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化学】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解析版) 试卷
展开
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O 16 Na 23 Cl 35.5
1.下列能正确表示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过程中能量变化的示意图是( )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氢气与氯气反应是放热反应,图中反应为吸热反应,A错误;B、氢气与氯气反应是放热反应,B正确;C、断键需要吸收能量,成键需要放出能量,C错误;D、断键需要吸收能量,成键需要放出能量,D错误。答案选B。
考点:反应热
2.已知反应X+Y=M+N为吸热反应,对这个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X的能量一定低于M的能量,Y的能量一定低于N的能量
B. 因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一定要加热反应才能进行
C. 破坏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生成物中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
D. X和Y的总能量一定低于M和N的总能量
【答案】D
【解析】
A、此反应是吸热反应,是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不是个别物质能量的大小比较,故A错误;B、吸热反应不一定需要加热进行,如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不需要加热,故B错误;C、断裂化学键是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释放能量,上述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断键吸收能量大于形成化学键释放的能量,故C正确;D、根据A选项的分析,故D错误。
3.分析下表中的四个热化学方程式,判断氢气和丙烷的燃烧热的ΔH分别是( )
“嫦娥一号”发射火箭燃料
液氢(H2)
①2H2(g)+O2(g)= 2H2O(l) ΔH=-571.6 kJ·mol-1
②2H2 (l)+O2(l)=2H2O(g) ΔH=-482.6 kJ·mol-1
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燃料
丙烷
(C3H8)
③C3H8 (l)+5O2(g)= 3CO2(g)+4H2O(g) ΔH=-2 013.8 kJ·mol-1
④C3H8(g)+5O2(g)= 3CO2(g)+4H2O(l) ΔH=-2 221.5 kJ·mol-1
A. -571.6 kJ·mol-1,-2 221.5 kJ·mol-1 B. -241.3 kJ·mol-1,-2 013.8 kJ·mol-1
C. -285.8 kJ·mol-1,-2 013.8 kJ·mol-1 D. -285.8 kJ·mol-1,-2 221.5 kJ·mol-1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①2H2(g)+O2(g)=2H2O(l)△H=-571.6kJ•mol-1 ,热化学方程式是2mol氢气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的反应,燃烧热为-285.8kJ•mol-1,②2H2(l)+O2(l)=2H2O(g)△H=-482.6kJ•mol-1,热化学方程式生成的是气体水,不是稳定氧化物,不能据此计算;③C3H8(l)+5O2(g)=3CO2(g)+4H2O(g)△H=-2013.8kJ•mol-1,反应生成的水是气体,不是稳定氧化物,不能据此计算;④C3H8(g)+5O2(g)=3CO2(g)+4H2O(l)△H=-2221.5kJ•mol-1,是1mol丙烷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放热为燃烧热即为-2221.5kJ•mol-1;根据分析可知,氢气和丙烷的燃烧热分别是:-285.8kJ•mol-1,-2221.5 kJ•mol-1,故选D。
考点:考查了燃烧热的概念的相关知识。
4.在一定条件下,CO和CH4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CO(g)+O2(g)=2CO2(g) ΔH=-566kJ·mol-1,CH4(g)+2O2(g)=CO2(g)+2H2O(l) ΔH=-890 kJ·mol-1。由1 mol CO和3 mol CH4组成的混合气体在上述条件下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为( )
A. 2912 kJ B. 2953 kJ C. 3236kJ D. 3867kJ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给的热化学方程式可知,1molCO气体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放出的能量是566/2kJ=283kJ,3mol甲烷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是890kJ/mol×3mol=2670kJ,则释放的总能量是283+2670=2953kJ,答案选B。
考点:考查化学反应能量的计算
5.如图所示是Zn和Cu形成的原电池,某实验兴趣小组做完实验后,在读书卡上的记录如下,则卡片上的描述合理的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要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以及得失电子数目守恒。
【详解】①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活泼的金属作负极,锌比铜活泼,因此Zn为负极,Cu为正极,故①错误;②负极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正极反应式为2H++2e-=H2↑,因此Cu电极上有气泡冒出,正极上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故②正确;③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即SO42-向Zn极移动,故③错误;④根据②中的电极反应式,产生氢气的物质的量为0.5/2mol=0.25mol,故④正确;综上所述,选项C符合题意。
【点睛】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解决原电池的关键,一般是活泼金属作负极,负极上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电子从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电解质溶液中没有电子通过,只有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6.短周期元素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图所示,其中W原子的质子数是其M层电子数的三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W>Z>Y>X
