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鲁教版通用)一轮复习讲义:第6单元第1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展开第 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城市化进程及地区差异
(对应学生用书第112页)
[识记—基础梳理]
1.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起源
①基本前提:农业生产的发展,剩余农产品的出现。
②促进因素:社会分工,特别是手工业同农业的分工以及商业的出现。
(2)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阶段划分 | 特点 |
工业革命前 | 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 |
工业革命后 | 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 |
“二战”后 | 发展迅速,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出现,出现了“科学城”、“大学城”和旅游城市等专业化城市 |
2.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
①概念: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②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③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④推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
(2)当代城市化的特点
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②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a.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出现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移动;在发展中国家之间,城市化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
[盲区扫描]
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尼罗河谷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美洲。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气候适宜、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
[理解—要点突破]
1.世界城市化进程(时间差异)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
2.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空间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越低。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
| 发达国家 | 发展中国家 |
城市起步 | 早(自工业革命开始) | 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 |
目前水平 | 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 | 较低,许多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不足40% |
发展趋势 | 城市化速度放慢,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 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 |
合理性 | 农业现代化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相对合理 | 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许多社会问题 |
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形态差异)
(1)郊区城市化: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如图1所示:
(2)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图2所示:
(3)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如图3所示: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1 城市化的含义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回答1~2题。
【导学号:98510119】
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2.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思维流程]
1.B 2.A [第1题,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的时间大约是1965年,此时最上面的一条曲线代表的国家城镇化水平最高(60%~70%),乡村人口比重最小,为30%~40%。第2题,由图可以看出,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为最下面的一条曲线代表的国家,其城镇化水平低,但是城镇化水平提高很快,说明其工业化程度提高。]
◎考向2 城市化进程及地区差异
3.下表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由此可判断该年( )
国家 | 中国* | 印度 | 德国 | 美国 |
人口数/百万人 | 1 338 | 1 155 | 82 | 307 |
比重/% | 17 | 13 | 8 | 45 |
*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
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
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
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
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
D [表中反映了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因此表中数据不能直接反映城市化水平,德国是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中国,故A选项错误;表中数据不能显示城市数目的多少,故B选项错误;该国人口总数乘以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的比重,即可得出该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数,经计算可得出,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和美国多,故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
(2018·衡水模拟)下图反映了世界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分布状况。读图,完成4~5题。
4.关于世界两类地区城市化进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1950~1965年,两类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差不大
B.目前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依然很快
C.欠发达地区在2025年时城市化水平接近发达地区
D.目前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
5.由图可知 ( )
A.该时期内,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下降
B.未来城市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
C.发达地区城市人口数量呈减少趋势
D.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发达地区多于欠发达地区
4.D 5.B [第4题,据图可知,1950~1965年,两类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差最大;目前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但速度慢;欠发达地区在2025年时城市化水平尚不到80%,而届时发达国家已接近90%;目前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仅达到50%左右,仅接近发达地区1950年的水平。第5题,由图可知,全世界城市人口在欠发达地区比例越来越大,在发达地区比例越来越小,所以未来城市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比例下降,但城市化水平和城市人口数量依然上升;目前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城市人口数量欠发达地区多于发达地区。]
考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第114页)
[识记—基础梳理]
1.有利影响
是实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及保护耕地的基本措施和有效途径。
2.不利影响
(1)生态环境问题
(2)社会问题:道路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
[盲区扫描]
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城市中心“岛屿”效应
热岛效应 | 城市市区气温经常比郊区高 |
雨岛效应 | 市区降水比郊区偏多。原因:市区温度高,盛行上升气流;市区凝结核多 |
干岛效应 | 白天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小于郊区 |
湿岛效应 | 夜晚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高于郊区 |
混浊岛效应 | 市区污染物比郊区多,能见度低 |
[理解—要点突破]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2.城市化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产生的问题 | 表现形式 |
环境质量 下降 |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 |
城市交通 问题 | 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繁;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 |
