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576197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576197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576197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综合与测试达标测试
展开
这是一份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综合与测试达标测试,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和简答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间:40分钟 分值:82分)
一、选择题
1. (2017鄂州)下列碳单质的各种用途中,利用了其化学性质的是( )
A. 做钻头 B. 做电极
C. 冶炼金属 D. 做冰箱除味剂
2. (2017来宾)关于金刚石、石墨、C60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都属于碳单质 B. 都由碳原子构成
C. 都具有导电性 D. 完全燃烧产物不同
3. (2017百色)下列有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们的分子构成相同
B. 它们都溶于水
C. 它们之间可相互转化
D. 闻气味可将它们区别
4. (2017兰州改编)下列有关碳单质的性质和结构,说法正确的是( )
A.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原子大小不同
B. 石墨用作高铁电路连接的电刷是利用了其还原性
C. C60表示一个C60分子
D. 所有碳单质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
5. (2017威海)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B. 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C. 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
D. 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6. (2016广东)“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等理念逐渐深入民心,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 出行多乘公共交通工具
B. 生活中用火烧毁废旧塑料和橡胶
C. 用废旧报纸制造铅笔杆
D. 农业和园林改漫灌为喷灌和滴灌
7. 《自然·通讯》曾发表过的一项研究表示,虽然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在增加,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率却出现了停滞。下列措施不利于减少碳排放的是( )
A. 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
B. 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
C. 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D. 贯彻实施私家车“限行令”
8. 实验室制取CO2的有关操作如图,不正确的是( )
9. (2017娄底)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B. 碳在空气中充分燃烧时生成CO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
C. CO和C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
D. CO可用于冶炼金属、作气体燃料;CO2可用于人工降雨、灭火
10. (2017福建)十八世纪,拉瓦锡用放大镜聚集日光使玻璃罩内的金刚石燃烧,得到二氧化碳。坦南特进一步研究确认金刚石仅由碳元素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金刚石属于有机物
B. 金刚石燃烧过程放出热量
C. 金刚石具有可燃性
D. 聚集日光使温度达到金刚石的着火点
11. (2017北京)用“W”型玻璃管进行微型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第11题图
A. a处红棕色粉末变为黑色
B. a处的反应为CO+Fe2O3=== 2Fe+CO2
C. 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CO2生成
D. 可利用点燃的方法进行尾气处理
二、填空和简答题
12. 如图是在燃料的使用过程中的碳循环示意图:
第12题图
(1)除了燃料燃烧释放大量CO2外,常见释放CO2的途径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空气中的CO2含量增多导致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燃料不完全燃烧,还会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是________。
(2)利用海水进行碳储存,可以缓解空气中CO2过多的问题,写出水吸收C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O2可较长时间存在于深海中,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2016漳州改编)对物质进行归纳、分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1)如图是一位同学整理的有关CO2的知识网络图。
第13题图
物质①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
写出C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③转化为C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业上煅烧石灰石也可产生大量CO2,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下列信息回答问题。
a. 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酸性氧化物。
b. SO2+2NaOH=== Na2SO3+H2O
以上物质中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________,初中学过的________也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一般是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氧化物。
14. (2017玉林)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第14题图
(1)图1中A、B都是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其中标号①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图2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气体应从________管进去(填“a”或“b”),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相对于A装置,B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2017青岛改编)根据下列装置图填空:
第15题图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组装好仪器后,应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添加药品。
(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选填装置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选择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16. (2017凉山州改编)下列是实验室发生和收集气体的简易装置图,请按题意要求完成填空。
第16题图
(1)a仪器名称为________。
(2)将产生的二氧化碳通入D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装置E收集气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应将D中的液体替换为________,收集好的二氧化碳,给集气瓶盖上玻璃片,应________(填“正”或“反”)放在桌面上。
(4)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室不选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实验室部分仪器和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17题图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
(2)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若要收集一瓶纯净的CO2气体,无需干燥,E中试剂可选________。
(3)在制取过程中,小雨同学选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并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瓶口验证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发现小木条始终不熄灭,说明该瓶气体没有集满。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写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2009安徽)类比法是化学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之一。草酸的化学性质与碳酸相似。已知碳酸易分解,草酸在受热条件下也分解,仅生成三种氧化物。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展开探究:
(1)小明首先根据草酸中含有________元素,可推测生成物中含有水。
(2)小明对分解生成的其他产物进行猜测、验证:
【假设一】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
实验一: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小明据此判断生成物中含有二氧化碳。
【假设二】生成物中有一氧化碳
实验二:小丽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从而证明生成物中含有一氧化碳。
第18题图
请回答:A装置中的黑色固体粉末是________(填化学式),A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讨论交流:小芳认为:小明的“实验二”不需要B装置也能够推断出生成物中含有一氧化碳,你是否支持小芳的观点:___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请说出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芳认为,从环保的角度看,“实验二”装置有一个缺陷,请你指出该缺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理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某小组在学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是与氢氧化钠反应,还是微溶于水中?