B.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X>W>Z
C. 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Y>X>W>Z
D. 元素X、Z、W的最高化合价分别与其主族序数相等
【答案】A
【解析】
【分析】
W原子的质子数是其M层电子数的三倍,W为P元素;由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知,X、Y、Z依次为N、O、Si元素;结合元素周期律作答。
【详解】W原子的质子数是其M层电子数的三倍,W为P元素;由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知,X、Y、Z依次为N、O、Si元素。
A项,根据“层多径大,序大径小”,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Z>W>X>Y,A项错误;
B项,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X>W>Z,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X>W>Z,B项正确;
C项,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Y>X>W>Z,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Y>X>W>Z,C项正确;
D项,元素X、Z、W的最高化合价依次为+5价、+4价、+5价,X、Z、W的主族族序数依次为VA族、IVA族、VA族,元素X、Z、W的最高化合价分别与其主族序数相等,D项正确;
答案选A。
7.据报道,锌电池可能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铅蓄电池,因为锌电池容量更大,而且没有铅污染,其电池反应为2Zn+O2===2ZnO,原料为锌粒、KOH电解液和空气,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锌为正极,空气进入负极反应
B. 负极反应为Zn+2OH--2e-===ZnO+H2O
C. 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D. 放电时电子在溶液中从正极向负极移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电池反应2Zn+O2=2ZnO中,Zn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Zn为负极,O2在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结合电解质溶液书写电极反应式,电子从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据此作答。
【详解】A项,在电池反应2Zn+O2=2ZnO中,Zn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Zn为负极,O2在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空气进入正极反应,A项错误;
B项,Zn为负极,KOH溶液为电解质溶液,负极电极反应式为Zn+2OH--2e-=ZnO+H2O,B项正确;
C项,正极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C项错误;
D项,放电时电子从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D项错误;
答案选B。
【点睛】注意:(1)在原电池中,电子由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内电路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即“电子不下水,离子不上岸”;(2)书写电极反应式时必须考虑电解质溶液的性质。
8.某同学采用硫铁矿焙烧取硫后的烧渣(主要成分为Fe2O3、SiO2、Al2O3,不考虑其他杂质)制取七水合硫酸亚铁(FeSO4·7H2O)晶体,设计了如下流程:
已知:(1)常温下,金属离子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时的pH 见下表。
开始形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
完全形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
Fe2+
7.0
9.0
Fe3+
1.9
3.2
Al3+
3.3
5.0
(2)七水合硫酸亚铁(FeSO4·7H2O)的溶解度
温度/℃
10
20
30
40
50
FeSO4·7H2O溶解度(g)
15.5
26.5
32.9
40.2
48.9
(1)溶解烧渣选用足量硫酸,写出Fe2O3与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检验溶液1中含有Fe3+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固体1是制作单晶硅的主要原料,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剂X是__________________;固体2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加入NaOH溶液控制pH应不超过_________________;
(5)从溶液2中获得晶体的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过滤、洗涤、干燥。
【答案】 (1). Fe2O3+ 6H+=2Fe3+ +3H2O (2). 取原溶液适量于洁净的小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显红色,则原溶液中含有Fe3+ (3). SiO2+C Si+CO (4). Fe (5). Al(OH)3 (6). 7.0 (7). 高温溶解 (8). 冷却结晶
【解析】
【分析】
烧渣的主要成分为Fe2O3、SiO2、Al2O3,烧渣中加入足量酸,其中Fe2O3、Al2O3转化为Fe3+、Al3+进入溶液1中,SiO2与酸不反应,固体1的成分为SiO2;根据流程,从溶液2中能获得FeSO4·7H2O,溶液2中溶质含FeSO4,则试剂X具有还原性,能将Fe3+还原为Fe2+,且不引进新杂质,则试剂X为Fe;根据各金属离子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时的pH,加入NaOH溶液控制pH使Al3+全部转化为Al(OH)3沉淀而除去、Fe2+不形成沉淀,控制的pH范围在5.0~7.0之间;FeSO4·7H2O受热易分解,FeSO4·7H2O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大,所以从溶液2中获得FeSO4·7H2O的操作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据此作答。
