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0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0版新一线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1部分第2章第1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
展开
第1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
最新考纲
考法指南
核心素养
地壳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以景观图、剖面图、地理关联图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地貌成因,尤其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2018·全国卷+
Ⅰ·T6~8,2018·全国卷Ⅲ·T6~8,2016·全国卷Ⅰ·T7~9,2015·全国卷Ⅰ·T10~11。
1.综合思维:结合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说明一些典型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
2.地理实践力:对野外游览所见到的一些地貌形态能合理的解释其成因,会辨认一些常见的岩石类型。
3.人地协调观:合理利用地质构造规律,研究典型地貌成因,规范人类活动方式,树立合理的发展观。
知识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作用特点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
对地表影响
形成高山和盆地
削高填低
二者关系
同时进行,共同作用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运动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划分为许多板块,全球岩石圈共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②板块是运动的,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较为剧烈。
③板块之间的张裂往往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往往形成岛弧或褶皱山系。
(2)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所示: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边界类型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图示
考法1 结合区域分布图,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成因
(2018·全国卷Ⅲ)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1~2题。
1.贝加尔湖形成于( )
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
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1.A 2.C [第1题,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且深度还在加大,符合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构造湖的特征。火山口集水形成的火山口湖一般保留有完整的锥形火山山体和封闭的中部洼地,滑坡阻断河流形成堰塞湖后,一般在堰塞体的下方保留原来的河道,图中信息均不符合。河流改道不会形成较深的湖泊。第2题,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主要是由入湖河流搬运的泥沙在湖中沉积形成的,若入湖径流增多,则输沙量增大,入湖泥沙增多,沉积物增加使湖床抬高,湖泊变浅,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的特征不相符。贝加尔湖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降水量的加大不会对湖水深度产生明显影响。由于断层中部继续下陷,湖盆在加深,尽管外力作用使沉积物不断加厚,但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考法2 利用过程演变图考查内力作用形式及其影响
(2016·北京高考)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下题。
3.平顶海山( )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D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阶段Ⅰ,海山是由岩浆喷发冷却凝结形成,因此该山是由岩浆岩构成的火山,A、B项错误;阶段Ⅰ至阶段Ⅱ火山顶部露出海面部分经外力侵蚀而消失,C项错误;图中显示岩石圈移动过程中该山不断下沉,最后被海洋淹没,形成平顶海山,D项正确。]
考法3 结合示意图,考查板块运动及其影响
(2019·河北衡水中学调研)下图为世界某大板块示意图,箭头表示板块运动方向。读图,完成4~5题。
4.甲处的板块运动方向是( )
A.向西南移动 B.向东北移动
C.垂直隆升 D.垂直下降
5.该板块边界( )
A.甲处形成裂谷 B.乙处形成海岭
C.丙处岩石年龄较丁处老 D.丁处地壳厚度较甲处大
4.B 5.C [第4题,由该板块的形状与位置可知,该板块为印度洋板块。该板块的西南部为生长边界,板块北部和东部为消亡边界,由此推断,该板块的运动方向为由西南向东北。第5题,甲处位于消亡边界,裂谷多形成于陆地板块的生长边界,A错误;乙处位于消亡边界,海洋板块的生长边界多形成海岭,B错误;丁处是生长边界,岩石是新涌出来的岩浆冷凝形成的,形成年代最晚,C正确;甲处位于陆地,丁处位于海洋,甲处地壳厚度较丁处大,D错误。]
考法4 利用景观图,考查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桌状山是顶平似桌面、四周被陡崖围限的方形山体。大瓦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地处横断山东侧,海拔3 222 m,为世界第二桌状山。大瓦山是地形倒置形成的向斜山,山体分两层,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读图,完成6~7题。
6.大瓦山桌状地貌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
A.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地壳抬升→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
B.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地壳抬升→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
C.地壳抬升→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
D.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
7.大瓦山形成过程中,假若玄武岩层和石灰岩层的上下位置颠倒一下,则地表呈现的地貌最可能是( )
A.平顶的桌状山 B.起伏和缓的丘陵
C.沉积层深厚的盆地 D.林立的峰林、峰丛
6.A 7.D [第6题,石灰岩位于下部,玄武岩位于上部,说明先有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的过程,后有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的过程,据此可判断A正确。第7题,若位置颠倒,则上部为石灰岩层。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横断山东侧,地势较高的石灰岩层在流水溶蚀、侵蚀作用下,会形成峰林、峰丛等喀斯特地貌。]知识点二| 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
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褶皱构造
读褶皱示意图,回答问题。
①概念: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②基本单位:褶曲。
③两种基本形态
甲背斜
乙向斜
岩层形态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背斜顶部岩层②③④⑤⑥已被侵蚀掉)
④影响:世界上的许多高大山脉,属于褶皱山脉。
(2)断层构造
读断层示意图,回答问题。
①概念: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②两种形态:图中甲为地垒,乙为地堑。
③对地貌的影响
位移类型
表现
水平方向
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垂直
方向
相对下降
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相对上升
发育成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
2.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火山活动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
(2)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1.把握地质构造特点、准确判断构造类型
(1)依据形态判断背斜与向斜: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利用此方法判断时,要把缺失岩层补画完整(如下图中乙处)。
(2)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背斜与向斜。在岩层弯曲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在水平方向上显示出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如下图中A所示为背斜,B所示为向斜)。
(3)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否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是断层而仅为断裂(地质学上将这类断裂称为节理)。
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
向斜
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
地下水出露成泉
(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
(煤、石油、天然气均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岩中形成)
煤矿
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
油、气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油、气质量轻,分布于背斜顶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注意:背斜处开采煤炭等,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
(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背斜建隧道
避开断层
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如水库大坝应避开断层
隧道避开向斜
