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0-2021学年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展开
2020-2021学年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
A. 积土成山 B. 木已成舟 C. 凿壁偷光 D. 火上浇油
2. 化学的发展造就了现代社会,下列关于化学的看法错误的是( )
A. 化学可以帮助人类研究新材料
B. 化学在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C. 化工生产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D. 化学可以帮助人们研制新能源
3. “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 石墨用于导电 B. 活性炭用于净水
C. 金刚石切割大理石 D. 氢气用作燃料
4. 下列关于微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的微粒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B. 现代科学已经实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和排列
C.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不可再分
D. 无论液氧还是氧气都具有助燃性,因为它们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5. 一元硬币的外观是:①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②它可能含有铁。有同学就提出:③我们可以用磁铁来吸一下。实验发现:④一元硬币被磁铁吸起来了。就这一探究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①为观察 B. ②为结论 C. ③为设计实验 D. ④为实验现象
6.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正确的操作是( )
A. 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管口13处
B. 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
C. 烧得很热得试管应立即用冷水冲洗干净
D. 加热时直接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7. 下列行为中,不符合“绿色化学”原则的是( )
A.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B. 焚烧秸秆,使草木灰返田提高土壤肥力
C. 生活废水经下水道流入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后再排放
D. 一水多用,洗过菜的水可以用来冲厕所
8. 图示“错误操作”与图下面“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
A. 标签受损
B. 试剂污染
C. 所取药品质量偏小
D. 读数偏小
9. 为防止新冠病毒的大面积传播,各地对人员流动比较大的公共场所,如工厂、医院、超市等地方,定期喷洒84消毒液进行消毒,喷洒84消毒液后,人们可以闻到84消毒液的气味,从分子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
A. 分子之间有间隔 B. 分子在不停运动
C. 分子可以再分 D. 分子的大小发生了改变
10. 航天员专用的小分子团水具有饮用量少、在人体内储留时间长、排放量少特点.航天员一次饮用125mL小分子团水,可维持人体6h正常需水量.下列关于小分子团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分子的化学性质被改变了
B. 小分子团水的部分物理性质与普通水有所不同
C. 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D. 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间没有间隔
11. 2020年6月以来,中国南方多地暴雨引发洪涝灾害,8月12日,受上游暴雨影响,遂宁涪江段迎来最大洪峰过境,最高水流量近每秒12300m3。此次洪峰过境也给我们的饮水造成一定困难,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帮助判断下列净化水的做法中错误的是( )
A. 将河水蒸馏后长期饮用
B. 利用活性炭吸附水中溶解的色素和异味
C. 利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河水里的泥沙
D. 加入明矾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
12. 化学在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用途,下列有关化学在生活中应用正确的是( )
A. 硬水中加入明矾可以使其转化为软水
B. 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C. 用洗洁精除去衣服上的油污利用的是乳化作用
D. 氧气具有助燃性,因此可以用作燃料
13. 下列物质不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
A. 二氧化碳 B. 氧气 C. 氮气 D. 氯化钠
14. 已知“⭕”和“●”是两种不同的原子,下列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 )
A. B. C. D.
15. 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两种微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分子总在不停运动 B. 分子的质量比原子大
C.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 分子和原子都能构成物质
16. 下列各组物质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化合物的是( )
A. 冰水混合物 氯化钠 B. 碘酒 蒸馏水
C. 清新的空气 氧气 D. 硫酸铜 氧化镁
17. 铈(Ce)是一种常见的稀土元素,已知铈原子的原子核内有58个质子和82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 24 B. 58 C. 82 D. 140
18. 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①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B. ②是一种金属阳离子
C. ③属于非金属元素原子 D. ④在化学反应中得电子
19. 已知一种原子的实际质量为a g,一个碳12原子的实际质量为b g。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a B. 12ab C. 12ba D. ab12
20. 如图所示是溴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及其原子结构示意图,据此请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它是一种非金属元素 B. 它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9.90
C. 它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D. 它与碳元素属于同一族
21. 下列物质溶于水后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 味精 B. 蔗糖 C. 食盐 D. 菜籽油
22.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B. 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 溶液中可以含有多种溶质
D. 从100g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中倒出10g,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仍为20%
23. 小明向如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充分搅拌后,发现粘在杯底的塑料片脱落。那么他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 氢氧化钠固体 B. 食盐 C. 硝酸铵固体 D. 蔗糖
24. 能证明硝酸钾在20℃时已达到饱和状态的是( )
A. 取少量该溶液,升温后没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B. 温度不变,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C. 温度不变,向该溶液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 取少量该溶液,降温到10℃,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25. 向一瓶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溶液中,逐渐加入氯化铵晶体,下列图象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9.0分)
26. 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_;
(2)能供给人呼吸的气体______;
(3)3个钙离子______;
(4)食盐的主要成分______;
(5)碳元素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
27. 今年3月22~28日是第28届“中国水周”,其主题是“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
(1)下列有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有______(填序号)。
A.清澈、透明的矿泉水是纯净物
B.合理使用农药、化肥以减少水体污染
C.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化合物
D.经过蒸馏可以将硬水变为软水
(2)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中用到活性炭,其作用是______,经过活性炭净化后的水是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原因是______。
(3)远离陆地的海岛可以利用“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缓解淡水不足的问题,图1就是该装置的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①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______(填序号)。
A.分子质量
B.分子种类
C.分子间隔