【详解】烧渣的主要成分为Fe2O3、SiO2、Al2O3,烧渣中加入足量酸,其中Fe2O3、Al2O3转化为Fe3+、Al3+进入溶液1中,SiO2与酸不反应,固体1的成分为SiO2;根据流程,从溶液2中能获得FeSO4·7H2O,溶液2中溶质含FeSO4,则试剂X具有还原性,能将Fe3+还原为Fe2+,且不引进新杂质,则试剂X为Fe;根据各金属离子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时的pH,加入NaOH溶液控制pH使Al3+全部转化为Al(OH)3沉淀而除去、Fe2+不形成沉淀,控制的pH范围在5.0~7.0之间。
(1)Fe2O3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H2SO4=Fe2(SO4)3+3H2O,离子方程式为Fe2O3+6H+=2Fe3++3H2O。检验Fe3+用KSCN溶液,检验溶液1中含Fe3+的实验方法是:取溶液1适量于洁净的小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显红色,则溶液1中含有Fe3+。
(2)固体1的成分为SiO2,SiO2制作Si的化学方程式为SiO2+2CSi+2CO↑。
(3)试剂X的作用是将Fe3+还原为Fe2+,且不引进新杂质,试剂X为Fe,加入Fe发生的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2Fe3+=3Fe2+。根据各金属离子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时的pH,加入NaOH溶液控制pH使Al3+全部转化为Al(OH)3沉淀而除去、Fe2+不形成沉淀,固体2是Al(OH)3。
(4)根据各金属离子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时的pH,加入NaOH溶液控制pH使Al3+全部转化为Al(OH)3沉淀而除去、Fe2+不形成沉淀,控制pH应不超过7.0。
(5)由于FeSO4·7H2O受热易分解,FeSO4·7H2O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大,所以从溶液2中获得FeSO4·7H2O的操作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9.某化学兴趣小组要完成中和热的测定。
(1)实验桌上备有大、小两个烧杯、量筒、泡沫塑料、泡沫塑料板、胶头滴管、0.5 mol·L-1盐酸、0.55 mol·L-1NaOH溶液,实验尚缺少的玻璃用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用品
溶液温度
中和热
t1
t2
ΔH
①
50 mL0.55 mol·L-1NaOH溶液
50 mL0.5mol·L-1HCl溶液
20 ℃
23.3 ℃
②
50 mL0.55 mol·L-1NaOH溶液
50 mL0.5 mol·L-1 HCl溶液
20 ℃
23.5 ℃
已知:Q=cm(t2-t1),反应后溶液的比热容c为4.18 kJ·℃-1·kg-1,各物质的密度均为1 g·cm-3。
(2)NaOH用量比HCl用量稍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结果写出NaOH溶液与HCl溶液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用KOH代替NaOH,对测定结果________(填“有”或 “无”)影响;若用醋酸代替HCl做实验,对测定结果__________(填“有”或“无”)影响。
(5)两溶液混合后,怎样搅拌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温度计 (2). 环形玻璃搅拌棒 (3). 为了使HCl尽可能的反应完全 (4). NaOH(aq)+HCl(aq)= NaCl(aq)+H2O(l) ΔH=-56.8 kJ·mol-1 (5). 无 (6). 有 (7). 上下抽动环形玻璃搅拌棒
【解析】
【详解】(1)根据中和热的测定装置,实验尚缺少的玻璃用品是环形玻璃搅拌棒、温度计。
(2)NaOH用量比HCl用量稍多的原因是:为了使HCl尽可能的反应完全。
(3)实验中生成H2O的物质的量为n(H2O)=n(HCl)=0.5mol/L×0.05L=0.025mol;第①组实验的t2-t1=23.3℃-20℃=3.3℃,第②组实验的t2-t1=23.5℃-20℃=3.5℃,两组实验的t2-t1的平均值为(3.3℃+3.5℃)÷2=3.4℃,实验过程中放出的热量Q=4.18kJ·℃-1·kg-1×(1g·cm-3×50mL+1g·cm-3×50mL)×10-3kg/g×3.4℃=1.4212kJ;中和热ΔH=-=-56.8kJ/mol;NaOH溶液与HCl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aOH(aq)+HCl(aq)=NaCl(aq)+H2O(l)ΔH=-56.8kJ/mol。
(4)KOH和NaOH都属于一元强碱,若用KOH代替NaOH,对测定结果无影响。醋酸属于弱酸,弱酸的电离是吸热过程,若用醋酸代替盐酸做实验,对测定结果有影响,使ΔH的绝对值偏小。
(5)为了减少热量的散失,两溶液混合后,搅拌溶液的方法是:轻轻上下抽动环形玻璃搅拌棒。
【点睛】注意: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中和反应的ΔH<0;中和热以生成1molH2O为标准。
10.(1)已知拆开1 mol H—H键、1 mol N—H键、1 mol N≡N键需要的能量分别是436 kJ、391 kJ、946 kJ,则N2与H2反应生成NH3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化学反应A2(g)+B2(g)===2AB(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反应的ΔH_______0(填 “大于”“小于”或“等于”);
②反应物的总键能为______________;
③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氨(又称肼,N2H4,无色液体)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化工原料,可用作火箭燃料,回答下列问题:
①2O2(g)+N2(g)=N2O4(l) ΔH1
②N2(g)+2H2(g)=N2H4(l) ΔH2
③O2(g)+2H2(g)=2H2O(g) ΔH3
④2N2H4(l) + N2O4(l)= 3N2(g)+ 4H2O(g) ΔH 4=-1048.9kJ/mol
写出联氨的结构式_______________,上述反应热效应之间的关系式为ΔH4=__________,联氨和N2O4可作为火箭推进剂的主要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N2(g)+3H2(g)===2NH3(g) ΔH=-92 kJ·mol-1 (2). 大于 (3). akJ·mol-1 (4). A2(g)+B2(g)===2AB(g) ΔH=+(a-b)kJ·mol-1 (5). (6). 2ΔH3-2ΔH2-ΔH1 (7). 反应放热量大、产生大量气体、无污染
【解析】
【分析】
(1)根据“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计算。
(2)根据“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判断反应为吸热反应。结合图像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3)根据价键规则书写N2H4的结构式;根据盖斯定律分析反应热之间的关系。
