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中图版通用)一轮讲义:第4章第3节 寒潮 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72486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中图版通用)一轮讲义:第4章第3节 寒潮 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72486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中图版通用)一轮讲义:第4章第3节 寒潮 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72486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中图版通用)一轮讲义:第4章第3节 寒潮 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展开第3节 寒潮 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寒潮
(对应学生用书第93页)
[识记—基础梳理]
1.寒潮及其发生的原因
(1)概念
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剧烈降温现象,并伴有大风、冻害、雨雪等天气。
(2)寒潮标准
当冷空气过境后,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气温又在5℃以下。
(3)产生的原因
冬半年由很强的冷气团自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移动形成。
2.寒潮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1)危害
(2)发生季节
多发生在冬半年,但是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是春、秋两季的寒潮。
(3)预防措施
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对农作物和牧区的牲畜采取措施,做好防寒准备,海上船只及时回港等。
寒潮天气实质上是快行冷锋活动过程。
[理解—要点突破]
1.寒潮的成因、季节分布与影响
(1)寒潮产生的原因
(2)寒潮在我国的时间分布特征
全国性的寒潮一般出现在9月下旬到第二年5月之间,3~4月是寒潮活动的最高峰,11月是次高峰,平均每年约有3~4次全国性寒潮,但各年之间差异较大。
(3)寒潮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影响
受寒潮影响,都会出现剧烈降温、伴随大风、雨雪现象,但区域环境不同,其影响表现也有一定差异,如下表所示:
影响地区 | 影响 |
西北及黄土高原 | 大风、少雪,极易引发沙尘暴天气 |
内蒙古草原 | 大风、暴雪、低温,易引发雪灾 |
华北、江淮地区 | 大风、雨雪交加,沿海出现风暴潮 |
东北地区 | 大风、大雪天气 |
长江以南地区 | 寒风、冻雨天气 |
(4)寒潮的“功”与“过”
寒潮产生时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危害,但并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具体如下所示:
2.危害我国的其他气象灾害
(1)气象灾害举例
类型 | 成因 | 灾害特点 | 我国的时空分布 | 主要防御措施 |
台风 | 热带、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易引起洪涝灾害 | 每年的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 | 建立台风预警系统,及时预报和监测;加强海防建设 |
暴雨 | 锋面、气压系统造成短时的集中降水过程 | 连续性的暴雨、短时的大暴雨易产生洪涝灾害 | 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和东部地区,春季在珠江流域,夏秋季在江淮地区和北方地区 | 加强预报;生态工程和防洪工程建设相结合 |
洪涝 | 暴雨、大暴雨造成的地表水泛滥和滞留 | 水位上涨,大范围地区大量积水 | ||
干旱 |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 | 大气缺少水汽、地表少水、土地干旱、严重缺水 | 华北地区多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 | 改变农业结构;种植耐旱作物;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节水农业 |
(2)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时间分布
3.我国的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 | 成因 | 分布规律 | 危害 |
地震 | 岩层断裂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能量 | 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 破坏建筑、危及生命 |
火山喷发 | 灼热的岩浆喷出地表 | 造成人员、财产损失 | |
滑坡 | 在重力作用下,岩体或土体沿滑动面下滑 | 降水量较大、植被覆盖状况较差、起伏较大的山区 | 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 |
泥石流 | 破碎的石块、泥沙随洪流顺坡而下 |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危及生命、财产安全 |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1 寒潮的成因与防御
1.下图为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当地菜农在寒潮到来之前,常采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其中的原理是什么?
[解析] 第(1)题,等值线分布特征从数值大小、数值变化、弯曲状况及延伸方向几方面去分析,依等值线的特征再分析寒潮发生次数的空间分布。结合地形及纬度分析原因。第(2)题,水的热容量较大,可减少地温下降幅度。
[答案] (1)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和高原(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太行山以东地区)。 纬度位置;地形。
(2)水的热容量大,可减小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若答出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等也可)
考向2 气象灾害的形成与发展
台风是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它既给人们带来甘霖,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下图为某次台风路径图。据此完成2~3题。
【导学号:29790077】
2.9月间,当台风中心位于图中甲海域时,台湾东北地区暴雨如注,其主要原因是台风气流( )
①受山体阻挡影响 ②与盛行偏西风叠加
③受地面增温影响 ④与盛行东北风叠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如图示台风中心向北移动,在浙江北部沿海登陆时,上海地区的地面天气状况是( )
①气压降低 ②风向偏西 ③雨势增强 ④风速减弱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D 3.A [第2题,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结果,是热低压。当台风中心位于甲海域时,台湾东北地区受台风影响盛行东北风,台湾东北山地对东北风抬升作用明显。第3题,台风中心距离上海越近,上海地区的气压下降,风力增强,雨势增强。当台风中心在浙江北部沿海登陆时,上海位于低压中心北侧,盛行偏东风。]
考向3 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发展
4.泥石流是我国一种多发的地质灾害,常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华北某山区泥石流危险性区划示意图
华北某山区A~B剖面示意图(按2∶1编制)
一批地理工作者对我国华北某山区进行泥石流危险性评估,划定了该区泥石流的高危区、中危区和低危区分布范围。
(1)判断图中①②③所示区域,哪一个是泥石流高危区?说明理由。
(2)该地区泥石流哪几个月份发生的概率比较高?为什么?
