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0版高考地理新设计一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一部分第三单元第二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0版高考地理新设计一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一部分第三单元第二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01
    2020版高考地理新设计一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一部分第三单元第二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02
    2020版高考地理新设计一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一部分第三单元第二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03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版高考地理新设计一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一部分第三单元第二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展开
    第二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试说明]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2.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3.整体性体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协调一致。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温馨提示]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1.作用
    能量
    2.主要体现
    (1)海洋大气

    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1.作用
    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2.实例
    (1)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吸收
    释放
    制造或消耗
    光合作用
    CO2、H2O
    O2
    制造有机物
    呼吸作用
    O2
    CO2、H2O
    消耗有机物
    植物的产生使化学元素在四大圈层间运动
    (2)地理环境中的水循环、碳循环等物质运动。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

    二、核心问题想一想
    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什么表现?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对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有什么指导意义?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学法:通知识·提能力·融会贯通]

    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1)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2)地貌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河流运动塑造地貌,地貌影响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特征
    大气
    大气运动(风力作用)塑造地貌,高大的山体阻碍大气的运动,进而形成地形雨
    土壤
    坡度陡,易水土流失;坡度缓,土壤沉积,土壤肥沃
    生物
    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进而影响地貌形态;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农业发展
    (3)生物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或鱼类生存造成影响。
    2.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
    物质循环简图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如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A.⑧            B.⑦
    C.⑥ D.⑤

    [学审题析题] (在“____”上填关键点)

    题号
    (1)
    (2)
    题干
    解读
    四选一,指向词“对应正确”
    关键词“地貌”
    知识
    迁移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信息
    获取
    箭头①:气候→水文,表示气候对水文的影响,淮河和松花江流域气候条件不同,河流水文特征不同。
    箭头②:地貌→土壤,表示地貌对土壤的影响,而“喀斯特地貌”形成体现了水文(流水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箭头③:水文→土壤,表示水文对土壤的影响,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形成体现了流水对地貌的影响。
    箭头④:气候→土壤,表示气候对土壤的影响,而“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
    信息1:右图“沙漠”“驼队”→图示区域为西北地区,“风积沙丘”→风力沉积作用形成→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信息2:左图中箭头⑤由“气候”指向“地貌”,表示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答案] (1)A (2)D

    如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2.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生物
    3.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开放性
    解析:1.A 2.D 3.B 第1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③④①②,故A项正确。第2题,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植物营养素沉积湖底(动植物枯死、腐烂)是最早发生的现象,生物的生长是在营养素的条件下发生的,并且一直持续到陆生生物的形成,故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生物,故D项正确。第3题,图中演变过程最初是由生物因素发生的变化,导致水文、地形等因素的改变,最终使环境整体发生变化,故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B项正确。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  )
    A.①开采的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
    B.②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C.③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
    D.④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
    5.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  )
    A.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
    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
    C.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
    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扩展
    解析:4.C 5.B 第4题,①开采矿产时会对水圈造成污染;②燃煤排放的废弃物主要是CO2和烟尘,对臭氧层无影响;③为绿色植物吸收CO2,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④形成煤炭、石油,不经过变质或重熔再生作用。第5题,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增强,全球气候会变暖。

    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 [学法:通知识·提能力·融会贯通]

    一、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整体性
    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
    理环境
    具有统
    一的演
    化过程

    自然地理
    环境具有
    统一的演
    化过程,
    保证了自
    然地理要
    素之间的
    协调  
    地理要
    素的变
    化会“牵
    一发而
    动全身”

    遵循自然
    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
    规律,并
    以此指导
    人们的生
    产、生活
    实践  
    一个区
    域的变
    化不可
    避免地
    影响到
    其他地
    区  

    全球共同
    努力保护
    人类共同
    的 家 园
    ——地球
    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
    (1)某地自然景观整体性的分析
    首先要根据地理位置确定该地的气候类型,再结合气候判断植被,最后结合气候、地形等判断水文特征。
    (2)某一要素变化造成影响的分析
    首先要明确人类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怎样的变化。
    (3)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影响的分析
    首先要分析某一区域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所描述的自然要素,然后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的因果关系。