【详解】(1)N2与H2反应生成NH3的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该反应的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E(N≡N)+3E(H—H)-6E(N—H)=946kJ/mol+3×436kJ/mol-6×391kJ/mol=-92kJ/mol;N2与H2反应生成NH3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 ΔH=-92kJ/mol。
(2)①1molA2(g)和1molB2(g)具有的总能量小于2molAB(g)具有的总能量,反应A2(g)+B2(g)=2AB(g)为吸热反应,ΔH大于0。
②根据图像,反应物的总键能为akJ/mol。
③根据图像,该反应的ΔH=+(a-b)kJ/mol,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A2(g)+B2(g)=2AB(g) ΔH=+(a-b)kJ/mol。
(3)N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H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根据价键规则,N2H4的电子式为,N2H4的结构式为。应用盖斯定律,消去O2(g)、H2(g),将③×2-①-②×2得④,则ΔH4=2ΔH3-ΔH1-2ΔH2。根据反应④知,联氨和N2O4可作为火箭推进剂的主要原因为:反应放热量大、产生大量气体、无污染。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两点:(1)用键能计算ΔH的公式为: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用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计算ΔH的公式为:ΔH=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2)用盖斯定律计算ΔH的一般步骤为:找目标→看来源→变方向→调系数→相叠加→得答案。
11.(1)如图所示,是原电池的装置图。请回答:
若C为稀H2SO4溶液,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B电极材料为Fe且作负极,则A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电子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溶液C的氢离子浓度将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基本不变”)。
(2)下图是一个双液原电池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盐桥中的阴离子向CuSO4溶液中移动 B.盐桥的作用之一是平衡电荷
C.铜片作电池的负极 D.该电池比单液原电池的电流更稳定
(3)甲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又可作为燃料使用,用CH3OH和O2组合形成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如下:
电池总反应为2CH3OH+3O2===2CO2+4H2O,则C电极是________(填“正极”或“负极”),C电极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若线路中转移3 mol电子,则上述CH3OH燃料电池,消耗的CH3OH的质量为_____g。
【答案】 (1). 2H++2e-===H2↑ (2). 由Fe电极沿导线流向A极 (3). 降低 (4). B D (5). 负极 (6). CH3OH-6e-+H2O===CO2+6H+ (7). 16
【解析】
【详解】(1)B电极为负极,则A电极为正极,A电极上H+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A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2H++2e-=H2↑。电子由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电子的移动方向是:由Fe电极沿导线流向A电极。负极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H++2e-=H2↑,电池总反应为Fe+2H+=Fe2++H2↑,由于H+被消耗,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溶液C中H+浓度将降低。
(2)根据装置图,Zn片为负极,Cu片为正极。
A项,原电池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盐桥中的阴离子向ZnSO4溶液中移动,A项错误;
B项,负极电极反应为Zn-2e-=Zn2+,盐桥中的阴离子向ZnSO4溶液中移动,正极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盐桥中的阳离子向CuSO4溶液中移动,盐桥的作用是形成闭合回路并平衡电荷使两边溶液保持电中性,B项正确;
C项,根据上述分析,铜片作电池的正极,C项错误;
D项,在双液原电池中Zn与CuSO4溶液不直接接触,使用盐桥使两边的溶液保持电中性,保障了电子通过导线从锌片到铜片的不断转移,使Zn的溶解和Cu的析出过程得以继续进行,形成持续稳定的电流;在单液原电池中,Zn与CuSO4溶液直接接触,Zn可与CuSO4溶液直接发生置换反应使部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Cu在Zn片表面析出,阻碍Zn与溶液的接触,致使向外输出的电流强度减弱;双液原电池的电流比单液原电池的电流更稳定,D项正确;
答案选BD。
(3)根据电子的流向(或H+的流向),电极c为负极,电极d为正极。电池总反应为2CH3OH+3O2=2CO2+4H2O,电极c上CH3OH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生成CO2,c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H3OH-6e-+H2O=CO2+6H+。根据电极反应式,负极每消耗1molCH3OH线路中转移6mol电子,线路中转移3mol电子,负极消耗CH3OH物质的量为0.5mol,消耗CH3OH的质量为0.5mol×32g/mol=16g。
【点睛】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和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常用的方法有:①根据电子的流向,电子由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如第(2)、(3)题;②根据离子的流向,阴离子流向负极、阳离子流向正极,如第(3)题;③根据反应的类型,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④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一般较活泼金属为负极;⑤根据实验现象等。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O 16 Na 23 Cl 35.5