城市住宅 问题 | 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 |
城市社会 问题 | 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 |
3.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1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018·广州模拟)城市建设深刻地改变了大自然的水循环过程。读北京土地覆盖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北京城市化过程中水量减少最明显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B.蒸发 C.下渗 D.径流
2.北京城市化过程中最容易诱发( )
A.地质灾害 B.洪涝灾害
C.风沙侵袭 D.焚风效应
1.C 2.B [结合图例可以看出北京城市化过程中的不透水层比重大幅度增加,导致水循环过程中下渗减少;降水时雨水下渗减少,会使地表径流增大,洪涝灾害增加。]
(2018·嘉峪关市三模)读我国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相关数据比较表(mm),回答3~4题。
| 年平均降水量 | 转化为径流 的总降水量 | 转化为地表径流的降水量 | 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 |
城市中心区 | 675 | 405 | 337 | 68 |
郊外平原区 | 645 | 267 | 96 | 171 |
3.导致该城市中心区和郊外平原区“转化为地下径流降水量”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城市中心区( )
A.降水量少 B.硬化地面增加
C.过度开采地下水 D.水资源利用率低
4.下列措施对缓解两地“转化为地下径流降水量”的差异作用不大的是( )
A.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B.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
C.完善城市排水系统 D.限制城市建筑物的高度
[思维流程]
3.B 4.D [第3题,城市中心区由于硬化地面增加,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减少。第4题,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完善城市排水系统都可以增加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而限制城市建筑物的高度不起作用。]
◎考向2 城市化问题及对策
(2014·全国卷Ⅱ)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下图)。据此完成5~6题。
【导学号:98510120】
5.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6.“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
5.D 6.B [第5题,图中显示,该地的“握手楼”楼房密度很大,其主要的、直接的目的是通过出租“握手楼”增加收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前来务工、经商,房屋出租市场广阔,故选D。第6题,根据材料,“握手楼”分布在城市周边,布局拥挤,居住环境较差,但却吸引租房者租住,说明了该中心城市的城区房价昂贵,收入较低的外来务工经商者不得不到房价较低的郊区租房,故选B。]
(2018·蚌埠模拟)图1示意我国大部分城市道路两侧绿化种植池现状,针对当前的城市问题有环保学者提出设计建议(图2所示)。据此回答7~9题。
7.图1中路缘石与种植池这样设计的主要原因最可能为( )
A.防止人为践踏 B.美化城市环境
C.阻挡雨水杂物 D.减少建设成本
8.环保学者提出的设计建议主要解决的是城市 ( )
A.热岛问题 B.内涝问题
C.拥堵问题 D.大气污染问题
9.图2中若路面、种植池宽度均相同,下列城市的路缘石高度最大的可能是 ( )
A.高雄市 B.重庆市
C.北京市 D.乌鲁木齐市
7.A 8.B 9.A [第7题,路缘石狭窄且明显高于路面,是为了防止人为践踏种植池。第8题,图2中种植池低于路面,有利于路面排水和下渗。第9题,高雄市降雨量最大,且降水频率更高,更易发生大范围积水。所以路缘石高度最大。]
地理图表专攻(十一)| 城市化进程图的判读
(对应学生用书第115页)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利用不同的统计图示,对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描述,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及特征,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或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
[识记—常考图示]
图1 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 | 图2 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 图3 某城市群发展示意图 (阴影表示城区范围) | 图4 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 |
[领悟—判读技巧]
城市化进程图(如图1)反映某地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判读曲线图时注意根据转折点划分阶段,借用数字的斜率判断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分析其原因。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如图2),综合反映该区域城镇各要素的发展变化。判读时要从用地规模、城镇等级、数量、交通线路、功能区分布等方面找出其发展变化,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这类图示一般设置三类问题:
一类是判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从图中直接判断城市化的特点,一般从四个方面分析:注意观察城市面积,即城市规模的变化(如图2);注意观察城市数量的变化;注意结合图例等信息,观察城市人口的变化(如图1);是否形成城市带(如图3)等。
二类是判断城市化进程及阶段。
根据图示中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一些明显的特征,可以判断城市化的阶段及进程。
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市化进程,如图4中城市化进程为a—c—d—b。
根据城市人口比重,判断城市化阶段,如图1中下图E到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可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三类是判断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城市化存在地区差异,要把握不同地区的特征进行判断,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运用—母题迁移]
[母题示例] 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较1990年增长最大的是( )
A.2千米附近 B.4千米附近
C.8千米附近 D.10千米附近
(2)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 )
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
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
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
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
[解图流程]
[尝试答案] (1)D (2)D
[迁移应用]
读1978~2012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图,完成1~2题。
1.由图及所学知识可知( )
A.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不密切
B.农民工享受与其打工地城市户籍人口同样的社会服务
C.1978~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波动上升
D.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2.图示城镇化特点带来的影响有( )
①农村人口持续增加 ②土地利用粗放,耕地资源浪费严重 ③新城建设较快,建成区人口密度较大 ④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D 2.C [第1题,由图可知,1978—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逐年提高;2012年图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17.3个百分点,说明大批农民工及其家属没有取得城市户籍,非当地城市户籍人口与当地城市户籍人口在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差距;地方政府往往更愿意在推进工业化方面着力,而在推进人口城镇化方面进展甚微,导致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第2题,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导致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城镇建设过快,加剧了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耕地资源,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3.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下图是某地区A、B两个城市化发展过程示意图。分析A、B两城市发展演变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阶段Ⅱ中,A、B两城市化处于什么阶段?
(2)分析阶段Ⅲ中,A、B两城市化的特点。
【解析】 第Ⅰ阶段,分别在河流入海口处、干支流交汇处形成A、B两城市,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多。第Ⅱ阶段显示城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减少,郊区人口密度不断增大,说明人口由市中心流向郊区,导致城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出现郊区城市化。第Ⅲ阶段,两城市连成一片,此地带人口密度都较大,区域间差异不明显,说明形成大城市带。
【答案】 (1)郊区城市化。
(2)城市沿河流延伸;城市面积不断扩大;A、B两城市相连,形成城市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