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云南省育能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76803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云南省育能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76803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云南省育能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76803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化学】云南省育能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
展开
云南省育能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下列变化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①液态水汽化
②将胆矾加热变为白色粉末
③浓硫酸稀释
④ 生石灰跟水反应生成熟石灰
A. ①④ B. ①② C. ②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液态水汽化属于吸热变化但不属于化学反应,故①不选;②将胆矾CuSO45H2O加热发生分解反应:CuSO45H2CuSO4+5H2O,属于吸热反应,故②选;③浓硫酸稀释放出大量的热,故不选③;④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热,属于放热反应,故不选④;则正确序号为②,所以答案为C。
2.下列关于反应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当△H为“-”时,表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 已知C(s)+1/2O2(g)=CO(g)的反应热为110.5kJ/mol,说明碳的燃烧热为110.5kJ
C. 反应热的大小与反应物所具有的能量和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无关
D.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点状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放热反应的ΔH<0;B项燃烧热为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C项反应热的大小与反应物所具有的能量和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有关。
考点:反应热。
3.对下列化学反应热现象,不正确的说法是( )
A. 放热的反应,不必加热就能发生反应
B. 化学反应一定有能量变化
C. 化学反应中,吸热反应不一定需要加热也能发生
D. 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热效应数值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多少有关
【答案】A
【解析】
【详解】A.铝热反应为放热反应,但需要在高温下才能进行,故A错误;
B.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旧键断裂吸收热量,形成新键放出热量,则化学反应一定伴有能量变化,所以B正确;
C.吸热反应不一定需要加热,如氢氧化钡结晶水合物和氯化铵反应是吸热反应,常温下可发生,所以C正确;
D.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反应热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有关,物质的量越多,反应热的绝对值越大,所以D正确,答案为A。
4. 已知反应X+Y= 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A. X的能量一定高于M
B. Y的能量一定高于N
C. 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D. 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答案】C
【解析】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反应就是放热反应,反之是吸热反应。不论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均与反应条件无关,所以正确的答案是C。
5.在25℃、101 kPa下,1g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kJ,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CH3OH(l)+3/2O2(g)CO2(g)+2H2O(l) ΔH=+725.76 kJ·mol-1
B. 2CH3OH(l)+3O2(g)2CO2(g)+4H2O(l) ΔH=-1 451.52 kJ·mol-1
C. 2CH3OH(l)+3O2(g)2CO2(g)+4H2O(l) ΔH=-725.76 kJ·mol-1
D. 2CH3OH(l)+3O2(g)2CO2(g)+4H2O(l) ΔH=+1451.52 kJ·mol-1
【答案】B
【解析】
【分析】
1 g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 kJ,则64g即2mol甲醇燃烧放的热量为1451.52 kJ
【详解】A、甲醇燃烧是放热反应,焓变值为负值,故A错误;
B、1 g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 kJ,则64g即2mol甲醇燃烧放的热量为1451.52 kJ,热化学方程式为:2CH3OH(l)+3O2(g)=2CO2(g)+4H2O(l) ΔH=-1451.52 kJ·mol-1,故B正确;
C、1g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 kJ,则64g即2mol甲醇燃烧放的热量为1451.52 kJ,反应热数值计算错误,故C错误;
D、甲醇燃烧是放热反应,焓变值为负值,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范和焓变值计算。热化学方程式是用以表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为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了一个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还表明了一定量物质在反应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标明各物质的状态,反应的温度和压强(如没标表示25℃,101kPa),还要标明反应热,放热ΔH为负,吸热ΔH为正。
6.燃烧热是指1 mol可燃物充分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已知H2(g)、C2H4(g)和C2H5OH(l)的燃烧热分别是-285.8 kJ·mol-1、-1411.0 kJ·mol-1和-1366.8kJ·mol-1,则由C2H4(g)和H2O(l)反应生成C2H5OH(l)的ΔH为( )
A. -44.2 kJ·mol-1 B. 44.2 kJ·mol-1 C. -330 kJ·mol-1 D. 330 kJ·mol-1
【答案】A
【解析】
【详解】燃烧热是指1 mol可燃物充分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依据题意:①H2(g)+1/2O2(g) =H2O(l)ΔH=-285.8 kJ·mol-1 ,②C2H4(g)+3O2(g)=2CO2(g)+2H2O(l)ΔH=-1 411.0 kJ·mol-1,③C2H5OH(l)+3O2(g)=2CO2(g)+3H2O(l)ΔH=-1 366.8 kJ·mol-1,则②-③后得到C2H4(g)+H2O(l)=C2H5OH(l)ΔH=-44.2 kJ·mol-1,答案选A。
【点睛】解决本题要抓住两点:燃烧热的意义和盖斯定律。合理运用方程式的加减进行计算,注意改变反应方向时相应的反应热的符号也要改变。
7.已知299 K时,合成氨反应 N2 (g ) + 3H2 ( g )2NH3 ( g ) △H = -92.0 kJ/mol,将此温度下的1 mol N2 和3 mol H2 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时进行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A. 一定大于92.0 kJ B. 一定等于92.0 kJ
C. 一定小于92.0 kJ D. 不能确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N2和H2反应生成NH3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为:N2+3H2⇌2NH3,可逆反应不能完全进行到底,反应物的转化率不能达到100%,此温度下的1molN2和3molH2放在一密闭容器中,不能生成2molNH3,则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92.0kJ,故选C。
