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中图版通用)一轮讲义:第3章第2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中图版通用)一轮讲义:第3章第2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01
    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中图版通用)一轮讲义:第3章第2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02
    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中图版通用)一轮讲义:第3章第2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03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中图版通用)一轮讲义:第3章第2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展开
    第2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对应学生用书第79页)
    [识记—基础梳理]

    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理解—要点突破]
    1.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如下图所示: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1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1~3题。
    【导学号:29790066】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植株数量
    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
    地上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
    地下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
    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1.A 2.D 3.D [第1题,分析表中数据不难发现,与2009年相比,2010~2013年灌木植物、草本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灌木植物的地下生物量虽然略有下降,但草本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大幅度上升,可见实验期间生物量是提高的,①正确,②错误;与2009年相比,2010~2013年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虽然不变,但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在持续增加,因此植株密度在增加,③正确;实验期间,植被类型及其分布不变,④错误。故选A。第2题,对比表中数据可知,实验期间,灌木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逐年下降,但草本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逐年上升。故选D。第3题,实验期间,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不变、地上生物量增加较少、地下生物量在下降,说明灌木植物有萎缩的趋势;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在增加,说明草本植物有繁茂的趋势。故选D。]
    考向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7·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4~6题。

    4.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
    A.远大于2 000毫米      B.约为2 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5.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6.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思维流程】

    4.C 5.A 6.B [第4题,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该流域蒸发量和降水量大致相当。第5题,读图可知,该流域坡面坡度较大,地表水驻留时间短,实际蒸发量最小。第6题,B对:虽然是耐旱植物,但注意是“大量种植”,依然会消耗大量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盐湖面积缩小。A错:大量种植植物,植物蒸腾量增多,但与湖盆蒸发量关系不大。C错:水域富营养化一般与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相关,材料中没有这方面的体现。D错:材料中说该盐湖的盐度已经饱和,湖水减少只能导致盐分析出,盐度不会再升高。]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要素分析法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
    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
    第二步,概括出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图。

    (2)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所牵的“一发”),然后逐一分析该要素变化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发生怎样的变化。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

    (3)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首先明确这一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


    考点二|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对应学生用书第81页)
    [识记—基础梳理]
    1.地域分异规律
    (1)形成

    (2)特点:具有一定宽度,并呈长条状分布。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典型事例
    规律
    图示
    纬度地带性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低、高纬度地区明显
    1
    2
    3

    非洲沿20°E经线自然带的变化
    经度地带性
    海陆分布(海陆位置)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中纬度地区明显
    1
    2
    3

    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①形成基础:热量、水分随海拔的变化而变化;
    ②分异特点: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具有相似性。

    1.南北半球自然带分布差异

    南半球缺失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的原因是这两种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在南半球是广阔的海洋。
    2.影响雪线高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雪线是指常年积雪的下界(终年气温低于0℃):气温越高雪线越高,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

    [理解—要点突破]
    1.气候类型分布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2.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


    3 .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①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②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③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2)自然带垂直分布的特点

    ①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纬度地带性的变化规律。
    ②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④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
    (3)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
    温度(热量或纬度)因素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因而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4.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现象。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如下表所示: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北极地区
    冰原带

    北极地区以北冰洋洋面为主
    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高山植物区
    地势高,水热条件差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分
    昆仑山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1 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2017·全国卷Ⅰ)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7~9题。

    7.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8.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不同 D.行政管辖不同
    9.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思维流程】

    7.B 8.D 9.A [第7题,根据材料,“3月25日”正值初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冬季落叶,初春萌发,为落叶阔叶林。第8题,D对:根据材料,“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这种变化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只能说明此处的行政管辖不同,不同的行政管辖对绿化隔离带景观的不同管理措施导致了景观的差异。A错:图中所示存在差异的绿化隔离带景观都是绿化用地。B错:绿化隔离带为公共绿地,不是居民自发所为。C错:不可能人为规划“杂树丛生,灌木零乱”。第9题,A对:影响一个区域自然植被是乔木还是灌木的首要因素是气温。B、C、D错:降水、光照和土壤都有影响,但不是影响灌木或乔木栽种范围的主要因素。]
    考向2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0.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解图流程] 