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
隧道选在背斜
背斜的岩层呈天然拱形
考法1 依据地质剖面图分析,考查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影响
(2018·海南高考)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
2.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1.D 2.C [第1题,图中显示X区和Y区岩层性质相同,只是位置有高低,岩层中有断裂面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应为内力作用所致。图中岩层没有弯曲形变,因此不属于褶皱。第2题,图中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接近相同,说明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相似,因此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厚度应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Y区海拔高于X区,再加上Y区地表起伏大于X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X区和Y区均为玄武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因此两区喷发物质、冷凝环境、地壳运动应相似或相同。]
[再练一题]
(2017·江苏高考)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 D.4
(1)B (2)B [第(1)题,读图可知,该区域先经过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层,后来发生断裂移动,形成断层乙;接着经过一段时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后岩浆侵入形成岩层丙;最终经过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岩层甲。第(2)题,由乙处的断层可判断形成了一次褶皱;甲层的上覆岩层分布与下侧岩层分布顺序一致,说明又形成了一次褶皱,故共形成了2次褶皱。]
(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
考法2 分析区域等高线分布图及考查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影响
图1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2为图1中AB剖面某连续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与地表距离)图,据此回答3~4题。
图1 图2
3.甲处的地质构造和地貌分别是( )
A.背斜 山岭 B.背斜 山谷
C.向斜 山岭 D.向斜 山谷
4.图示地区( )
A.甲处可能埋藏有石油
B.m河汇入干流处没有形成三角洲可能是因为该处位于凹岸
C.甲河段一定能找到鹅卵石
D.n河的含沙量比m河大
3.D 4.B [第3题,通过图1可以看出,甲处有河流经过,该处应是一个河谷;通过图2可以看出,该岩层在AB段的形态与当地地表起伏一致,说明岩层向下弯曲,地质构造应为向斜。第4题,甲处是向斜,不是良好的储油构造,A错;由于不清楚植被覆盖状况,故不能断定n河的含沙量比m河大,D错;通过图1可以看出m河注入干流处位于凹岸,侵蚀作用较强,这很有可能是该处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B对。]
考法3 依据地形剖面图判读,考查地质构造及影响
如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5~6题。
5.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
5.D 6.C [第5题,同一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线反映了该岩层埋藏的水平形态及其连续性,由地形剖面线可知,①②③④四处均为谷地;由同一埋藏深度岩层的弯曲状况可知,①②④三地对应的岩层向上弯曲,应为背斜构造,③对应的岩层发生断裂,其对应的谷地应是岩层断裂下陷形成的。①④地背斜顶部已被侵蚀,说明两地所在谷地是背斜谷;②地背斜顶部未被侵蚀,说明其谷地形成于背斜的顶部,不是背斜谷。第6题,⑤处的沉积岩层与附近岩层并不连续,且有明显下移,说明⑤处岩层断裂下降,故C项正确。如果是褶曲,则岩层不会断开,故排除A、B项。如果发生断裂上升,则⑤处右侧的岩层应相对上移。]
考法4 借助景观图片分析、考查地质构造及对地貌影响
7.(2017·天津高考)读下图,该图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
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B [读图可知,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图中岩层没有发生断裂并形成明显的相对位移,而是岩层受挤压作用弯曲变形形成了褶皱构造。]
[再练一题]
如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该山山顶海拔3 099米,属山地针叶林带。读图,回答下题。
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
A.断裂上升 B.褶皱弯曲
C.冰川堆积 D.风力侵蚀
A [根据图示判断,图中景观为山地景观,应是受内力作用形成的;山地一侧地势陡峭,应为断块山,其形成的地质作用是断裂上升。]
考法5 联系人类生产活动实际,考查地质构造研究的实践意义
页岩气是一种以游离或吸附状态蕴藏于页岩或泥岩及其夹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和常规天然气一样,是一种清洁、高效的优质能源。现有的页岩气开采过程,是将以百万升计的水、沙子和化学药剂一起注入页岩井下,压裂岩层,使页岩气溢出。下图为页岩气埋藏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推测我国下列四地中页岩气储量最丰富的是( )
A.太行山脉 B.江南丘陵
C.云贵高原 D.四川盆地
9.页岩气开采过程中会直接诱发( )
A.泥石流 B.火山爆发
C.滑坡 D.地震
8.D 9.D [第8题,根据图示岩层形态,图中页岩气储量丰富区位于向斜中,是低洼的沉降地带,而从地质构造来看,四川盆地是沉降地带,有利于页岩气储存和聚集,D对;太行山脉、江南丘陵、云贵高原都是隆起抬升的地形区,不利于页岩气储存和聚集。第9题,由材料可知,页岩气开采过程中要压裂岩层,而岩层断裂必然要释放能量,可直接诱发地震,D对;泥石流灾害一般是由强降水或冰雪融水引发的,火山爆发要有岩浆活动,滑坡主要与破坏斜坡稳定条件的人类活动有关,地下岩层断裂不会直接诱发这些灾害,A、B、C错。]
知识点三|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读下图,填写下表。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与堆积作用
1.外力作用
表 现
因 素
作 用
风化作用
温度、水、生物
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侵蚀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
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搬运作用
风、流水、冰川等
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堆积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固结成岩
压力、温度等的变化
经过一定的作用,使沉积物固结变硬
五种外力作用是互为条件,密切联系的。如下图所示: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主要的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2)主要的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3.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1)人类对地表的合理改变:缓坡梯田、填海造陆。
(2)人类对地表的不合理改变:陡坡梯田。
张家界地貌
即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主要是经过流水的长期侵蚀和复杂的地壳运动形成的石英砂岩景观地貌
喀斯特
地貌
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丹霞地貌
由流水侵蚀、溶蚀、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赤壁丹崖及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造型地貌,以中国广东丹霞山为代表,是红层地貌的一种类型
雅丹地貌
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这种现象在新疆罗布泊东北发育很典型
考法1 分析统计图表,考查外力作用形式及影响
(2015·全国卷Ⅰ)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1~2题。
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出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解图流程]
1.D 2.B [第1题,根据题意,要明确以下关系:该海域海底若以淤积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浅,那么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变大,反之,该海域海底若以侵蚀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深,那么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缩小。从图中不难发现,此距离在1979年之前不断扩大,说明该时间段海底以淤积为主;1979年至2004年两者距离总体趋势逐渐缩小,说明海底以侵蚀为主,因而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为先淤积、后侵蚀。第2题,读图可知,1992年至1997年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在总体上趋于缩小,说明该海域海底的淤积在持续减弱。由于该海域位于黄河三角洲近岸,所以首先要考虑这是黄河输沙量变小所致。而黄河输沙量变小存在两种可能:一是黄河水量变小导致其搬运能力降低;二是黄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导致入河泥沙减少。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那么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量能力会提高,故A错;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小,会导致入海泥沙量减少,故B正确;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进入黄河的泥沙会增多,故C错;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故D错。]
[规律方法] 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①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多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岛等。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考法2 结合区域地质环境分析,考查主要外力作用特点及影响