②利用该装置将一定量的海水暴晒一段时间后,剩余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会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小明同学利用图2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组成(注:该装置气密性良好,且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通电,A、B管内液面均高于图中D线)。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①A管和B管所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之比为______,其中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______(填“A管”或“B管”)中的气体,该实验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属于______反应。
②其电解的微观过程如图3所示,其变化的先后顺序为______。
③由此实验得知,水由______组成。
(5)生理盐水是医疗上常用的一种溶液,合格的生理盐水是无色透明的。一瓶合格的生理盐水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______(填“会”或“不会”)出现浑浊现象,其理由是______。
三、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6.0分)
28. 如图是一些常见的化学仪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能直接加热的仪器是______(填序号)。
(2)量取一定体积液体所需的仪器是______(填序号)。
(3)若从中选择仪器进行过滤操作,则还差的一样玻璃仪器是______。
29. 某同学要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整个操作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溶液的正确顺序是______(填序号,下同)。其中操作错误的是______。在溶解的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2)需要称取氯化钠______g,量取水______mL。
(3)在称量氯化钠固体时看到天平的指针向右偏转,则应______直到天平平衡。
(4)下列操作导致所配制的溶液质量分数有何偏差?(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①氯化钠固体里有杂质______;
②量取水时俯视读数______;
③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______;
④溶解时烧杯内壁有水珠______。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30. 氯化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请列式计算:
(1)将20g氯化钠放入80g水中,完全溶解后,溶液中的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2)要将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8%的氯化钠溶液变成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需向原溶液中加多少水?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积土成山只是将土堆积在一块,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木已成舟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凿壁偷光只是凿了一个洞,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火上浇油包含着物质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答案】C
【解析】解:A.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能够研制出新材料,所以A说法是正确的。
B.如汽车排放的尾气,可以通过化学研制出的催化转化器转化为无污染的气体再排放,所以化学在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B的说法正确;
C.化学的发展会对环境有保护作用,生态环境恶化是人类的乱砍滥伐,人为破坏造成的,所以C说法是错误的;
D.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能够研制出新能源,如氢能,所以D说法是正确的。
故选:C。
根据化学研究的领域和化学的用途来分析本题,知道化学对人类和社会的作用。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化学可以为人类研制新材料、提供新能源、保护环境等作用。
3.【答案】D
【解析】解:A、石墨用于导电,利用了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活性炭用于净水,是利用了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金刚石切割大理石,是利用了金刚石硬度大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氢气用作燃料,是利用了氢气的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4.【答案】C
【解析】解:A、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的微粒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说法正确;
B、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能排列出原子二字和一氧化碳分子小人,说明现代科学已经实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和排列,说法正确;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说法错误;
D、无论液氧还是氧气都具有助燃性,因为它们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说法正确;
故选:C。
根据已有的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的是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5.【答案】B
【解析】解:A、①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为观察,故选项说法正确。
B、②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假设,故选项说法错误。
C、有同学提出:③“我们先用磁铁来吸一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故选项说法正确。
D、有同学提出:③“我们先用磁铁来吸一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的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A
【解析】解:A、试管夹应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管口13处,故选项说法正确。
B、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以防止液体沸腾时喷出,故选项说法错误。
C、烧得很热得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干净,以防止试管骤冷炸裂,故选项说法错误。
D、加热时不能直接对准药品部位加热,应先进行预热,以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匀造成炸裂,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注意事项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B
【解析】解:A.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污染空气,则要禁止燃放烟花爆竹,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灰尘,污染空气,则物焚烧秸秆,使草木灰返田提高土壤肥力的做法错误,符合题意;
C.水污染防治方法是,生活污水经过处理达标后再排放,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水是重要的资源,则要节约用水,可以一水多用,洗过菜的水可以用来冲厕所,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A.依据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物质分析;
B.依据焚烧秸秆生成的物质分析;
C.依据水污染防治分析;
D.依据节约用水措施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主要是利用空气污染的防治及水污染防治来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条件得出正确结论。
8.【答案】D
【解析】解:A、图中操作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液体会流出腐蚀标签,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一致,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图中操作滴管接触试管内壁,会污染药品,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一致,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使用天平称量药品时,如需要把药品放在纸上中称量,则放砝码的托盘里也要放置相同的纸片;否则会造成称量的药品质量不足,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一致,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在用量筒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若俯视读数,看到的读数偏大,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不一致,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A、根据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9.【答案】B
【解析】解:喷洒84消毒液后,人们可以闻到84消毒液的气味,是因为消毒液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84消毒液的气味。
故选:B。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0.【答案】B
【解析】解:A、只要身份证相同,那么化学性质就相同,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小分子团水的部分物理性质与普通水有所不同,该选项说法正确;
C、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仍然是不断运动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间有间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分子、原子和离子.
微观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微粒之间有一定间隔,总是不断运动的.
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温度越低,运动的越慢,要注意理解.