【查阅资料】①15 ℃、101 kPa时,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如下:
②15 ℃时,在酒精中,氢氧化钠易溶、碳酸钠微溶。
③通常情况下,稀溶液的体积约等于溶剂的体积。
【实验设计】在15 ℃、101 kPa时,制取二氧化碳并用于实验甲、实验乙。
第19题图
【分析与表达】(1)如果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氢氧化钠应________保存。
(2)实验前,两套装置都进行了气密性检查。实验乙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甲中,同时滴入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后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质是与________反应。
[注意:若答对下列小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4)实验乙中,将氢氧化钠溶液完全滴入锥形瓶,注射器活塞会自动向内移动,并将酒精推入锥形瓶中,还可能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
(5)实验乙结束后,注射器中酒精体积为20 mL,则锥形瓶和胶头滴管中剩余的二氧化碳体积为________mL,与氢氧化钠反应的二氧化碳体积为____mL。
三、计算题
20. (2017宿迁)牙膏中的摩擦剂可以增强牙膏对牙齿的摩擦作用和去污效果。已知某品牌牙膏中的摩擦剂是CaCO3和SiO2(SiO2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为了测定摩擦剂中CaCO3的质量分数,通过实验测得如图数据:
第20题图
(1)生成CO2质量为________g。
(2)求摩擦剂中CaCO3的质量分数。
答案
1. C 【解析】做钻头利用的是金刚石硬度大的性质,做电极利用的是石墨的导电性,做冰箱除味剂利用的是活性炭的吸附性,而硬度、导电性、吸附性均属于物理性质;冶炼金属利用的是碳单质的还原性;故选C。
2. A 【解析】金刚石、石墨和C60都由碳元素组成,都属于碳单质,A正确;金刚石和石墨由碳原子构成,而C60由C60分子构成,B错误;金刚石没有导电性,而石墨和C60有导电性,C错误;金刚石、石墨和C60都由碳元素组成,因此完全燃烧后产物相同,都是二氧化碳,D错误。
3. C 【解析】
4. C 【解析】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相差很大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A错误;石墨用作高铁电路连接的电刷主要是利用石墨的导电性,B错误;C60可以表示一个C60分子,C正确;碳单质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D错误。
5. A 【解析】碳循环和氧循环主要指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循环,A错误;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放出氧气,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氧循环过程中有其他物质氧气、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正确;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有光合作用,又有呼吸作用,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C正确;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D正确。
6. B 【解析】出行多乘公共交通工具、用废旧报纸制造铅笔杆、农业和园林改漫灌为喷灌和滴灌,均符合“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的理念,A、C、D均正确;废旧塑料和橡胶燃烧会产生气体污染物,造成空气污染,不符合“绿色发展”的理念,B错误,故选B。
7. C 【解析】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就会减少对树木的砍伐,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强了,就增加了对二氧化碳的消耗,A有利于减少碳排放;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会节约用电,就会减少由于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B有利于减少碳排放;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C不利于减少碳排放;贯彻实施私家车“限行令”会减少使用私家车,从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D有利于减少碳排放。
8. B 9. C
10. A 【解析】
11. B 【解析】氧化铁为红棕色,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的铁粉为黑色,A正确;方程式没有配平,且没标明条件,B错误;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正确;一氧化碳有毒且具有可燃性,所以可用点燃的方法处理尾气,D正确。
12. (1)动植物的呼吸(合理即可) 引起温室效应加剧 CO(或一氧化碳) (2)CO2+H2O=== H2CO3 深海压强大,CO2的溶解度较大
【解析】(1)根据碳的循环示意图可知,自然界产生CO2的来源途径有化石或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动植物的呼吸等;空气中的CO2含量增多导致气体温室效应加剧;若燃料不完全燃烧,还会产生有毒气体一氧化碳。(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 H2CO3。
(3)CO2可较长时间存在于深海中,是因为深海压强大,CO2的溶解度较大。
13. (1)C2H5OH (2)C+O2eq \(=====,\s\up7(点燃)) CO2 Na2CO3+2HCl=== 2NaCl+H2O+CO2↑(合理即可) CaCO3eq \(=====,\s\up7(高温)) CaO+CO2↑ (2)SO2 CO2 非金属
14. (1)锥形瓶 CaCO3+2HCl=== CaCl2+H2O+CO2↑ (2)a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3)可以随时控制反应速率