(2016·全国卷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3~5题。
3.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4.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5.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3.C 4.B 5.D [第3题,贝壳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海岸堤,根据贝壳堤的位置可确定古海岸的位置,根据新老贝壳堤的关系,也可以分析海岸线演变过程与动态。图中三条贝壳堤自西向东排列,反映了自古至今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但本题考查的是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的状况,因为贝壳堤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的,假如海岸线不稳定而是反复进退,就不会形成任何一条贝壳堤,故在任一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的位置稳定。第4题,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会使得贝壳堤外的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因而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第5题,由于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图中三条贝壳堤自西向东分布,反映了自陆地向海洋方向的海岸线变迁,也说明了河流带来的泥沙多,入海口处泥沙沉积量大,导致河流入海口的位置多次变动。]
[规律方法]
1.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读
(1)依据地貌形态判断。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显示为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堆积显示为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等显示为流水的溶蚀作用;沙丘显示为风力的搬运、堆积作用;海边的嶙峋岩岸显示为海浪的侵蚀作用等。
(2)依据区域环境判断。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和堆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最为显著,多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堆积作用等。
2.外力侵蚀与堆积的判断方法
(1)看外力的强弱。
当外力作用强盛时,以侵蚀作用为主;当外力作用减弱时,以堆积作用为主。
(2)根据地势高低。
地势高的地区多以侵蚀作用为主,地势低的地区多以堆积作用为主。
(3)根据地表组成物质。
当地表被松散的沉积物覆盖时,以堆积作用为主;当地表沟壑纵横,组成物质比较粗大时,以侵蚀作用为主。
(4)根据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当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时,以堆积作用为主;当海岸线不断向陆地推进时,以侵蚀作用为主。
考法3 利用地貌景观图片,考查主要外力作用特点及影响
(2018·山东滨州二模)贵州三都县有一处奇特的地质景观——产蛋崖(如图所示)。每隔数十年产蛋崖就会掉落一些石蛋,石蛋直径约30-60厘米,最重的有300余千克。专家推测这些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当时贵州还是一片海洋,随着亿万年的地质运动,这些石蛋才露出地表。据此完成6~7题。
6.依据专家推测,这些石蛋的岩石类型和形成原因是( )
A.玄武岩 火山喷发后冷凝形成火山蛋
B.花岗岩 岩浆侵入经抬升后风化成球
C.沉积岩 碳酸钙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结核
D.沉积岩 恐龙蛋经地质作用形成化石
7.石蛋能从崖上脱落的主要原因是( )
A.岩石间风化差异 B.海水的强烈侵蚀
C.风力的搬运作用 D.冰川的缓慢推动
6.C 7.A [第6题,寒武纪时,地壳升降运动活跃,海陆变迁。贵州多喀斯特地貌,基岩多为沉积岩中的石灰岩,石灰岩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在温湿气候条件下,经漫长而复杂的化学作用形成结核,状似石蛋。材料中没有关于岩浆活动的提示,这里也不是岩浆活跃区,A、B错;根据材料可知“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该地质年代不会有恐龙,D错。第7题,石蛋能从陡崖上脱落的主要原因是岩石间风化差异,导致石蛋依靠物不稳而滑落。这里没有海域,B错;该地区的风并不大,风力不能搬运这些量大体重的石蛋,C错;这里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没有冰川,D错。]
考法4 借助等值线分布图,分析区域主导外力作用特点
(2019·山东济宁期末)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20世纪末,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该地区风蚀坑规模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2000年之后,浑善达克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下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8~10题。
8.根据风蚀坑的形态,推测该地盛行( )
A.偏东风 B.偏南风
C.偏西风 D.偏北风
9.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 )
A.风速快 B.植被多
C.坡度缓 D.降水多
10.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 )
①营造常绿阔叶林 ②风蚀坑内设置沙障 ③控制越野自驾游 ④种植耐旱农作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C 9.B 10.C [第8题,根据风蚀坑的形态,风蚀坑分布在沙丘西侧,迎风坡一侧风力强,推测该地盛行偏西风。背风坡一侧侵蚀弱,应是沉积为主,不会形成风蚀坑。第9题,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植被多,风力减弱,有利于沙尘沉积。风速慢,A错。沙丘迎风一侧坡度陡,C错。沙漠区,降水少,D错。第10题,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风蚀坑内设置沙障,降低风速,减少侵蚀,②对。控制越野自驾游,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③对。干旱区,不适宜种植业发展,④错。森林耗水量大,不适宜在该地造林,且该地气候条件也不支持常绿阔叶林生长,①错。]
[方法总结] 利用地貌判断区域主导风向的方法
根据沙丘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结合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考法5 分析示意图,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特点
(2018·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11~13题。
1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1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1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11.A 12.A 13.D [第11题,由材料可知,该河段位于河流上游,下蚀作用明显;且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说明T0为河漫滩,枯水期河流水位降低,河漫滩出露地表,接受泥沙堆积,面积会扩大。第12题,河流流速越快,堆积的砾石颗粒越大。由材料可知T3时期砾石的平均砾径最大,说明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第13题,图中显示T3、T2、T1现位于地势较高的河流阶地上,说明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抬升作用。由图可知,每个时期的阶地面都较平坦,说明各个时期内地壳比较稳定,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
考法6 结合区域分布图,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分布特征
(2017·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4~16题。
14.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15.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6.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14.C 15.B 16.B [第14题,洪积扇主要是流水携带大量泥沙在地势平坦处堆积形成的。C对:由图可知,贺兰山东坡河流、沟谷数量众多,且贺兰山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植被覆盖率低,因此有利于河流、沟谷携带泥沙堆积形成洪积扇。A错:贺兰山东麓和西麓相比,坡度差异不明显。B错:岩石裸露不是形成洪积扇的条件。D错: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与降水集中关系不大。第15题,②③对:由图可知,甲地主要位于低山区,山地相对高度较小且河流流程较长,河流流速较慢,侵蚀搬运作用较弱,因此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①错:贺兰山东麓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差异与其他洪积扇区相比不明显。④错:风化物粒径较小与堆积物中砾石较少没有直接的关系。第16题,B对:由材料可知,贺兰山东麓南部堆积物以砾石为主,因此土层浅薄,不利于发展种植业。A错:贺兰山东麓地区,地势平坦,海拔较低。C错:该地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较少,晴天多,光照充足。D错:该地水源短缺,但不是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
[规律方法]
1.不同河段的流水作用与地貌差异
(1)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河谷呈V字形,如图中A。
(2)河流中游,以流水搬运作用为主,河谷介于A、C之间,如图中B。
(3)河流下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泥沙淤积,河床较浅,河谷宽阔,如图中C。
2.河流流水沉积的差异
在流水的搬运过程中,水的流速、流量的变化以及碎屑物本身大小、形状、密度等的差异,会导致沉积顺序有先后之分。一般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因此,在不同的沉积条件下形成砾石、沙、粉沙、黏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的沉积层。