1.下列能正确表示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过程中能量变化的示意图是( )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氢气与氯气反应是放热反应,图中反应为吸热反应,A错误;B、氢气与氯气反应是放热反应,B正确;C、断键需要吸收能量,成键需要放出能量,C错误;D、断键需要吸收能量,成键需要放出能量,D错误。答案选B。
考点:反应热
2.已知反应X+Y=M+N为吸热反应,对这个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X的能量一定低于M的能量,Y的能量一定低于N的能量
B. 因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一定要加热反应才能进行
C. 破坏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生成物中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
D. X和Y的总能量一定低于M和N的总能量
【答案】D
【解析】
A、此反应是吸热反应,是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不是个别物质能量的大小比较,故A错误;B、吸热反应不一定需要加热进行,如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不需要加热,故B错误;C、断裂化学键是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释放能量,上述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断键吸收能量大于形成化学键释放的能量,故C正确;D、根据A选项的分析,故D错误。
3.分析下表中的四个热化学方程式,判断氢气和丙烷的燃烧热的ΔH分别是( )
“嫦娥一号”发射火箭燃料
液氢(H2)
①2H2(g)+O2(g)= 2H2O(l) ΔH=-571.6 kJ·mol-1
②2H2 (l)+O2(l)=2H2O(g) ΔH=-482.6 kJ·mol-1
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燃料
丙烷
(C3H8)
③C3H8 (l)+5O2(g)= 3CO2(g)+4H2O(g) ΔH=-2 013.8 kJ·mol-1
④C3H8(g)+5O2(g)= 3CO2(g)+4H2O(l) ΔH=-2 221.5 kJ·mol-1
A. -571.6 kJ·mol-1,-2 221.5 kJ·mol-1 B. -241.3 kJ·mol-1,-2 013.8 kJ·mol-1
C. -285.8 kJ·mol-1,-2 013.8 kJ·mol-1 D. -285.8 kJ·mol-1,-2 221.5 kJ·mol-1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①2H2(g)+O2(g)=2H2O(l)△H=-571.6kJ•mol-1 ,热化学方程式是2mol氢气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的反应,燃烧热为-285.8kJ•mol-1,②2H2(l)+O2(l)=2H2O(g)△H=-482.6kJ•mol-1,热化学方程式生成的是气体水,不是稳定氧化物,不能据此计算;③C3H8(l)+5O2(g)=3CO2(g)+4H2O(g)△H=-2013.8kJ•mol-1,反应生成的水是气体,不是稳定氧化物,不能据此计算;④C3H8(g)+5O2(g)=3CO2(g)+4H2O(l)△H=-2221.5kJ•mol-1,是1mol丙烷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放热为燃烧热即为-2221.5kJ•mol-1;根据分析可知,氢气和丙烷的燃烧热分别是:-285.8kJ•mol-1,-2221.5 kJ•mol-1,故选D。
考点:考查了燃烧热的概念的相关知识。
4.在一定条件下,CO和CH4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CO(g)+O2(g)=2CO2(g) ΔH=-566kJ·mol-1,CH4(g)+2O2(g)=CO2(g)+2H2O(l) ΔH=-890 kJ·mol-1。由1 mol CO和3 mol CH4组成的混合气体在上述条件下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为( )
A. 2912 kJ B. 2953 kJ C. 3236kJ D. 3867kJ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给的热化学方程式可知,1molCO气体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放出的能量是566/2kJ=283kJ,3mol甲烷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是890kJ/mol×3mol=2670kJ,则释放的总能量是283+2670=2953kJ,答案选B。
考点:考查化学反应能量的计算
5.如图所示是Zn和Cu形成的原电池,某实验兴趣小组做完实验后,在读书卡上的记录如下,则卡片上的描述合理的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要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以及得失电子数目守恒。
【详解】①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活泼的金属作负极,锌比铜活泼,因此Zn为负极,Cu为正极,故①错误;②负极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正极反应式为2H++2e-=H2↑,因此Cu电极上有气泡冒出,正极上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故②正确;③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即SO42-向Zn极移动,故③错误;④根据②中的电极反应式,产生氢气的物质的量为0.5/2mol=0.25mol,故④正确;综上所述,选项C符合题意。
【点睛】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解决原电池的关键,一般是活泼金属作负极,负极上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电子从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电解质溶液中没有电子通过,只有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6.短周期元素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图所示,其中W原子的质子数是其M层电子数的三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W>Z>Y>X