【解析】(1)仪器①是锥形瓶,实验室利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同时生成CaCl2和水。(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用图2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时,气体从a管进入,把集气瓶中原有的空气从b管排出去。(3)B装置用注射器装液体反应物,可以通过推压注射器来控制滴加液体的速度,即控制反应速率。
15. (1)酒精灯 (2)检查装置气密性 (3)B CaCO3+2HCl=== CaCl2+CO2↑+H2O (4)反应物的状态 反应条件
【解析】(1)仪器①为酒精灯。(2)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组装好仪器后,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再添加药品。(3)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为固体石灰石和液体稀盐酸,反应条件是常温,所以应选择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B;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 CaCl2+CO2↑+H2O。(4)选择气体发生装置时,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16. (1)长颈漏斗 (2)Ca(OH)2+CO2=== CaCO3↓+H2O 气体难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3)浓硫酸 正 (4)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证明已收集满 (5)碳酸钠为粉末状固体,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太快,不易收集
17. (1)试管 NaHCO3溶液 (3)装置漏气[或药品量不足(稀盐酸或石灰石不足)或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未伸入液面以下]
【解析】(2)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CO2时,气体中可能混有少量HCl气体,因此通过NaHCO3溶液可除去HCl气体,得到纯净的CO2气体。(3)在制取过程中,小雨同学选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并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瓶口验证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发现小木条始终不熄灭,说明该瓶气体没有集满,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装置漏气或药品量不足(稀盐酸或石灰石不足)或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未伸入液面以下等。
18. 氢(或氢和氧)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uO 黑色固体变为红色 支持 CO2、H2O均不能还原CuO,只要根据氧化铜由黑色变为红色,就可判断三种氧化物中一定含有一氧化碳 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将尾气通到酒精灯的火焰上(合理即可)
19. (1)2NaOH+CO2=== Na2CO3+H2O 密封 (2)将注射器活塞往外拉出一段(或者往里推一段),一会儿后观察其是否回到原处,若回到原处,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红墨水液面左边降低,右边升高,最终右边高于左边 【实验结论】氢氧化钠 [注意:若答对下列小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4)生成白色浑浊或者沉淀 (5)14 63
20. (1)2.2
(2)解:设摩擦剂中CaCO3的质量为x
CaCO3+2HCl=== CaCl2+H2O+CO2↑
100 44
x 2.2 g
eq \f(100,44)=eq \f(x,2.2 g) x=5 g
摩擦剂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eq \f(5 g,10 g)×100%=50%
答:摩擦剂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50%。
溶剂
水
酒精
溶解度
1.0
0.3
A
一个一氧化碳分子中含有1个碳原子和1个氧原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二者分子构成不同
B
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C
√
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单质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二者可相互转化
D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均为无色、无味的气体,不能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别二者
A
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有机物(除CO、CO2等),金刚石是含有碳元素的单质,不属于有机物
B
√
金刚石是碳的单质,碳单质具有可燃性,且燃烧过程中释放热量
C
√
碳单质具有可燃性,金刚石属于碳单质,具有可燃性
D
√
放大镜对光有聚焦作用,可提高温度,使温度达到金刚石的着火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课后复习题,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流程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与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综合与测试同步测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与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