学科素养提能——地理图表专攻(四)|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借助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反映岩石圈物质循环原理,此类示意图可以展现出物质循环的过程,体现了地球内部、外部圈层之间的联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示意图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常见的主要是两类:一类是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示意图(图1),另一类是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图2、图3)。
图1 图2 图3
1.判读此类图表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
(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用途
类型
形成
常见岩石
有用成分举例
岩浆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
玄武岩
沉
积
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形成岩石
石灰岩、
砂岩、
页岩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
变
质
岩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
大理岩、
板岩、石
英岩、片
麻岩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
(2)物质循环过程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图中箭头的含义分别是:
①为冷凝作用,②为外力作用,③为变质作用,④为重熔再生作用。
2.此类图的判读流程
[母题示例] 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读图,回答(1)~(2)题。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解图流程]
[尝试解答] (1)C (2)C
(2019·泉州质检)“巨人之路”是位于英国北爱尔兰海岸的著名旅游景点,在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这个由数万根高低不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而成的、绵延数千米的堤道,从峭壁伸至海面,数千年如一日的屹立在大海之滨,看起来就像巨型石阶,所以被称为“巨人之路”。下图为巨人之路的景观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完成1~2题。
1.组成“巨人之路”的石柱的岩石属于上图中的( )
A.A B.B
C.C D.D
2.推测“巨人之路”地貌景观的地质形成过程正确的是( )
A.深海沉积——地壳抬升——流水溶蚀下切——海水侵蚀
B.板块张裂——岩浆侵入——岩浆冷却结晶——风力侵蚀
C.板块碰撞——岩浆侵入——地壳隆起抬升——风力侵蚀
D.板块张裂——岩浆喷出——岩浆冷却结晶——海水侵蚀
1.B 2.D [第1题,石柱是玄武岩,是岩浆岩中的喷出岩;图中A是侵入岩,B是喷出岩,C是沉积岩,D是变质岩。第2题,北爱尔兰地处大西洋中部,处在早期的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张裂带,地下岩浆形成的火山不断喷发,后岩浆冷却结晶形成玄武岩,再经海水侵蚀形成巨型石柱群。]
学科素养提能——地理图表专攻(五)|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做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单纯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图1),地表景观与地层结构示意图(图2),地质构造示意图(图3)。判读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
1.判读此类图表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
(1)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中,通过内外力的共同作用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系列的地层结构,以沉积岩层为主,一般情况下,先形成的岩层在下,后形成的岩层在上。
(2)地壳运动使水平岩层发生了一系列的弯曲变形,直接影响了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岩层向上弯曲形成背斜构造,多形成山地,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向斜构造,多形成谷地,岩层发生断裂错位,形成断层构造,多形成断块山地。
(3)岩浆活动常常使冷凝而成的岩浆岩脉侵入到水平分布的沉积岩层中,其岩脉接触带上层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4)在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会不断遭受外力的侵蚀作用,从而会导致某些岩层的缺失。
2.此类图的判读流程
[母题示例] (2016·浙江高考·节选)如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下题。
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向斜 东侧大 B.背斜 东侧小
C.向斜 西侧大 D.背斜 西侧小
[解题流程]
1.从文字中获取关键信息
(1)“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根据地层分布判断地质构造。
(2)“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阶地高低与地壳抬升幅度有关。
2.从图表中获取解题信息
[尝试解答] C
(2018·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我国广西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1.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2.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
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
1.D 2.A [第1题,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由地质剖面图可知,该地区有页岩、砂岩和石灰岩分布,在页岩、砂岩分布地区,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下切)作用,形成河谷地貌;而在石灰岩地区,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溶蚀作用,即水的溶解和冲刷,形成峰林等喀斯特地貌,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岩石种类不同,流水作用差异明显。第2题,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图示区域河流形成了两级阶地,阶地是地壳运动和流水作用共同作用的产物,当地壳抬升时,河流下切作用明显,形成深切河谷;当地壳相对稳定时,流水下切作用减弱,堆积作用增强,形成河流阶地。由此可知,该地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A项正确。]
随堂小测| 检验复习效果
(2018·北京高考)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题。
1.图中(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C [本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质作用。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物质来源于地幔中的软流层,A项错误;读图可知,甲在丙之后,断层在丙之前,故甲在断层之后,B项错误;乙在岩浆岩附近,高温高压下易变质,C项正确;溶洞景观由流水溶蚀作用造成,D项错误。]
(2015·江苏高考)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2.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
A.沿经线方向发育 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
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 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
C [安第斯山脉位于板块交界处,是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因此其南北狭长的形状和走向是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形成的,故选C。]
(2019·河南南阳八校联考)“尖峰石阵”是澳大利亚西南部南邦国家公园(南纬30°附近)的一种著名石灰岩景观。石灰岩由海洋中的贝壳演变而成。在太古时代,那里被森林覆盖。从海边吹来的沙逐渐形成沙地,将森林掩埋,在原始森林枯萎、大地被风化后,沙沉下去了,残存在根须间的石灰岩就像塔一样被遗留了下来。下图为南邦国家公园“尖峰石阵”景观图。据此回答3~4题。
3.“尖峰石阵”形成的过程是( )
A.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沉积、风力侵蚀
B.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侵蚀、风力沉积
C.板块运动、海水沉积、风力沉积、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侵蚀
4.“尖峰石阵”风力沉积最显著的季节是澳大利亚的(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A 4.D [第3题,结合题干可知,“尖峰石阵”是石灰岩景观,石灰岩是海洋沉积物形成的,后经过板块运动上升到海平面以上,海风将沙子吹到该地,沙子沉积后形成沙地并掩埋森林,经风化后沙沉下去,出露的石灰岩经风力侵蚀形成石柱,从而形成“尖峰石阵”。第4题,结合题干可知,沙子主要来源于海边,该地位于南纬30°附近的澳大利亚西南部,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此时受盛行西风的影响,风力沉积作用最明显。]
(2018·广东二模)甘肃省西部红柳峡位于酒西盆地西段,地表为砂岩夹泥岩层,岩层中间有粗玄岩(即颗粒较粗的玄武岩)、角岩、玄武岩等。在地貌上凸显出一个椭圆形筒状高地M,其周边发育有环状和放射状节理,如图所示。据此完成5~7题。
5.椭圆形筒状高地M属于( )
A.风力堆积地貌 B.流水侵蚀地貌
C.流水堆积地貌 D.火山地貌
6.该筒状高地放射状节理发育最明显的方向是( )
A.西南 B.东南
C.东北 D.西北
7.下列属于研究该区域地质地貌的价值是( )
A.探明该地区丰富的地下淡水资源
B.探明该地区丰富的煤炭、油气资源
C.推断该地区地质时期的地质构造演化
D.通过粗玄岩中的生物化石证明海陆变迁
5.D 6.A 7.C [第5题,结合材料,M地岩层中含有玄武岩,且在地貌上凸显出一个椭圆形筒状高地,所以M地地貌应为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地貌。第6题,读图可知,该筒状高地放射状节理发育最明显的方向是西南方向,该方向放射状节理数量多且长。第7题,无法通过图中信息判断该地为向斜还是背斜,所以不能探明地下淡水资源,A项错;该地为火山地貌,不会有煤炭、油气资源,B项错;根据该地的岩层类型,可以推断其地质时期的地质构造演化;粗玄岩为玄武岩,没有化石。]