11.【答案】A
【解析】解:A、蒸馏水中不含有矿物质或含有的矿物质很少,长期饮用不利于身体健康,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活性炭能够吸附色素、异味等,该选项说法正确;
C、过滤能够除去不溶于水的泥沙等物质,该选项说法正确;
D、明矾能使水中悬浮物沉降,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A、河水蒸馏后的水中不含有矿物质或含有的矿物质很少;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C、过滤能够除去不溶于水的泥沙等物质;
D、明矾能使水中悬浮物沉降。
不同主要考查基础知识,比较简单。
12.【答案】C
【解析】解:A.硬水通过煮沸的方法转化为软水,故错误;
B.饱和溶液是指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但能溶解其余物质。故错误;
C.洗洁精是常见的洗涤剂,用洗洁精除去衣服上的油污利用的是乳化作用,故正确;
D.氧气不能做燃料,故错误。
故选:C。
A.可用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B.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
C.乳化作用是指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使本来不能混合到一起的两种液体能够混合到一起的现象称为乳化现象,具有表面活性剂称为乳化剂,比如洗洁精;
D.氧气具有助燃性,不能做燃料。
本题考查考生对饱和溶液定义的理解,对乳化作用的含义,常见的乳化剂,硬水与软水的区分等知识点的掌握,难度系数不大。
13.【答案】D
【解析】解:A、二氧化碳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氮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氮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故选:D。
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一般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答案】C
【解析】解:A.含有两种分子,属于混合物。
B.含有两种分子,属于混合物。
C.只含有一种分子,且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单质。
D.只含有一种分子,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化合物。
故选:C。
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纯净物来说,只含有一种分子,其中单质的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化合物的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
此题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考查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别。物质分类的有关概念是中考热点,准确理解概念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5.【答案】B
【解析】解:A、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B、分子的质量比构成它的原子大,但其他的原子和分子不能比较质量,如汞原子比氢分子的质量大,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都能构成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A、根据分子的性质考虑;
B、根据分子与原子的关系考虑。
C、根据分子的定义考虑;
D、根据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考虑;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答案】B
【解析】解:A、冰水混合物中含有一种物质水,属于纯净物,氯化钠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
B、碘酒中含有酒精和碘,属于混合物,蒸馏水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
C、清新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氧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D、硫酸铜和氧化镁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都属于化合物。
故选:B。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时,就是判断物质的物质组成;判断是否是单质、化合物时,既要判断元素组成,又要判断物质组成。
17.【答案】B
【解析】解: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已知一种铈原子,原子核内有58个质子,因此该铈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8。
故选:B。
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进行解答。
对于原子来说: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核内质子数+核内中子数,要熟记这两个等式。
18.【答案】D
【解析】解:A、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故选项说法正确。
B.②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金属阳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③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7,质子=核外电子数,为氯原子,属于非金属元素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④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A、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B、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C、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D、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9.【答案】B
【解析】解: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可得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gbg×112=12ab。
故选:B。
根据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
解答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题时,要注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碳原子质量的112之比,掌握此知识点就能轻松解题.
20.【答案】D
【解析】解:A、溴带,有“氵”字旁,是一种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9.90,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正确.
C、最外层电子数是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溴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它与碳元素不属于同一族,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A、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固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气”字头,液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氵”字旁。
B、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C、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D、根据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1.【答案】D
【解析】解:A、味精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错;
B、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错;
C、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C错;
D、菜籽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乳浊液,不属于溶液,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溶液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应熟悉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不改变条件时,溶液的组成和浓度都不会发生变化,要与悬浊液和乳浊液区分。
22.【答案】A
【解析】解:A、选项说法没有指明温度,则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根据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液中可以含有多种溶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D、从100g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中倒出10g,溶液具有均一性,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仍为20%,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A、根据选项说法没有指明温度,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溶液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C、溶液的组成,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饱和溶液的特征、溶液具有均一性与稳定性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3.【答案】A
【解析】解:A、氢氧化钠放入水中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会使石蜡熔化,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脱落,故正确;
B、食盐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不大,石蜡仍为固态,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不会脱落,故错误;
C、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的温度降低,石蜡仍为固态,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不会脱落,故错误;
D.蔗糖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不大,石蜡仍为固态,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不会脱落,故错误。
故选:A。
由于用石蜡粘住的塑料片脱落,说明加入物质在溶解或者反应过程中放热。有的物质溶于水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浓硫酸、氢氧化钠等;也可以是反应过程中是放热的,如氧化钙溶解于水和水反应。
质溶解于水时有三种表现:溶解时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例如氢氧化钠、浓硫酸;溶解时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例如硝酸铵;溶解时无明显的热量变化,溶液温度基本保持不变,例如食盐、蔗糖。
24.【答案】C
【解析】解: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
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升温后溶解度增大,取少量该溶液,升温后没有硝酸钾晶体析出,不能证明硝酸钾在20℃时已达到饱和状态,故选项错误。
B、温度不变,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不能证明硝酸钾在20℃时已达到饱和状态,故选项错误。
C、温度不变,向该溶液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说明加入的硝酸钾没有继续溶解,说明硝酸钾在20℃时已达到饱和状态,故选项正确.
D、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接近饱和的溶液降低温度也可能有晶体析出,不能证明硝酸钾在20℃时已达到饱和状态,故选项错误。
故选:C。
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本题难度不大,是对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理解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是解题的关键.
25.【答案】C
【解析】解:A、不饱和氯化铵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溶质氯化铵,所以加入氯化铵之前,不饱和的氯化铵溶质的质量不为0,故A错误;
B、向一定量不饱和氯化铵溶液中逐渐加入氯化铵固体时,氯化铵能够继续溶解,溶质质量增加,直到达到饱和状态,而不是一直不变,故B错误;
C、向一定量不饱和氯化铵溶液中逐渐加入氯化铵固体时,氯化铵能够继续溶解,溶质质量增加,达到饱和状态时氯化铵的质量为一定值,故C正确;
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氯化铵不能无限溶解,故D错误。
故选:C。
饱和溶液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不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即溶液由不饱和达到饱和之后不会在继续溶解这种物质,在该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是逐渐的增大至不再发生变化.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的变化,需要注意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氯化铵的溶解能力不是无限的.