[解析] 第(1)题,从水源条件分析,该地降水主要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图中①所示区域为东南风的迎风坡,降水频率和强度大于西北坡;从地形条件分析,①所示区域坡度更陡,易于泥石流形成;从物质条件分析,①所示区域有断层,且松散碎屑物较多,断层活动更易诱发松散碎屑物失稳,因此更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第(2)题,该地区泥石流发生的时间,主要取决于降水集中时间,华北地区7、8、9月为一年中降水频率和强度比较大的月份,这段时间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所以更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一年中发生的概率最高。
[答案] (1)判断:①所示区域为高危区。
理由:与西北坡相比,该山脉东南坡坡度更陡,松散碎屑物更多;东南坡为迎风坡,降水频率和强度大于西北坡;东南坡有一断层,断层活动更易诱发松散碎屑物失稳,因此更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
(2)月份:7、8、9月。
原因:该地地处华北地区,7、8、9月为一年中降水频率和强度比较大的月份,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这段时间更易发生泥石流灾害。
考向4 水文灾害的成因与防御
5.读图,回答问题。
【导学号:29790078】
图中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解析] 洪灾的成因应从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地形、河流水系特征三个方面分析。措施应从移民或修建水库和大坝等水利工程两个角度分析。
[答案] 原因: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居民点地处谷底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屋。
措施: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或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
考点二| 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对应学生用书第96页)
[识记—基础梳理]
1.水资源的组成及其特征
(1)自然资源的含义
①概念:人类可以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并能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②分类:依据能否循环利用可把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③
(2)水资源的组成与分布
①组成: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目前较易开发利用的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等。
②分布
(3)水资源的特征:补给的循环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
2.古老文明的诞生与水资源
(1)古老文明的分布特征: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分别位于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和黄河流域的冲积平原上。
(2)大河文明的形成原因
①河流提供水源。
②河流的冲积作用形成肥沃的土壤,利于农耕。
③河流提供便利的水运。
3.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水资源
(1)水与人体:水是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物质,人对饮用水还有质的要求。
(2)水与生产活动
①农业:是用水的最大部门。
②工业⇒
③水运:具有投入少、运费低、污染小等优点。
④水能: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最清洁的能源之一。
4.全球水危机
(1)原因: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世界用水量大幅度增加,水污染严重等。
(2)影响:除影响人们的生产及生活外,还可引起政治冲突。
[理解—要点突破]
1.水资源短缺的两种类型
资源性缺水 | 是指当地水资源总量少,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供水紧张,如京津(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辽河流域、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等地区 |
水质性缺水 | 是大量排放的废污水造成淡水资源受污染而短缺的现象。水质性缺水往往发生在丰水区,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共同面临的难题 |
2.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
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应针对各种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产生原因 | 对策 | |
自然原因 | 空间分布不均 | 跨流域调水 |
时间分布不均 | 修建水库 | |
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 节约用水 | |
人为原因 | 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 |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
水资源浪费严重 | 节约、合理用水;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 | |
水资源污染严重 | 保护水源、防治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1 水资源的分布及成因
(2018·南昌三校联考)水贫困测度,简单而言即对水贫困程度的测算。下图为“我国农村水贫困测度空间格局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导学号:29790079】
6.我国农村水贫困程度( )
A.与经济发展水平成负相关
B.由南向北逐渐加重
C.由东向西逐渐减轻
D.总体看,西北重于东南
7.造成贵州省成为高水贫困地区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地貌
C.植被 D.土壤
【思维流程】
第6题,
第7题,
→→→
6.D 7.B [第6题,读图可知西北地区、贵州、重庆、山西、和吉林农村水贫困程度高,东南地区农村水贫困程度低,总体看来,西北重于东南。第7题,贵州位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蓄水能力差,加之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的能力较差。]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1)看降水、蒸发的对比及流域面积的大小状况分析水资源的丰歉
结论:多年平均径流量是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
(2)看水循环的活跃程度分析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结论:区域气候的降水、气温变化特点影响区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考向2 水资源短缺及解决措施
8.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一,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下面图1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图2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图1 图2
(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2)右图为图1中M水坝的景观。水坝能阻挡海水涌入,并通过其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量。说明建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变化及其原因。
(3)除建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方案,并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题,根据经纬网判断该岛国为新加坡,降水丰富(热带雨林气候)但淡水不足的原因可从淡水的收(河川径流不易储存)支(经济工农业发达、人口多需求量大)两方面分析。第(2)题,通过建坝,可以阻止海水倒灌,且能蓄积淡水,从而使咸水变淡水。第(3)题,从开源(海水淡化、进口淡水等)、节流(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等)角度分析。
[答案] (1)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2)水坝修建以前,水偏咸。原因:河流水流平缓,海潮(顶托作用)使河水和海水相混。水坝修建后,水逐渐变淡(改善)。原因:拦蓄淡水,阻止海水倒灌;通过闸门调控蓄水和排水,逐渐使偏咸的水换成淡水。
(3)①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淡水。邻国(马来西亚)面积较大,高温多雨,有较多淡水。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输送淡水成本低。②海水淡化。该国经济比较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地点,建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③废水(污水)回收利用。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废水(污水)产生量大。
水资源类题目
水资源类题目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直接描述某区域水资源状况;二是结合图文材料,概括总结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生产活动对生态造成的危害;三是结合某区域的地理特征,分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1)分析思路
(2)答题术语
类型 | 答题术语 | |
成因分析 | 自然原因 | 淡水总量有限、季节变化大、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
人为原因 | 人口众多、工农业发展、用水量大、浪费严重、污染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 | |
解决措施 | 开源 | ①修筑水库,把大气降水以及洪水期多余的河水蓄积起来,改变水资源的时间分布;②跨流域调水,把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的水调入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③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④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等 |
节流 | ①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②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的重要利用率;③加强工业用水的利用率 | |
治污 | 治理水污染、加强监测监督、达标排放、建设污水处理厂、植树种草 |