B.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X>W>Z
C. 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Y>X>W>Z
D. 元素X、Z、W的最高化合价分别与其主族序数相等
【答案】A
【解析】
【分析】
W原子的质子数是其M层电子数的三倍,W为P元素;由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知,X、Y、Z依次为N、O、Si元素;结合元素周期律作答。
【详解】W原子的质子数是其M层电子数的三倍,W为P元素;由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知,X、Y、Z依次为N、O、Si元素。
A项,根据“层多径大,序大径小”,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Z>W>X>Y,A项错误;
B项,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X>W>Z,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X>W>Z,B项正确;
C项,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Y>X>W>Z,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Y>X>W>Z,C项正确;
D项,元素X、Z、W的最高化合价依次为+5价、+4价、+5价,X、Z、W的主族族序数依次为VA族、IVA族、VA族,元素X、Z、W的最高化合价分别与其主族序数相等,D项正确;
答案选A。
7.据报道,锌电池可能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铅蓄电池,因为锌电池容量更大,而且没有铅污染,其电池反应为2Zn+O2===2ZnO,原料为锌粒、KOH电解液和空气,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锌为正极,空气进入负极反应
B. 负极反应为Zn+2OH--2e-===ZnO+H2O
C. 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D. 放电时电子在溶液中从正极向负极移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电池反应2Zn+O2=2ZnO中,Zn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Zn为负极,O2在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结合电解质溶液书写电极反应式,电子从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据此作答。
【详解】A项,在电池反应2Zn+O2=2ZnO中,Zn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Zn为负极,O2在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空气进入正极反应,A项错误;
B项,Zn为负极,KOH溶液为电解质溶液,负极电极反应式为Zn+2OH--2e-=ZnO+H2O,B项正确;
C项,正极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C项错误;
D项,放电时电子从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D项错误;
答案选B。
【点睛】注意:(1)在原电池中,电子由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内电路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即“电子不下水,离子不上岸”;(2)书写电极反应式时必须考虑电解质溶液的性质。
8.某同学采用硫铁矿焙烧取硫后的烧渣(主要成分为Fe2O3、SiO2、Al2O3,不考虑其他杂质)制取七水合硫酸亚铁(FeSO4·7H2O)晶体,设计了如下流程:
已知:(1)常温下,金属离子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时的pH 见下表。
开始形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
完全形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
Fe2+
7.0
9.0
Fe3+
1.9
3.2
Al3+
3.3
5.0
(2)七水合硫酸亚铁(FeSO4·7H2O)的溶解度
温度/℃
10
20
30
40
50
FeSO4·7H2O溶解度(g)
15.5
26.5
32.9
40.2
48.9
(1)溶解烧渣选用足量硫酸,写出Fe2O3与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检验溶液1中含有Fe3+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固体1是制作单晶硅的主要原料,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剂X是__________________;固体2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加入NaOH溶液控制pH应不超过_________________;
(5)从溶液2中获得晶体的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过滤、洗涤、干燥。
【答案】 (1). Fe2O3+ 6H+=2Fe3+ +3H2O (2). 取原溶液适量于洁净的小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显红色,则原溶液中含有Fe3+ (3). SiO2+C Si+CO (4). Fe (5). Al(OH)3 (6). 7.0 (7). 高温溶解 (8). 冷却结晶
【解析】
【分析】
烧渣的主要成分为Fe2O3、SiO2、Al2O3,烧渣中加入足量酸,其中Fe2O3、Al2O3转化为Fe3+、Al3+进入溶液1中,SiO2与酸不反应,固体1的成分为SiO2;根据流程,从溶液2中能获得FeSO4·7H2O,溶液2中溶质含FeSO4,则试剂X具有还原性,能将Fe3+还原为Fe2+,且不引进新杂质,则试剂X为Fe;根据各金属离子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时的pH,加入NaOH溶液控制pH使Al3+全部转化为Al(OH)3沉淀而除去、Fe2+不形成沉淀,控制的pH范围在5.0~7.0之间;FeSO4·7H2O受热易分解,FeSO4·7H2O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大,所以从溶液2中获得FeSO4·7H2O的操作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据此作答。