26.【答案】Al O2 3Ca2+ NaCl
【解析】解:(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其元素符号为Al。
(2)氧气能供给呼吸,是能供给人呼吸的气体,其化学式为O2。
(3)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钙离子可表示为:3Ca2+。
(4)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其化学式为NaCl。
(5)碳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4个电子,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故答案为:
(1)Al;
(2)O2
(3)3Ca2+;
(4)NaCl;
(5)。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2)氧气能供给呼吸,是能供给人呼吸的气体。
(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4)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进行分析解答。
(5)碳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4个电子,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分子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7.【答案】AC 吸附 混合物 水中还有可溶性杂质 AB 变大 1:2 A管 H2O→通电H2+O2 分解 abcd 氢元素、氧元素 不会 溶液具有稳定性
【解析】解:(1)A.清澈、透明的矿泉水中至少含有水和矿物质,是混合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合理使用农药、化肥以减少水体污染,该选项说法正确;
C.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化合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经过蒸馏能够将硬水变为软水,是因为蒸馏能够得到蒸馏水,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填:AC。
(2)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中用到活性炭,其作用是吸附,经过活性炭净化后的水是混合物,原因是水中还有可溶性杂质。
故填:吸附;混合物;水中还有可溶性杂质。
(3)①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质量、分子种类。
故填:AB。
②利用该装置将一定量的海水暴晒一段时间后,剩余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会变大,是因为溶液质量减小,氯化钠质量不变。
故填:变大。
(4)①A管(与正极连接,产生的是氧气)和B管(与负极连接,产生的是氢气)所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之比为1:2,其中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A管中的气体,即氧气;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H2O→通电H2+O2,属于分解反应。
故填:1:2;A管;H2O→通电H2+O2;分解。
②其电解的微观过程如图3所示,其变化的先后顺序为a(水分子)b(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氧原子)c(原子重组过程中)d(氢原子结合生成氢分子,氧原子结合生成氧分子)。
故填:abcd。
③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故填:氢元素、氧元素。
(5)一瓶合格的生理盐水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不会出现浑浊现象,其理由是溶液具有稳定性。
故填:不会;溶液具有稳定性。
(1)A.清澈、透明的矿泉水中至少含有水和矿物质,是混合物;
B.合理使用农药、化肥以减少水体污染;
C.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化合物;
D.蒸馏能够得到蒸馏水。
(2)活性炭能够吸附色素、异味等。
(3)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水分子质量、种类不发生变化;
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4)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
(5)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同时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28.【答案】A BH 玻璃棒
【解析】解:(1)能够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燃烧匙、蒸发皿和坩埚等,图中能直接加热的仪器是A。
(2)要量取一定体积液体,应选择量筒,向量筒内加液时,先用倾倒法加液到近刻度线,再改用胶头滴管加液到刻度线,用到的玻璃仪器是量筒和胶头滴管。
(3)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过滤操作的装置由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四种仪器组成,则还差的一样玻璃仪器是玻璃棒.
故答案为:
(1)A;
(2)BH;
(3)玻璃棒.
(1)根据常见的用于加热的仪器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量取一定体积液体所需的仪器,进行分析解答。
(3)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根据过滤操作所需的仪器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29.【答案】②①⑤③④ ① 加速溶解 6 94 继续添加氯化钠 偏小 偏大 无影响 偏小
【解析】解:(1)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时,首先选择药品,然后计算称量药品,放入烧杯,最后量取液体溶解,定容到所需体积,所以步骤为②①⑤③④;托盘天平遵循左物右码称量原则,①中称量位置错误;玻璃棒在溶解时,通过搅拌,可以加速溶解;
故答案为:②①⑤③④;①;加速溶解。
(2)氯化钠质量=100g×6%=6g,加入水的质量=100g−6g=94g,所以加入水的体积=94g÷1g/mL=94mL;
故答案为:6;94。
(3)此时指针偏右,说明右侧质量大,右侧为砝码质量,因此氯化钠质量偏小,需要继续添加氯化钠;
故答案为:继续添加氯化钠。
(4)①中加入氯化钠固体含有杂质,杂质占了氯化钠的质量,溶质质量减少,得到溶液质量分数减小;②中俯视读数,视线与上部体积读数相交,造成实际量取液体体积较小,这样得到溶液质量分数偏大;③中溶液已经配制完毕,此时溶质质量分数不会发生改变,洒落后只影响溶液质量,不改变溶质质量分数;④中烧杯内含有水,增加了溶剂质量,所以得到溶液质量分数减小;
故答案为:①偏小;②偏大;③无影响;④偏小。
(1)考查配置氯化钠溶液的配置步骤;
(2)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和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计算此题;
(3)根据称量的质量偏差回答此题;
(4)①根据溶质质量变化回答此题;
②根据溶剂质量变化回答此题;
③根据溶液配制完毕是否影响溶质质量分数回答此题;
④根据溶剂质量变化回答此题。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30.【答案】解:(1)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20g20g+80g×100%=20%;
(2)设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x,
100g×18%=(100g+x)×0.9%,解得:x=1900g
答:(1)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20%;
(2)需要加入1900g水。
【解析】(1)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计算;
(2)根据溶质质量不变原理计算。
本题的难度不大,熟悉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和溶质质量不变原理等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基础。
2020-2021学年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
A. 积土成山 B. 木已成舟 C. 凿壁偷光 D. 火上浇油
2. 化学的发展造就了现代社会,下列关于化学的看法错误的是( )
A. 化学可以帮助人类研究新材料
B. 化学在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C. 化工生产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D. 化学可以帮助人们研制新能源
3. “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 石墨用于导电 B. 活性炭用于净水
C. 金刚石切割大理石 D. 氢气用作燃料
4. 下列关于微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的微粒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B. 现代科学已经实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和排列
C.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不可再分
D. 无论液氧还是氧气都具有助燃性,因为它们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5. 一元硬币的外观是:①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②它可能含有铁。有同学就提出:③我们可以用磁铁来吸一下。实验发现:④一元硬币被磁铁吸起来了。就这一探究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①为观察 B. ②为结论 C. ③为设计实验 D. ④为实验现象