    (2018·苏北苏中七市三模)下图为自然界碳循环示意图,实线箭头代表自然循环碳流量,虚线箭头代表人类影响的碳流量(单位:10亿吨碳/年);方框内数字代表碳库存量,“+”、“-”代表人类影响的碳库存量(单位:10亿吨碳)。读图,完成(1)~(2)题。

    (1)由图可知(  )
    A.大洋环流不参与碳循环
    B.化石燃料碳库存量最多
    C.生物循环的碳流量最多
    D.毁林开荒对碳循环干扰最大
    (2)目前大气碳库存量的变化可能导致(  )
    A.温带北扩寒带缩小 B.珠江口咸潮影响减轻
    C.各地农业结构改变 D.极端天气现象增多

    [学审题析题]
    题号
    (1)
    (2)
    题干
    解读
    关键词:自然界碳循环示意图
    关键词:目前大气碳库存量的变化的影响
    知识
    迁移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信息
    获取
    信息1:海洋表面和海洋生物均有碳库存量,参与碳循环
    信息2:中层及深层海洋的碳库存量多于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碳库存量不是最多
    信息3:植物和泥土的碳库存量较少,毁林开荒对碳循环干扰并不最大
    目前大气碳库存量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暴雨、干旱等)现象增多

    [答案] (1)C (2)D 

    题点1 运用整体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分析地理环境的演变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变化。如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近几十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降水量增加 B.河流流量增加
    C.植被覆盖率上升 D.河流含沙量增加
    2.近几十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可能原因有(  )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②水库面积增加 ③经济林面积增大 ④灌溉面积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C 2.B 第1题,与1990年相比,该河雨后流量曲线变化和含沙量曲线波峰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提高。第2题,除植被增加因素外,水库也有明显的调节径流量和拦截泥沙的作用。
    题点2 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一个区域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2018·扬州期末测试)2016年9月,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召开拉尼娜趋势分析预测会,如图为正常年份与拉尼娜年热带太平洋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双选)

    3.有关该环流叙述正确的有(  )
    A.属于海陆间循环
    B.属于大气热力环流
    C.形成原因是降水分布不均
    D.形成原因是海面冷热不均
    4.拉尼娜现象可能导致(  )
    A.赤道太平洋大气环流减弱
    B.美洲西海岸干旱加剧
    C.赤道西太平洋地区降水增加
    D.秘鲁沿岸上升流减弱
    解析:3.BD 4.BC 第3题,直接据图分析可知,图示环流为海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热力环流。第4题,据图分析可知,赤道西太平洋更暖,降水增加,赤道东太平洋更冷,降水减少。赤道太平洋环流增强,南赤道暖流增强,南美洲沿岸上泛海水增多,秘鲁沿岸上升流增强。

    [锁定命题热点——备考超人一步]
    [热点关注]
    1.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以典型的自然地理事物或特征入手,考查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整体性特征。
    2.结合区域图、景观图或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以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为基础,考查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热点押题]
    1.“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的一种穴居建筑,至今仍有留存。在我国的关中平原,人们在平地上挖出一个方形的深坑,然后在深坑的四壁开凿洞穴用来居住,在“地坑院”的正中央栽种一颗高大的树,树冠冒出地面。读关中平原“地坑院”景观图,完成(1)~(2)题。