考点:考查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8.已知反应A2(g)+2B2(g)2AB2(g)的ΔH<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升高温度,正向反应速率增加,逆向反应速率减小
B. 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速率增加,从而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
C. 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D. 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温度升高正逆反应速率都是增大的,A不正确,B正确;正反应是放热的、体积减小的可逆反应,所以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而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是相反的,因此选项C和D都是错误的,答案选B。
考点:考查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和平衡的影响
点评:判断外界条件对平衡状态的影响,一般遵循勒夏特例原理。
9.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
A. 若将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热量多
B. 由C(石墨)=C(金刚石)ΔH=+1.9 kJ·mol-1可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 在101kPa时,2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热量,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g)+O2(g)2H2O(l) ΔH=+285.8 kJ·mol-1
D. 在稀溶液中:H++OH-H2O ΔH=-57.3 kJ·mol-1,若将含1mol CH3COOH与含1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固体硫变为硫蒸汽要吸热,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较少,故A错误;
B.反应为吸热反应,则石墨能量比金刚石小,能量越低越稳定,故B错误;
C. 在101kPa时,2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热量,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H2(g)+1/2O2(g)H2O(l) ΔH=-285.8 kJ·mol-1,故C错误;
D.醋酸为弱电解质,电离吸热,则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故D正确,答案选D。
【点睛】D选项为易错点,注意醋酸为弱电解质,电离吸热。
10.对于反应3A=2B,根据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 该反应一定有能量转化成了化学能
C. 反应物比生成物稳定
D. 因为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所以该反应不需要加热
【答案】A
【解析】
A 正确,生成物的能量高于反应物的能量,是吸热反应
B 正确,把吸收的热量转变为了化学能
C 正确,能量越低越稳定,所以,反应物比生成物稳定
D 错误,此反应时吸热反应,是否需要加热,就由具体反应决定,所以不能笼统说不需要加热。
11.含NaOH 20.0g的稀溶液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放出28.7kJ的热量,表示该反应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NaOH(aq)+HCl(aq)═NaCl(aq)+H2O(l) △H=+28.7kJ/mol
B. NaOH(aq)+HCl(aq)═NaCl(aq)+H2O(l) △H=-28.7kJ/mol
C. NaOH(aq)+HCl(aq)═NaCl(aq)+H2O(l) △H=+57.4kJ/mol
D. NaOH(aq)+HCl(aq)═NaCl(aq)+H2O(l) △H=-57.4kJ/mol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知含NaOH20.0g的稀溶液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放出28.7kJ的热量,则含1molNaOH的稀溶液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28.7kJ的热量。A、焓变的符号应为“—”、数值与化学计量数不对应,错误;B、焓变的数值与化学计量数不对应,错误;C、焓变的符号应为“—”,错误;D、NaOH(aq)+HCl(aq)=NaCl(aq)+H2O(l);ΔH=-57.4kJ/mol,正确。
考点: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2.铝与过量的稀盐酸反应,为了加快反应速率,但是又不影响生成的氢气总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 加入适量的铝粉 B. 加入适量的水
C. 加入少量的硫酸铜溶液 D. 加入浓度较大的盐酸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加入适量的铝粉 ,增大接触面积,但生成氢气的量增加。故A错误。B.加入适量的水,盐酸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小,故B错误。C.加入少量的硫酸铜溶液,铝置换出铜附着在铝表面形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但由于消耗了铝,而减少了生成氢气的质量。故C错误。D.加入浓度较大的盐酸,增加盐酸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故D正确。
考点:了解金属铝的化学性质,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并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点评:本题考查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做题时应注意过量的盐酸、不影响生成的氢气总量等重要信息。
13.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合成氨反应,N2 (g)+3H2 (g)2NH3(g),根据下列在相同时间内测得的结果判断,生成氨的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 v(NH3)=0.1mol/(L·min) B. v(NH3)=0.2mol/(L·min)
C. v(N2)=0.3mol/(L·min) D. v(H2)=0.4mol/(L·min)
【答案】C
【解析】
【详解】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根据方程式N2+3H22NH3可知如果都用氢气表示反应速率,A为0.15 mol/(L·min)、B为0.3 mol/(L·min)、C为0.9mol/(L·min)、D为0.4 mol/(L·min),所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C;答案选C。
14.在密闭容器中的一定量混合气体发生反应:x A(g) + y B(g)z C(g),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为0.5 mol/L,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容积扩大到原来的两倍,再次达到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降低为0.3 mol/L,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 x + y < z B. B的转化率降低