6.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正确的操作是( )
A. 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管口13处
B. 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
C. 烧得很热得试管应立即用冷水冲洗干净
D. 加热时直接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7. 下列行为中,不符合“绿色化学”原则的是( )
A.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B. 焚烧秸秆,使草木灰返田提高土壤肥力
C. 生活废水经下水道流入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后再排放
D. 一水多用,洗过菜的水可以用来冲厕所
8. 图示“错误操作”与图下面“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
A. 标签受损
B. 试剂污染
C. 所取药品质量偏小
D. 读数偏小
9. 为防止新冠病毒的大面积传播,各地对人员流动比较大的公共场所,如工厂、医院、超市等地方,定期喷洒84消毒液进行消毒,喷洒84消毒液后,人们可以闻到84消毒液的气味,从分子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
A. 分子之间有间隔 B. 分子在不停运动
C. 分子可以再分 D. 分子的大小发生了改变
10. 航天员专用的小分子团水具有饮用量少、在人体内储留时间长、排放量少特点.航天员一次饮用125mL小分子团水,可维持人体6h正常需水量.下列关于小分子团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分子的化学性质被改变了
B. 小分子团水的部分物理性质与普通水有所不同
C. 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D. 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间没有间隔
11. 2020年6月以来,中国南方多地暴雨引发洪涝灾害,8月12日,受上游暴雨影响,遂宁涪江段迎来最大洪峰过境,最高水流量近每秒12300m3。此次洪峰过境也给我们的饮水造成一定困难,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帮助判断下列净化水的做法中错误的是( )
A. 将河水蒸馏后长期饮用
B. 利用活性炭吸附水中溶解的色素和异味
C. 利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河水里的泥沙
D. 加入明矾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
12. 化学在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用途,下列有关化学在生活中应用正确的是( )
A. 硬水中加入明矾可以使其转化为软水
B. 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C. 用洗洁精除去衣服上的油污利用的是乳化作用
D. 氧气具有助燃性,因此可以用作燃料
13. 下列物质不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
A. 二氧化碳 B. 氧气 C. 氮气 D. 氯化钠
14. 已知“⭕”和“●”是两种不同的原子,下列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 )
A. B. C. D.
15. 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两种微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分子总在不停运动 B. 分子的质量比原子大
C.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 分子和原子都能构成物质
16. 下列各组物质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化合物的是( )
A. 冰水混合物 氯化钠 B. 碘酒 蒸馏水
C. 清新的空气 氧气 D. 硫酸铜 氧化镁
17. 铈(Ce)是一种常见的稀土元素,已知铈原子的原子核内有58个质子和82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 24 B. 58 C. 82 D. 140
18. 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①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B. ②是一种金属阳离子
C. ③属于非金属元素原子 D. ④在化学反应中得电子
19. 已知一种原子的实际质量为a g,一个碳12原子的实际质量为b g。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a B. 12ab C. 12ba D. ab12
20. 如图所示是溴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及其原子结构示意图,据此请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它是一种非金属元素 B. 它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9.90
C. 它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D. 它与碳元素属于同一族
21. 下列物质溶于水后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 味精 B. 蔗糖 C. 食盐 D. 菜籽油
22.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B. 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 溶液中可以含有多种溶质
D. 从100g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中倒出10g,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仍为20%
23. 小明向如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充分搅拌后,发现粘在杯底的塑料片脱落。那么他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 氢氧化钠固体 B. 食盐 C. 硝酸铵固体 D. 蔗糖
24. 能证明硝酸钾在20℃时已达到饱和状态的是( )
A. 取少量该溶液,升温后没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B. 温度不变,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C. 温度不变,向该溶液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 取少量该溶液,降温到10℃,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25. 向一瓶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溶液中,逐渐加入氯化铵晶体,下列图象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9.0分)
26. 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_;
(2)能供给人呼吸的气体______;
(3)3个钙离子______;
(4)食盐的主要成分______;
(5)碳元素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
27. 今年3月22~28日是第28届“中国水周”,其主题是“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
(1)下列有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有______(填序号)。
A.清澈、透明的矿泉水是纯净物
B.合理使用农药、化肥以减少水体污染
C.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化合物
D.经过蒸馏可以将硬水变为软水
(2)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中用到活性炭,其作用是______,经过活性炭净化后的水是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原因是______。
(3)远离陆地的海岛可以利用“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缓解淡水不足的问题,图1就是该装置的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①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______(填序号)。
A.分子质量
B.分子种类
C.分子间隔
②利用该装置将一定量的海水暴晒一段时间后,剩余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会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小明同学利用图2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组成(注:该装置气密性良好,且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通电,A、B管内液面均高于图中D线)。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①A管和B管所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之比为______,其中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______(填“A管”或“B管”)中的气体,该实验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属于______反应。
②其电解的微观过程如图3所示,其变化的先后顺序为______。
③由此实验得知,水由______组成。
(5)生理盐水是医疗上常用的一种溶液,合格的生理盐水是无色透明的。一瓶合格的生理盐水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______(填“会”或“不会”)出现浑浊现象,其理由是______。
三、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6.0分)