    [尝试解答] C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和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1)在分析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考向3 垂直地带性
    (2016·全国卷Ⅰ)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1~12题。


    11.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1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  )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11.A 12.C [第11题,气温升高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常绿阔叶林带和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海拔较低,气温较高,且处于山地东坡,为迎风坡,降水多,流水侵蚀加剧,森林植被也大量吸收土壤中的磷元素,故这两个森林带不可能是土壤中磷高累积区;高山冰雪带海拔高,土层浅薄,且气温低,冻土使水分难以下渗,故土壤中磷累积少;高山草甸带位于高山冰雪带以下,高山冰雪融水使得该带土壤中水分含量丰富,且气温较低,蒸发弱,故为磷高累积区。第12题,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低于高山草甸带的海拔,故气温较高;2 000~3 000米处分布着森林带,生物生产量高于高山草甸带;根据“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2 000~3 000米处磷累积量远少于磷高累积区,由此推测该地土壤含水量低,地表径流量大。]
    考向4 非地带性现象
    13.海洋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
    [解图流程] 

    [尝试解答] ①地:地处低纬,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迎风海岸,沿岸有暖流,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
    ②地: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地理图表专攻(十)| 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的判读
    (对应学生用书第85页)
    垂直自然带常出现于山区或高原边缘,是由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导致气温、降水发生变化,形成自山麓至山顶的气候、植被、土壤和自然景观的带状分布现象。垂直自然带谱图多以某山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识记—常考图示]

    [领悟—判读技巧]
    1.判读此类图表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有:山体所在的纬度、山体的海拔、山顶与山麓之间的相对高度。
    (2)山麓的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3)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
    (4)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随纬度增加,其分布海拔降低。
    (5)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有:高度、纬度、坡向、坡度等。
    2.此类图的判读技巧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
    (3)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
    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所示:

    (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6)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①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
    ②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下图所示:

    [运用—母题迁移]
    考向 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的判读
    [母题示例] 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14~15题。
    【导学号:29790067】

    14.图中所示山地(  )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
    15.该山地位于(  )
    A.喜马拉雅山脉     B.天山山脉
    C.祁连山脉 D.昆仑山脉
    [解图流程] 

    [尝试解答] 14.C 15.A
    [迁移应用]
    (2018·株洲模拟)读我国甲、乙两山地东南坡植被对比图,回答1~2题。

    1.图中看出甲山海拔比乙山高,但植被类型比乙山植被类型少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山降水比乙山少    B.甲山纬度较乙山高
    C.甲山坡度较乙山小 D.甲山太阳辐射比乙山强
    2.乙山可能位于(  )
    A.湖南 B.河南
    C.安徽 D.台湾
    1.B 2.D [第1题,图示甲山和乙山相比,甲山缺少热带季雨林。依据基带反映当地气候类型可判断,可能是甲山位于亚热带地区,而乙山位于热带地区。故B正确。第2题,乙山有热带季雨林分布在山麓地带,必然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四个选项中只有台湾有热带季风气候,故乙山可能位于台湾省。]
    下图示意某山地南、北坡的植被垂直带谱。读图,回答3~5题。

    3.该山地位于(  )
    A.北寒带 B.北温带
    C.南温带 D.南寒带
    4.据图判断,该山地(  )
    ①北坡是阳坡 ②北坡是阴坡 ③北坡是迎风坡 ④北坡是背风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决定该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水热 B.地形
    C.坡向 D.光照
    3.B 4.C 5.A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山地山麓地带的植被为常绿硬叶林,其对应的气候为地中海气候,说明该山地地处地中海气候区,位于温带;该山脉同一自然带在南坡海拔高于北坡,说明其南坡气温高,为阳坡,北坡为阴坡,由此可知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山脉的迎风坡降水多,雪线较低,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山脉北坡雪线远低于南坡,由此可判断出北坡为迎风坡。影响该山地垂直方向上自然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海拔不同而导致的水热状况不同。]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中图版通用)一轮讲义:第3章第2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