C.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 C的体积分数增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其它条件不变时,将容器的容积扩大到原来的两倍,由可知A的浓度立即减半,变为0.5 mol/L ÷ 2 =" 0.25" mol/L,再次达到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降低为0.3 mol/L,说明减小压强能使x A(g) + y B(g)z C(g)的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由于减小压强能使平衡向气体物质的量或体积增大方向移动,则逆反应是气体物质的量或体积增大的方向,则x + y > z,A错误;B、由于增大容积的实质是减小压强,减小压强能使平衡向气体物质的量或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即逆向移动,因此反应物B的转化率减小,B正确;C、由上述分析可知,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错误;D、由于平衡向气体物质的量增大或逆反应方向移动,因此C的物质的量减小,而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增大,因此C的物质的量分数减小,D错误;答案选B。
考点:考查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物质的量浓度、转化率、体积分数、化学计量系数的计算或大小判断。
【名师点睛】化学平衡包括的知识点很多,有平衡标志的判断、平衡移动的判断、等效平衡的判断、平衡的计算、物质浓度、转化率、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的计算、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及计算、平衡常数的应用、反应速率的变化对平衡的影响、反应方向的判断等。平衡的计算不是平衡问题的难点,一般根据“三段式”计算即可,而平衡标志的判断、等效平衡的判断是难点,抓住平衡标志的特点与非平衡时状态的不同时解决平衡标志问题的关键。对于等效平衡的判断,应注意条件及反应的本身特点。
15.高温下,某反应达到平衡,平衡常数K=。恒容时,温度升高,H2浓度减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B.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H2OCO2+H2
C. 恒温恒容下,增大压强,H2浓度一定减小
D. 该反应的焓变为正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A、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也增大,故A错误;
B、根据平衡常数K=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为:CO2+H2 CO+H2O,故B错误;
C、因为CO2+H2 CO+H2O是反应前后化学计量数相等的反应,所以恒温恒容下增大压强, 平衡不一定移动,H2浓度不一定变化,故C错误;
D、根据平衡常数K=,反应的方程式为: CO2+H2 CO+H2O, 恒容时,温度升高,H2浓度减小, 所以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焓变为正值,故D正确,答案选D。
【点睛】A项为易错点,注意温度升高,化学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
16.分析下列反应在任何温度下均能自发进行的是(
A. 2N2(g)+O2(g)=2N2O(g) △H = +163 kJ•mol-1
B. H2O2(l)=1/2O2(g)+H2O(l) △H =-98 kJ•mol-1
C. HgO(s)=Hg(l)+1/2O2(g) △H =+91 kJ•mol-1
D. Ag(s)+1/2Cl2(g)=AgCl(s) △H =-127 kJ•mol-1
【答案】D
【解析】
A.反应2N2(g)+O2(g)2N2O(g)是吸热反应△H>0,△S<0,任何温度下都不能自发进行,故A错误;B.反应Ag(s)+ Cl2(g)AgCl(s)是放热反应△H<0,△S<0,高温下不能自发进行,故B错误;C.反应HgO(s)Hg(l)+ O2(g)是吸热反应△H>0,△S>0,低温下不能自发进行,故C错误;D.反应H2O2(l) O2(g)+H2O(l)是放热反应△H<0,△S>0,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故D正确;故答案为D。
点睛:一个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既与反应的焓变有关,又与反应的熵变有关.一般来说体系能量减小和混乱度增加都能促使反应自发进行,焓变和熵变共同制约着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但焓和熵都不是唯一因素,我们不能单纯地根据焓变或熵变来判断某个反应是否自发进行.在等温、等压条件下,化学反应的方向是由反应的焓变和熵变共同决定的.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最终判据是吉布斯自由能变,自由能一般用△G来表示.且△G=△H-T△S:
当△G=△H-T△S<0时,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能自发进行;当△G=△H-T△S=0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当△G=△H-T△S>0时,反应不能向正反应方向自发进行。
17.某浓度的氨水中存在下列平衡: NH3·H2ONH4++OH—,(若想增大NH4+的浓度,而不增加OH—的浓度,应采取的措施是( )
①适当升高温度 ②加入NH4Cl固体 ③通入NH3 ④加入少量盐酸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适当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c(NH4+)增大,c(OH﹣)增大,故①错误;②加入氯化铵固体,c(NH4+)增大,平衡逆向移动,c(OH﹣)减小,故②正确;③向氨水中通入氨气,c(NH4+)增大,c(OH﹣)增大,故③错误;④加入少量盐酸,盐酸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促进氨水电离,c(NH4+)增大,c(OH﹣)减小,故④正确,答案选D。
18.室温时,下列混合溶液的pH一定小于7的是( )
A. pH=3的醋酸和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
B. pH=3的盐酸和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
C. 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
D. pH=3的硫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酸碱的强弱判断溶液中n(H+)与n(OH﹣)关系进行判断和计算.
解:A、pH=3的醋酸c(H+)=1×10﹣3mol/L,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中c(OH﹣)=1×10﹣3mol/L,由于醋酸为弱酸,则醋酸过量,在室温下等体积混合后,pH<7,故A正确.
B、PH=3的盐酸中c(H+)=1×10﹣3mol/L,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c(OH﹣)=1×10﹣3mol/L,酸碱都是强电解质,在室温下等体积混合后,pH=7,故B错误;
C、pH=3的盐酸中c(H+)=1×10﹣3mol/L,pH=11的氨水中c(OH﹣)=1×10﹣3mol/L,由于氨水为弱碱,则氨水过量,在室温下等体积混合后,pH>7,故C错误;
D、pH=3的硫酸中c(H+)=1×10﹣3mol/L,pH=11的氨水中c(OH﹣)=1×10﹣3mol/L,由于氨水为弱碱,则氨水过量,在室温下等体积混合后,pH>7,故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每空2分)
19.在2 L的密闭容器内,800℃时反应2NO(g)+O2(g)2NO2(g)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化如表:
时间(s)
0
1
2
3
4
5
n(NO)(mol)
0.020
0.010
0.008
0.007
0.007
0.007
(1)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__。已知:K300℃>K350℃,则该反应是__________热反应。
(2)下图表示NO2的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_。用O2表示从0~2 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__________。
(3)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v(NO2)=2v(O2)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v逆(NO)=2v正(O2) D.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
(4)为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
A.及时分离出NO2气体 B.适当升高温度
C.增大O2的浓度 D.选择高效催化剂
【答案】(9分)(1) ,放热反应.(2)bv=1.5×10-3mol/(L·s)
(3)bc.(4)c.
