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培优同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三单元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2836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培优同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三单元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2836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培优同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三单元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2836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同步测试题
展开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课后篇巩固探究
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川”。《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川地”的解释为“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据此完成第1~2题。
1.为趋利避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 )
A.紧邻河岸以方便取水
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
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
D.远离陡坡以躲避崩塌、滑坡
2.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 ( )
A.河流水量 B.土壤肥力
C.川地面积 D.林木蓄积量
答案:1.D 2.C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一首《黄土高坡》唱出了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读下面景观图,完成第3~4题。
3.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处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太行山以东,日月山以西
B.横跨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分或一部分
C.植被以牧草为主,但覆盖率低
D.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4.形成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地貌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冰川侵蚀 B.地壳运动
C.流水侵蚀 D.风力堆积
解析:第3题,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黄土高原不跨四川省,但包括青海省的一部分;黄土高原植被以森林为主。第4题,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景观主要是流水侵蚀形成的。
答案:3.D 4.C
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第5~6题。
5.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6.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 )
A.地表起伏增大 B.河床淤积
C.土壤肥力下降 D.植被条件变差
解析:第5题,地表受到流水的侵蚀作用,沟壑纵横,所以地表起伏增大,地表起伏增大又加剧水土流失。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地区,土壤退化,当地居民迫于生计,开发更多的荒地,导致植被破坏。第6题,水土流失,大量泥沙进入河流,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随着流速的减缓发生淤积,阻碍内河航运业的发展。
答案:5.D 6.B
塬是中国西北地区群众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读图,完成第7~8题。
7.为合理利用土地、保持水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甲处打坝淤地 ②乙处整修梯田 ③丙处修建水库
④丁处平整土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8.下图为该地区水土流失原因分析图,图中自然因素中的动力是( )
A.冬季所刮的西北风
B.植被破坏
C.人类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
D.夏季的暴雨
解析:第7题,读等高线地形图可知,甲处为沟谷,应打坝淤地;乙处为缓坡,可以整修梯田;丙处为塬面,应平整土地;丁处为陡坡,应植树种草,营造护坡林。第8题,黄土高原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冲刷力强,是水土流失问题产生的自然动力。
答案:7.A 8.D
(2018·海南卷)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第9~10题。
9.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解析:第9题,只需要抓住黄土高原的核心问题是“水土流失”即可得出答案。第10题,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一方面会影响水库水源为生产和生活提供用水的能力,另一方面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势必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D项正确,B项错误;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故A、C两项错误。
答案:9.A 10.D
“石坎梯地”是汉中山区坡耕地整治常采用的一种模式。结合我国汉中地区周边地形图及“石坎梯地”景观图,完成第11~12题。
11.汉中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土地盐碱化 D.黑土肥力下降
12.“石坎梯地”在保持水土方面所起的作用有( )
①有效拦截雨水 ②减缓地表径流流速 ③增加下渗
④防风固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第11题,从图中看出,汉中地区主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且集中于夏季,再加上本区地势起伏较大,故水土流失严重。第12题,“石坎梯地”可以有效拦截雨水、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增加下渗。
答案:11.A 12.A
(2018·全国Ⅱ卷)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第13~15题。
降水 序号 | 降水历 时(天) | 降水量 (毫米) | 汾川河 洪峰情况 |
1 | 2 | 53.0 | 无明显洪峰 |
2 | 4 | 80.3 | 无明显洪峰 |
3 | 5 | 100.1 | 无明显洪峰 |
4 | 2 | 73.2 | 无明显洪峰 |
5 | 2 | 90.7 | 洪峰流量346米3/秒 |
6 | 2 | 54.4 | 洪峰流量1 750米3/秒 |
