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01
    还剩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七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释题,背景,赏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体知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2.诗歌写景的目的:寓情于景,为抒情铺垫


    3.杨花、明月、子规三意象


    4.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唐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诗歌是唐代文学艺术的代表形式。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期。唐代诗人众多,仅传下姓名的诗人就有2300多,仅《全唐诗》中收入的唐诗就有48900多首,一个人每天背一首,得用130多年。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诉说悲欢离合,歌唱远大理想,揭露社会黑暗,赞美大好河山,总之,唐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诗,领略一下唐诗那醉人的风采。


    一、文学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在唐代,人们把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格律: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把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说法,古体诗因产生年代早,相对于唐朝人已经是古代的诗体了;格律诗在唐朝时是刚刚成熟的,相对于唐朝人来说是“新近”产生的,所以唐朝人称它为“近体诗”。我们现代人不过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说法,实际上“近体诗”离我们不但不近,反而已相当久远了。)近体诗又分为两类: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 近体诗


    形成年代 唐代之前 唐代


    格律要求 较少限制 限制严格


    形式分类 古诗,古风 律诗,绝句


    举例 登幽州台歌 送杜少府(律);闻王昌龄(绝)


    二、读:语速,语调,节奏


    三、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四、释题,背景


    1.标题:


    闻:听说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寄:寄托,托付


    2.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五、赏析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


    5.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谪而走。
    相关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 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 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学习目标,作者简介,朗读停顿,整体把握,合作探究,写作特色,课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分析,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