【解析】
试题分析:(1)化学平衡常数是在一定条件下,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生成物浓度的幂之积和反应物浓度的幂之积的比值,则根据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已知:K300℃>K350℃,这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则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2)NO2是生成物,在反应过程中浓度是增大的。由表中数据可知,平衡时c(NO)=0.007mol/L÷2L=0.0035mol/L。曲线b平衡时的浓度为0.0035mol/L,根据反应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知,曲线b表示NO2的浓度变化曲线。反应进行到2s是,NO浓度减少了0.010mol/L-0.004mol/L=0.006mol/L,所以氧气的浓度变化量是0.003mol/L,则氧气的反应速率是0.0030mol/L÷2s=1.5×10-3mol/(L·s)。
(3)在一定条件下,当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但不为0),反应体系中各种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a.始终都存在v(NO2)=2v(O2)关系,故不能说明到达平衡,a错误;b.随反应进行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压强逐渐减小,因此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时,可以说明到达平衡,b正确;c.不同物质表示的正逆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反应到达平衡,故v逆(NO)=2v正(O2),可以说明到达平衡,c正确;d.反应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变,容器的体积不变,密度始终不变,故容器内物质的密度保持不变,不能说明到达平衡,d错误;e.颜色的深浅与浓度有关系,颜色不再改变说明NO2浓度不再发生变化,反应达到平衡状态,e正确。答案选bce。
(4)a.及时分离出NO2气体,平衡向正反应移动,但反应速率降低,a错误;b.适当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逆反应移动,b错误;c.增大O2的浓度,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移动,c正确;d.选择高效的催化剂,增大反应速率,不影响平衡移动,d错误,答案选c。
【考点定位】考查平衡状态的判断、反应速率的计算以及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
【名师点晴】该题的难点是平衡状态的判断,掌握平衡状态的特征和判断依据是解答的关键,答题时应注意平衡状态判断选择判断的物理量,应随着反应的进行发生变化,当该物理量由变化到定值时,说明可逆反应到达平衡状态。
20.如图所示:
(1)①该反应是__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②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升高温度,A的转化率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③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E1和E2的变化是:E1__________,E2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2)101 kPa时,1 mol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的热量,表示H2燃烧热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答案】 (1). 放热 (2). 减小 (3). 减小 (4). 减小 (5). H2(g)+1/2O2(g)=H2O(l) ΔH=-285.8 kJ/mol
【解析】
【详解】(1) ①由图象可以知道该反应是一个能量降低的反应,所以属于放热反应,因此答案是:放热;
②由图知A(g)+B(g)=C(g)+D(g) ΔH<0,所以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A的浓度增大,A的转化率减小,因此答案是:减小;
③加入催化剂改变了反应的途径,降低正逆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所以E1和E2的变化都减小,因此答案是:减小;减小;
(2) 燃烧热指1 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所以表示H2燃烧热的化学方程式为H2(g)+1/2O2(g)=H2O(l) ΔH=-285.8 kJ/mol,故答案为:H2(g)+1/2O2(g)=H2O(l) ΔH=-285.8 kJ/mol。
21.(1).对于下列反应:2SO2 + O2 2SO3 , 如果2min内SO2的浓度由6 mol/L下降为2 mol/L,那么,用SO2浓度变化来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用O2浓度变化来表示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
(2)反应N2+3H22NH3 ΔH<0 ,达平衡后,不同时刻改变外界条件时正逆反应速率变化如图,请判断某时刻所改变的条件。
可能改变的外界条件:t1__________,t2__________ ,t3__________。
【答案】 (1). 2mol /(L•min) (2). 1mol /(L•min) (3). 降低温度 (4). 增大压强 (5). 加入催化剂
【解析】
【分析】
(1)根据v=△c/△t结合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
(2)根据正逆反应速率的变化结合温度、压强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判断。
【详解】(1)v(SO2)=(6mol/L−2mol/L)/2min=2mol/(L•min),根据反应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关系可知v(O2)=1/2v(SO2)=1mol/(L•min),故答案为:2mol/(L•min);1mol/(L•min);
(2)t1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且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说明平衡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该反应的正反应放热,反应条件应为降低温度;t2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且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说明平衡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反应条件应为增大压强;t3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且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说明平衡应不移动,反应条件应为加入催化剂。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图象,侧重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把握曲线的变化趋势以及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是关键。
三、实验题(每空2分)
22.已知反应:2NO2(g) N2O4(g)是放热反应,为了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有人做了如下实验:把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通入甲、乙两个连通的烧瓶里,然后用夹子夹住橡皮管,把两烧瓶分别浸入两个分别盛有500 mL 6 mol·L-1的HCl溶液和盛有500 mL蒸馏水的烧杯中(两烧杯中溶液的温度相同)。
(1)该实验用两个经导管连通的烧瓶,其设计意图是__________。
(2)向烧杯甲的溶液中放入125g NaOH固体,同时向烧杯乙中放入125g硝酸铵晶体,搅拌使之溶解。甲烧瓶内气体的颜色将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乙烧瓶内气体的颜色将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3)该实验欲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4)某同学认为该实验的设计并不完全科学,他指出此时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不止一个,你认为他所指的另一个因素是__________。
【答案】 (1). 使两个烧瓶的起始状态完全相同,起到对照作用 (2). 变深 (3). NaOH溶解放热,中和HCl也放热,使甲瓶气体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c(NO2)增大 (4). 变浅 (5). NH4NO3溶解吸热,乙烧瓶气体的温度降低,平衡向生成N2O4方向移动,使NO2的浓度减小; (6). 升温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温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7). 压强
【解析】
【分析】
(1)试验中用两个经导管连通的烧瓶,可以使两个烧瓶的起始状态完全相同,起到对照作用;(2)根据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分析,氢氧化钠溶解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都会使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解使溶液温度降低,由2NO2(g)⇌N2O4(g)△H<0,依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升温平衡向吸热方向进行,降温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进行,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气体,四氧化二氮是无色气体;(3)根据温度对可逆反应的影响进行分析;(4)该反应中有气体参与,温度改变后气体体积也改变,压强也会影响化学平衡.