    (1)人们在“地坑院”的正中央栽种一棵大树,其主要作用是(  )
    A.遮挡风沙       B.遮阳挡雨
    C.防外人跌入 D.美化建筑
    (2)建造“地坑院”民居的自然条件是(  )
    A.土质黏重,不易挖掘
    B.土壤直立性好,不易坍塌
    C.地下水浅,易挖出水
    D.夏季降水多,地坑易蓄水
    解析:(1)C (2)B 第(1)题, “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的一种穴居建筑,“地坑院”的正中央栽种一棵大树,树冠露出可防外人跌入;地坑凹在地下种树并不能遮阳挡雨、遮挡风沙;树种在坑里,对美化建筑也起不到作用。第(2)题, 人们在深坑的四壁开凿洞穴,应选择在土层深厚,土壤直立性好,不易坍塌,地下不易出水,降水较少的地区。
    2.常用的温湿年变化图是以标明在坐标上的逐月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或降水量)的12个点,按月顺序连接起来的多角形图。把生物的生态特征与气候图相结合,就成为生物气候图。如图是世界不同地点生物气候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四地的气候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巴黎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最显著
    B.安卡拉每个月的相对湿度都比喀土穆高
    C.喀土穆的气温年较差最小
    D.12月月均温最高的是火奴鲁鲁
    (2)危害柑桔的地中海蜡实蝇,其生活的最适宜温湿范围是16~32 ℃和75%~85%之间,图中内、中、外三个长方形分别表示其最适宜、适宜和可耐受范围,则该生物气候图表明(  )
    A.火奴鲁鲁全年温度、湿度都是最适于蜡实蝇生长发育
    B.巴黎较冷的6个月对蜡实蝇的繁殖不利,但尚未超过其耐受限度
    C.喀土穆因为太热使这种害虫有9个月无法生存
    D.安卡拉的气候使其全年都可生长这种害虫
    解析:(1)D (2)B 第(1)题,气候的海洋性表现为降水量大,降水的季节变化小,气温年较差小,从图中可以看出火奴鲁鲁的海洋性最显著,A错。安卡拉7月等月份的相对湿度要小于喀土穆,B错。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火奴鲁鲁,C错。第(2)题,图中内、中、外三个长方形分别表示其最适宜、适宜和可耐受范围,读图,火奴鲁鲁没有进入内长方形的范围,不是最适于蜡实蝇生长发育,A错。喀土穆不是因为太热,而是因为相对湿度太低,使这种害虫有9个月无法生存,C错。安卡拉的气候使其一年大半时间可生长这种害虫,不是全年,D错。巴黎较冷的6个月对蜡实蝇的繁殖不利,但仍在大长方形内,尚未超过其耐受限度,B对。
    [解读热点素材——认知多人一点]
    1.黄土高原窑洞的类型
    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靠崖式窑洞(崖窑):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
    下沉式窑洞(地窖):主要分布在黄土地区,建造这种窑洞,先就地挖一个方形的地坑,然后再向四壁开凿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人在平地上时,看见的只有地院和树木,是看不见房屋的。
    独立式窑洞(箍窑):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 能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若上层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
    窑洞防火,防噪声,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2.气候图
    气候图是地理学中用以表示某地多年(或一年)气候的直观的简表,例如,常用的温湿年变化图是以标明在坐标上的逐月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或降水量)的12个点,按月顺序连接起来的多角形图。把生物的生态特征与气候图相结合,就成为生物气候图。生物气候图是分析生物的分布、潜在分布区域和预测引种驯化结果有用的工具。由于温度和盐度是海洋中两个重要限制因子,海洋生态学家常以其逐月变化绘制温度-盐度水文气候图。因为影响生物生长、发育或活动的气候因素很多,用多边形气候图还能表示生物栖息地的复杂气候特征。
    [课时跟踪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2018·海南高考)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下题。
    1.“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解析:选C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2019·徐州考前模拟)2018年《丝路山水地图》上春晚,它是一幅绘制于明代中后期的青绿山水手卷,作品描绘了从甘肃嘉峪关到中东麦加数千公里线路的主要城池和山川地貌,堪称“中世纪世界地图”。如图是《丝路山水地图》的一小部分,读图回答下题。

