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数学理科大一轮复习导学案:第七章立体几何7.6
展开
知识点一 空间向量及其线性运算
1.空间向量
在空间中,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叫做空间向量,其大小叫做向量的长度或模.
2.空间向量中的有关定理
(1)共线向量定理:对空间任意两个向量a,b(b≠0),a∥b⇔存在λ∈R,使a=λb.
(2)共面向量定理:若两个向量a,b不共线,使向量p与向量a,b共面⇔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对(x,y),使p=xa+yb.
(3)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如果三个向量a,b,c不共面,那么对空间任一向量p,存在一个唯一的有序实数组{x,y,z}使得p=xa+yb+zc.
解析:
2.有下列命题:
①若p=xa+yb,则p与a,b共面;
②若p与a,b共面,则p=xa+yb;
③若=x+y,则P,M,A,B共面;
④若P,M,A,B共面,则=x+y.
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B )
A.1 B.2
C.3 D.4
解析:其中①③为正确命题.
知识点二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运算
1.两个向量的数量积
(1)非零向量a,b的数量积a·b=|a||b|cos〈a,b〉.
(2)空间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
①结合律:(λa)·b=λ(a·b).
②交换律:a·b=b·a.
③分配律:a·(b+c)=a·b+a·c.
2.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其应用
设a=(a1,a2,a3),b=(b1,b2,b3).
3.判断正误
(1)在向量的数量积运算中满足(a·b)·c=a·(b·c).( × )
(2)已知向量a=(4,-2,-4),b=(6,-3,2),则(a+b)·(a-b)的值为-13.( √ )
(3)已知a=(1,2,-2),b=(0,2,4),则a,b夹角的余弦值为-.( √ )
4.已知平面α和β的法向量分别是(-1,3,4)和(x,1,-2),若α⊥β,则x=-5.
解析:因为α⊥β,所以两个平面的法向量也垂直,因此(-1,3,4)·(x,1,-2)=0,即x=-5.
5.已知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中,以顶点A为端点的三条棱长都等于1,且两两夹角都是60°,则对角线AC1的长是.
解析:||2= 2=(++)2= 2+ 2+ 2+2·+2·+2·=1+1+1+2×+2×+2×=6,所以||=.
1.证明空间三点P,A,B共线的方法
(1)=λ(λ∈R);
(2)对空间任一点O,=+t(t∈R);
(3)对空间任一点O,=x+y(x+y=1).
2.证明空间四点P,M,A,B共面的方法
(1)=x+y;
(2)对空间任一点O,=+x+y;
(3)对空间任一点O,=x+y+z(x+y+z=1);
(4)∥(或∥或∥).
3.利用向量法证明平行问题的类型及方法
(1)证明线线平行;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平行.
(2)证明线面平行:
①该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某一法向量垂直;
②证明该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内某直线的方向向量平行;
③证明该直线的方向向量可以用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的向量线性表示.
(3)证明面面平行: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平行.
4.利用向量法证明垂直问题的类型及方法
(1)证明线线垂直: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的数量积为0.
(2)证明线面垂直: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平行.
(3)证明面面垂直:
①根据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转化为证相应的线面垂直、线线垂直;②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垂直.
考向一 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
【例1】 在三棱锥OABC中,M,N分别是OA,BC的中点,G是△ABC的重心,用基向量,,表示,.
【解】 =+=+=+(-)=+=++,
=-=-=++-=-++.
用已知向量表示某一向量的三个关键点
(1)用已知向量来表示某一向量,一定要结合图形,以图形为指导是解题的关键.
(2)要正确理解向量加法、减法与数乘运算的几何意义,如首尾相接的若干向量之和,等于由起始向量的始点指向末尾向量的终点的向量.
(3)在立体几何中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仍然成立.
已知空间四边形OABC中,=a,=b,=c,点M在OA上,且OM=2MA,N为BC中点,则=( B )
A.a-b+c B.-a+b+c
C.a+b-c D.a+b-c
解析:如图所示,
=++=+(-)+=-+(-)=-++=-a+b+c.
考向二 共线、共面定理的应用
【例2】 已知E,F,G,H分别是空间四边形ABCD的边AB,BC,CD,DA的中点,用向量法证明:
(1)E,F,G,H四点共面;
(2)BD∥平面EFGH.
【证明】 (1)证法1:∵E,F,G,H分别是空间四边形ABCD的边的中点,
∴==.∴=+=+,∴E,F,G,H四点共面.
证法2:∵E,F,G,H分别是空间四边形ABCD的边的中点,∴==.∴FG∥EH.故E,F,G,H四点共面.
(2)由题意知=-=2-2=2(-)=2.∴∥.∴BD∥EH,又BD⊄平面EFGH,EH⊂平面EFGH.∴BD∥平面EFGH.
1利用向量证明点共线或点共面时常用的方法是直接利用定理.向量方法为几何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2向量的平行与直线的平行是不同的:直线平行是不允许重合的,而向量平行,它们所在的直线可以平行也可以重合.
如图所示,已知斜三棱柱ABCA1B1C1中,点M,N分别在AC1和BC上,且满足=k,=k(0≤k≤1),问向量是否与向量,共面?