【详解】(1)该实验用两个经导管连通的烧瓶,其设计意图是可以使两个烧瓶的起始状态完全相同,起到对照作用,故答案为:使两个烧瓶的起始状态完全相同,起到对照作用。
(2)因NaOH溶于水以及与NaOH与HCl的反应都会使溶液温度升高,所以烧杯甲中溶液的温度升高,温度升高,平衡2NO2(g)⇌N2O4(g)△H<0向吸热方向移动,即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O2浓度增大,颜色加深;因NH4NO3溶于水是吸热的,使体系温度降低,2NO2(g)⇌N2O4(g)△H<0向放热方向移动,即向正反应方向移动,NO2浓度减小,颜色变浅,故答案为:变深;NaOH溶解放热,中和HCl也放热,使甲瓶气体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c(NO2)增大;变浅;NH4NO3溶解吸热,乙烧瓶气体的温度降低,平衡向生成N2O4方向移动,使NO2的浓度减小;
(3)根据实验现象可知,改变温度后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升温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温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故答案为:升温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温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4)该反应中,改变温度后,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也会改变,而压强对该可逆反应同样会产生影响,所以该实验设计并不完全科学,故答案为:压强。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下列变化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①液态水汽化
②将胆矾加热变为白色粉末
③浓硫酸稀释
④ 生石灰跟水反应生成熟石灰
A. ①④ B. ①② C. ②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液态水汽化属于吸热变化但不属于化学反应,故①不选;②将胆矾CuSO45H2O加热发生分解反应:CuSO45H2CuSO4+5H2O,属于吸热反应,故②选;③浓硫酸稀释放出大量的热,故不选③;④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热,属于放热反应,故不选④;则正确序号为②,所以答案为C。
2.下列关于反应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当△H为“-”时,表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 已知C(s)+1/2O2(g)=CO(g)的反应热为110.5kJ/mol,说明碳的燃烧热为110.5kJ
C. 反应热的大小与反应物所具有的能量和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无关
D.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点状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放热反应的ΔH<0;B项燃烧热为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C项反应热的大小与反应物所具有的能量和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有关。
考点:反应热。
3.对下列化学反应热现象,不正确的说法是( )
A. 放热的反应,不必加热就能发生反应
B. 化学反应一定有能量变化
C. 化学反应中,吸热反应不一定需要加热也能发生
D. 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热效应数值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多少有关
【答案】A
【解析】
【详解】A.铝热反应为放热反应,但需要在高温下才能进行,故A错误;
B.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旧键断裂吸收热量,形成新键放出热量,则化学反应一定伴有能量变化,所以B正确;
C.吸热反应不一定需要加热,如氢氧化钡结晶水合物和氯化铵反应是吸热反应,常温下可发生,所以C正确;
D.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反应热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有关,物质的量越多,反应热的绝对值越大,所以D正确,答案为A。
4. 已知反应X+Y= 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A. X的能量一定高于M
B. Y的能量一定高于N
C. 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D. 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答案】C
【解析】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反应就是放热反应,反之是吸热反应。不论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均与反应条件无关,所以正确的答案是C。
5.在25℃、101 kPa下,1g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kJ,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CH3OH(l)+3/2O2(g)CO2(g)+2H2O(l) ΔH=+725.76 kJ·mol-1
B. 2CH3OH(l)+3O2(g)2CO2(g)+4H2O(l) ΔH=-1 451.52 kJ·mol-1
C. 2CH3OH(l)+3O2(g)2CO2(g)+4H2O(l) ΔH=-725.76 kJ·mol-1
D. 2CH3OH(l)+3O2(g)2CO2(g)+4H2O(l) ΔH=+1451.52 kJ·mol-1
【答案】B
【解析】
【分析】
1 g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 kJ,则64g即2mol甲醇燃烧放的热量为1451.52 kJ
【详解】A、甲醇燃烧是放热反应,焓变值为负值,故A错误;
B、1 g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 kJ,则64g即2mol甲醇燃烧放的热量为1451.52 kJ,热化学方程式为:2CH3OH(l)+3O2(g)=2CO2(g)+4H2O(l) ΔH=-1451.52 kJ·mol-1,故B正确;
C、1g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 kJ,则64g即2mol甲醇燃烧放的热量为1451.52 kJ,反应热数值计算错误,故C错误;
D、甲醇燃烧是放热反应,焓变值为负值,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范和焓变值计算。热化学方程式是用以表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为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了一个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还表明了一定量物质在反应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标明各物质的状态,反应的温度和压强(如没标表示25℃,101kPa),还要标明反应热,放热ΔH为负,吸热ΔH为正。
6.燃烧热是指1 mol可燃物充分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已知H2(g)、C2H4(g)和C2H5OH(l)的燃烧热分别是-285.8 kJ·mol-1、-1411.0 kJ·mol-1和-1366.8kJ·mol-1,则由C2H4(g)和H2O(l)反应生成C2H5OH(l)的ΔH为( )
A. -44.2 kJ·mol-1 B. 44.2 kJ·mol-1 C. -330 kJ·mol-1 D. 330 kJ·mol-1
【答案】A
【解析】
【详解】燃烧热是指1 mol可燃物充分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依据题意:①H2(g)+1/2O2(g) =H2O(l)ΔH=-285.8 kJ·mol-1 ,②C2H4(g)+3O2(g)=2CO2(g)+2H2O(l)ΔH=-1 411.0 kJ·mol-1,③C2H5OH(l)+3O2(g)=2CO2(g)+3H2O(l)ΔH=-1 366.8 kJ·mol-1,则②-③后得到C2H4(g)+H2O(l)=C2H5OH(l)ΔH=-44.2 kJ·mol-1,答案选A。
【点睛】解决本题要抓住两点:燃烧热的意义和盖斯定律。合理运用方程式的加减进行计算,注意改变反应方向时相应的反应热的符号也要改变。
7.已知299 K时,合成氨反应 N2 (g ) + 3H2 ( g )2NH3 ( g ) △H = -92.0 kJ/mol,将此温度下的1 mol N2 和3 mol H2 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时进行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A. 一定大于92.0 kJ B. 一定等于92.0 kJ
