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2.热的传递教学设计
展开
《热的传递》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主要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能的表现形式”和“物体与物质”中的部分要求建构的。从结构上看,这一单元探究的都是生活中的一般的热现象及简单的规律。《热的传递》是学生在认识温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研究三种形态的物质用什么方式来传热(即传导、对流和辐射);使学生认识热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并能解释生活中有关热的传递现象。本课是从另一个角度对热现象进行研究。本课也是后面《加热和冷却》、《吸热和散热》的研究基础和铺垫。
二、学情分析
冷和热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气温的高低、物体的冷暖、加热、制冷等,学生都有丰富的生活感知,但他们对冷和热的认识,更多时候还是停留在自我感觉的层面,对很多冷热现象,并没有刻意地关注,还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当教材引领学生聚焦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冷热现象时,当他们面对熟悉的现象而产生迷茫时,探究的欲望是何等的强烈,这就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做固体热传导实验;
2.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3.能解释生活中有关热传导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实验理解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传导;
2.能使用蜡烛帮助完成实验;
3.能运用热的传递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蕴藏着科学现象;
2.能保持积极的观察实验的兴趣;
3.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热在固体中的传递形式——传导。
教学难点:能借助遇热会发生明显形态变化的物体设计实验,将不易观察到的“热”可视化。
五、教学环节
(一)课堂预热,感知内容。
1.谈话: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家家户户都会做饭,做饭时,会用到各种各样的锅,你观察过家里做饭的锅吗?他们大多使用什么材质做的?
2.学生交流。
3.提问:课件出示:请大家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几口锅,他们的锅身和锅把手用的材料一样吗?
4.追问:锅身都是什么做的?锅把手呢?
5.追问:为什么不用一样的材料呢?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6.学生解释。
7.小结:孩子们你们真棒,都善于观察,热是可以传递的,但你们看到热是怎么传递的吗?(没有)其实,生活中热传递的现象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板书:热传递)。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激发学习兴趣,树立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为生活服务的理念。]
(二)提出问题,认定目标。
1.提问:首先,我们选择研究的固体是一把金属小勺,你认为热在金属勺中是怎样传递的?(大胆猜想。)
引导:你准备加热勺子的哪个部位,你认为热会向哪个方向传递?
2.追问: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3.追问1:我们的猜测正确吗?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追问2:实验时,我们怎样才能亲眼看到热传递的过程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4.小结:表扬孩子,你们的办法很好,科学家在实验时也经常用到这种方法,遇到无法直接观察的现象时,就会借助别的物体去观察。
5.讲解:这节课,我们就借助蜡的熔化来帮助观察热传递的现象。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器材:有蜡烛,涂满蜡的金属小勺,试管架、火柴、盛有凉水的纸杯。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金属小勺上蜡的熔化来感受热传递的过程。
6.交流:敲定实验步骤
(1)提问:你认为实验应该怎样操作?
(2)学生交流。
(3)根据大家的交流,教师演示,确定实验的步骤。
(4)课件出示。
7.提问:实验中应注意些什么?
(1)学生交流。
(2)课件总结实验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忆旧引新,帮助他们把已有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概括,设法让学生学会将对现象的解释可视化,帮助学生获得直观的证据,直观的证据有利于学生概念的建构。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这种方法的习得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分析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有利于学生思维能的培养。]
(三)自主合作,探究体悟。
1.组长分工,开始实验。
2.教师巡视。
3.展示汇报。
(1)指名小组汇报员汇报,将观察现象展示在黑板上。
(2)其余组补充。
4.总结板书。
(1)引导:观察黑板上的示意图中,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能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吗?
(2)学生交流。
(3)小结: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导温度低的地方。我们把热在固体中从高温处传到低温处的方式叫做热的传导。
[设计意图:探究学习是符合儿童天性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利于科学概念的理解。在探究中建立热传导的概念,同时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科学精神等科学素养。]
(四)拓展学习,加深理解。
1.谈话:除金属外,其他材料能传热吗?老师准备了不同材质的勺子,来做一个对比实验。把它们放入同一杯热水中,一会后用手触摸水外部分。
2.每组选一名同学上台参与活动。
3.参加同学谈感受。
4.师生共同总结板书,课件出示结论:玻璃、金属、陶瓷、木、塑料这几种物体都是固体,也就是说,热在固体中是从高温处传到低温处的。这种传递的方式叫传导。把像金属这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热的导体,像陶瓷、玻璃、木、塑料这种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概念,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五)达标测评,巩固延伸。
1. 提问:现在,你能用这节课所学知识解释锅身和锅把手为什么用不同的材料吗?
2.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热传导现象,请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
3.总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希望大家今后继续观察生活、能在生活中发现更多得科学小常识,并能把今天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争做小小科学家。
[设计意图:教学有序地安排了探究活动,让课堂内所学的内容有活化、整合、运用的机会,帮助学生将彼此看似毫无连接、松散地经验和收集到的关于热传导的相关事实联系起来,从而建立完整的热传导概念。]
六、板书设计:
热传递
固体 高温 低温 传导
七、教学反思
《热的传递》这节课,首先我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导入,在充分调动学生以已有认知的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由此引出本课的重点研究内容—: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之一——传导。下面我就本节课教学做如下反思:
一、材料的选择。
1.我选择金属汤匙作为研究对象。孩子们可以在它勺柄的不同位置加热,看到热在一条线上的传递方式;也可以在勺口上选择位置加热,看到热在面上的传递方式。这样一种材料,全方面展示了热在固体中传递的过程,为学生全面理解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2.酒精灯的使用也是本课重点和难点,由于一节课时间有限,把两个重要的内容放到一节课中讲,学生的实验时间就会压缩,不利于学生的探究。因此,我将酒精灯的使用放到了第二课时,这样每节课一个重点,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体验、感知。
3.为了让学生便于观察热在固体中的传递现象,我选择比较容易操作的蜡烛作为热源,同时,在金属小勺上涂满蜡,把眼睛看不到的热现象可视化,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热在固体中是如何传递的。
二、实验的设计。
为体现热在固体中是从高温处到低温处传递的。我引导学生先做猜想。然后再进行实验。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得出规律、进行汇报,并将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大家一起讨论、总结热传递的概念,从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的能力、概括的能力及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环节的安排。
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导入,让学生有话可说;接着,让学生自己探讨实验方案,自主安排实验并汇报,教师只做引导;然后通过拓展活动,加深学生对传导概念的理解与延伸;最后回归生活,用本堂课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整节课把学生放在首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评价贯穿始终。
教学和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两个重要环节,相辅相成。整节课,我对积极发言、善于观察、善于表达的孩子给与肯定与表扬,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极大地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热情,每个人都在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为组争光,培养了孩子们的团队精神。
总之,我以课标为依据指导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时刻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营造活动性、生动性、开放性的课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四年级上科学说课热的传递_苏教版: 这是一份四年级上科学说课热的传递_苏教版,共7页。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热的传递_苏教版: 这是一份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热的传递_苏教版,共5页。
四年级上册2.热的传递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四年级上册2.热的传递教学设计,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