    2.形成图中城池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矿产
    解析:选C 图中城池地处沙漠气候区,形成图中城池的主导因素是水源。
    (2019·淮安调研)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加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4.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不稳定性特征
    解析:3.C 4.A  第3题,修建水库,土壤和库区蒸发量增多,水库周围降水量增加,Ⅰ为土壤水增多,Ⅲ为库区蒸发量增大;土壤水增多,植被覆盖率增加,蒸腾作用加强。第4题,该图显示修建水库(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随之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9·徐州考前模拟)渭干河绿洲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北缘,该地区拥有丰富的光热和土地资源,为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如图为该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总盐分含量垂直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渭干河绿洲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总盐分垂直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耕地的土壤盐分始终小于草地和荒地
    B.荒地的土壤盐分大量集中于土壤表层
    C.草地的土壤盐分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迅速减小
    D.耕地的土壤盐分呈现出上下部高、中间低的特征
    6.荒地的土壤盐分呈现图示变化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灌溉 B.蒸发
    C.降水 D.地形
    解析:5.B 6.B 第5题,据图分析可知,耕地的土壤盐分在50 cm处与草地相当;草地的土壤盐分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减小,50 cm深度之后基本上不变;耕地的土壤盐分呈现出随深度变化小的特点。第6题,荒地的土壤表层蒸发强,盐分积累多,土壤深度越深蒸发越弱,盐分积累少。
    (2019·南通考前模拟)从秦岭第二高峰鳌山(海拔3 475 m)沿山脊徒步至第一高峰太白山(海拔3 767 m)的户外徒步线路——鳌太线,以山水形胜而出名。但其积雪多、难度大、危险性高,对户外爱好者提出挑战,尤其是被称为“石海”一段的路段最难,基本上是在碎石上攀爬。下图示意“石海”景观与秦岭太白山北坡植被分布。据此回答7~8题。

    7.推测“石海”出现的位置在(  )
    A.落叶阔叶林之下
    B.落叶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之间
    C.针阔混交林与高山灌丛草甸之间
    D.高山灌丛草甸之上
    8.与“石海”形成过程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  )
    A.气温的日变化 B.气温的季节变化
    C.降水的日变化 D.降水的季节变化
    解析:7.D 8.A 第7题,结合题干材料,“石海”出现在秦岭第二高峰鳌山(海拔3 475 m)沿山脊至第一高峰太白山(海拔3 767 m)之间,对照右图可知其位置应该在高山灌丛草甸之上。第8题,“石海”碎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气温的日较差较大,水的冻融作用频繁,岩石风化作用强烈,导致崩解破碎。除题目的选项外,石海的形成还与地质、地形等因素相关。
    二、双项选择题
    (2019·扬州模拟)“家乡美、家乡美,云涌太华夸雄伟,天高云低山在上……家乡美,家乡美,最美堪称家乡水。玉泉清冽比甘露,酿出玉液‘华山春’ ……一方水土一方人,山刚水柔人妩媚。四海一家亲!”,据此完成下题。
    9.关于材料中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有(  )
    A.华山山势陡峭、雄伟与地壳运动有关,其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B.“玉泉清冽比甘露”,该地区“玉泉”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
    C.“一方水土一方人,山刚水柔人妩媚”,说明自然环境决定人类性格
    D.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共同形成当地自然地理环境
    解析:选BD 华山山势陡峭、雄伟与地壳运动有关,其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一方水土一方人,山刚水柔人妩媚”,说明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性格。
    (2019·无锡模拟)如图为亚洲某岛国地理环境要素关系图,读图,完成下题。

    10.关于该国气候、地形、植被、河流等要素之间的整体性表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海洋性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存在季节变化
    B.河流水量充足,在山地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C.地形坡度大,河流短小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D.地形条件复杂,植被种类单一
    解析:选AC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国为海洋性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大,但夏季较为集中,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河流水量较大,山地地势起伏较大,流水侵蚀作用较强;地形坡度大,河流短小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地形条件复杂,导致森林茂密且植被种类繁多。
    (2016·江苏高考·节选)如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11.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  )
    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解析:选AC 由图可知,生物圈连接大气圈与土壤、沉积物所在的岩石圈,因此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大量使用矿物燃料以及植被的破坏引起的;火山活动通过岩浆喷发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地球内部的热能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
    (2019·苏锡常镇模拟)某月,一个地理爱好者前往西双版纳的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他在日志中写道:“区域内中低山与河谷相间分布。连续几天的雷雨后,天刚放晴,走在枝繁叶茂的森林中,倒伏的树木上常可以发现各种类型大型真菌,它们的生长季到了……”。下图为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题。

