人口合理容量减小,①错误;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林牧业比重会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人口合理容量提高,②正确;拓展交通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利于人口合理容量的提高,③正确;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迁入人口会使该地人口数量增多,这会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人口合理容量降低,④错误。故B正确。
答案:8.B 9.B
读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坡度与海拔、人口累积百分比曲线图,完成10~12题。
10.由材料可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降水 B.坡度
C.水源 D.海拔
11.该流域人口主要集中在( )
A.海拔3 000 m以下 B.海拔3 000~4 000 m
C.坡度5°以下 D.坡度5°~11°
12.该流域( )
A.越往上游坡度越大
B.坡度大于38°平均海拔骤升
C.越往上游水流越慢
D.坡度大于66°平均海拔骤升
解析:第10题,根据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坡度与海拔及人口累积百分比曲线图,可知坡度在5°以下,人口总数达到80%,而坡度较大的地方人口比重较小,主要跟坡度有关。 第11题,读图可知,坡度在5°以下,人口总数达到80%,人口主要分布在1 000 m以下。第12题,读图可知,2 000 m左右坡度比上游要缓,坡度大于66°平均海拔骤升,可知越往上游坡度不是越大,越往上游水流也不是越慢。
答案:10.B 11.C 12.D
读下面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13~15题。
13.若此图表示“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甲地、乙地可能分别是( )
A.非洲 欧洲 B.北美 拉美
C.欧洲 非洲 D.日本 中国
14.若此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反映的民工流向可能是( )
A.河北到青海 B.湖南到广东
C.上海到四川 D.山西到新疆
15.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至乙地的是( )
A.乙地较高的工资待遇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
D.甲地优美的环境
解析:第13题,二战后,由于欧洲经济复苏需要大量劳动力,因此欧洲成为迁入区;美洲在二战前是新大陆,是迁入区,二战后,美国经济发达,也是迁入区;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第14题,我国出现民工流的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因此人口主要从经济欠发达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湖南的经济较广东落后,人口由湖南迁入广东。第15题,现阶段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经济水平高的地区生活条件好、就业机会多、工资待遇高,人口的迁入率较高。
答案:13.A 14.B 15.A
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迁移已成为我国未来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下图为我国近年来家庭分批迁居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图。据此完成16~17题。
16.在分批流动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中,影响家庭中第一批流动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 D.家庭因素
17.从第二批迁居人口后,随着迁居人口批次的增多,人口流动表现的主要特点是( )
A.从第二批迁居人口开始,女性人口组和0~5岁人口组呈现回迁趋势
B.家庭男性人口年龄组在各批次迁居人口中一直处于迁居人口结构最高比例
C.劳动年龄人口迁居比例不断下降,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成为迁居人口主体
D.在各年龄人口组中,老年人口组在家庭迁居人口总比例中所占的比例最小
解析:第16题,第一批流动人口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其出外是谋生,因此经济是流动的主要因素。第17题,由图可知,从第二批迁居人口后,随着迁居人口批次的增多,人口流动表现为劳动年龄人口迁居比例不断下降,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成为迁居人口主体。
答案:16.B 17.C
读不同时期台湾省人口金字塔图组,完成18~19题。
18.图示过程能够明显反映台湾省( )
A.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
B.人口死亡率先上升后下降
C.人口死亡率不断上升
D.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上升
19.预测到2031年台湾省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人口增长速度快
B.人口老龄化程度高
C.就业压力太大
D.性别结构严重失衡
解析:第18题,图示过程反映了台湾人口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不断下降,出生率和死亡率也不断下降,呈现三低模式。第19题,按照台湾目前的人口模式和自然增长率的特征,预测到2031年台湾省完全进入老龄化的社会。
答案:18.A 19.B
20.关于环境人口容量的正确叙述是( )
A.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人口容量应该是基本相同的
B.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是永远不变的
C.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源利用率提高,地球环境人口容量是无限的
D.确定什么样的消费水平,会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解析:选D。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人们对资源的开发程度及资源的存储程度是不同的,所以估计的环境人口容量是不同的;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源利用率提高,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可以提高,但并不是无限的;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低,确定什么样的消费水平,会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21.下列有关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A.四川—水力资源
B.山东—气候资源
C.黑龙江—矿产资源
D.新疆—水资源
解析:选D。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区域短缺的资源。四川的水力资源丰富,A错。山东是温带季风气候,气候资源不是制约因素,B错。黑龙江的矿产资源丰富,C错。新疆位于干旱气候区,水资源短缺,是主要制约因素,D对。
读木桶效应图,完成22~23题。
22.根据“木桶效应”,如果各块木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图中决定环境人口容量的是( )
A.土地资源 B.森林资源
C.矿产资源 D.水资源
23.下列能增加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有( )
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②发展新能源