第1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
最新考纲
考法指南
核心素养
地壳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以景观图、剖面图、地理关联图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地貌成因,尤其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2018·全国卷+
Ⅰ·T6~8,2018·全国卷Ⅲ·T6~8,2016·全国卷Ⅰ·T7~9,2015·全国卷Ⅰ·T10~11。
1.综合思维:结合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说明一些典型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
2.地理实践力:对野外游览所见到的一些地貌形态能合理的解释其成因,会辨认一些常见的岩石类型。
3.人地协调观:合理利用地质构造规律,研究典型地貌成因,规范人类活动方式,树立合理的发展观。
知识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作用特点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
对地表影响
形成高山和盆地
削高填低
二者关系
同时进行,共同作用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运动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划分为许多板块,全球岩石圈共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②板块是运动的,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较为剧烈。
③板块之间的张裂往往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往往形成岛弧或褶皱山系。
(2)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所示: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边界类型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图示
考法1 结合区域分布图,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成因
(2018·全国卷Ⅲ)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1~2题。
1.贝加尔湖形成于( )
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
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1.A 2.C [第1题,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且深度还在加大,符合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构造湖的特征。火山口集水形成的火山口湖一般保留有完整的锥形火山山体和封闭的中部洼地,滑坡阻断河流形成堰塞湖后,一般在堰塞体的下方保留原来的河道,图中信息均不符合。河流改道不会形成较深的湖泊。第2题,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主要是由入湖河流搬运的泥沙在湖中沉积形成的,若入湖径流增多,则输沙量增大,入湖泥沙增多,沉积物增加使湖床抬高,湖泊变浅,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的特征不相符。贝加尔湖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降水量的加大不会对湖水深度产生明显影响。由于断层中部继续下陷,湖盆在加深,尽管外力作用使沉积物不断加厚,但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考法2 利用过程演变图考查内力作用形式及其影响
(2016·北京高考)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下题。
3.平顶海山( )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D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阶段Ⅰ,海山是由岩浆喷发冷却凝结形成,因此该山是由岩浆岩构成的火山,A、B项错误;阶段Ⅰ至阶段Ⅱ火山顶部露出海面部分经外力侵蚀而消失,C项错误;图中显示岩石圈移动过程中该山不断下沉,最后被海洋淹没,形成平顶海山,D项正确。]
考法3 结合示意图,考查板块运动及其影响
(2019·河北衡水中学调研)下图为世界某大板块示意图,箭头表示板块运动方向。读图,完成4~5题。
4.甲处的板块运动方向是( )
A.向西南移动 B.向东北移动
C.垂直隆升 D.垂直下降
5.该板块边界( )
A.甲处形成裂谷 B.乙处形成海岭
C.丙处岩石年龄较丁处老 D.丁处地壳厚度较甲处大
4.B 5.C [第4题,由该板块的形状与位置可知,该板块为印度洋板块。该板块的西南部为生长边界,板块北部和东部为消亡边界,由此推断,该板块的运动方向为由西南向东北。第5题,甲处位于消亡边界,裂谷多形成于陆地板块的生长边界,A错误;乙处位于消亡边界,海洋板块的生长边界多形成海岭,B错误;丁处是生长边界,岩石是新涌出来的岩浆冷凝形成的,形成年代最晚,C正确;甲处位于陆地,丁处位于海洋,甲处地壳厚度较丁处大,D错误。]
考法4 利用景观图,考查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桌状山是顶平似桌面、四周被陡崖围限的方形山体。大瓦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地处横断山东侧,海拔3 222 m,为世界第二桌状山。大瓦山是地形倒置形成的向斜山,山体分两层,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读图,完成6~7题。
6.大瓦山桌状地貌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
A.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地壳抬升→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
B.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地壳抬升→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
C.地壳抬升→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
D.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
7.大瓦山形成过程中,假若玄武岩层和石灰岩层的上下位置颠倒一下,则地表呈现的地貌最可能是( )
A.平顶的桌状山 B.起伏和缓的丘陵
C.沉积层深厚的盆地 D.林立的峰林、峰丛
6.A 7.D [第6题,石灰岩位于下部,玄武岩位于上部,说明先有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的过程,后有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的过程,据此可判断A正确。第7题,若位置颠倒,则上部为石灰岩层。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横断山东侧,地势较高的石灰岩层在流水溶蚀、侵蚀作用下,会形成峰林、峰丛等喀斯特地貌。]知识点二| 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
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褶皱构造
读褶皱示意图,回答问题。
①概念: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②基本单位:褶曲。
③两种基本形态
甲背斜
乙向斜
岩层形态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背斜顶部岩层②③④⑤⑥已被侵蚀掉)
④影响:世界上的许多高大山脉,属于褶皱山脉。
(2)断层构造
读断层示意图,回答问题。
①概念: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②两种形态:图中甲为地垒,乙为地堑。
③对地貌的影响
位移类型
表现
水平方向
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垂直
方向
相对下降
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相对上升
发育成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
2.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火山活动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
(2)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1.把握地质构造特点、准确判断构造类型
(1)依据形态判断背斜与向斜: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利用此方法判断时,要把缺失岩层补画完整(如下图中乙处)。
(2)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背斜与向斜。在岩层弯曲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在水平方向上显示出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如下图中A所示为背斜,B所示为向斜)。
(3)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否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是断层而仅为断裂(地质学上将这类断裂称为节理)。
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
向斜
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
地下水出露成泉
(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
(煤、石油、天然气均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岩中形成)
煤矿
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
油、气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油、气质量轻,分布于背斜顶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注意:背斜处开采煤炭等,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
(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背斜建隧道
避开断层
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如水库大坝应避开断层
隧道避开向斜
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
隧道选在背斜
背斜的岩层呈天然拱形
考法1 依据地质剖面图分析,考查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影响