解:∵=k,=k,
∴=++=k++k=k(+)+=k(+)+=k+=-k=-k(+)=(1-k)-k,
由共面向量定理知,向量与向量,共面.
考向三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运算
【例3】 如图所示,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的每条边和对角线长都等于1,点E,F,G分别是AB,AD,CD的中点,计算:
(1)·;
(2)EG的长.
【解】 设=a,=b,=c,则|a|=|b|=|c|=1,〈a,b〉=〈b,c〉=〈c,a〉=60°,
==c-a,=-a,=b-c.
(1)·=·(-a)=-a·c+a2=-+=;
(2)=++=+(-)+(-)=-++=-a+b+c,所以 2=(-a+b+c)2=(a2+b2+c2-2a·b-2a·c+2b·c)=,所以||=.即EG的长为.
(1)利用数量积解决问题的两条途径:一是根据数量积的定义,利用模与夹角直接计算;二是利用坐标运算.
(2)利用数量积可解决有关垂直、夹角、长度问题.
①a≠0,b≠0,a⊥b⇔a·b=0;
②|a|=;
③cos〈a,b〉=.
已知空间三点A(-2,0,2),B(-1,1,2),C(-3,0,4),设a=,b=.
(1)若|c|=3,且c∥,求向量c;
(2)求向量a与向量b的夹角的余弦值.
解:(1)∵c∥,=(-3,0,4)-(-1,1,2)=(-2,-1,2),∴c=m=m(-2,-1,2)=(-2m,-m,2m),
∴|c|==3|m|=3,
∴m=±1,∴c=(-2,-1,2)或(2,1,-2).
(2)∵a=(1,1,0),b=(-1,0,2),
∴a·b=(1,1,0)·(-1,0,2)=-1,
又∵|a|==,
|b|==,
∴cos〈a,b〉===-,
即向量a与向量b的夹角的余弦值为-.
考向四 利用空间向量证明平行与垂直
【例4】 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PC⊥平面ABCD,PC=2,在四边形ABCD中,∠B=∠C=90°,AB=4,CD=1,点M在PB上,PB=4PM,PB与平面ABCD成30°的角.求证:
(1)CM∥平面PAD;
(2)平面PAB⊥平面PAD.
【证明】 由题意知,CB,CD,CP两两垂直,以C为坐标原点,CB所在直线为x轴,CD所在直线为y轴,CP所在直线为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Cxyz.
∵PC⊥平面ABCD,∴∠PBC为PB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PBC=30°,
∵PC=2,∴BC=2,PB=4,∴D(0,1,0),B(2,0,0),A(2,4,0),P(0,0,2),M,
∴=(0,-1,2),=(2,3,0),
=.
(1)设n=(x,y,z)为平面PAD的一个法向量,
由即
令y=2,得n=(-,2,1).
∵n·=-×+2×0+1×=0,
∴n⊥.又CM⊄平面PAD,∴CM∥平面PAD.
(2)法1:由(1)知=(0,4,0),
=(2,0,-2),
设平面PAB的一个法向量为m=(x0,y0,z0),
由即
令x0=1,得m=(1,0,).
又∵平面PAD的一个法向量n=(-,2,1),
∴m·n=1×(-)+0×2+×1=0,
∴平面PAB⊥平面PAD.
法2:取AP的中点E,连接BE,
则E(,2,1),=(-,2,1).
∵PB=AB,∴BE⊥PA.
又∵·=(-,2,1)·(2,3,0)=0,
∴⊥.∴BE⊥DA.
又PA∩DA=A,∴BE⊥平面PAD.
又∵BE⊂平面PAB,∴平面PAB⊥平面PAD.
利用空间向量证明平行与垂直的方法
(1)选取空间不共面的三个向量为基底,用基底表示已知条件和所需解决的问题,结合空间向量的法则解决.
(2)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用坐标法证明平行与垂直.
如图是某直三棱柱被削去上底后的直观图与三视图的侧视图、俯视图,在直观图中,点M是BD的中点,AE=CD,侧视图是直角梯形,俯视图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有关数据如图所示.
(1)求证:EM∥平面ABC;
(2)试问在棱CD上是否存在一点N,使MN⊥平面BDE?若存在,确定点N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以A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0,0,0),B(0,2,0),C(-2,0,0),D(-2,0,4),E(0,0,2),M(-1,1,2),=(0,0,2),=(2,2,-4),=(2,0,-2),=(0,0,-4),=(1,1,-2),=(-1,1,0).
(1)证明:由图易知为平面ABC的一个法向量,因为·=0×(-1)+0×1+2×0=0,所以⊥,即AE⊥EM,又EM⊄平面ABC,故EM∥平面ABC.
(2)假设在DC上存在一点N满足题意,
设=λ=(0,0,-4λ),λ∈[0,1],
则=-=(1,1,-2)-(0,0,-4λ)=(1,1,-2+4λ),
所以
即
解得λ=∈[0,1].
所以棱DC上存在一点N,满足NM⊥平面BDE,此时,DN=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