C. 一定小于92.0 kJ D. 不能确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N2和H2反应生成NH3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为:N2+3H2⇌2NH3,可逆反应不能完全进行到底,反应物的转化率不能达到100%,此温度下的1molN2和3molH2放在一密闭容器中,不能生成2molNH3,则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92.0kJ,故选C。
考点:考查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8.已知反应A2(g)+2B2(g)2AB2(g)的ΔH<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升高温度,正向反应速率增加,逆向反应速率减小
B. 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速率增加,从而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
C. 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D. 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温度升高正逆反应速率都是增大的,A不正确,B正确;正反应是放热的、体积减小的可逆反应,所以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而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是相反的,因此选项C和D都是错误的,答案选B。
考点:考查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和平衡的影响
点评:判断外界条件对平衡状态的影响,一般遵循勒夏特例原理。
9.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
A. 若将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热量多
B. 由C(石墨)=C(金刚石)ΔH=+1.9 kJ·mol-1可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 在101kPa时,2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热量,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g)+O2(g)2H2O(l) ΔH=+285.8 kJ·mol-1
D. 在稀溶液中:H++OH-H2O ΔH=-57.3 kJ·mol-1,若将含1mol CH3COOH与含1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固体硫变为硫蒸汽要吸热,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较少,故A错误;
B.反应为吸热反应,则石墨能量比金刚石小,能量越低越稳定,故B错误;
C. 在101kPa时,2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热量,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H2(g)+1/2O2(g)H2O(l) ΔH=-285.8 kJ·mol-1,故C错误;
D.醋酸为弱电解质,电离吸热,则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故D正确,答案选D。
【点睛】D选项为易错点,注意醋酸为弱电解质,电离吸热。
10.对于反应3A=2B,根据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 该反应一定有能量转化成了化学能
C. 反应物比生成物稳定
D. 因为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所以该反应不需要加热
【答案】A
【解析】
A 正确,生成物的能量高于反应物的能量,是吸热反应
B 正确,把吸收的热量转变为了化学能
C 正确,能量越低越稳定,所以,反应物比生成物稳定
D 错误,此反应时吸热反应,是否需要加热,就由具体反应决定,所以不能笼统说不需要加热。
11.含NaOH 20.0g的稀溶液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放出28.7kJ的热量,表示该反应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NaOH(aq)+HCl(aq)═NaCl(aq)+H2O(l) △H=+28.7kJ/mol
B. NaOH(aq)+HCl(aq)═NaCl(aq)+H2O(l) △H=-28.7kJ/mol
C. NaOH(aq)+HCl(aq)═NaCl(aq)+H2O(l) △H=+57.4kJ/mol
D. NaOH(aq)+HCl(aq)═NaCl(aq)+H2O(l) △H=-57.4kJ/mol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知含NaOH20.0g的稀溶液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放出28.7kJ的热量,则含1molNaOH的稀溶液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28.7kJ的热量。A、焓变的符号应为“—”、数值与化学计量数不对应,错误;B、焓变的数值与化学计量数不对应,错误;C、焓变的符号应为“—”,错误;D、NaOH(aq)+HCl(aq)=NaCl(aq)+H2O(l);ΔH=-57.4kJ/mol,正确。
考点: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2.铝与过量的稀盐酸反应,为了加快反应速率,但是又不影响生成的氢气总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 加入适量的铝粉 B. 加入适量的水
C. 加入少量的硫酸铜溶液 D. 加入浓度较大的盐酸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加入适量的铝粉 ,增大接触面积,但生成氢气的量增加。故A错误。B.加入适量的水,盐酸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小,故B错误。C.加入少量的硫酸铜溶液,铝置换出铜附着在铝表面形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但由于消耗了铝,而减少了生成氢气的质量。故C错误。D.加入浓度较大的盐酸,增加盐酸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故D正确。
考点:了解金属铝的化学性质,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并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点评:本题考查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做题时应注意过量的盐酸、不影响生成的氢气总量等重要信息。
13.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合成氨反应,N2 (g)+3H2 (g)2NH3(g),根据下列在相同时间内测得的结果判断,生成氨的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 v(NH3)=0.1mol/(L·min) B. v(NH3)=0.2mol/(L·min)
C. v(N2)=0.3mol/(L·min) D. v(H2)=0.4mol/(L·min)
【答案】C
【解析】
【详解】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根据方程式N2+3H22NH3可知如果都用氢气表示反应速率,A为0.15 mol/(L·min)、B为0.3 mol/(L·min)、C为0.9mol/(L·min)、D为0.4 mol/(L·min),所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C;答案选C。
14.在密闭容器中的一定量混合气体发生反应:x A(g) + y B(g)z C(g),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为0.5 mol/L,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容积扩大到原来的两倍,再次达到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降低为0.3 mol/L,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 x + y < z B. B的转化率降低