28. 如图是一些常见的化学仪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能直接加热的仪器是______(填序号)。
(2)量取一定体积液体所需的仪器是______(填序号)。
(3)若从中选择仪器进行过滤操作,则还差的一样玻璃仪器是______。
29. 某同学要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整个操作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溶液的正确顺序是______(填序号,下同)。其中操作错误的是______。在溶解的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2)需要称取氯化钠______g,量取水______mL。
(3)在称量氯化钠固体时看到天平的指针向右偏转,则应______直到天平平衡。
(4)下列操作导致所配制的溶液质量分数有何偏差?(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①氯化钠固体里有杂质______;
②量取水时俯视读数______;
③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______;
④溶解时烧杯内壁有水珠______。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30. 氯化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请列式计算:
(1)将20g氯化钠放入80g水中,完全溶解后,溶液中的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2)要将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8%的氯化钠溶液变成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需向原溶液中加多少水?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积土成山只是将土堆积在一块,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木已成舟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凿壁偷光只是凿了一个洞,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火上浇油包含着物质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答案】C
【解析】解:A.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能够研制出新材料,所以A说法是正确的。
B.如汽车排放的尾气,可以通过化学研制出的催化转化器转化为无污染的气体再排放,所以化学在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B的说法正确;
C.化学的发展会对环境有保护作用,生态环境恶化是人类的乱砍滥伐,人为破坏造成的,所以C说法是错误的;
D.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能够研制出新能源,如氢能,所以D说法是正确的。
故选:C。
根据化学研究的领域和化学的用途来分析本题,知道化学对人类和社会的作用。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化学可以为人类研制新材料、提供新能源、保护环境等作用。
3.【答案】D
【解析】解:A、石墨用于导电,利用了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活性炭用于净水,是利用了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金刚石切割大理石,是利用了金刚石硬度大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氢气用作燃料,是利用了氢气的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4.【答案】C
【解析】解:A、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的微粒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说法正确;
B、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能排列出原子二字和一氧化碳分子小人,说明现代科学已经实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和排列,说法正确;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说法错误;
D、无论液氧还是氧气都具有助燃性,因为它们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说法正确;
故选:C。
根据已有的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的是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5.【答案】B
【解析】解:A、①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为观察,故选项说法正确。
B、②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假设,故选项说法错误。
C、有同学提出:③“我们先用磁铁来吸一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故选项说法正确。
D、有同学提出:③“我们先用磁铁来吸一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的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A
【解析】解:A、试管夹应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管口13处,故选项说法正确。
B、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以防止液体沸腾时喷出,故选项说法错误。
C、烧得很热得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干净,以防止试管骤冷炸裂,故选项说法错误。
D、加热时不能直接对准药品部位加热,应先进行预热,以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匀造成炸裂,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注意事项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B
【解析】解:A.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污染空气,则要禁止燃放烟花爆竹,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灰尘,污染空气,则物焚烧秸秆,使草木灰返田提高土壤肥力的做法错误,符合题意;
C.水污染防治方法是,生活污水经过处理达标后再排放,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水是重要的资源,则要节约用水,可以一水多用,洗过菜的水可以用来冲厕所,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A.依据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物质分析;
B.依据焚烧秸秆生成的物质分析;
C.依据水污染防治分析;
D.依据节约用水措施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主要是利用空气污染的防治及水污染防治来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条件得出正确结论。
8.【答案】D
【解析】解:A、图中操作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液体会流出腐蚀标签,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一致,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图中操作滴管接触试管内壁,会污染药品,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一致,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使用天平称量药品时,如需要把药品放在纸上中称量,则放砝码的托盘里也要放置相同的纸片;否则会造成称量的药品质量不足,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一致,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在用量筒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若俯视读数,看到的读数偏大,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不一致,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A、根据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9.【答案】B
【解析】解:喷洒84消毒液后,人们可以闻到84消毒液的气味,是因为消毒液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84消毒液的气味。
故选:B。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0.【答案】B
【解析】解:A、只要身份证相同,那么化学性质就相同,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小分子团水的部分物理性质与普通水有所不同,该选项说法正确;
C、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仍然是不断运动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间有间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分子、原子和离子.
微观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微粒之间有一定间隔,总是不断运动的.
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温度越低,运动的越慢,要注意理解.