13.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14.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解析:第13题,我国降水变率的大小与植被覆盖率无关,A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保持水土能力强,可以减少河水含沙量,B项正确;植被覆盖率提高能提高区域降水量,但提高幅度不大,C项错误;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提高,河流径流量会有所减小,D项错误。第14题,第5次降水时间只有两天,历时不长,①错误;第5次降水时间较短,但降水量在几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3次,降水强度大,②正确;前面连续的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达到饱和,大量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势汇入河流,形成洪峰,③正确;植被对径流汇聚的作用每次降水都相差不大,④错误。第15题,第5次降水形成洪峰,但含沙量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A、B两项错误。裸露坡面植被覆盖率低,每次降水都会出现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裸露坡面少,C项错误;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将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堆积物冲走,导致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故D项正确。
答案:13.B 14.B 15.D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黄土高原降水量分布图和黄土高原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 有关学者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两种治理方案。
方案1:以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修建淤地坝)为主;同时种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复草地。
方案2:以植树造林为治理侵蚀的主要措施;同时与梯田、淤地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1)简述黄土高原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2)据图说明土壤侵蚀与森林覆盖率及年降水量之间的关联性。
(3)请你在图示甲、乙两地区中任选一地,选择治理该地水土流失的合理方案,并阐明选择该方案的理由。
解析:第(1)题,从图中年等降水量线变化规律可以得出降水的分布特点。黄土高原的降水主要来自夏季风,受夏季风影响大的地区降水多,所以距海近的地区降水多。第(2)题,根据黄土高原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中的侵蚀强度变化曲线,分四段(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300~450毫米、450~600毫米、大于600毫米)来描述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第(3)题,根据黄土高原降水量分布图可以看出,甲地年降水量超过450毫米,乙地年降水量为300~450毫米;再根据黄土高原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示意图来看,年降水量超过450毫米的地区,提高森林覆盖率能降低土壤侵蚀强度,故甲地采用方案2合理;年降水量为300~450毫米的地区,植被生长条件差,侵蚀强度大,故乙地采用方案1合理。
答案:(1)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由东南向西北距海越来越远,受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小。
(2)年降水量小于300毫米时,流水侵蚀作用较弱,水土流失较轻,年降水量在300~450毫米时,森林覆盖率低,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快速增强,年降水量大于450毫米时,森林覆盖率随降水量的增加剧增,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和森林覆盖率增大)而迅速减弱;年降水量大于600毫米时,森林覆盖率高,土壤侵蚀强度变化不大。
(3)甲地:选择方案2。理由:甲地降水量超过450毫米,提高森林覆盖率能降低土壤侵蚀强度;在降水量较大的地区恢复植被比较容易,但在坡度较大的沟坡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或乙地:选择方案1。理由:乙地降水量为300~450毫米,植被生长的水分条件较差,应以工程措施为主;降水量较小,选择需水较少的灌木和草地更适宜。)
17.实验探究:草地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
(1)实验准备材料。
在校园内选取一定坡度且表层平坦、形状规整的草地,木板若干,两桶水(水量相同),固定拼接木板的材料及工具。
(2)实验过程。
①用木板隔离出约1平方米的草坪,要求草类植物品种单一,长势良好,修剪规整。在底端的木板开一较小的出水口;同样在相邻处用木板隔出与前者同样大的裸地。要求两隔离区域周边的木板拼接良好,除底端出水口外不漏水。
②先后把两桶水倾倒在上述两个隔离区域内,要求倾倒时用力平稳。
(3)观察内容。
① ;
② ;
③ 。
(4)实验结果与总结。
①在此实验过程中,你观察到水倾倒后很快形成径流的是 ;在出水口处流出的水量裸地 (填“大于”或“小于”)草地;在出水口端流出的水较浑浊的是 (填“裸地”或“草地”)。
②请总结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草地在水土保持方面发挥的作用有哪些。
(5)实验后的思考。
①草地除了在本实验中体现出的作用,还有哪些价值?
②做该实验,除了用上述提供的材料外,你认为还可以用到哪些材料以增强观察效果?
③你认为本实验存在的主要不足是什么?
(6)拓展延伸。
①不同地区或环境下的草地发挥的作用有差别,请写出以下各处草地的作用。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地: 。
南方低山丘陵区的草地: 。
城市中的草地: 。
②近来有研究表明,在城市中大面积种植草坪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你能谈谈其中的原因吗?
解析:该实验用材多、准备周期长、难度大,但实验过程简单,较为直观,只要准备充分,应该会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在本实验中,主要验证了草地三个方面的作用:大大减轻流水对地表的冲刷,保土保肥;减小径流量,增加下渗量,涵养水源;延缓水流形成坡面径流的时间,使径流量趋于平稳。除此之外,草地还有经济价值、观赏价值,同时还会成为其他物种的栖息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作用。
答案:(3)①在隔离区域内(木板框内)形成径流的先后
②出水口处水量的多少 ③从出水口端流出水的浑浊程度
(4)①裸地 大于 裸地 ②避免流水(大气降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刷,保土保肥;增加下渗量、涵养水源;延缓形成坡面径流的时间,减少径流量。
(5)①防止风蚀;放牧牛羊,具有经济价值;美学(观赏)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②在两出水口端各设一接收容器,且为透明的玻璃容器。③准备过程复杂,耗时长、耗力大;所用材料多。
(6)①防风蚀、饲养牲畜 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削峰补枯(平缓径流) 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候 ②养护费用高;易污染地下水;在生态功能上有明显的局限性,起不到隔离带的作用等。
2019-2020学年新培优同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综合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本册综合课后作业题,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综合与测试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综合与测试复习练习题,共12页。
鲁教版必修三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鲁教版必修三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课时训练,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