(2018·海南高考)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
2.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1.D 2.C [第1题,图中显示X区和Y区岩层性质相同,只是位置有高低,岩层中有断裂面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应为内力作用所致。图中岩层没有弯曲形变,因此不属于褶皱。第2题,图中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接近相同,说明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相似,因此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厚度应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Y区海拔高于X区,再加上Y区地表起伏大于X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X区和Y区均为玄武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因此两区喷发物质、冷凝环境、地壳运动应相似或相同。]
[再练一题]
(2017·江苏高考)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 D.4
(1)B (2)B [第(1)题,读图可知,该区域先经过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层,后来发生断裂移动,形成断层乙;接着经过一段时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后岩浆侵入形成岩层丙;最终经过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岩层甲。第(2)题,由乙处的断层可判断形成了一次褶皱;甲层的上覆岩层分布与下侧岩层分布顺序一致,说明又形成了一次褶皱,故共形成了2次褶皱。]
(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
考法2 分析区域等高线分布图及考查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影响
图1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2为图1中AB剖面某连续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与地表距离)图,据此回答3~4题。
图1 图2
3.甲处的地质构造和地貌分别是( )
A.背斜 山岭 B.背斜 山谷
C.向斜 山岭 D.向斜 山谷
4.图示地区( )
A.甲处可能埋藏有石油
B.m河汇入干流处没有形成三角洲可能是因为该处位于凹岸
C.甲河段一定能找到鹅卵石
D.n河的含沙量比m河大
3.D 4.B [第3题,通过图1可以看出,甲处有河流经过,该处应是一个河谷;通过图2可以看出,该岩层在AB段的形态与当地地表起伏一致,说明岩层向下弯曲,地质构造应为向斜。第4题,甲处是向斜,不是良好的储油构造,A错;由于不清楚植被覆盖状况,故不能断定n河的含沙量比m河大,D错;通过图1可以看出m河注入干流处位于凹岸,侵蚀作用较强,这很有可能是该处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B对。]
考法3 依据地形剖面图判读,考查地质构造及影响
如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5~6题。
5.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
5.D 6.C [第5题,同一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线反映了该岩层埋藏的水平形态及其连续性,由地形剖面线可知,①②③④四处均为谷地;由同一埋藏深度岩层的弯曲状况可知,①②④三地对应的岩层向上弯曲,应为背斜构造,③对应的岩层发生断裂,其对应的谷地应是岩层断裂下陷形成的。①④地背斜顶部已被侵蚀,说明两地所在谷地是背斜谷;②地背斜顶部未被侵蚀,说明其谷地形成于背斜的顶部,不是背斜谷。第6题,⑤处的沉积岩层与附近岩层并不连续,且有明显下移,说明⑤处岩层断裂下降,故C项正确。如果是褶曲,则岩层不会断开,故排除A、B项。如果发生断裂上升,则⑤处右侧的岩层应相对上移。]
考法4 借助景观图片分析、考查地质构造及对地貌影响
7.(2017·天津高考)读下图,该图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
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B [读图可知,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图中岩层没有发生断裂并形成明显的相对位移,而是岩层受挤压作用弯曲变形形成了褶皱构造。]
[再练一题]
如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该山山顶海拔3 099米,属山地针叶林带。读图,回答下题。
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
A.断裂上升 B.褶皱弯曲
C.冰川堆积 D.风力侵蚀
A [根据图示判断,图中景观为山地景观,应是受内力作用形成的;山地一侧地势陡峭,应为断块山,其形成的地质作用是断裂上升。]
考法5 联系人类生产活动实际,考查地质构造研究的实践意义
页岩气是一种以游离或吸附状态蕴藏于页岩或泥岩及其夹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和常规天然气一样,是一种清洁、高效的优质能源。现有的页岩气开采过程,是将以百万升计的水、沙子和化学药剂一起注入页岩井下,压裂岩层,使页岩气溢出。下图为页岩气埋藏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推测我国下列四地中页岩气储量最丰富的是( )
A.太行山脉 B.江南丘陵
C.云贵高原 D.四川盆地
9.页岩气开采过程中会直接诱发( )
A.泥石流 B.火山爆发
C.滑坡 D.地震
8.D 9.D [第8题,根据图示岩层形态,图中页岩气储量丰富区位于向斜中,是低洼的沉降地带,而从地质构造来看,四川盆地是沉降地带,有利于页岩气储存和聚集,D对;太行山脉、江南丘陵、云贵高原都是隆起抬升的地形区,不利于页岩气储存和聚集。第9题,由材料可知,页岩气开采过程中要压裂岩层,而岩层断裂必然要释放能量,可直接诱发地震,D对;泥石流灾害一般是由强降水或冰雪融水引发的,火山爆发要有岩浆活动,滑坡主要与破坏斜坡稳定条件的人类活动有关,地下岩层断裂不会直接诱发这些灾害,A、B、C错。]
知识点三|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读下图,填写下表。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与堆积作用
1.外力作用
表 现
因 素
作 用
风化作用
温度、水、生物
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侵蚀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
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搬运作用
风、流水、冰川等
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堆积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固结成岩
压力、温度等的变化
经过一定的作用,使沉积物固结变硬
五种外力作用是互为条件,密切联系的。如下图所示: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主要的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2)主要的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3.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1)人类对地表的合理改变:缓坡梯田、填海造陆。
(2)人类对地表的不合理改变:陡坡梯田。
张家界地貌
即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主要是经过流水的长期侵蚀和复杂的地壳运动形成的石英砂岩景观地貌
喀斯特
地貌
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丹霞地貌
由流水侵蚀、溶蚀、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赤壁丹崖及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造型地貌,以中国广东丹霞山为代表,是红层地貌的一种类型
雅丹地貌
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这种现象在新疆罗布泊东北发育很典型
考法1 分析统计图表,考查外力作用形式及影响
(2015·全国卷Ⅰ)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1~2题。
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出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解图流程]
1.D 2.B [第1题,根据题意,要明确以下关系:该海域海底若以淤积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浅,那么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变大,反之,该海域海底若以侵蚀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深,那么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缩小。从图中不难发现,此距离在1979年之前不断扩大,说明该时间段海底以淤积为主;1979年至2004年两者距离总体趋势逐渐缩小,说明海底以侵蚀为主,因而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为先淤积、后侵蚀。第2题,读图可知,1992年至1997年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在总体上趋于缩小,说明该海域海底的淤积在持续减弱。由于该海域位于黄河三角洲近岸,所以首先要考虑这是黄河输沙量变小所致。而黄河输沙量变小存在两种可能:一是黄河水量变小导致其搬运能力降低;二是黄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导致入河泥沙减少。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那么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量能力会提高,故A错;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小,会导致入海泥沙量减少,故B正确;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进入黄河的泥沙会增多,故C错;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故D错。]
[规律方法] 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①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多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岛等。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考法2 结合区域地质环境分析,考查主要外力作用特点及影响
(2016·全国卷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3~5题。
