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必修三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一课一练
展开课时分层作业(九)
(建议用时:40分钟)
[基础达标练]
“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多从头顶过”,下图是“我国某地的居住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建造图中建筑形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风俗习惯和传统观念
B.地表形态和土壤性质
C.气温和降水量状况
D.植被类型和地质构造
2.图中居住景观分布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壤盐碱化 B.洪水泛滥
C.地层下陷 D.水土流失
1.B 2.D [笫1题,图中居住景观为窑洞,窑洞这一建筑形式多出现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主要利用高原地形和黄土的直立性而建造。第2题,图中建筑主要分布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读图,图中①②两地均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据此完成3~5题。
3.形成①地“千沟万壑”景观的自然原因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风化作用 D.沉积作用
4.下列地理现象中,①②两地共有的是( )
A.冬季河流结冰 B.广泛种植玉米和水稻
C.季风气候显著 D.位于地势第三级阶梯
5.①②两地治理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是( )
A.平整土地 B.改良土壤
C.修建梯田 D.植树种草
3.B 4.C 5.D [第3题,图中①地是黄土高原,形成“千沟万壑”景观的自然原因是流水侵蚀。第4题,图中①地位于黄土高原,是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河流结冰,广泛种植小麦和谷子,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②位于南方低山丘陵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河流不结冰,广泛种植水稻,位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两地都属于季风气候。第5题,①②两地共同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有效措施是植树种草。②地地形以山地为主,不适宜平整土地;缓坡适合修梯田;①地为黄土高原,无需改良土壤。]
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读“哈尼梯田简图”,完成6~7题。
6.哈尼人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的农耕活动,主要是为了( )
A.调节当地气候 B.蓄水保土增肥力
C.提高复种指数 D.美化自然环境
7.该区域由于人口数量增加,对土地资源过度开发,最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能源短缺
C.土地荒漠化 D.大气污染
6.B 7.A [第6题,人类的农业生产环境对自然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将山坡改造成梯田,坡度减小,水流速度减缓,可以减少大气降水后产生的水土流失,进而保护土壤肥力。第7题,由于对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加上该区域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所以最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读黄土高原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8~9题。
8.对图示地区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时,在a、b、c、d四地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其中正确的是( )
A.a地——种草护坡 B.b地——沟头防护
C.c地——打坝建库 D.d地——修筑梯田
9.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适宜建窑洞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C 9.B [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为黄土塬,其治理措施主要是平整土地,建防护林网;b为缓坡,可修水平梯田;c为沟谷,其治理措施是打坝建库,拦泥蓄水;d为陡坡,应种草护坡。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丙、丁两地位于阴坡,采光差;甲、乙两地相比,乙位于山脊上,不易积水。]
10.读黄土高原上韭园沟小流域治理纵剖面图,回答问题。
(1)从客观上讲,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是什么?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3)从水土流失治理的三大类措施来看,图示治理措施有哪些类型?
(4)将下列治理措施和对应的治理目的进行连线。
A.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①开发水能,加强灌溉,调蓄水源
B.调整产业结构 ②减少水土流失及河道泥沙淤积
C.修坝筑堤,疏通河道 ③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D.建设分洪、蓄洪区 ④便于航运和防洪
E.建设水利枢纽 ⑤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
F.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⑥减轻河水污染
[解析] 第(1)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利影响主要是在黄河的下游形成了冲积平原,在河口处形成三角洲。第(2)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不利影响主要是对本区域(土壤养分流失、农作物减产等)及对其他区域(形成“地上悬河”、水库淤积等)。第(3)题,图中治理措施有工程措施及生物措施。第(4)题,只需理解每项措施的目的即可。
[答案] (1)在河流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在河流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
(2)造成黄土高原地区土层变薄、土壤贫瘠,水资源减少等;下游地区河道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悬河”,旱涝灾害加剧,河流两岸土壤发生盐碱化;中游水库淤积,调蓄径流的能力降低。
(3)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4)A—⑥ B—⑤ C—③ D—④ E—① F—②
[能力提升练]
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图Ⅰ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Ⅱ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1~12题。
图Ⅰ
图Ⅱ
11.图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
A.水平梯田 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 D.反坡梯田
12.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 D.便于灌溉施肥
11.C 12.A [第11题,根据等高线可知,甲区的地形是陡坡与平地相间分布,这样的地形应修筑隔坡梯田,即在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的地方发展种植业,而在等高线稠密、坡度较大的地方发展林业。这样修筑梯田,既有利于水土保持,又便于发展种植业。第12题,由图可知,反坡梯田是梯田边缘较高、梯田面向海拔高处倾斜的梯田,这样的梯田使水土顺坡而下的速度减慢,从而更有利于提高保水保土的效果。]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有关问题。
材料一 下面分别为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关系图(图1)和土壤侵蚀与森林覆盖率关系图(图2)。
图1 图2
材料二 下面为黄土高原降水分布图(图3)和图3中乙所在省北部某县某年的经济结构表。
图3
类型 | 比重(%) | |||||
三次 产业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27.6 | 46.1 | 26.3 | ||||
农业 | 种植业 | 畜牧业 | 渔业 | 其他 | ||
68.5 | 27.7 | 1.0 | 2.8 | |||
工业 | 重工业(包括采掘业) | 轻工业 | ||||
67.0 | 33.0 | |||||
(1)结合图2,分析说明图1中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之间的关联性。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该县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
(3)有关学者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两种治理方案。方案Ⅰ:以工程措施为主,如修建梯田、修建淤地坝,同时种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复草坡。
方案Ⅱ:以生物措施为治理侵蚀的主要措施,但必须与修建梯田、淤地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在图3的甲、乙两地区中任选一地,选择该地合理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案。并阐明理由。
[解析] 第(1)题,分析土壤侵蚀时,要考虑其与年降水量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森林覆盖率的影响。第(2)题,从表中可看出,第一产业中种植业、畜牧业比重高,而该地降水较少,易出现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现象;同时重工业比重高,易带来污染,且开矿易破坏植被。第(3)题,注意要选一个地区,再选其中一个方案来分析。
[答案] (1)年降水量小于450 mm时,森林覆盖率低,土壤侵蚀量随年降水量的增加而快速增加;年降水量为450~600 mm时,森林覆盖率会随年降水量的增加而剧增,土壤侵蚀量随年降水量的增加而迅速减少;年降水量大于600 mm时,森林覆盖率高,土壤侵蚀量变化不大(相对比较稳定)。(2)该县第一产业比重过高,且种植业和畜牧业比重偏高,会出现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现象,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该县重工业(包括采掘业)比重很高,如果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不注意环境保护,就会出现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等问题,同时还会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3)甲地应选择方案Ⅱ。理由:甲地年降水量超过450 mm,提高森林覆盖率,能降低土壤侵蚀强度,在降水量较大地区恢复植被比较容易;但在地形较破碎的地方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乙地应选择方案Ⅰ。理由:乙地年降水量小于450 mm,植被生长的水分条件较差,应以工程措施为主;该地降水量较小,应选择需水较少的植被。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第一节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第一节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同步训练题,共7页。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单元活动 走进“数字地球”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单元活动 走进“数字地球”当堂达标检测题,共5页。
鲁教版必修三第三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测试题: 这是一份鲁教版必修三第三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测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