11.【答案】A
【解析】解:A、蒸馏水中不含有矿物质或含有的矿物质很少,长期饮用不利于身体健康,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活性炭能够吸附色素、异味等,该选项说法正确;
C、过滤能够除去不溶于水的泥沙等物质,该选项说法正确;
D、明矾能使水中悬浮物沉降,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A、河水蒸馏后的水中不含有矿物质或含有的矿物质很少;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C、过滤能够除去不溶于水的泥沙等物质;
D、明矾能使水中悬浮物沉降。
不同主要考查基础知识,比较简单。
12.【答案】C
【解析】解:A.硬水通过煮沸的方法转化为软水,故错误;
B.饱和溶液是指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但能溶解其余物质。故错误;
C.洗洁精是常见的洗涤剂,用洗洁精除去衣服上的油污利用的是乳化作用,故正确;
D.氧气不能做燃料,故错误。
故选:C。
A.可用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B.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
C.乳化作用是指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使本来不能混合到一起的两种液体能够混合到一起的现象称为乳化现象,具有表面活性剂称为乳化剂,比如洗洁精;
D.氧气具有助燃性,不能做燃料。
本题考查考生对饱和溶液定义的理解,对乳化作用的含义,常见的乳化剂,硬水与软水的区分等知识点的掌握,难度系数不大。
13.【答案】D
【解析】解:A、二氧化碳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氮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氮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故选:D。
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一般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答案】C
【解析】解:A.含有两种分子,属于混合物。
B.含有两种分子,属于混合物。
C.只含有一种分子,且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单质。
D.只含有一种分子,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化合物。
故选:C。
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纯净物来说,只含有一种分子,其中单质的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化合物的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
此题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考查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别。物质分类的有关概念是中考热点,准确理解概念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5.【答案】B
【解析】解:A、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B、分子的质量比构成它的原子大,但其他的原子和分子不能比较质量,如汞原子比氢分子的质量大,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都能构成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A、根据分子的性质考虑;
B、根据分子与原子的关系考虑。
C、根据分子的定义考虑;
D、根据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考虑;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答案】B
【解析】解:A、冰水混合物中含有一种物质水,属于纯净物,氯化钠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
B、碘酒中含有酒精和碘,属于混合物,蒸馏水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
C、清新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氧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D、硫酸铜和氧化镁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都属于化合物。
故选:B。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时,就是判断物质的物质组成;判断是否是单质、化合物时,既要判断元素组成,又要判断物质组成。
17.【答案】B
【解析】解: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已知一种铈原子,原子核内有58个质子,因此该铈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8。
故选:B。
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进行解答。
对于原子来说: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核内质子数+核内中子数,要熟记这两个等式。
18.【答案】D
【解析】解:A、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故选项说法正确。
B.②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金属阳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③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7,质子=核外电子数,为氯原子,属于非金属元素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④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A、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B、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C、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D、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9.【答案】B
【解析】解: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可得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gbg×112=12ab。
故选:B。
根据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
解答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题时,要注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碳原子质量的112之比,掌握此知识点就能轻松解题.
20.【答案】D
【解析】解:A、溴带,有“氵”字旁,是一种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9.90,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正确.
C、最外层电子数是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溴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它与碳元素不属于同一族,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A、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固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气”字头,液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氵”字旁。
B、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C、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D、根据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1.【答案】D
【解析】解:A、味精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错;
B、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错;
C、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C错;
D、菜籽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乳浊液,不属于溶液,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溶液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应熟悉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不改变条件时,溶液的组成和浓度都不会发生变化,要与悬浊液和乳浊液区分。
22.【答案】A
【解析】解:A、选项说法没有指明温度,则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根据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液中可以含有多种溶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D、从100g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中倒出10g,溶液具有均一性,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仍为20%,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A、根据选项说法没有指明温度,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溶液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C、溶液的组成,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饱和溶液的特征、溶液具有均一性与稳定性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3.【答案】A
【解析】解:A、氢氧化钠放入水中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会使石蜡熔化,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脱落,故正确;
B、食盐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不大,石蜡仍为固态,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不会脱落,故错误;
C、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的温度降低,石蜡仍为固态,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不会脱落,故错误;
D.蔗糖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不大,石蜡仍为固态,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不会脱落,故错误。
故选:A。
由于用石蜡粘住的塑料片脱落,说明加入物质在溶解或者反应过程中放热。有的物质溶于水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浓硫酸、氢氧化钠等;也可以是反应过程中是放热的,如氧化钙溶解于水和水反应。
质溶解于水时有三种表现:溶解时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例如氢氧化钠、浓硫酸;溶解时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例如硝酸铵;溶解时无明显的热量变化,溶液温度基本保持不变,例如食盐、蔗糖。
24.【答案】C
【解析】解: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
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升温后溶解度增大,取少量该溶液,升温后没有硝酸钾晶体析出,不能证明硝酸钾在20℃时已达到饱和状态,故选项错误。
B、温度不变,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不能证明硝酸钾在20℃时已达到饱和状态,故选项错误。
C、温度不变,向该溶液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说明加入的硝酸钾没有继续溶解,说明硝酸钾在20℃时已达到饱和状态,故选项正确.
D、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接近饱和的溶液降低温度也可能有晶体析出,不能证明硝酸钾在20℃时已达到饱和状态,故选项错误。
故选:C。
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本题难度不大,是对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理解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是解题的关键.
25.【答案】C
【解析】解:A、不饱和氯化铵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溶质氯化铵,所以加入氯化铵之前,不饱和的氯化铵溶质的质量不为0,故A错误;
B、向一定量不饱和氯化铵溶液中逐渐加入氯化铵固体时,氯化铵能够继续溶解,溶质质量增加,直到达到饱和状态,而不是一直不变,故B错误;
C、向一定量不饱和氯化铵溶液中逐渐加入氯化铵固体时,氯化铵能够继续溶解,溶质质量增加,达到饱和状态时氯化铵的质量为一定值,故C正确;
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氯化铵不能无限溶解,故D错误。
故选:C。
饱和溶液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不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即溶液由不饱和达到饱和之后不会在继续溶解这种物质,在该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是逐渐的增大至不再发生变化.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的变化,需要注意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氯化铵的溶解能力不是无限的.