3.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4.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5.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3.C 4.B 5.D [第3题,贝壳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海岸堤,根据贝壳堤的位置可确定古海岸的位置,根据新老贝壳堤的关系,也可以分析海岸线演变过程与动态。图中三条贝壳堤自西向东排列,反映了自古至今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但本题考查的是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的状况,因为贝壳堤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的,假如海岸线不稳定而是反复进退,就不会形成任何一条贝壳堤,故在任一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的位置稳定。第4题,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会使得贝壳堤外的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因而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第5题,由于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图中三条贝壳堤自西向东分布,反映了自陆地向海洋方向的海岸线变迁,也说明了河流带来的泥沙多,入海口处泥沙沉积量大,导致河流入海口的位置多次变动。]
[规律方法]
1.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读
(1)依据地貌形态判断。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显示为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堆积显示为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等显示为流水的溶蚀作用;沙丘显示为风力的搬运、堆积作用;海边的嶙峋岩岸显示为海浪的侵蚀作用等。
(2)依据区域环境判断。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和堆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最为显著,多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堆积作用等。
2.外力侵蚀与堆积的判断方法
(1)看外力的强弱。
当外力作用强盛时,以侵蚀作用为主;当外力作用减弱时,以堆积作用为主。
(2)根据地势高低。
地势高的地区多以侵蚀作用为主,地势低的地区多以堆积作用为主。
(3)根据地表组成物质。
当地表被松散的沉积物覆盖时,以堆积作用为主;当地表沟壑纵横,组成物质比较粗大时,以侵蚀作用为主。
(4)根据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当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时,以堆积作用为主;当海岸线不断向陆地推进时,以侵蚀作用为主。
考法3 利用地貌景观图片,考查主要外力作用特点及影响
(2018·山东滨州二模)贵州三都县有一处奇特的地质景观——产蛋崖(如图所示)。每隔数十年产蛋崖就会掉落一些石蛋,石蛋直径约30-60厘米,最重的有300余千克。专家推测这些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当时贵州还是一片海洋,随着亿万年的地质运动,这些石蛋才露出地表。据此完成6~7题。
6.依据专家推测,这些石蛋的岩石类型和形成原因是( )
A.玄武岩 火山喷发后冷凝形成火山蛋
B.花岗岩 岩浆侵入经抬升后风化成球
C.沉积岩 碳酸钙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结核
D.沉积岩 恐龙蛋经地质作用形成化石
7.石蛋能从崖上脱落的主要原因是( )
A.岩石间风化差异 B.海水的强烈侵蚀
C.风力的搬运作用 D.冰川的缓慢推动
6.C 7.A [第6题,寒武纪时,地壳升降运动活跃,海陆变迁。贵州多喀斯特地貌,基岩多为沉积岩中的石灰岩,石灰岩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在温湿气候条件下,经漫长而复杂的化学作用形成结核,状似石蛋。材料中没有关于岩浆活动的提示,这里也不是岩浆活跃区,A、B错;根据材料可知“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该地质年代不会有恐龙,D错。第7题,石蛋能从陡崖上脱落的主要原因是岩石间风化差异,导致石蛋依靠物不稳而滑落。这里没有海域,B错;该地区的风并不大,风力不能搬运这些量大体重的石蛋,C错;这里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没有冰川,D错。]
考法4 借助等值线分布图,分析区域主导外力作用特点
(2019·山东济宁期末)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20世纪末,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该地区风蚀坑规模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2000年之后,浑善达克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下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8~10题。
8.根据风蚀坑的形态,推测该地盛行( )
A.偏东风 B.偏南风
C.偏西风 D.偏北风
9.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 )
A.风速快 B.植被多
C.坡度缓 D.降水多
10.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 )
①营造常绿阔叶林 ②风蚀坑内设置沙障 ③控制越野自驾游 ④种植耐旱农作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C 9.B 10.C [第8题,根据风蚀坑的形态,风蚀坑分布在沙丘西侧,迎风坡一侧风力强,推测该地盛行偏西风。背风坡一侧侵蚀弱,应是沉积为主,不会形成风蚀坑。第9题,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植被多,风力减弱,有利于沙尘沉积。风速慢,A错。沙丘迎风一侧坡度陡,C错。沙漠区,降水少,D错。第10题,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风蚀坑内设置沙障,降低风速,减少侵蚀,②对。控制越野自驾游,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③对。干旱区,不适宜种植业发展,④错。森林耗水量大,不适宜在该地造林,且该地气候条件也不支持常绿阔叶林生长,①错。]
[方法总结] 利用地貌判断区域主导风向的方法
根据沙丘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结合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考法5 分析示意图,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特点
(2018·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11~13题。
1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1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1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11.A 12.A 13.D [第11题,由材料可知,该河段位于河流上游,下蚀作用明显;且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说明T0为河漫滩,枯水期河流水位降低,河漫滩出露地表,接受泥沙堆积,面积会扩大。第12题,河流流速越快,堆积的砾石颗粒越大。由材料可知T3时期砾石的平均砾径最大,说明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第13题,图中显示T3、T2、T1现位于地势较高的河流阶地上,说明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抬升作用。由图可知,每个时期的阶地面都较平坦,说明各个时期内地壳比较稳定,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
考法6 结合区域分布图,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分布特征
(2017·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4~16题。
14.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15.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6.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14.C 15.B 16.B [第14题,洪积扇主要是流水携带大量泥沙在地势平坦处堆积形成的。C对:由图可知,贺兰山东坡河流、沟谷数量众多,且贺兰山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植被覆盖率低,因此有利于河流、沟谷携带泥沙堆积形成洪积扇。A错:贺兰山东麓和西麓相比,坡度差异不明显。B错:岩石裸露不是形成洪积扇的条件。D错: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与降水集中关系不大。第15题,②③对:由图可知,甲地主要位于低山区,山地相对高度较小且河流流程较长,河流流速较慢,侵蚀搬运作用较弱,因此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①错:贺兰山东麓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差异与其他洪积扇区相比不明显。④错:风化物粒径较小与堆积物中砾石较少没有直接的关系。第16题,B对:由材料可知,贺兰山东麓南部堆积物以砾石为主,因此土层浅薄,不利于发展种植业。A错:贺兰山东麓地区,地势平坦,海拔较低。C错:该地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较少,晴天多,光照充足。D错:该地水源短缺,但不是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
[规律方法]
1.不同河段的流水作用与地貌差异
(1)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河谷呈V字形,如图中A。
(2)河流中游,以流水搬运作用为主,河谷介于A、C之间,如图中B。
(3)河流下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泥沙淤积,河床较浅,河谷宽阔,如图中C。
2.河流流水沉积的差异
在流水的搬运过程中,水的流速、流量的变化以及碎屑物本身大小、形状、密度等的差异,会导致沉积顺序有先后之分。一般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因此,在不同的沉积条件下形成砾石、沙、粉沙、黏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的沉积层。