【详解】烧渣的主要成分为Fe2O3、SiO2、Al2O3,烧渣中加入足量酸,其中Fe2O3、Al2O3转化为Fe3+、Al3+进入溶液1中,SiO2与酸不反应,固体1的成分为SiO2;根据流程,从溶液2中能获得FeSO4·7H2O,溶液2中溶质含FeSO4,则试剂X具有还原性,能将Fe3+还原为Fe2+,且不引进新杂质,则试剂X为Fe;根据各金属离子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时的pH,加入NaOH溶液控制pH使Al3+全部转化为Al(OH)3沉淀而除去、Fe2+不形成沉淀,控制的pH范围在5.0~7.0之间。
(1)Fe2O3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H2SO4=Fe2(SO4)3+3H2O,离子方程式为Fe2O3+6H+=2Fe3++3H2O。检验Fe3+用KSCN溶液,检验溶液1中含Fe3+的实验方法是:取溶液1适量于洁净的小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显红色,则溶液1中含有Fe3+。
(2)固体1的成分为SiO2,SiO2制作Si的化学方程式为SiO2+2CSi+2CO↑。
(3)试剂X的作用是将Fe3+还原为Fe2+,且不引进新杂质,试剂X为Fe,加入Fe发生的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2Fe3+=3Fe2+。根据各金属离子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时的pH,加入NaOH溶液控制pH使Al3+全部转化为Al(OH)3沉淀而除去、Fe2+不形成沉淀,固体2是Al(OH)3。
(4)根据各金属离子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时的pH,加入NaOH溶液控制pH使Al3+全部转化为Al(OH)3沉淀而除去、Fe2+不形成沉淀,控制pH应不超过7.0。
(5)由于FeSO4·7H2O受热易分解,FeSO4·7H2O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大,所以从溶液2中获得FeSO4·7H2O的操作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9.某化学兴趣小组要完成中和热的测定。
(1)实验桌上备有大、小两个烧杯、量筒、泡沫塑料、泡沫塑料板、胶头滴管、0.5 mol·L-1盐酸、0.55 mol·L-1NaOH溶液,实验尚缺少的玻璃用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用品
溶液温度
中和热
t1
t2
ΔH
①
50 mL0.55 mol·L-1NaOH溶液
50 mL0.5mol·L-1HCl溶液
20 ℃
23.3 ℃
②
50 mL0.55 mol·L-1NaOH溶液
50 mL0.5 mol·L-1 HCl溶液
20 ℃
23.5 ℃
已知:Q=cm(t2-t1),反应后溶液的比热容c为4.18 kJ·℃-1·kg-1,各物质的密度均为1 g·cm-3。
(2)NaOH用量比HCl用量稍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结果写出NaOH溶液与HCl溶液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用KOH代替NaOH,对测定结果________(填“有”或 “无”)影响;若用醋酸代替HCl做实验,对测定结果__________(填“有”或“无”)影响。
(5)两溶液混合后,怎样搅拌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温度计 (2). 环形玻璃搅拌棒 (3). 为了使HCl尽可能的反应完全 (4). NaOH(aq)+HCl(aq)= NaCl(aq)+H2O(l) ΔH=-56.8 kJ·mol-1 (5). 无 (6). 有 (7). 上下抽动环形玻璃搅拌棒
【解析】
【详解】(1)根据中和热的测定装置,实验尚缺少的玻璃用品是环形玻璃搅拌棒、温度计。
(2)NaOH用量比HCl用量稍多的原因是:为了使HCl尽可能的反应完全。
(3)实验中生成H2O的物质的量为n(H2O)=n(HCl)=0.5mol/L×0.05L=0.025mol;第①组实验的t2-t1=23.3℃-20℃=3.3℃,第②组实验的t2-t1=23.5℃-20℃=3.5℃,两组实验的t2-t1的平均值为(3.3℃+3.5℃)÷2=3.4℃,实验过程中放出的热量Q=4.18kJ·℃-1·kg-1×(1g·cm-3×50mL+1g·cm-3×50mL)×10-3kg/g×3.4℃=1.4212kJ;中和热ΔH=-=-56.8kJ/mol;NaOH溶液与HCl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aOH(aq)+HCl(aq)=NaCl(aq)+H2O(l)ΔH=-56.8kJ/mol。
(4)KOH和NaOH都属于一元强碱,若用KOH代替NaOH,对测定结果无影响。醋酸属于弱酸,弱酸的电离是吸热过程,若用醋酸代替盐酸做实验,对测定结果有影响,使ΔH的绝对值偏小。
(5)为了减少热量的散失,两溶液混合后,搅拌溶液的方法是:轻轻上下抽动环形玻璃搅拌棒。
【点睛】注意: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中和反应的ΔH<0;中和热以生成1molH2O为标准。
10.(1)已知拆开1 mol H—H键、1 mol N—H键、1 mol N≡N键需要的能量分别是436 kJ、391 kJ、946 kJ,则N2与H2反应生成NH3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化学反应A2(g)+B2(g)===2AB(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反应的ΔH_______0(填 “大于”“小于”或“等于”);
②反应物的总键能为______________;
③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氨(又称肼,N2H4,无色液体)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化工原料,可用作火箭燃料,回答下列问题:
①2O2(g)+N2(g)=N2O4(l) ΔH1
②N2(g)+2H2(g)=N2H4(l) ΔH2
③O2(g)+2H2(g)=2H2O(g) ΔH3
④2N2H4(l) + N2O4(l)= 3N2(g)+ 4H2O(g) ΔH 4=-1048.9kJ/mol
写出联氨的结构式_______________,上述反应热效应之间的关系式为ΔH4=__________,联氨和N2O4可作为火箭推进剂的主要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N2(g)+3H2(g)===2NH3(g) ΔH=-92 kJ·mol-1 (2). 大于 (3). akJ·mol-1 (4). A2(g)+B2(g)===2AB(g) ΔH=+(a-b)kJ·mol-1 (5). (6). 2ΔH3-2ΔH2-ΔH1 (7). 反应放热量大、产生大量气体、无污染
【解析】
【分析】
(1)根据“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计算。
(2)根据“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判断反应为吸热反应。结合图像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3)根据价键规则书写N2H4的结构式;根据盖斯定律分析反应热之间的关系。