26.【答案】Al O2 3Ca2+ NaCl
【解析】解:(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其元素符号为Al。
(2)氧气能供给呼吸,是能供给人呼吸的气体,其化学式为O2。
(3)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钙离子可表示为:3Ca2+。
(4)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其化学式为NaCl。
(5)碳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4个电子,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故答案为:
(1)Al;
(2)O2
(3)3Ca2+;
(4)NaCl;
(5)。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2)氧气能供给呼吸,是能供给人呼吸的气体。
(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4)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进行分析解答。
(5)碳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4个电子,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分子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7.【答案】AC 吸附 混合物 水中还有可溶性杂质 AB 变大 1:2 A管 H2O→通电H2+O2 分解 abcd 氢元素、氧元素 不会 溶液具有稳定性
【解析】解:(1)A.清澈、透明的矿泉水中至少含有水和矿物质,是混合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合理使用农药、化肥以减少水体污染,该选项说法正确;
C.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化合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经过蒸馏能够将硬水变为软水,是因为蒸馏能够得到蒸馏水,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填:AC。
(2)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中用到活性炭,其作用是吸附,经过活性炭净化后的水是混合物,原因是水中还有可溶性杂质。
故填:吸附;混合物;水中还有可溶性杂质。
(3)①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质量、分子种类。
故填:AB。
②利用该装置将一定量的海水暴晒一段时间后,剩余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会变大,是因为溶液质量减小,氯化钠质量不变。
故填:变大。
(4)①A管(与正极连接,产生的是氧气)和B管(与负极连接,产生的是氢气)所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之比为1:2,其中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A管中的气体,即氧气;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H2O→通电H2+O2,属于分解反应。
故填:1:2;A管;H2O→通电H2+O2;分解。
②其电解的微观过程如图3所示,其变化的先后顺序为a(水分子)b(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氧原子)c(原子重组过程中)d(氢原子结合生成氢分子,氧原子结合生成氧分子)。
故填:abcd。
③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故填:氢元素、氧元素。
(5)一瓶合格的生理盐水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不会出现浑浊现象,其理由是溶液具有稳定性。
故填:不会;溶液具有稳定性。
(1)A.清澈、透明的矿泉水中至少含有水和矿物质,是混合物;
B.合理使用农药、化肥以减少水体污染;
C.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化合物;
D.蒸馏能够得到蒸馏水。
(2)活性炭能够吸附色素、异味等。
(3)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水分子质量、种类不发生变化;
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4)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
(5)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同时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28.【答案】A BH 玻璃棒
【解析】解:(1)能够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燃烧匙、蒸发皿和坩埚等,图中能直接加热的仪器是A。
(2)要量取一定体积液体,应选择量筒,向量筒内加液时,先用倾倒法加液到近刻度线,再改用胶头滴管加液到刻度线,用到的玻璃仪器是量筒和胶头滴管。
(3)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过滤操作的装置由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四种仪器组成,则还差的一样玻璃仪器是玻璃棒.
故答案为:
(1)A;
(2)BH;
(3)玻璃棒.
(1)根据常见的用于加热的仪器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量取一定体积液体所需的仪器,进行分析解答。
(3)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根据过滤操作所需的仪器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29.【答案】②①⑤③④ ① 加速溶解 6 94 继续添加氯化钠 偏小 偏大 无影响 偏小
【解析】解:(1)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时,首先选择药品,然后计算称量药品,放入烧杯,最后量取液体溶解,定容到所需体积,所以步骤为②①⑤③④;托盘天平遵循左物右码称量原则,①中称量位置错误;玻璃棒在溶解时,通过搅拌,可以加速溶解;
故答案为:②①⑤③④;①;加速溶解。
(2)氯化钠质量=100g×6%=6g,加入水的质量=100g−6g=94g,所以加入水的体积=94g÷1g/mL=94mL;
故答案为:6;94。
(3)此时指针偏右,说明右侧质量大,右侧为砝码质量,因此氯化钠质量偏小,需要继续添加氯化钠;
故答案为:继续添加氯化钠。
(4)①中加入氯化钠固体含有杂质,杂质占了氯化钠的质量,溶质质量减少,得到溶液质量分数减小;②中俯视读数,视线与上部体积读数相交,造成实际量取液体体积较小,这样得到溶液质量分数偏大;③中溶液已经配制完毕,此时溶质质量分数不会发生改变,洒落后只影响溶液质量,不改变溶质质量分数;④中烧杯内含有水,增加了溶剂质量,所以得到溶液质量分数减小;
故答案为:①偏小;②偏大;③无影响;④偏小。
(1)考查配置氯化钠溶液的配置步骤;
(2)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和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计算此题;
(3)根据称量的质量偏差回答此题;
(4)①根据溶质质量变化回答此题;
②根据溶剂质量变化回答此题;
③根据溶液配制完毕是否影响溶质质量分数回答此题;
④根据溶剂质量变化回答此题。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30.【答案】解:(1)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20g20g+80g×100%=20%;
(2)设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x,
100g×18%=(100g+x)×0.9%,解得:x=1900g
答:(1)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20%;
(2)需要加入1900g水。
【解析】(1)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计算;
(2)根据溶质质量不变原理计算。
本题的难度不大,熟悉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和溶质质量不变原理等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基础。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