③控制人口的死亡率 ④鼓励生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22题,根据“木桶效应”,决定木桶容量的是短板的长度。如果各块木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图中决定环境人口容量的短板是矿产资源。第23题,能增加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①对;发展新能源,②对;控制人口的死亡率、鼓励生育,与增加人口合理容量无关,③④错。
答案:22.C 23.A
生态足迹是指维持一个地区、国家的生存所需要的地域面积。生物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的总和。当一个地区的生物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读图,回答24~25题。
24.巴西生物承载力高于俄罗斯的原因主要是( )
A.气候 B.国土面积
C.土壤肥力 D.水资源数量
25.根据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表现,下列国家或地区生态赤字最为严重的是( )
A.印度 B.中国
C.欧盟 D.俄罗斯
解析:第24题,巴西地处热带,水热资源丰富;俄罗斯纬度较高,水热状况较差,所以巴西的生物承载力比俄罗斯高。第25题,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赤字=生物承载力-生态足迹。数值越小,反映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严重,生物的多样性减少越多。通过计算可知欧盟符合题意。
答案:24.A 25.C
二、综合题(共50分)
26.图1是2015年世界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比较图,图2是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据图1分析,各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__________,人口负增长的是__________。(2分)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差异最小的是____________ (出生、死亡或自然增长)率。(2分)
(3)图2第①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征:人口规模__________,且波动较________(大或小)。(2分)
(4)目前,处于图2第②阶段的国家,其主要的人口问题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分)
(5)欧洲的意大利、瑞典等国家人口老龄化严重,其直接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6分)
解析:(1)结合图例可读出,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欧洲死亡率高于出生率,人口出现负增长。(2)从图中可读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差异最小的是死亡率。(3)从图中可读出,①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征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原始型,人口规模小,且波动较大。(4)目前,处于图2第②阶段的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较快。(5)欧洲的意大利、瑞典等国家人口老龄化严重,其直接影响有社会需求不旺,经济增长缓慢,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等。
答案:(1)非洲 欧洲
(2)死亡
(3)小 大
(4)出生率高 自然增长快
(5)社会需求不旺 经济增长缓慢 青壮年负担过重
27.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8分)
材料一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每年增加的常住人口数量达到四五十万人,相当于一个中小城市的规模。
材料二 近年来“逃离北上广”已成为一个时髦概念,但淘宝迁移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人口依旧呈正向流入趋势。与此同时,广东在众多省份中依然最具务工吸引力。
材料三 随着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北上广”等地的“大城市病”日益突出,城市承载力已经接近极限。
(1)人口大量流入“北上广”可能给这些大城市带来哪些有利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广东省人口流动的特点。(6分)
(3)材料三指出“北上广”等地的“大城市病”日益突出,请提出治理措施。(6分)
解析:(1)人口大量流入“北上广”,由于流入人口主要是中青年劳动力,带来充足劳动力,推动这些大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2)根据材料提示,广州等大城市人口依旧呈正向流入趋势,广东在众多省份中依然最具务工吸引力,说明广东省流入人口数量大于流出人口数量,再结合广东流动人口年龄结构图,可知流入广东人口以中青年为主,劳动年龄人口占流动人口的绝大部分。(3)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北上广”等地的“大城市病”日益突出,因而需要从人口问题入手,规范外来人口落户,在郊区建设卫星城;将部分产业迁移至周边省区;加强和规范社会管理等。
答案:(1)带来充足劳动力,推动这些大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
(2)流入人口数量大于流出人口数量;劳动年龄人口占流动人口的绝大部分。
(3)规范外来人口落户;在郊区建设卫星城;将部分产业迁移至周边省区;加强和规范社会管理等。(答出三点即可)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下图为西宁及其附近地区简图。
材料二 下面图甲示意青海省人口总量及出生率、死亡率情况,图乙示意青海省人口年龄结构情况。
(1)据图及所学知识,说明西宁市人口容量高于青海省其他城市的主要原因。(6分)
(2)据材料二说明青海省2000年以来的人口变化特点。(8分)
(3)根据图示青海省人口年龄结构特点,说出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4分)
解析:(1)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消费水平及地区开放程度。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科技水平较低,但西宁主要位于湟水谷地,有较丰富的耕地和水资源,且海拔较低,气温较高,自然条件相对优越,作为青海省省会,西宁的科技水平等社会经济条件比本省其他城市优越。(2)结合材料主要从人口增长及人口年龄结构两方面描述。(3)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2010年起,劳动力年龄人口占比超过72%,说明该省劳动力充足,社会抚养负担较轻,但容易产生就业压力。
答案:(1)西宁市地处湟水谷地,耕地资源丰富,水源较充足,气候条件比较优越;青海省省会,科技水平等社会经济条件较优越。
(2)从人口增长看,2010年前出生率呈下降趋势,2010年后出生率变化不大;死亡率变化不大;人口增长缓慢。从人口年龄结构看,2012年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整体呈增加趋势,2013年起有所降低;老年人口比重呈增加趋势,0~14岁人口比重整体呈减少趋势。
(3)劳动力年龄人口比重较大,说明劳动力丰富,社会抚养负担较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但就业压力较大。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和地理环境综合与测试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和地理环境综合与测试练习,共11页。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 城市和地理环境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 城市和地理环境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共10页。
地理必修二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二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同步练习题,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