【详解】(1)N2与H2反应生成NH3的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该反应的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E(N≡N)+3E(H—H)-6E(N—H)=946kJ/mol+3×436kJ/mol-6×391kJ/mol=-92kJ/mol;N2与H2反应生成NH3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 ΔH=-92kJ/mol。
(2)①1molA2(g)和1molB2(g)具有的总能量小于2molAB(g)具有的总能量,反应A2(g)+B2(g)=2AB(g)为吸热反应,ΔH大于0。
②根据图像,反应物的总键能为akJ/mol。
③根据图像,该反应的ΔH=+(a-b)kJ/mol,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A2(g)+B2(g)=2AB(g) ΔH=+(a-b)kJ/mol。
(3)N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H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根据价键规则,N2H4的电子式为,N2H4的结构式为。应用盖斯定律,消去O2(g)、H2(g),将③×2-①-②×2得④,则ΔH4=2ΔH3-ΔH1-2ΔH2。根据反应④知,联氨和N2O4可作为火箭推进剂的主要原因为:反应放热量大、产生大量气体、无污染。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两点:(1)用键能计算ΔH的公式为: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用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计算ΔH的公式为:ΔH=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2)用盖斯定律计算ΔH的一般步骤为:找目标→看来源→变方向→调系数→相叠加→得答案。
11.(1)如图所示,是原电池的装置图。请回答:
若C为稀H2SO4溶液,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B电极材料为Fe且作负极,则A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电子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溶液C的氢离子浓度将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基本不变”)。
(2)下图是一个双液原电池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盐桥中的阴离子向CuSO4溶液中移动 B.盐桥的作用之一是平衡电荷
C.铜片作电池的负极 D.该电池比单液原电池的电流更稳定
(3)甲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又可作为燃料使用,用CH3OH和O2组合形成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如下:
电池总反应为2CH3OH+3O2===2CO2+4H2O,则C电极是________(填“正极”或“负极”),C电极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若线路中转移3 mol电子,则上述CH3OH燃料电池,消耗的CH3OH的质量为_____g。
【答案】 (1). 2H++2e-===H2↑ (2). 由Fe电极沿导线流向A极 (3). 降低 (4). B D (5). 负极 (6). CH3OH-6e-+H2O===CO2+6H+ (7). 16
【解析】
【详解】(1)B电极为负极,则A电极为正极,A电极上H+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A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2H++2e-=H2↑。电子由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电子的移动方向是:由Fe电极沿导线流向A电极。负极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H++2e-=H2↑,电池总反应为Fe+2H+=Fe2++H2↑,由于H+被消耗,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溶液C中H+浓度将降低。
(2)根据装置图,Zn片为负极,Cu片为正极。
A项,原电池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盐桥中的阴离子向ZnSO4溶液中移动,A项错误;
B项,负极电极反应为Zn-2e-=Zn2+,盐桥中的阴离子向ZnSO4溶液中移动,正极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盐桥中的阳离子向CuSO4溶液中移动,盐桥的作用是形成闭合回路并平衡电荷使两边溶液保持电中性,B项正确;
C项,根据上述分析,铜片作电池的正极,C项错误;
D项,在双液原电池中Zn与CuSO4溶液不直接接触,使用盐桥使两边的溶液保持电中性,保障了电子通过导线从锌片到铜片的不断转移,使Zn的溶解和Cu的析出过程得以继续进行,形成持续稳定的电流;在单液原电池中,Zn与CuSO4溶液直接接触,Zn可与CuSO4溶液直接发生置换反应使部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Cu在Zn片表面析出,阻碍Zn与溶液的接触,致使向外输出的电流强度减弱;双液原电池的电流比单液原电池的电流更稳定,D项正确;
答案选BD。
(3)根据电子的流向(或H+的流向),电极c为负极,电极d为正极。电池总反应为2CH3OH+3O2=2CO2+4H2O,电极c上CH3OH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生成CO2,c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H3OH-6e-+H2O=CO2+6H+。根据电极反应式,负极每消耗1molCH3OH线路中转移6mol电子,线路中转移3mol电子,负极消耗CH3OH物质的量为0.5mol,消耗CH3OH的质量为0.5mol×32g/mol=16g。
【点睛】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和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常用的方法有:①根据电子的流向,电子由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如第(2)、(3)题;②根据离子的流向,阴离子流向负极、阳离子流向正极,如第(3)题;③根据反应的类型,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④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一般较活泼金属为负极;⑤根据实验现象等。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