学科素养提能——地理图表专攻(四)|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借助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反映岩石圈物质循环原理,此类示意图可以展现出物质循环的过程,体现了地球内部、外部圈层之间的联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示意图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常见的主要是两类:一类是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示意图(图1),另一类是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图2、图3)。
图1 图2 图3
1.判读此类图表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
(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用途
类型
形成
常见岩石
有用成分举例
岩浆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
玄武岩
沉
积
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形成岩石
石灰岩、
砂岩、
页岩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
变
质
岩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
大理岩、
板岩、石
英岩、片
麻岩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
(2)物质循环过程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图中箭头的含义分别是:
①为冷凝作用,②为外力作用,③为变质作用,④为重熔再生作用。
2.此类图的判读流程
[母题示例] 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读图,回答(1)~(2)题。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解图流程]
[尝试解答] (1)C (2)C
(2019·泉州质检)“巨人之路”是位于英国北爱尔兰海岸的著名旅游景点,在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这个由数万根高低不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而成的、绵延数千米的堤道,从峭壁伸至海面,数千年如一日的屹立在大海之滨,看起来就像巨型石阶,所以被称为“巨人之路”。下图为巨人之路的景观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完成1~2题。
1.组成“巨人之路”的石柱的岩石属于上图中的( )
A.A B.B
C.C D.D
2.推测“巨人之路”地貌景观的地质形成过程正确的是( )
A.深海沉积——地壳抬升——流水溶蚀下切——海水侵蚀
B.板块张裂——岩浆侵入——岩浆冷却结晶——风力侵蚀
C.板块碰撞——岩浆侵入——地壳隆起抬升——风力侵蚀
D.板块张裂——岩浆喷出——岩浆冷却结晶——海水侵蚀
1.B 2.D [第1题,石柱是玄武岩,是岩浆岩中的喷出岩;图中A是侵入岩,B是喷出岩,C是沉积岩,D是变质岩。第2题,北爱尔兰地处大西洋中部,处在早期的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张裂带,地下岩浆形成的火山不断喷发,后岩浆冷却结晶形成玄武岩,再经海水侵蚀形成巨型石柱群。]
学科素养提能——地理图表专攻(五)|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做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单纯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图1),地表景观与地层结构示意图(图2),地质构造示意图(图3)。判读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
1.判读此类图表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
(1)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中,通过内外力的共同作用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系列的地层结构,以沉积岩层为主,一般情况下,先形成的岩层在下,后形成的岩层在上。
(2)地壳运动使水平岩层发生了一系列的弯曲变形,直接影响了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岩层向上弯曲形成背斜构造,多形成山地,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向斜构造,多形成谷地,岩层发生断裂错位,形成断层构造,多形成断块山地。
(3)岩浆活动常常使冷凝而成的岩浆岩脉侵入到水平分布的沉积岩层中,其岩脉接触带上层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4)在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会不断遭受外力的侵蚀作用,从而会导致某些岩层的缺失。
2.此类图的判读流程
[母题示例] (2016·浙江高考·节选)如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下题。
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向斜 东侧大 B.背斜 东侧小
C.向斜 西侧大 D.背斜 西侧小
[解题流程]
1.从文字中获取关键信息
(1)“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根据地层分布判断地质构造。
(2)“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阶地高低与地壳抬升幅度有关。
2.从图表中获取解题信息
[尝试解答] C
(2018·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我国广西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1.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2.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
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
1.D 2.A [第1题,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由地质剖面图可知,该地区有页岩、砂岩和石灰岩分布,在页岩、砂岩分布地区,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下切)作用,形成河谷地貌;而在石灰岩地区,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溶蚀作用,即水的溶解和冲刷,形成峰林等喀斯特地貌,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岩石种类不同,流水作用差异明显。第2题,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图示区域河流形成了两级阶地,阶地是地壳运动和流水作用共同作用的产物,当地壳抬升时,河流下切作用明显,形成深切河谷;当地壳相对稳定时,流水下切作用减弱,堆积作用增强,形成河流阶地。由此可知,该地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A项正确。]
随堂小测| 检验复习效果
(2018·北京高考)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题。
1.图中(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C [本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质作用。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物质来源于地幔中的软流层,A项错误;读图可知,甲在丙之后,断层在丙之前,故甲在断层之后,B项错误;乙在岩浆岩附近,高温高压下易变质,C项正确;溶洞景观由流水溶蚀作用造成,D项错误。]
(2015·江苏高考)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2.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
A.沿经线方向发育 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
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 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
C [安第斯山脉位于板块交界处,是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因此其南北狭长的形状和走向是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形成的,故选C。]
(2019·河南南阳八校联考)“尖峰石阵”是澳大利亚西南部南邦国家公园(南纬30°附近)的一种著名石灰岩景观。石灰岩由海洋中的贝壳演变而成。在太古时代,那里被森林覆盖。从海边吹来的沙逐渐形成沙地,将森林掩埋,在原始森林枯萎、大地被风化后,沙沉下去了,残存在根须间的石灰岩就像塔一样被遗留了下来。下图为南邦国家公园“尖峰石阵”景观图。据此回答3~4题。
3.“尖峰石阵”形成的过程是( )
A.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沉积、风力侵蚀
B.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侵蚀、风力沉积
C.板块运动、海水沉积、风力沉积、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侵蚀
4.“尖峰石阵”风力沉积最显著的季节是澳大利亚的(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A 4.D [第3题,结合题干可知,“尖峰石阵”是石灰岩景观,石灰岩是海洋沉积物形成的,后经过板块运动上升到海平面以上,海风将沙子吹到该地,沙子沉积后形成沙地并掩埋森林,经风化后沙沉下去,出露的石灰岩经风力侵蚀形成石柱,从而形成“尖峰石阵”。第4题,结合题干可知,沙子主要来源于海边,该地位于南纬30°附近的澳大利亚西南部,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此时受盛行西风的影响,风力沉积作用最明显。]
(2018·广东二模)甘肃省西部红柳峡位于酒西盆地西段,地表为砂岩夹泥岩层,岩层中间有粗玄岩(即颗粒较粗的玄武岩)、角岩、玄武岩等。在地貌上凸显出一个椭圆形筒状高地M,其周边发育有环状和放射状节理,如图所示。据此完成5~7题。
5.椭圆形筒状高地M属于( )
A.风力堆积地貌 B.流水侵蚀地貌
C.流水堆积地貌 D.火山地貌
6.该筒状高地放射状节理发育最明显的方向是( )
A.西南 B.东南
C.东北 D.西北
7.下列属于研究该区域地质地貌的价值是( )
A.探明该地区丰富的地下淡水资源
B.探明该地区丰富的煤炭、油气资源
C.推断该地区地质时期的地质构造演化
D.通过粗玄岩中的生物化石证明海陆变迁
5.D 6.A 7.C [第5题,结合材料,M地岩层中含有玄武岩,且在地貌上凸显出一个椭圆形筒状高地,所以M地地貌应为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地貌。第6题,读图可知,该筒状高地放射状节理发育最明显的方向是西南方向,该方向放射状节理数量多且长。第7题,无法通过图中信息判断该地为向斜还是背斜,所以不能探明地下淡水资源,A项错;该地为火山地貌,不会有煤炭、油气资源,B项错;根据该地的岩层类型,可以推断其地质时期的地质构造演化;粗玄岩为玄武岩,没有化石。]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