C.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 C的体积分数增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其它条件不变时,将容器的容积扩大到原来的两倍,由可知A的浓度立即减半,变为0.5 mol/L ÷ 2 =" 0.25" mol/L,再次达到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降低为0.3 mol/L,说明减小压强能使x A(g) + y B(g)z C(g)的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由于减小压强能使平衡向气体物质的量或体积增大方向移动,则逆反应是气体物质的量或体积增大的方向,则x + y > z,A错误;B、由于增大容积的实质是减小压强,减小压强能使平衡向气体物质的量或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即逆向移动,因此反应物B的转化率减小,B正确;C、由上述分析可知,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错误;D、由于平衡向气体物质的量增大或逆反应方向移动,因此C的物质的量减小,而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增大,因此C的物质的量分数减小,D错误;答案选B。
考点:考查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物质的量浓度、转化率、体积分数、化学计量系数的计算或大小判断。
【名师点睛】化学平衡包括的知识点很多,有平衡标志的判断、平衡移动的判断、等效平衡的判断、平衡的计算、物质浓度、转化率、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的计算、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及计算、平衡常数的应用、反应速率的变化对平衡的影响、反应方向的判断等。平衡的计算不是平衡问题的难点,一般根据“三段式”计算即可,而平衡标志的判断、等效平衡的判断是难点,抓住平衡标志的特点与非平衡时状态的不同时解决平衡标志问题的关键。对于等效平衡的判断,应注意条件及反应的本身特点。
15.高温下,某反应达到平衡,平衡常数K=。恒容时,温度升高,H2浓度减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B.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H2OCO2+H2
C. 恒温恒容下,增大压强,H2浓度一定减小
D. 该反应的焓变为正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A、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也增大,故A错误;
B、根据平衡常数K=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为:CO2+H2 CO+H2O,故B错误;
C、因为CO2+H2 CO+H2O是反应前后化学计量数相等的反应,所以恒温恒容下增大压强, 平衡不一定移动,H2浓度不一定变化,故C错误;
D、根据平衡常数K=,反应的方程式为: CO2+H2 CO+H2O, 恒容时,温度升高,H2浓度减小, 所以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焓变为正值,故D正确,答案选D。
【点睛】A项为易错点,注意温度升高,化学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
16.分析下列反应在任何温度下均能自发进行的是(
A. 2N2(g)+O2(g)=2N2O(g) △H = +163 kJ•mol-1
B. H2O2(l)=1/2O2(g)+H2O(l) △H =-98 kJ•mol-1
C. HgO(s)=Hg(l)+1/2O2(g) △H =+91 kJ•mol-1
D. Ag(s)+1/2Cl2(g)=AgCl(s) △H =-127 kJ•mol-1
【答案】D
【解析】
A.反应2N2(g)+O2(g)2N2O(g)是吸热反应△H>0,△S<0,任何温度下都不能自发进行,故A错误;B.反应Ag(s)+ Cl2(g)AgCl(s)是放热反应△H<0,△S<0,高温下不能自发进行,故B错误;C.反应HgO(s)Hg(l)+ O2(g)是吸热反应△H>0,△S>0,低温下不能自发进行,故C错误;D.反应H2O2(l) O2(g)+H2O(l)是放热反应△H<0,△S>0,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故D正确;故答案为D。
点睛:一个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既与反应的焓变有关,又与反应的熵变有关.一般来说体系能量减小和混乱度增加都能促使反应自发进行,焓变和熵变共同制约着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但焓和熵都不是唯一因素,我们不能单纯地根据焓变或熵变来判断某个反应是否自发进行.在等温、等压条件下,化学反应的方向是由反应的焓变和熵变共同决定的.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最终判据是吉布斯自由能变,自由能一般用△G来表示.且△G=△H-T△S:
当△G=△H-T△S<0时,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能自发进行;当△G=△H-T△S=0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当△G=△H-T△S>0时,反应不能向正反应方向自发进行。
17.某浓度的氨水中存在下列平衡: NH3·H2ONH4++OH—,(若想增大NH4+的浓度,而不增加OH—的浓度,应采取的措施是( )
①适当升高温度 ②加入NH4Cl固体 ③通入NH3 ④加入少量盐酸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适当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c(NH4+)增大,c(OH﹣)增大,故①错误;②加入氯化铵固体,c(NH4+)增大,平衡逆向移动,c(OH﹣)减小,故②正确;③向氨水中通入氨气,c(NH4+)增大,c(OH﹣)增大,故③错误;④加入少量盐酸,盐酸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促进氨水电离,c(NH4+)增大,c(OH﹣)减小,故④正确,答案选D。
18.室温时,下列混合溶液的pH一定小于7的是( )
A. pH=3的醋酸和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
B. pH=3的盐酸和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
C. 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
D. pH=3的硫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酸碱的强弱判断溶液中n(H+)与n(OH﹣)关系进行判断和计算.
解:A、pH=3的醋酸c(H+)=1×10﹣3mol/L,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中c(OH﹣)=1×10﹣3mol/L,由于醋酸为弱酸,则醋酸过量,在室温下等体积混合后,pH<7,故A正确.
B、PH=3的盐酸中c(H+)=1×10﹣3mol/L,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c(OH﹣)=1×10﹣3mol/L,酸碱都是强电解质,在室温下等体积混合后,pH=7,故B错误;
C、pH=3的盐酸中c(H+)=1×10﹣3mol/L,pH=11的氨水中c(OH﹣)=1×10﹣3mol/L,由于氨水为弱碱,则氨水过量,在室温下等体积混合后,pH>7,故C错误;
D、pH=3的硫酸中c(H+)=1×10﹣3mol/L,pH=11的氨水中c(OH﹣)=1×10﹣3mol/L,由于氨水为弱碱,则氨水过量,在室温下等体积混合后,pH>7,故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每空2分)
19.在2 L的密闭容器内,800℃时反应2NO(g)+O2(g)2NO2(g)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化如表:
时间(s)
0
1
2
3
4
5
n(NO)(mol)
0.020
0.010
0.008
0.007
0.007
0.007
(1)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__。已知:K300℃>K350℃,则该反应是__________热反应。
(2)下图表示NO2的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_。用O2表示从0~2 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__________。
(3)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v(NO2)=2v(O2)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v逆(NO)=2v正(O2) D.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
(4)为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
A.及时分离出NO2气体 B.适当升高温度
C.增大O2的浓度 D.选择高效催化剂
【答案】(9分)(1) ,放热反应.(2)bv=1.5×10-3mol/(L·s)
(3)bc.(4)c.