    12.纳板河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大型真菌王国”,下列关于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有(  )
    A.当地良好的水热条件
    B.山地河谷相间分布,植被垂直差异显著
    C.生物量小,枯枝、落叶和倒木少
    D.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宜真菌生长繁殖
    解析:选AB 纳板河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大型真菌王国”,原因是当地良好的水热条件;山地河谷相间分布,植被垂直差异显著;生物量大,枯枝、落叶和倒木多;真菌长在树干上,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与真菌生长繁殖无关。
    三、综合题
    13.(2018·盐城中学模拟)秘鲁是中国在南美洲的重要合作伙伴。了解秘鲁的地理环境,有助于更好发展与秘鲁的友好合作关系。阅读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概述秘鲁地形和气候类型的分布状况。
    (2)秘鲁西海岸形成了南北延伸的荒漠带,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简析其成因。
    (3)秘鲁渔业资源丰富,但2016年因受厄尔尼诺影响,渔业总产量下降。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解析:第(1)题,直接据图分析即可,分东、中、西部概述。第(2)题,从大气环流(信风带)、地形(背风坡)和洋流(寒流降温减湿)等方面分析其成因。第(3)题,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原理解释。

    答案:(1)中西部为山地,东部为平原;西部沿海为热带沙漠气候,中部山地为高原山地气候,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
    (2)内陆信风背风坡,降水少;沿岸受秘鲁寒流影响,降温减湿;高大山系紧逼海岸,导致荒漠带南北延伸。
    (3)由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当东南信风减弱会使南赤道暖流减弱,南美洲沿岸上泛海水减少,浮游生物锐减,鱼类大量死亡,渔业产量下降。
    14.(2018·无锡调研)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其神秘的色彩吸引了许多富有探险精神的驴友。
    材料二 图1为驴友手绘雅鲁藏布大峡谷简图,图2为青藏高原隆起带来的环境变化。


    (1)驴友们发现在峡谷两侧有古海洋生物化石。试分析古海洋生物化石存在于高大的喜马拉雅山系的原因。
    (2)有驴友这样描述南迦巴瓦峰:“南迦巴瓦峰历来以陡峭险峻著称……雅鲁藏布江下游绕南峰急拐弯南流,构成举世闻名的大拐弯峡谷。高峰耸峙、峡谷幽深,高山构成地形上的巨大屏障,峡谷则构成气流上的通道。”文中所述“气流”为来源于__________洋的________________。大拐弯峡谷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成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
    解析:第(1)题,雅鲁藏布大峡谷处的高山中存在古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该地曾经是海洋,古海洋生物受外力作用的影响形成于古海洋的沉积岩之中;后经过地壳的上升运动作用出现在高大的喜马拉雅山系之中。第(2)题,据题意分析可知,南迦巴瓦峰地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附近,文中所述“气流”来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大拐弯峡谷”地处迎风坡,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且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第(3)题,板块运动致使青藏高原的隆起,从而导致气候、土壤、植被、动物等因素随之发生改变;随着印度洋板块北移,青藏高原地壳不断隆起,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寒冷、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
    答案:(1)古海洋生物先形成于沉积岩之中,后受到地壳抬升作用。
    (2)印度  西南季风 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落差大
    (3)地壳隆起,地势抬高;气候变冷、干燥,多冰川、多冻土;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以耐寒的食草动物为主,如牦牛。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0版高考地理新设计一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一部分第三单元第二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