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鲁教版通用)一轮复习讲义:第12单元第3节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展开第三节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
(对应学生用书第204页)
[识记—基础梳理]
1.经济发展快
(1)优势条件
区位优势明显 | 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
自然条件优越 | 平原广阔 |
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 |
河流纵横交错 | |
社会经济条件 | 人口稠密,城市密集,经济、文化发达 |
侨乡 | |
政策优惠 |
(2)经济发展成就
经济地位 | 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和极为重要的经济区 |
产业结构 | 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
工业体系 | 形成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的工业体系 |
经济特征 | 以外贸为导向,发展外向型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 |
2.城市化水平高
(1)城市化进程
①改革开放前:缺乏大、中型城市,城市密度很低。
②改革开放以后: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城市群。
(2)城市化动力
[理解—要点突破]
1.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并成为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其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如下图所示: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推进的两个阶段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进程根据所处的条件不同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二者比较如下:
| 第一阶段 | 第二阶段 |
时间 | 1979~1990年 | 1990年以后 |
优势 |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 |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
劣势 |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
背景 |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
主导 产业 | 劳动密集型产业 | 高新技术产业 |
存在 问题 | 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吸引外资额增长相对较慢;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 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减缓;支撑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
3.我国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1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背景
新塘(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在30多年前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改革开放之初,这里诞生了国内第一条牛仔裤。30多年后,这里聚集了几十万外来工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牛仔布生产基地和华南摩托车、汽配产业重要生产基地。据此回答1~3题。
1.新塘诞生国内第一条牛仔裤时,珠江三角洲( )
A.城市化以发展小城镇为主
B.区域中心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基本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和城市群体系
D.城市化向城市群模式转变
2.30多年来,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新塘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
①靠近港澳和东南亚 ②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③改革开放的政策 ④交通便利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具备的优势条件是 ( )
A.便捷的交通
B.广阔的经济腹地
C.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
D.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1.A 2.B 3.B [第1题,30多年前(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受工业化的影响,小城镇得到不断发展。第2题,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的发展主要受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优惠的政策等的影响。第3题,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也拥有便捷的交通、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和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但是由于南岭的阻隔,其在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
在改革开放之初,珠江三角洲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成为中国大陆经济的增长极,但近年来,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利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工业基础雄厚,产值高 ②适逢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③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④良好的区位条件 ⑤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⑥煤、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③④⑤⑥
5.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经历了夯实基础和稳步发展两个阶段。这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
A.劳动力指向型产业、市场指向型产业
B.原料指向型产业、市场指向型产业
C.原料指向型产业、动力指向型产业
D.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4.B 5.D [第4题,珠江三角洲发展条件有区位、政策、侨乡优势,又适逢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机遇,该区煤、石油等矿产资源贫乏。第5题,珠江三角洲发展的两个阶段分别以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
◎考向2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读江苏1990年和2010年产业结构图(图甲)和1990~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变化图(图乙)。回答6~7题。
图乙
6.对比江苏20年间的产业结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比重快速下降,农业生产水平降低
B.第二产业上升速度超过第三产业
C.第三产业比重快速提升
D.第三产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7.有关江苏城市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化速度一直在加快
B.大部分城市出现逆城市化
C.2010年江苏处于城市化的成熟阶段
D.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
6.C 7.D [本题组考查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第6题,对比江苏20年间的产业结构变化,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比重快速下降,但是农业生产水平不会降低,故A错误,20年间第二产业由49%上升到53%,第三产业由26%上升到41%,第三产业上升速度最快,比重快速提升,第三产业一直不占据主导地位,故B、D错误,C正确。第7题,读江苏省城市化率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变化图可以看出,城市化速度先加快后减慢,故A错误,江苏省城市化水平在60%左右,还不属于成熟阶段,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故BC错误,可以得出的是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故选D。]
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读图完成8~9题。
8.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9.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8.B 9.D [第8题,读图可知,2005~2010年,安徽省的城镇人口比重大约由35%提高至43%,而就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镇人口比重在30%~70%的阶段属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故选B。第9题,读图可知,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提高的幅度较小,速度较慢,且1995~2000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略有下降,故排除选项A;1995年以来,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一直超过第二产业,且比重在不断提高,导致第三产业的新增就业人口多于第二产业,故排除选项B;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将导致迁入安徽省城市的人口数量减少,不利于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故排除选项C;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呈下降趋势,所能吸纳的劳动力不断减少,导致农村地区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第二、三产业转移,从而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使城市化水平提高,故选项D正确。]
[规律方法]
图解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过程。
考点二| 珠江三角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对应学生用书第206页)
[识记—基础梳理]
1.问题: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人地矛盾加剧,重复建设突出。
2.对策
措施 | 内容 |
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 治理环境污染,保护水土资源 |
优化产业结构 | 加强第一产业;调整第二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
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 | 防止建成区盲目膨胀,城镇规模要适度,城镇应合理布局 |
[理解—要点突破]
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比较高,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其表现、原因及对策归纳见下表:
问题 | 表现 | 原因 | 对策 |
环境问题严峻 | ①工业和生活污水、废气、垃圾、噪声、酸雨等环境问题突出;②环境质量日益下降;③部分城市出现缺水现象 | ①工业和生活排放大量污染物;②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滞后;③环境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④工业发展和人口剧增,水污染严重;⑤工业和生活用水量增加 | ①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优化人居环境,实施“青山蓝天碧水工程”;②优化产业结构,改造并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大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按生态工业的标准建设工业园区 |
人地矛盾加剧 | 农业用地急剧减少,人均耕地减少 | ①土地开发过热;②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过快;③盲目建设“开发区”“工业城” | 城镇规模要适度,要根据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尤其要根据土地和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来规划发展目标 |
重复建设突出 | 产业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 | ①片面追求自身发展,追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自成体系;②盲目扩大规模;③竞争多于合作 | 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防止建成区盲目膨胀,确保比较理想的空间发展形态;城镇合理布局,建立可持续的空间协调发展模式 |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1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与对策
1.(2018·南京模拟)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两个重要城市群。阅读两三角洲简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导学号:98510180】
(1)两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酸雨危害严重,减少这些酸性气体排放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2)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相比,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城市等级体系不合理、城市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请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措施。
(3)伴随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该地区农业应如何发展?