【解析】
试题分析:(1)化学平衡常数是在一定条件下,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生成物浓度的幂之积和反应物浓度的幂之积的比值,则根据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已知:K300℃>K350℃,这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则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2)NO2是生成物,在反应过程中浓度是增大的。由表中数据可知,平衡时c(NO)=0.007mol/L÷2L=0.0035mol/L。曲线b平衡时的浓度为0.0035mol/L,根据反应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知,曲线b表示NO2的浓度变化曲线。反应进行到2s是,NO浓度减少了0.010mol/L-0.004mol/L=0.006mol/L,所以氧气的浓度变化量是0.003mol/L,则氧气的反应速率是0.0030mol/L÷2s=1.5×10-3mol/(L·s)。
(3)在一定条件下,当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但不为0),反应体系中各种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a.始终都存在v(NO2)=2v(O2)关系,故不能说明到达平衡,a错误;b.随反应进行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压强逐渐减小,因此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时,可以说明到达平衡,b正确;c.不同物质表示的正逆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反应到达平衡,故v逆(NO)=2v正(O2),可以说明到达平衡,c正确;d.反应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变,容器的体积不变,密度始终不变,故容器内物质的密度保持不变,不能说明到达平衡,d错误;e.颜色的深浅与浓度有关系,颜色不再改变说明NO2浓度不再发生变化,反应达到平衡状态,e正确。答案选bce。
(4)a.及时分离出NO2气体,平衡向正反应移动,但反应速率降低,a错误;b.适当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逆反应移动,b错误;c.增大O2的浓度,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移动,c正确;d.选择高效的催化剂,增大反应速率,不影响平衡移动,d错误,答案选c。
【考点定位】考查平衡状态的判断、反应速率的计算以及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
【名师点晴】该题的难点是平衡状态的判断,掌握平衡状态的特征和判断依据是解答的关键,答题时应注意平衡状态判断选择判断的物理量,应随着反应的进行发生变化,当该物理量由变化到定值时,说明可逆反应到达平衡状态。
20.如图所示:
(1)①该反应是__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②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升高温度,A的转化率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③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E1和E2的变化是:E1__________,E2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2)101 kPa时,1 mol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的热量,表示H2燃烧热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答案】 (1). 放热 (2). 减小 (3). 减小 (4). 减小 (5). H2(g)+1/2O2(g)=H2O(l) ΔH=-285.8 kJ/mol
【解析】
【详解】(1) ①由图象可以知道该反应是一个能量降低的反应,所以属于放热反应,因此答案是:放热;
②由图知A(g)+B(g)=C(g)+D(g) ΔH<0,所以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A的浓度增大,A的转化率减小,因此答案是:减小;
③加入催化剂改变了反应的途径,降低正逆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所以E1和E2的变化都减小,因此答案是:减小;减小;
(2) 燃烧热指1 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所以表示H2燃烧热的化学方程式为H2(g)+1/2O2(g)=H2O(l) ΔH=-285.8 kJ/mol,故答案为:H2(g)+1/2O2(g)=H2O(l) ΔH=-285.8 kJ/mol。
21.(1).对于下列反应:2SO2 + O2 2SO3 , 如果2min内SO2的浓度由6 mol/L下降为2 mol/L,那么,用SO2浓度变化来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用O2浓度变化来表示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
(2)反应N2+3H22NH3 ΔH<0 ,达平衡后,不同时刻改变外界条件时正逆反应速率变化如图,请判断某时刻所改变的条件。
可能改变的外界条件:t1__________,t2__________ ,t3__________。
【答案】 (1). 2mol /(L•min) (2). 1mol /(L•min) (3). 降低温度 (4). 增大压强 (5). 加入催化剂
【解析】
【分析】
(1)根据v=△c/△t结合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
(2)根据正逆反应速率的变化结合温度、压强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判断。
【详解】(1)v(SO2)=(6mol/L−2mol/L)/2min=2mol/(L•min),根据反应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关系可知v(O2)=1/2v(SO2)=1mol/(L•min),故答案为:2mol/(L•min);1mol/(L•min);
(2)t1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且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说明平衡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该反应的正反应放热,反应条件应为降低温度;t2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且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说明平衡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反应条件应为增大压强;t3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且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说明平衡应不移动,反应条件应为加入催化剂。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图象,侧重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把握曲线的变化趋势以及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是关键。
三、实验题(每空2分)
22.已知反应:2NO2(g) N2O4(g)是放热反应,为了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有人做了如下实验:把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通入甲、乙两个连通的烧瓶里,然后用夹子夹住橡皮管,把两烧瓶分别浸入两个分别盛有500 mL 6 mol·L-1的HCl溶液和盛有500 mL蒸馏水的烧杯中(两烧杯中溶液的温度相同)。
(1)该实验用两个经导管连通的烧瓶,其设计意图是__________。
(2)向烧杯甲的溶液中放入125g NaOH固体,同时向烧杯乙中放入125g硝酸铵晶体,搅拌使之溶解。甲烧瓶内气体的颜色将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乙烧瓶内气体的颜色将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3)该实验欲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4)某同学认为该实验的设计并不完全科学,他指出此时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不止一个,你认为他所指的另一个因素是__________。
【答案】 (1). 使两个烧瓶的起始状态完全相同,起到对照作用 (2). 变深 (3). NaOH溶解放热,中和HCl也放热,使甲瓶气体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c(NO2)增大 (4). 变浅 (5). NH4NO3溶解吸热,乙烧瓶气体的温度降低,平衡向生成N2O4方向移动,使NO2的浓度减小; (6). 升温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温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7). 压强
【解析】
【分析】
(1)试验中用两个经导管连通的烧瓶,可以使两个烧瓶的起始状态完全相同,起到对照作用;(2)根据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分析,氢氧化钠溶解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都会使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解使溶液温度降低,由2NO2(g)⇌N2O4(g)△H<0,依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升温平衡向吸热方向进行,降温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进行,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气体,四氧化二氮是无色气体;(3)根据温度对可逆反应的影响进行分析;(4)该反应中有气体参与,温度改变后气体体积也改变,压强也会影响化学平衡.
【详解】(1)该实验用两个经导管连通的烧瓶,其设计意图是可以使两个烧瓶的起始状态完全相同,起到对照作用,故答案为:使两个烧瓶的起始状态完全相同,起到对照作用。
(2)因NaOH溶于水以及与NaOH与HCl的反应都会使溶液温度升高,所以烧杯甲中溶液的温度升高,温度升高,平衡2NO2(g)⇌N2O4(g)△H<0向吸热方向移动,即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O2浓度增大,颜色加深;因NH4NO3溶于水是吸热的,使体系温度降低,2NO2(g)⇌N2O4(g)△H<0向放热方向移动,即向正反应方向移动,NO2浓度减小,颜色变浅,故答案为:变深;NaOH溶解放热,中和HCl也放热,使甲瓶气体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c(NO2)增大;变浅;NH4NO3溶解吸热,乙烧瓶气体的温度降低,平衡向生成N2O4方向移动,使NO2的浓度减小;
(3)根据实验现象可知,改变温度后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升温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温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故答案为:升温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温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4)该反应中,改变温度后,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也会改变,而压强对该可逆反应同样会产生影响,所以该实验设计并不完全科学,故答案为:压强。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