【解析】 第(1)题,酸性气体主要来源于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使用,减少酸性气体排放的措施应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减少排放、增加回收等方面归纳。第(2)题,针对问题,从构建城市群和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两方面分析。第(3)题,为适应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一方面要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重点发展城郊农业;另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答案】 (1)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减少酸性气体排放量,并进行回收利用(推广原煤脱硫技术、工业废气脱硫处理);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污染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答出3点即可) (2)加强城市群整体统筹与规划;构建区域核心城市,提高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城市产业分工与协作,避免恶性竞争;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建设与合作等。(答出3点即可) (3)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相应调整,加大蔬菜、肉蛋奶、花卉等城市需求量大的农副产品生产;保护基本农田,增加科技投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考向2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化相伴相随。下图为崇明县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据此回答2~3题。
2.2000年到2012年,崇明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第一产业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力 ②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力 ③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④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就业人口基本不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崇明县需根据自身的环境和人才条件,调整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其应该优先发展的行业是( )
A.休闲旅游业 B.高端金融业
C.农贸批发业 D.房地产业
2.A 3.A [第2题,图中信息显示当地在2000年到2012年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上升,说明在此期间当地第二产业发展快,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变化不大,但当地经济总量变大,故在此期间第三产业产值也应快速增加。因此A正确。第3题,崇明县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区域内经济发达,居民消费水平高。崇明县独特的自然环境适宜发展休闲旅游业。A正确。]
在广州、佛山两市政府负责人签署的《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中提出,广佛两地要在产业协作、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这四个领域率先尝试同城化。据此完成4~5题。
4.广佛同城化对下列哪些方面影响较大( )
①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地域结构 ②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③广州和佛山的城市用地规模 ④广州和佛山之间的经济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广佛同城化后,其GDP总量直逼上海,但与上海相比,广佛的不足之处有( )
①产业体系不够完善,工业门类不全,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薄弱 ②人才资源不够丰富,科技与教育力量相对不足 ③工业用水、电、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在不断降低
④经济辐射能力强,使经济腹地扩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4.D 5.A [第4题,根据材料,广佛两地将在产业协作、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这四个领域率先尝试同城化。故两城市的功能区的布局将实施统一规划布局,①对。同城化发展对地区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没有影响,②错。同城化后对两城市的用地规模影响不大,③错。同城化加强了两城之间的产业协作等经济联系,④对。故选D。第5题,与上海相比,广佛同城化后,GDP总量直逼上海,但是产业体系不够完善,工业门类不全,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薄弱,①对。与上海相比,广佛地区人才资源不够丰富,科技与教育力量相对不足,②对。工业用水、电、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相比上海会较低,成本降低是优势,不是不足,③错。经济辐射能力强,使经济腹地扩大,是优势,不是不足之处,④错。故选A。]
[规律方法]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做好区域规划和调整,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2)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使人口、生产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3)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4)优化产业结构。尤其要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考向3 区域产业结构示意图的判读
6.(2017·江苏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7年4月1日国家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距北京100多千米),它是我国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材料二 图a为“深圳、浦东和雄安区位示意图”。
图a
材料三 图b为“我国1980年三次产业构成图”。
图b
(1)改革开放后,1980年国家首先选择深圳建立经济特区。简述我国当时的产业状况及深圳经济特区最主要的区位特点。
(2)为积极参与全球分工,1992年国家选择浦东设立新区,旨在将浦东新区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核心区。与深圳特区相比,浦东新区的区位优势是什么?
(3)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相比深圳、浦东的区位,分析雄安新区的空间位置特征及凭借的基础设施条件。
(4)雄安新区的设立与深圳、浦东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的地理科学重要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产业结构特点可直接从图中总结。深圳在设立特区前区位并不优越,看重的主要区位就是临近香港,可接受香港的辐射带动作用。第(2)题,首先考虑浦东依托上海这一经济中心,其次分析其交通条件、经济腹地等因素。第(3)题,注意本题要求与深圳、浦东的区位相比来分析,深圳和浦东都沿海,有港口,浦东还有上海作为依托,而雄安新区无论离大城市北京还是港口,都有一定的距离。基础设施条件方面,图中显示规划有快速交通。第(4)题,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区位条件,因时因地设立定位不同的特区、新区,这体现了因地制宜思想。
【答案】 (1)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 邻近香港
(2)滨江临海;水陆空交通发达;依托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大
(3)离北京、港口有一定距离 快速交通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
(4)因地制宜
[规律方法]
产业结构示意图主要反映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体现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的变化,一般有柱状图、曲线图和饼状图,主要考查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及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这类结构图判读一般也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看坐标、看图例。一般是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三大产业比重。
第二步,读比重,析变化。按区域发展规律,一般是第一产业比重最大,以后逐渐减少,第二产业次之,但比重逐渐增大,第三产业比重最小,以后缓慢增加。其核心是比较区域三大产业比重,先看增加还是减少,结合数据变化,观察变化的速度;再分析主要产业内部的变化。
第三步,抓主导,究规律。抓住主导产业,探究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判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